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庶子毒后剧透:独词性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技巧例谈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53:18

独词型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技巧例谈

字数:3217    字号:大 中 小

蹬着车。一下,两下,又一下……终于爬过了这段上坡路,丈夫停下来,用衣袖擦擦额头上的汗,回头看了看妻子和孩子,脸上露出舒适的笑容。我知道,那笑容欣慰,憨厚,纯真。
  也许,他们的劳动并不轻松,他们的生活并不富有。他们没有愁今天还有多少菜没有卖出去……看看他们和悦的笑容,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的生活绝对幸福。我甚至觉得。他们远远比我想象得还要美好得多。
  生活注定了我是一位早行人。清晨,每每穿行在城市的路灯下,想想此时还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中的人,我的心里就难免落寞,也常常叹息自已是一位“苦行僧”——高中生的苦海真是没有尽头!然而,想想眼前的情景,我心中的落寞顿时烟消云散。再联想早行的风景,那无数的他们的故事就变得更加美丽而动人:你看,在城市路灯下的微光下,三三两两挑着菜推着菜的卖菜人,或急匆匆地走,或边谈论边前行。或洒下一路铃声急急飞奔。偶尔还有上早班的浪漫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惬意地哼着小曲,身后飘荡着宛转的旋律……
  是的,生活的美丽就是由无数个他们创造的。我常常被他们的乐观和笑声所感染。于是,我呼吸着城市早晨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城市早晨最美丽的早醒图,倾听着城市早晨最美妙的交响乐,意气风发,大步流星,走向学校。直奔教室,融入朗朗的书声之中……
  简评:这是一曲格调高昂的劳动者之歌。作者采用特写和素描的方法,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他们”——一群普通的城市劳动者的和谐幸福生活的美景图。文章主体由两幅图画构成。第一幅是一家三口菜市归来的特写,他们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第二幅是清晨路人早行的素描,他们步履匆匆,繁忙欢快。全篇对象明确,笔墨细腻,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这些城市劳动者的礼赞之情:“他们——是我们生活的大多数,平凡而低微,但正是他们,点缀出世界最美丽的风景”。
  
  三、推断背面
  
  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例如2009年四川题《熟悉》,《现代汉语词典》将“熟悉”解释为“知道得很清楚”,举例为“熟悉情况”、“我熟悉他”、“他们彼此熟悉”。于是许多考生笔下或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他们所熟悉的人或生活场景,或雄辩滔滔地论证“熟能生巧”、“熟悉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等道理。但是有的考生却另辟蹊径,推断出“熟悉”的背面是“陌生”,反弹琵琶,写出“熟悉”中的“陌生”而赢得了阅卷者的喝彩。下面的一篇《熟悉》就是如此。
  熟悉
  四川一考生
  “报——”探子喘了一口气,“西城县四门大开,每个城门都只有二十多名百姓在打扫大街。诸葛亮正在城头弹琴。”“再探!”“是!”
  “放慢速度,逼近西城县,加强戒备,防止中埋伏。”司马懿沉思良久,终于下了一道他自认为最难决策的命令。
  城楼上,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左右各一个少年。左面少年,手捧宝剑,右面少年,手执虚尾。城门内外,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们扫,旁若无人。
  “停止前进。包围西城,不得进攻,违令者斩。”司马懿又下了一道军令。“父亲,进攻吧。”司马暇说,“我们刚刚打败了马谡,攻破了街亭。诸葛亮现在已经没有可用之兵,冲进去,活捉诸葛亮。”“黄口小儿,不得妄言。”司马懿一声怒斥,“诸葛亮用兵从来不冒险。”“我愿立下军令状,只带本部人马冲进去,如果不能活捉诸葛亮,我愿提人头来见。”“你的人头不值钱,难道你手下士兵的人头也不值钱?”司马懿又是一声怒斥。“停止喧哗,听琴,发声者斩。”“司马懿下了第三道军令。
  于是,悠扬的琴声在小县城的上空飘荡开来,如春风拂面。司马懿先是静静地听,后来忍不住随着琴声轻轻敲打起节拍。“想当年俞伯牙钟子期两人也不过如此吧。可为什么我们要成为敌人呢?”司马懿感叹道。
  “大帅,我想……”“别打扰我听琴。”司马懿不耐烦地挥挥手。“大帅,街亭一战,蜀国大败,诸葛亮用兵不过如此。何况他们的军队已经被我们消灭了。”几个将领还是忍不住,齐刷刷地跪在地上。“为将者必须知已知彼,才能够百战不殆。蜀国的大将,难道都是马谡之流?关长云、张翼德、赵子龙等人的大名,难道你们就从来没有听说过?在街亭,虽然我们消灭了马谡,但你们难道没有发现。王平却是毫发无损?同为出征,为何主将失败,而副将竟然得以保全?这难道没有违背常理吗?诸葛孔明一生用兵谨慎,天下皆知,难道这次他就会疏忽?熟悉对手,你才能够在交战中获胜。听,这琴声多悠扬,多平和。为将者不能够只想着打杀,这样才能够成大器。”
  “大帅所言极是,我等愚昧,不能企及。”
  “退兵!”于是历史上留下一个《空城计》的故事。
  简评:作者取材于《三国演义》,以故事新编的方式演绎题目。构思新奇。司马懿与诸葛亮,本是彼此十分熟悉的老对手。可是街亭一役中,诸葛亮一改他“一生唯谨慎”的性格,大胆冒险,在西城小县施用“空城妙计”,瞒天过海,以“瑶琴三尺”击退了司马懿浩浩荡荡的十五万人马,从而化险为夷。“熟悉”的敌人已经“陌生化”。而司马懿竞刻舟求剑,凭经验主义办事,被“熟悉”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牢牢地束缚以致隳坏了辉煌战果,实为干古憾事。文章哲理深厚,迪人心扉,打破了许多考生顺向立意谋篇的趋同思维的桎梏,别开生面,犹如鹤立鸡群而成为众多考卷中的美点之一。
  
  四、化为形象
  
  一般来说,独词型命题只是一个蕴涵着某种意义的微小的“点”。只有把这个蕴涵着某种意义的微小的”点”延伸为一条活跃着创新思维的绵长的“线”,辐射向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面”,将那些具体的人、事、物、景串联在一起,才有可能酝酿成为容量较大的生龙活虎的“篇”。形象思维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它,就断然不能把抽象的独词型命题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其操作程序可分两步:首先锁定题目,“思接于载,心游万仞”,纵横驰骋想象和联想,彻底调动生活的积累,全力突破时空的制约,让亘古与未来都上演于现实的舞台上,仿佛历历浮现于眼前:然后炼就一个主旨,围绕着它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最典型的片段,挥洒笔墨,诉诸文字,涂抹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例如2006年辽宁题“肩膀”,它本身就富于形象感,让人油然联想起“一蓑烟雨任平身”的坎坷诗人,联想起“铁肩担道义”的革命先烈,联想起“站在巨人肩上”的科学巨匠,联想起“风雨一肩挑”的民族脊梁……不少聪明的考生都能信手拈来绘成流光溢彩的形象,寄寓蕴藉深沉的情怀,恰切地表达题旨因而征服了阅卷者。
  
  五、做出判断
  
  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同样,要审清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怎样对它作出判断?可以从它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方面,揭示它的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方面,标明它的某种特殊意义;也可以从客观真理或道德伦理方面,表白对它的褒贬态度。然后,根据所作出的判断米确立中心,展开思路,构建框架。尤其是写作议论文,这一步骤更为重要。仍以前文所述的《肩膀》为例,不妨把它置于历史和现实的生活大背景里,用“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厶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米进行探究。譬如:“肩膀”是什么?是苏子瞻撑着悲痛,对亡妻思念的寄托:是彭德怀顶住压力,对真理坚守的凭借:是邓小平红起历史,对华夏拯救的依靠……不一而足。这样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洒墨成章就不是太大的难事,下面一篇文章正体现了这种方法的机智的运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