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大少爷txt:红歌溯源:河北有两个放牛的“王二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31:34
河北有两个放牛的“王二小” 张磊

    平山王二小的墓。

    涞源王二小故居前,记者和王二小叔伯兄弟王印(左)合影。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并知道了那个叫王二小的放牛郎时,记者的胸前还扎着红领巾。20多年后的这段《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溯源之旅,那深埋心底的儿时对同龄英雄膜拜向往的情愫,被慢慢激活而一路相伴。行前查阅资料,得知原来歌中的“王二小”曾被考证出许多原型,其中流传最广的分属两处:河北平山和涞源。既为溯源,于是决定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本报记者 张磊 河北平山、涞源 摄影报道

  平山王二小:“孩子王”血染山涧

  记者此番红歌溯源的旅途,许多“任务”都与坐拥“西柏坡”革命圣地的平山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显然,在这座河北小城里,关于少年英雄的记忆并未湮没在无处不在的红色印迹里,却是因其在历史长河里的独特地位,经久弥深。

  驱车前往滚龙沟村,在村支书李树民家门前,恰逢拄着拐杖悠然踱步的村民史林山。这个名字记者此前曾多次在寻阅王二小的资料时看到,上前寒暄时老人递过名片:滚龙沟山林巡查员、景区讲解员、王二小儿时伙伴。

  史林山今年82岁,身体却还很硬朗。每年他都要接待不少组团前来的游客、学生,同时还担任着平山几所小学的名誉校长和“红色教员”。二小的故事,老人已说了大半辈子,那段往事,早融进了他的血液里。

  “我和二小,算是最要好的朋友。”与记者并肩走到滚龙沟山腰处的二小墓前,老人点上一根烟深吸几口,忆起了当年。自幼便是孤儿的他9岁时逃荒来到滚龙沟,与长自己一岁的二小相识。“我们一群孩子一起放牛,一起参加了儿童团。二哥很照顾我,把我当弟弟。”在老人的记忆中,原名“闫富华”的二小是个孩子王,“长得壮壮实实,很有主意,大家都听他的。”

  史林山说,二小是为掩护《晋察冀日报》才牺牲的。1939年冬,《晋察冀日报》社进驻滚龙沟,报社就设在二小的家里。“当时二小家在山里,只有几户人家,相当隐蔽。”

  那天,史林山正跟二小一起在铧子尖放牛兼给报社放哨。指着不远处一个山头,“那上面有个岗,远远能看到全村,看到敌人来了,就会发出警示,那天二小首先看到了警示,知道鬼子进村了。”

  13岁的二小马上让史林山去给报社送信,还嘱咐他送完信就跟报社一起转移。史林山回忆说,送完信后他担心二小的安危,就偷偷跑到一个高高的山梁上查看动静,却见二小被八九十个日军押送着,二小就这样带着日军满山乱转,一直转到悬崖边上,“我远远看到二哥想抱住鬼子同归于尽,却被后面的日军一刀挑下了悬崖……”

  讲到这里,史老抹起了眼泪。他说,“我亲眼看着二哥牺牲,却不敢喊,嘴唇都咬破了。”而就在鬼子被全歼后,他跟着村里的大人在山下发现了二小的遗体,“歌里说石头被染红,其实是山里的溪水,鲜红鲜红的。”

  涞源王二小:倔强孤儿牺牲狼牙口

  从平山北行,翻越两座山便是涞源,山路却足足要走四个多小时。就在这个当年同属晋察冀边区的山城,也有一个王二小。

  在涞源上庄乡,记者找到了涞源王二小的故居,那是乡里上庄村村头一处已经破败的土屋。村支书白恒贵带着记者来到屋前,除了院子里一块“王二小故居”的石碑似是新立,入眼全是断壁残垣。“二小当年就出生在这块土炕上。”老白指着土屋里那已坍塌半边的残炕告诉记者,“乡里已准备重修二小故居,就这几天的事。”

  与老白同来的还有70岁的村民王印,他是二小的叔伯兄弟,“我的亲哥哥王文从小和二小一起长大,对他的事太熟悉不过,去世前经常跟我念叨。”王印说,二小的父亲王贵是个老实巴交庄稼人,母亲王张氏给人做针线活,全家四口挤住在本村奶奶庙中。“就在这里生下了二小,原名王禾,原意是希望他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

  王印回忆,1939年夏天村里连续下了四十多天大雨,庄稼颗粒未收。二小的父母因病饿相继去世,而他的哥哥王石被鬼子抓去做工时杀了一个鬼子,“王石逃走了,眼看鬼子就到家里来要人,倔强的二小为了不连累族人,只身离村逃荒去了。”

  对于下文,白恒贵所知更详。“二小沿着村南的大道开始逃荒。来到狼牙口村时停了下来,为一家刘姓大户放牛谋生。”当时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独立师老一团的骑兵连就驻扎在这一带。二小喜欢马,常到骑兵连去玩,和八路军战士混得很熟。“二小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一年四季总是穿一件很破的小褂,骑兵连的吴连长非常喜欢这个孤儿,常常给他讲打仗的故事,到了开饭的时间就留他吃。后来,二小就加入了儿童团,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早晨,13岁的王二小正在当地老乡称狼牙沟门的外崖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鬼子兵有好几十人,正向狼牙口走来。那个时候跑回去报告已经来不及了。“这时二小忽然想起来,为了保护后方机关和群众,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岭子上。”二小于是故意暴露了自己的目标,骗取了鬼子的信任后带着他们从西北沟钻了进去,引向八路军埋伏的石湖旮旯。

  进入包围圈的鬼子一下傻了眼,很快被尽数歼灭,二小却在混乱中被一刀刺死在巨石之上,永远长眠在了狼牙口的深山老峪里。

  一次未尽的溯源

  “孩子王”闫富华和倔强的王禾,到底谁才是《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原型,时至今日一直没有定论。记者在两地探访时,也都看到了不同的“王二小故居”、“王二小牺牲地”、“王二小墓碑”等标识。甚至在涞源,还有一座王二小希望小学。显然,这段少年英雄的传说,都已经代代相传,而成了与当地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次溯源之旅似乎未尽全功,但其实就像平山宣传部新闻科曹永刚科长所说的那样,“现在去探究到底哪个才是二小原型已经不重要。”他告诉记者,在当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涌现出很多类似王二小的英雄,“除了闫富华和涞源的王禾,还有顺平的王朴,也是儿童团长,为了保护村里的党员干部而被鬼子杀害;在山西灵丘县,也曾被考证出一个王二小,他用爷爷毒黄鼠狼的药放在了鬼子的马料中,弄得马不吃不喝,直吐白沫……”

  的确如此,记者了解到,多年来曾有过许多感怀这段历史的有心人专程考证歌中二小原型,却总在无功而返后留下了“二小无处不在”的感慨。从1978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王二小的故事编入统编小学教材,30多年过去了,学过这篇课文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很难准确统计,但小英雄的精神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人们会永远记住歌声里那位慷慨赴义的王二小,更会永远记住,那些和王二小一样机智勇敢、为国捐躯的小英雄们。

  歌词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英勇地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创作时间

  1942年

  创作人

  词:方冰

  曲:劫夫

  创作花絮

  《歌唱二小放牛郎》成因有两种说法

  平山王二小的儿时伙伴史林山告诉记者,二小牺牲几天后,西北战地服务团一位“郑叔叔”找到了他,根据他的讲述即兴成文,就是《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的雏形,“郑叔叔在文章里用了王二小的称谓,他告诉我们,二哥是孩子王,所以叫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而涞源上庄乡白恒贵则说,王二小牺牲后,当时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得到消息,马上把他的事迹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中华大地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感染了无数的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