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庶子毒后书包网:独词性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技巧例谈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35:51

独词型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技巧例谈

字数:2850    字号:大 中 小

  在历经了话题作文一窝蜂、材料作文重出江湖的风潮之后。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命题作文这种最原始最古朴的作文方式于近几年又卷土重来,且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其中独词型命题更是成了绚烂芬芳的一枝。格外受命题者青睐。例如2006年辽宁题《肩膀》,天津题《愿景》,2007年福建题《季节》,2008年上海题《他们》,2009年四川题《熟悉》,山东题《见证》,湖北题《源泉》,2010年湖南题“早”等。它们词性不拘一格,意义或虚或实,限制成分全元,写作范围极宽。较诸其他命题形式有很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使得不少考生面对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笔者认为除了遵循“化大为小”、“虚实转换”的原则之外,还须从如下几种途径着手。
  
  一、吃透内涵
  
  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明察它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即内涵),可谓审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此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倒如“愿景”,其内涵既不同于“愿望”。也有别于“前景”,而应该是两词意义的叠加,即“所向往的前景”。可是有些考生却把它们混为一谈,以致离题千里。
  吃透独词的内涵,不仅要防止错解,还须避免狭解。有些独词本意、引申意和比喻意三意俱全,如果仅仅囿于某一方面的表层理解,就会导致文章立意肤浅,内容单薄,毫无创意而索然寡味。许多考生都能对独词的内涵准确把握,深刻理解,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文章熠熠生辉。下面请看2007年福建题《季节》,某考生是如何充分发掘其内涵的。
  季节
  福建一考生
  人类历史的童年,是萧索的冬天。在茹毛饮血的蛮荒年代,笼罩大地的永远是那未知的黑暗和寒冷。但,在某一幸运的时刻,人类发现了火种,耀眼的火光照亮苍茫大地,穿越沉沉暗夜。希望点燃,从此远方不远……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类睁开混沌的双眼,万物复苏。春一一来了。金字塔的尖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灵光。万里长城的雄伟将一个民族的坚韧与伟力镌刻于曲折的春水中,春水向前,但那石,那碑刻,将永远伫立一旁。
  春到夏的转变总是那样的突兀。一阵急雨,满树的葱茏就映满了眼帘,一朵乌云飘过,山花就烂漫了整个山野。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资本主义萌芽,到。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来不及收拾好伤春的感喟,便倏尔由春转到夏了。夏是烂漫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用油彩扫驱中世纪的黑暗,描绘人类光明的未来;夏是热烈的,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动力的发现,将人类社会推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无数的文明、无尽的创造纷至沓来。上世纪初在欧洲召开“炫奇会”即万国博览会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连连赞美:“荣光!荣光!无上的荣光!”
  夏的热烈,伴随着不约而至的急雨。繁华盛景之后,阴霾的天空在不知不觉中笼罩人类。两次世界大战,将被进步和快乐冲失了理性的人类推向绝望的深渊。大地依然灼热,山花依旧烂漫,但人类已被欲望吞噬,于是雨点打褪了落红,阴郁遮断了晴空,不安、混乱又在人类心中蛰伏。好在夏之雨本就短暂,一惊一乍中,人类社会步入秋天……
  秋,是收获的季节,秋,是成熟的季节:秋,是“落叶归根”的淡定:秋,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千言万语,言不尽秋之美,秋之韵。人类社会步入秋天,从此,人们心中有了理智与情感的平衡,有了人权的呼唤,有了正义的回归,理性统一了人类。“和平与发展”为人类所达成的共识,人类社会逐渐趋于成熟。纵然还有些令人不安的因素困扰,人类已有自信,用理性、用博爱、用温暖处理一切。相信,人类社会的桃花源已经不远。
  季节变幻,犹如人类社会的演替,悠悠千年,人类拾足向前,采撷冬之希望,春之温暖,夏之灿烂,秋之丰满。
  季节轮回,但人类社会没有轮回。每个季节过后,留下的是永恒的收获和遗憾。一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金黄的秋季做一片无悔的叶子,纵使到了最后的时刻,也不忘为大地注入活力,注入希望……
  简评:古人云:“意犹帅也。”意胜则文胜,故为文当以“意”为先。本文作为满分佳作能从成千上万份答卷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作者将独词型题目的内涵咀嚼得十分透彻。“季节”本指一年里某个有特点的时期。假使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上提炼中心,则文章未免流于浅薄平庸。然而作者独山机杼地将它由实而虚地拓展,别具一格地通过自然的“季节”与人类的“季节”类比,从自然的“季节”的发展中窥探到人类社会“季节”的奥秘,因此使得全篇虚实相生、主旨厚重、隽永含蓄而耐人寻味。独特的视角形显作者的深邃的见解,构思的新颖凸现文章脱俗的立意,令人读罢不禁为之击节赞赏。
  
  二、划清外延
  
  如果说独词型命题的内涵是指它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话,那么其外延就是指具有它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有些独词型命题的难点并非仅仅限于刘’它的内涵的深刻理解,还在于对它的外延的明确划分,侧重于要求考生写出它的某一类对象的生活境况或本质特征来。例如2008年上海高考以《他们》为题的作文中出现的“他们”应是一个与“我们”或“你们”都密切相关的生活圈体。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他们”与“我们”或“你们”构成了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这些内涵都很容易理解。但“他们”是谁?就务必把这一类人划归清楚。这类人或者具有某种共同遭遇,或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他们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今人:可以是工人农民,也可以是学生、知识份子:可以是具体的某种人的刻画,也可以是鲁迅式的“杂取种种人”等。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表现“他们”的生存方式。讴歌“他们”的崇高精神,批判“他们”的卑劣人性,文章的写作空间都必须圈定在“他们”的生活范围内,才切合题意。请看下面的一篇《他们》描写了怎样的一个群体。
  他们
  上海一考生
  他们——是我们生活的大多数,平凡而低微,但正是他们。点缀出世界最美丽的风景。
  ——题记
  又一个双休日,在书本上神游了许久,累了。站起来,伸伸懒腰,放松一下眼球。我无意间朝街上望去。街道上,一个蹬着车的莱贩,栽着妻和孩子,车上还有一些没有卖完的剩菜——这一家显然是刚从早市的菜市场回来的。
  孩子三四岁的模样,妻子坐在车上逗着孩子,不知是什么笑话,把孩子逗得哈哈大笑,孩子恣肆而天真的清脆笑声,惹得熙来攘往的行人纷纷注目。母亲一脸的灿烂,满眼的陶醉,母子都很开心。丈夫只是埋头蹬车,不时朝车后望望。偶尔摇响一串车铃声,与孩子的笑声交织成欢快的晨曲,十分悦耳。行至一段上坡路。妻子并没有下车,更没有帮他推车,依然是开心地逗着孩子,一路指点着让孩子观看。
  只见他此刻,身子向前微微倾斜,伸长了脖子,涨红了脸色,咬紧了腮帮,使出全身的气力

[2]

存入我的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