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君莱酒店电话:唐山大地震后 中国为何对外援说“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17:53
朝鲜战争前夕,苏方支持中国参战,两国签订关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的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朝鲜为界,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此后以半价付款
文|夏攀
日本,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援华手笔最大的国家,在今年3月高调宣布将削减对中国的ODA资金援助。近些年来,曾在国际援华舞台上十分活跃的英德诸国也曾发出类似声音或实际动作。
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三大盛会在中国的举办,GDP超日本的里程碑事件,如此种种,一次次在很多外国人心里加深这样一个疑问:“中国还需要我们援助吗?”同时也给了许多中国人这样一个底气:“泱泱中华大国,还需要外援吗?”
喧嚣的争议声之外,其实大部分人并不清楚,新中国成立以来,究竟走过了怎样一段接受外援之路。
苏联:武器半价优惠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苏联援华故事,现在的80后、90后只有在历史书中才会看到点滴,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老一辈人却烂熟于心。大致统一的总结是:苏联支持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派来大批援华专家,后因两国发生矛盾,专家撤回苏联,苏方逼迫中国归还债务,由此加剧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的困境。
实际上,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助是从武器援助开始的。据国防大学徐焰少将的研究,1950年毛泽东访苏,双方于当年2月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宣布对华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机器等物资,而双方内部议定,这笔钱大部分用于对苏联提供的海空装备付款。
朝鲜战争前夕,苏方支持中国参战,两国签订关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的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朝鲜为界,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此后以半价付款。
除半价优惠的武器外,苏方还免费向中国提供了部分武器。据徐焰列出的单子,这批武器很多是比较落后的苏军淘汰货。苏军当时自用AK-47,给中国则提供波波沙-41;苏军用T-54坦克,给中国则提供T-34。
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苏方对中方的武器援助总体还是非常可观的。后来毛泽东对金日成说:“我看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
苏联对中国的工业建设援助,在两国人后来的研究中,正面负面评价的都有。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苏联专家的工资由中国支付,但技术的提供却基本是免费,只收取纸张费和复印费。

中国曾对外援说“不”
苏联援华以那样的结局收尾,似乎让国人心有余悸,以至于现在要搜罗改革开放前的援华旧事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
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各种电视和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努力自救的情景,其实那时也有一批外国机构想加入救灾队伍。
30年后,新华社记者詹奕嘉在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唐山,这座上百万人的重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整个世界都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冲击波。当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时,中国却说‘不’……”
中国说“不”是通过《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向国际社会表达的:“自力更生的救灾努力说明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考验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说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莫桑比克:让中国网友感动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国门打开,中国也渐渐能以更成熟的心态对国际社会的援助说:“欢迎”。
从1980年末到1981年的水灾开始,历次大的自然灾害,中国都接受了国际社会援助。这一次水灾,中国以并不积极的态度接受了2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向受灾地区捐赠的价值2000多万美元的救灾物资,其中包括欧洲经济共同体提供的价值620万美元的食品、奶粉和食用油。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同样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捐赠救灾资金、器材、药品和食品。而这一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次主动向国际社会提出受援请求。
此后,种种无形壁垒被打破,中国接受国际社会灾害援助时不再犹犹豫豫。
中国人近年最有感触的是汶川大地震期间的国际援助,而这次地震中一些小国穷国对中国的援助,感动了不少中国百姓。
马里捐助12万美元、尼日利亚捐助1.7万美元、朝鲜捐助10万美元、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萨摩亚捐助10万美元……
莫桑比克在此次国际援华的表现让中国人“热泪盈眶”。这样一个当时国内局势动荡、财政靠国际援助维持的国家,也向中国地震灾区提供了4万元人民币的援助。一名中国网友写道:“据说他们领导人到联合国开会路费都没法解决,4万对他们来说可以做太多的事,可现在却拿来支援我们,太感谢了!”

“有特殊政治和历史背景的互惠资金合作”
相比单纯的赈灾援助,其他形式的援华,似乎有更多“含义”在其中。
日本在1979年开启的援华行动曾引起种种猜测。一个当时流行的坊间认识是,“这是日本对中国放弃战争赔偿的一个补偿”。外交部前发言人章启月曾这样解释:“众所周知,对华日元贷款是一种有特殊政治和历史背景的互惠资金合作。”
对华日元贷款最早起源于1979年两位中日朋友的“不经意”对话。一位是日本老共产党员、时任日本贸促会关西本部会长的木村一三,另一位是时任中国交通部部长曾生。木村告诉曾生:“日本政府有一种援外贷款,中国不妨去争取。”
曾生立即上报国务院,时任副总理李先念批示:此事可能是真的,请谷牧同志抓一下。
几经磋商,这笔贷款在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期间得以落实,金额为500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合人民币3.3亿)。这笔日元贷款的签订在当时引起很多国人的不解,谷牧的儿子刘会远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起,奶奶(谷牧的母亲)在电视里看到谷牧与日方代表的签约场面,拿拐棍敲着地板说:“汉奸,汉奸。”
第一笔日元贷款最终用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铁路、电站等。
日本:转向“利民工程项目”
据2009年初发表的数据,中国自1979年起总共获得日本约2248亿人民币的开发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无偿援助。
厦门大学教授雷慧英在2006年的一篇论文中提供的数据更详细,截止到2004年3月31日,日中签署的ODA 协议累计金额为3.3万亿日元。其中日元贷款为29505亿日元,无偿资金援助13646900万日元,技术援助14024900万日元,利民工程41亿日元。
从1980~1984年的3309亿日元,1985~1989年的5400亿日元,1990~1995年的8100亿日元,明显可以看出日元贷款的上升趋势。但从1997年以来,日本开始调整政府的ODA政策,对华贷款因此受到影响,1996~2000年,日本提供给中国的政府贷款减少至7726亿日元。雷慧英分析说,这一时期日元贷款的减少与中国在1996年进行的核试验不无关系。ODA似乎也越来越受到国际政治气候的干扰。
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日本右翼势力的干扰、日本媒体的鼓噪,这是不少人对日本削减对华援助原因的猜测。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高官不断发出的言论也似乎在印证这些猜测,2004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及外相町村信孝不断表示,中国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可以说已经到“毕业期”。日本外相前原诚司更在今年年初表示,中国GDP超过日本,援华已经难以得到日本国民理解。
伴随着日方不断提出的削减对华援助的声音,日元贷款自2001年开始不断较少,2007年跌入谷底,为463亿日元。
2008年3月,日元官方贷款终结。不管援华是不是日本打出的一张“政治牌”,但客观来看,日本援华的确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多正面效应。有媒体这样评价:“日元贷款数额大、期限长、利率低、不附加条件,在中国的能源、资源开发等基础产业、交通通信等经济基础设施,以及农林、城建、环保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后的日本援华更多以其他形式存在。利民工程项目就是其中之一,与基础设施建设的ODA项目相比,利民工程规模较小。按照日本官方定义,利民工程是指小规模的无偿资金,但有一定具体目标,以农村贫困地区的初级教育、医疗保健、民生环境等为重点实施对象。
从1991~2009年,利民工程项目在广东涉及的项目有69项,涉及资金约355万美元;海南66个项目304万美元;福建47个项目276万美元;广西最多,有106个项目,涉及金额489万美元。

在高调削减对华捐助的声音中
日本无疑是改革开放之后最大的援华国家,其援华金额长期占据所有国家援华总金额过半。此外,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有各自的援华政策,大部分是以贷款、技术合作等方式进行。
德国也是近年提出削减对华援助比较活跃的国家。2009年10月德国经济合作部长迪尔克·尼贝尔表示:“德国必须将援助资金集中使用,给那些最困难的地方,庞大的经济体如中国和印度已不再符合这样的标准。”
中国曾是德国最大的受援国。自1982年开始,联邦德国政府开始对华提供无偿援助。根据中国商务部国际司公布的数字,截至2006年7月,德国政府共向中国提供无偿援助7.74亿欧元,其中技术合作资金5.56亿欧元,人员培训8500万欧元,紧急救灾4250万欧元,山东沂蒙山区粮援资金9100万欧元。
尽管德国向中国的财政援助已于2008年末中止,但2009年仍面向中国开展了总额达2750万欧元的技术援助;德国表示所有之前已做出的对华援助承诺将继续兑现,而尚在执行的援助项目也将有始有终。
英国亦在近年高呼要削减对华援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英国保守党就曾声称,该党上台后将取消对华援助。
今年3月初,英国国际发展事务大臣米切尔对议会发表讲话说,英国将停止对中国、俄罗斯、柬埔寨、越南、印尼等16个国家的援助,同时将停止资助4个表现不佳的多国组织,他同时表示,未来4年英国对外援助的资金总数将会增加,但援助重点将集中在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地方,受援国家包括阿富汗、印度、肯尼亚、南非等27个国家。
与高调削减援华对比强烈的是,英国国际发展部曾在2006年高调启动了《2006年-2011年对华援助计划》。该《计划》明确这5年英国对华援助工作的总体框架,确定援助的重点仍是帮助中国减贫和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日标”,援助的主要领域是基础教育、艾滋病防治、肺结核防治、供水与卫生。
法国在援华方面一直比较积极,2005年,中国已成为法国开发署提供资金的最大受援国,当年法国资助的项目总贷款达1.52亿欧元,资金主要流向西部五省区市: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用于公路、铁路、电站等项目建设。
早在1978年11月,澳大利亚就主动表示愿向中方提供一笔5000万澳元的贷款,此后澳方不断给中方提供优惠贷款,直至1996年终止。近年来,澳方对中方的援助更多的是在环保、卫生、教育等领域。
2007年,我国华东及华南地区遭受洪水灾害,波兰政府通过该国驻华使馆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款4万美元,在贵州省黔西县太来乡方川村援建村级小学、村级卫生站、红十字书库、健康文化广场各一个、资助贫困户改炉改灶20户、改水改厕10户的“红十字健康新村”建设项目。2008年10月10日,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美国援助的恩恩怨怨
在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美国总统肯尼迪及其政府认为,中国国内的严峻形势以及中苏交恶的局势变化,给美国带来了调整对华政策的契机,决定尝试通过粮食援助,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美方就此制定了援助中国方案。
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中,中国特使王炳南表示,“中国人民绝不依靠别人的施舍而生活,更不会拿原则去做交易”。中方坚决拒绝了美国的粮食援助提议。
2008年2月,中国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灾害,美国政府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中方提供15万美元紧急援助。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美国政府向中国提供50万美元现金用于救灾。
2009年12月9日,中美两国代表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就温室气体减排问题针锋相对,美国拒绝向中国提供减排资金援助。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斯特恩当天还发表措辞尖锐的声明,说中国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气候变化,美国要把钱送给最需要的国家。
针对美方表态,中国外交部气候谈判特派代表于庆泰予以坚决回击。于庆泰抨击美国没有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求得到的3000亿美元气候援助,于庆泰说这不是“福利工作”,而是发达国家在当前的国际协议下应当遵循的“法律义务”。
2010年4月16日美国贸易发展署承诺捐助近150万美元,推动其中国合作伙伴开发清洁能源和开展航空合作项目。同年8月11日,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宣布,美国政府捐款5万美元救助舟曲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