重生异世之蛋生宝宝txt:缘起 三十七道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25:00
缘起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缘起,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缘起说是原始佛教针对当时各种宗教哲学主张宇宙是从“大梵天造”、 “大自在天造”,或从“自性生”、“宿因生”、“偶然因生”、“生类因说”等理论而提出,用以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和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
目录
基本信息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佛教教义广义
名家说法
狭义
什么是异时互相存在的道理?
禅谓
电影《缘起》与《英雄》基本信息
摘要
影片评价
寻找《英雄》的艺术沸点
导演评价
《英雄》
拍摄历程
基本信息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佛教教义广义
名家说法
狭义
什么是异时互相存在的道理?
禅谓
电影《缘起》与《英雄》基本信息
摘要
影片评价
寻找《英雄》的艺术沸点
导演评价
《英雄》
拍摄历程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基本解释
词目:缘起
拼音:yuán qí
[origin;words of reasons] 事情的起因 ; 成立学会的缘起详细解释
1.佛教语。谓一切有为法,皆待缘而起。
《维摩经·佛国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缘起之有,性空之无,都是从假名上说的。”
2. 引申为事物的起因,起原。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昙摩耶舍》:“ 耶舍 为说佛生缘起。” 明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则七言绝体缘起,断自 梁 朝,无可疑也。” 清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碎石治河》:“ 汉 永初 七年,令於 石门 东积石八所,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皆可为碎石坦坡之缘起。”鲁迅 《准风月谈·我谈“堕民”》:“我生于绍兴 ,堕民是幼小时候所常见的人,也从父老的口头,听到过同样的他们所以成为堕民的缘起。”
3. 一种叙述故事始末缘由的俗文体。
4. 一种叙述编辑、著作或举办某种事情的缘由、宗旨的文字。与序文性质相类。
清 道霈 有《重刊〈坛经〉缘起》。阿英 《戎行兼言艺文事》:“湖海艺文社的‘缘起’里,说明了它的宗旨。”
编辑本段佛教教义
广义
《中论》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阿赖耶缘起”,以“三界唯心”、“唯识无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大乘起信论》作“真如缘起”,《胜鬘经》等作“如来藏缘起”,均以佛心、法净心为世界的根源。名家说法
华严宗把各家关于缘起的学说,用判教形式概括为四种:
1、业感缘起。由烦恼恶业招苦果,因果相续,六道展转,生死轮回,为小乘之缘起观;
2、阿赖耶缘起。由阿赖耶识之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以现行诸法为缘,生烦恼恶业而招感苦果,三世因果辗转相续,为大乘始教之缘起观;
3、如来藏缘起。又名真如缘起。如真或如来藏为染净之缘所驱,生种种事物,其染分现六道生死轮回,其净分现四种圣人,为大乘终教之缘起观;
4、法界缘起。法界通常指真如、实相等,即真如法性之本体为一法界。又为一切法缘一切法成一大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一与多、心与境等圆融无碍,为圆教之缘起观。狭义
缘起,就是说明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相存在的关系和它的一定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那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无法生起的。什么叫因缘呢?因缘也就是关系的条件。佛经里曾经说过‘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缘起的定义。说明事物的同时互相依存的关系的道理。什么是异时互相存在的道理?
譬喻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有了种子,所以现在才能有芽的生起,正因为现在有芽生起,过去的种子,才能叫做种子,这就是异时互相存在关系的道理。从另一方面来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这就证明芽和种子的生灭现象,又是一种同时互相存在的关系。禅谓
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和合而生,这就是世界.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佛教各种理论和派别,均以"缘起 说作为理论基础来阐释自己的宗教观和宗教实践,达到菩提觉悟,佛的境界。三十七道品
目录
1.三十七道品表
2.释义
3.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二)四净勤(四正勤)
(四)五修(五根:信、进、念、定、慧)
(五)五念(五力:信、进、念、定、慧)
(六)七觉支
(七)八净行(八正道)
1.三十七道品表
2.释义
3.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二)四净勤(四正勤)
(四)五修(五根:信、进、念、定、慧)
(五)五念(五力:信、进、念、定、慧)
(六)七觉支
(七)八净行(八正道)
展开
编辑本段1.三十七道品表
离 四辨分
火 法辨分
水 受辨分
土 身辨分
空 虑辨分
仁 四净勤
兑 灭已生之恶
艮 增已生之善
离 避未生之恶
坎 学未生之善
坎 四愿
仁 精进愿
勇 定愿
智 虑愿
巽 念愿
震 五修
[信:慈] 信修
仁 精进修
巽 念修
勇 定修
智 慧修
巽 五念
慈 念信
仁 念精进
巽 念念
勇 念定
智 念慧
兑 七觉知
仁 精进觉知
巽 念觉知
震 择法觉知
坎 喜觉知
离 避觉知
艮 顿觉知
兑 去觉知
艮 八净行
仁 净精进
慈 净定
悲 净虑
巽 净念
坎 净业
离 净见
艮 净语
兑 净命
编辑本段2.释义
道品[道类品],为梵语bodhi-pāk?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指四念住(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编辑本段3.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辨分(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1.身辨分,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分,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分,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4.法念分,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二)四净勤(四正勤)
1.灭已生之恶
2.增已生之善
3.避未生之恶。
4.学未生之善。
(三)四愿(四如意足、四神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1.定愿,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精进愿,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3.念愿,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4.虑愿,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四)五修(五根:信、进、念、定、慧)
1.修信,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修精进,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修念,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4.修定,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五)五念(五力:信、进、念、定、慧)
1.念信,信念增长,能破诸疑惑。
2.念精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念,念念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念定,定念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6.念慧,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六)七觉支
1.念觉知,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
2.择法觉知,能拣择诸法之真伪。
3.精进觉知,修诸道法,无有间杂。
4.喜觉知,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7.避觉知,能分辨所修之道法。
6.顿觉知,能觉了所发之禅定。
4.去觉知,能断除诸见烦恼。(七)八净行(八正道)
1.净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
2.净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
3.净虑,心无邪念。
4.净念,能专心忆念。
5.净业,住于清净善业。
6.净见,能见真理。善法。
7.净语,言无虚妄。
8.净命,以正当方式生活。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