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txt:邓石如 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56:43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帖学一统天下的颓弱之势,书坛呈现出奇姿异态的繁荣景象。此时崇尚碑学的书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为碑学实践范例的是邓石如。他的出现,标志着碑学派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魏晋南北朝碑以至汉碑等的成熟,碑学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已经创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比较而言,他的行草书不如篆隶功力深厚,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

五言隶书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27.6×27.3cm×2

释文:琴伴庭前月,衣无世外尘。

行草五言联“海为龙世界 天是鹤家乡”

 

篆书七言联

 

篆书七言联

 

篆书七言联

 

隶书七言联

 

篆书七言联 192.0x39.4 cm 墨迹纸本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邓石如(1743-1805)


篆书七言联 192.0x39.4 cm 墨迹纸本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释文:逍遥于城市而外 仿佛乎山水之间


隶书八言联 刊于《中国书法》2006年第10期

 

《沧海日长联》,楷书,纸本,纵137.2cm,横28.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联为龙门式对联,书于“嘉庆改元春王正月”,末款识“铁砚山房正书”。嘉庆元年(1796年),邓石如时年54岁。下联本幅右下有清康有为跋一段。无鉴藏印记。康有为在题跋中称:“完白山人篆分固为近世集大成,即楷书亦原本南北碑而创新体,笔力如铸铁,画法尤厚。”此联书法古茂沉雄,体兼隶楷,法于魏碑,存隶书孑遗,有隶楷之谓。运笔浑厚,风格苍古质朴,体现出深厚的碑学基础。(撰稿人:马季戈)

隶书《六朝镜铭轴》

隶书《文心雕龙·正纬轴》

邓石如《隶书五律》 纸本 83X33.5cm 西泠印社藏资料来自《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西泠印社出版社)

 

 《游五园诗》轴,行书,纸本,纵159cm,横42.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放大)

  释文:
  随意出南郭,名园方始游。涛光泼槛入,帆影逐云流。绿幔洲前楼,班联水上鸥。一尊逢胜日,长啸大江楼。游五园作。完白翁。
  本幅书自作《游五园》五言诗一首,末款:“游五园作,完白翁。”下钤“邓石如”、“顽伯”印,引首钤“完白山人”印。左下角钤“礼卿府君遗物”、“蒯寿枢家珍藏”收藏印。未见著录。
  邓石如存世墨迹中以篆、隶、楷诸体最多,行书作品相对较少。此幅虽未书年款,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题款方式及用笔老劲等方面分析,应属邓氏晚年所书。此轴书法用笔沉实劲健,多有震颤之笔,一波三折,如锥划沙,复存古隶书笔意,体现出邓氏书法兼融古法复自创新的书法特点。邓石如作为清代中期书坛巨擎,其书法不仅诸体悉备,且各体书均具特色,体裁胎息,古意浓厚。(撰稿人:马季戈)

行书轴

 

行书轴 纵101.5厘米、横57.5厘米。

敬之诗函 转自中华博物网

释文:
  翘首高雯净,披襟遂胜游。云山三楚阔,风月五湖秋。鹦鹉洲边棹,梅花水上鸥。何人控黄鹤,白占此江楼。
  壬子秋日登黄鹤楼作,呈敬之先生正之
  石如邓琰

      《篆书唐诗联句》高116.7厘米,宽3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用笔灵活,同“二李”的篆书有明显区别,不再是那种粗细一致,结构严整的“铁线篆”,"玉箸篆",结构疏朗,刚而不火、静而不板,笔力千钧,具有阳刚之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邓氏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