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娃娃亲:核电站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噩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4:45:13

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宣布废止核电站,而我国却逆流而上要在沿海发达地区继续建造核电站,为什么?

再论中国拟建核电站的选址与利弊(转)

下文为网友对核电站建在山东半岛以及很多风景区的看法,代表他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

此文已经提交到两会信箱)下面,仅对沿海规划建造31个核电站与山东半岛建核电群谈谈个人看法,仅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请鉴谅。根据网上查阅的资料,国家核工业的某些决策机构,拟将规划中的31个核电站的选址,绝大多数集中分布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风景区附近,尤其是山东半岛的威海及附近地区就有三个。我个人认为,风险太大,不是上策而是下下策。原因在于,我国自主的核电技术仅处于二、三代转型期,技术的整体水平在国际上并不处于先进行列,而且待建的核电站都是以引进为主,如美国、德国、日本的技术。目前鉴于中国核电市场的巨大潜力,该领域项目技术引进的国际竞争近于白热化。但目前核电技术到底处于怎样的先进水平?需要认真研究,所谓最先进的“三代半”核电技术,实际上其先进性主要反映在其技术原理上,目前还没有通过商业化周期的安全运行考验。换言之,究竟如何,尚不可定论(但国内就有呼声要买来)。第三代技术,相对成熟,但就是这样一个“成熟”的技术,大大小小事故年年不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核电站就不安全,会出现大面积核泄露。但至少说明,技术可靠和成熟的程度,远非理论或原理上那样理想。但是,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每1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核电站,每年需低浓度铀原料20~30吨。年复一年的核废料的积累,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是一个在任何核能利用的先进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日本都无法一劳永逸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资金与技术的简单原因,而是在原理上就根本做不到,这在业内是常识。因为它的放射性“寿命”太长,其放射性降低一半(称放射性蜕变的半衰期)的时间甚至达到数万、数十万年。除了将它浓缩制成核弹强行引爆外,人类没有任何办法或能力去控制它(缩短)的“寿命”。只有把它装在特殊的“盒子”内,暂时深埋在我们认为的“安全”地方。但这只能是权宜之计,因人类无法为它找到永久的为 “棺材” 与“墓地”,因任何材质的棺材,当它自身“腐烂”的时候,这个躺在里面的“家伙”还“活着”,还可能出来“害人”。任何“墓地”无法保证经过数万年漫长时间不会被自然的或人力的力量破坏。所以,到目前为止,甚至全世界的绝大多数核物理学家都认为,几乎没有可能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永久”办法,来解决该问题。(待续)因人类利用核能就几十年时间,那些暂时被“禁闭”的核废料,不会很快泄露,除非人为事故。但这绝不意味着未来是安全的,或现在是绝对安全的。实际上,核电站与核废料对未来的危害的风险远远高于当代。核电站在刚建成的幼年与青壮年期,运行与维护成本相对低,安全系数相对大,出问题的几率相对少。但留心一下就可以看到,西方先进国家的核电站在“安全”运行30年以上时,基本进入“老年期”,事情与问题会不断出现,运行与维护成本逐年急剧上升(以至经济捉襟见肘,无以为继),安全隐患不断出现,最后不得不关闭。从最近德国与日本关闭的核反应堆情况可以“略见一斑”。德国的一座反应堆关闭需要大约17年左右时间(以免造成放射性泄露),但最大的问题是要处理的带有高放射性的物质量达到1600吨(这不包括每年燃料棒更换等处理的核废料),一直找不到如何安全处置这些核废料的办法(日本情况也类似)。这些国家没有一个愿意再大力发展核电,德国已经决定逐步关闭现有的所有核电站。但是,他们都非常热衷于将自己的所谓“先进”核电技术卖给中国,枪中国核电市场的竞争令人咋舌!!想想看,这集中分布于沿海经济发达与风景区的31个核电站50年后会怎样?我们将如何面对达到几万吨高放射性的核废料?建成这些核电站,需要耗费上万亿的资金,但50年后处理核废料的费用其代价可能是其十倍之多,但更让人担忧的是,即便届时国家能拿出数以十万亿的资金进行处置,但是又有怎样的办法去处置它们呢??今天德国、日本等国家核电废料所面临的局面,就是30~50年后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待续)现在有些人,以中国缺电、核电所占比例只有1.6%,比西方发达国家16%甚至25%少得多为由,力主大力发展核电。却避而不谈很多西方国家在逐步关闭核反应堆,转而发展潮汐、太阳、风能等的发电的事实以及背后的原因;同样是这些人,以核反应堆设计原理的合理性、科学性为由,力诤核电是“绝对安全的”,却避而不谈技术与材料与设备的可靠性、成熟度,以及核反应堆及相应系统“老化”后可能带来的核泄露甚至是灾难的问题;同样是这些人,一味强调核电不排放CO2等温室或有害气体为最清洁能源的表观特性,却不愿提及核废料日积月累的产生却无法一劳永逸的安全处置、而且可能祸及子孙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同样是这些人,在竭力鼓吹核电是如何经济的同时,却刻意回避进入“中、老年”期,核反应堆运行、维护与核废料处置成本与日俱增,最终会难以为继并亏损以致关闭的铁律(美、德等国多有例证)。说这些,并非反对在我国建立核电站,因从目前情况看,人类能源的最终出路,还是核能。但按现有的核能利用技术的水平、审视核能利用处于先进水平的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与所面临的问题,将核电站选址集中在东部沿海与经济发达地区与沿海风景区是极不明智的、轻率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核电群完全可以再向内陆推进200~300公里选址、布局。这样,从能源与电力供给的角度,既可保障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电力,又可以适度支持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电力。而且,向内推进布局,可以很容易找到人口密度小,易于封闭的山区,即便有问题,不会是灾难性的。也便于核电站运行和关闭后,大量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置,同时这样做也有利国家防卫与反恐。另,在原理上更为安全、可靠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无核废料排放)的研究,最近也有了明显进展。有报道,合肥科学岛中科院等离子所等单位利用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在磁约束条件下的等离子核聚变所产生的人造太阳,其可控时间持续到了1000秒,预计2006年7月,即可进行放电试验(http://tech.sina.com.cn/d/2006-02-02/1452832137.shtml)。这说明,真正更为安全、合理、清洁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有可能在我国首先突破并进入应用,因曙光已经显现。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急于花那么大代价去建那么多可能带来永久灾难、西方很多国家准备放弃或淘汰的“裂变”式核反应堆呢?而且,还要把它们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很多被联合国界定的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地区与自然生态都极为优良、不可以多得的风景名胜地区呢?又是怎样的指导思想在驱使呢? 此文已经提交到两会信箱)下面,仅对沿海规划建造31个核电站与山东半岛建核电群谈谈个人看法,仅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请鉴谅。
根据网上查阅的资料,国家核工业的某些决策机构,拟将规划中的31个核电站的选址,绝大多数集中分布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风景区附近,尤其是山东半岛的威海及附近地区就有三个。我个人认为,风险太大,不是上策而是下下策。

原因在于,我国自主的核电技术仅处于二、三代转型期,技术的整体水平在国际上并不处于先进行列,而且待建的核电站都是以引进为主,如美国、德国、日本的技术。目前鉴于中国核电市场的巨大潜力,该领域项目技术引进的国际竞争近于白热化。但目前核电技术到底处于怎样的先进水平?需要认真研究,所谓最先进的“三代半”核电技术,实际上其先进性主要反映在其技术原理上,目前还没有通过商业化周期的安全运行考验。换言之,究竟如何,尚不可定论(但国内就有呼声要买来)。第三代技术,相对成熟,但就是这样一个“成熟”的技术,大大小小事故年年不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核电站就不安全,会出现大面积核泄露。但至少说明,技术可靠和成熟的程度,远非理论或原理上那样理想。但是,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每1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核电站,每年需低浓度铀原料20~30吨。年复一年的核废料的积累,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是一个在任何核能利用的先进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日本都无法一劳永逸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资金与技术的简单原因,而是在原理上就根本做不到,这在业内是常识。因为它的放射性“寿命”太长,其放射性降低一半(称放射性蜕变的半衰期)的时间甚至达到数万、数十万年。除了将它浓缩制成核弹强行引爆外,人类没有任何办法或能力去控制它(缩短)的“寿命”。只有把它装在特殊的“盒子”内,暂时深埋在我们认为的“安全”地方。但这只能是权宜之计,因人类无法为它找到永久的为“棺材” 与“墓地”,因任何材质的棺材,当它自身“腐烂”的时候,这个躺在里面的“家伙”还“活着”,还可能出来“害人”。任何“墓地”无法保证经过数万年漫长时间不会被自然的或人力的力量破坏。所以,到目前为止,甚至全世界的绝大多数核物理学家都认为,几乎没有可能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永久”办法,来解决该问题。(待续)因人类利用核能就几十年时间,那些暂时被“禁闭”的核废料,不会很快泄露,除非人为事故。但这绝不意味着未来是安全的,或现在是绝对安全的。实际上,核电站与核废料对未来的危害的风险远远高于当代。核电站在刚建成的幼年与青壮年期,运行与维护成本相对低,安全系数相对大,出问题的几率相对少。但留心一下就可以看到,西方先进国家的核电站在“安全”运行30年以上时,基本进入“老年期”,事情与问题会不断出现,运行与维护成本逐年急剧上升(以至经济捉襟见肘,无以为继),安全隐患不断出现,最后不得不关闭。从最近德国与日本关闭的核反应堆情况可以“略见一斑”。德国的一座反应堆关闭需要大约17年左右时间(以免造成放射性泄露),但最大的问题是要处理的带有高放射性的物质量达到1600吨(这不包括每年燃料棒更换等处理的核废料),一直找不到如何安全处置这些核废料的办法(日本情况也类似)。这些国家没有一个愿意再大力发展核电,德国已经决定逐步关闭现有的所有核电站。但是,他们都非常热衷于将自己的所谓“先进”核电技术卖给中国,枪中国核电市场的竞争令人咋舌!!想想看,这集中分布于沿海经济发达与风景区的31个核电站50年后会怎样?我们将如何面对达到几万吨高放射性的核废料?建成这些核电站,需要耗费上万亿的资金,但50年后处理核废料的费用其代价可能是其十倍之多,但更让人担忧的是,即便届时国家能拿出数以十万亿的资金进行处置,但是又有怎样的办法去处置它们呢??今天德国、日本等国家核电废料所面临的局面,就是30~50年后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待续)现在有些人,以中国缺电、核电所占比例只有1.6%,比西方发达国家16%甚至25%少得多为由,力主大力发展核电。却避而不谈很多西方国家在逐步关闭核反应堆,转而发展潮汐、太阳、风能等的发电的事实以及背后的原因;同样是这些人,以核反应堆设计原理的合理性、科学性为由,力诤核电是“绝对安全的”,却避而不谈技术与材料与设备的可靠性、成熟度,以及核反应堆及相应系统“老化”后可能带来的核泄露甚至是灾难的问题;同样是这些人,一味强调核电不排放CO2等温室或有害气体为最清洁能源的表观特性,却不愿提及核废料日积月累的产生却无法一劳永逸的安全处置、而且可能祸及子孙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同样是这些人,在竭力鼓吹核电是如何经济的同时,却刻意回避进入“中、老年”期,核反应堆运行、维护与核废料处置成本与日俱增,最终会难以为继并亏损以致关闭的铁律(美、德等国多有例证)。说这些,并非反对在我国建立核电站,因从目前情况看,人类能源的最终出路,还是核能。但按现有的核能利用技术的水平、审视核能利用处于先进水平的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与所面临的问题,将核电站选址集中在东部沿海与经济发达地区与沿海风景区是极不明智的、轻率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核电群完全可以再向内陆推进200~300公里选址、布局。这样,从能源与电力供给的角度,既可保障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电力,又可以适度支持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电力。而且,向内推进布局,可以很容易找到人口密度小,易于封闭的山区,即便有问题,不会是灾难性的。也便于核电站运行和关闭后,大量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置,同时这样做也有利国家防卫与反恐。另,在原理上更为安全、可靠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无核废料排放)的研究,最近也有了明显进展。有报道,合肥科学岛中科院等离子所等单位利用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在磁约束条件下的等离子核聚变所产生的人造太阳,其可控时间持续到了1000秒,预计2006年7月,即可进行放电试验(http://tech.sina.com.cn/d/2006-02-02/1452832137.shtml)。这说明,真正更为安全、合理、清洁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有可能在我国首先突破并进入应用,因曙光已经显现。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急于花那么大代价去建那么多可能带来永久灾难、西方很多国家准备放弃或淘汰的“裂变”式核反应堆呢?而且,还要把它们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很多被联合国界定的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地区与自然生态都极为优良、不可以多得的风景名胜地区呢?又是怎样的指导思想在驱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