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不一样未来全文:国学大师胡适鲜为人知的一段半世情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20:28

 

胡适在台湾(资料图片)

 

 

胡适书房

 

位于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的胡适纪念馆,参观资料里介绍的是每逢周三和周六开放;但如果你在某个工作日到来,纪念馆也不会拒绝,因为除了法定假日外,这里平时都有专人负责管理。不久前一个周二的下午,记者恰巧在台北“中央研究院”采访,冒失地走进了慕名已久的胡适纪念馆,工作人员带我参观了纪念馆,将胡适与台湾的故事娓娓道来。

■大师书事

胡适,1891年生于上海,三岁随母来台湾探父,曾住台南和台东,五岁回祖籍安徽绩溪读私塾,二十岁留学美国,1917年学成归国。1958年起担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家中招待朋友时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72岁。

胡适纪念馆由故居、陈列室和墓园三部分组成。

胡适故居的建筑、廊道、摆设等格局,大体上保持胡适生前生活起居的原有风貌,一层平房,白墙蓝窗。故居最多的是书籍,每一面可利用的墙壁,几乎都为书所占。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胡适在北大的藏书有百多箱,但来台时匆匆仅带出二十余本,故居书籍多是胡适来台后购置、搜集或朋友赠送。胡适藏书,中外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宗教等无一不涉。书房和卧室的书是他经常翻阅的。书房里,一排古典书籍,泛出黄色,贴着标签,恍觉先生已离又未离。

在故居的一角,新近辟出“热眼旁观”展区,特别将家住台北的胡适对当年“胡适思想批判运动”的回应一一展出。1954年,由于历史原因,大陆知识分子以笔为鞭挥向胡适,其中不少是先生的朋友和学生。在这个展区,主要展出的是胡适在对众多的批判文章上做的批注和圈点,先生字里行间流露的有无奈、有遗憾、有感慨,更多的却是理性的坚持。据说,他看了几百万的批判文章后,觉得“实在没有一篇搔中他的痒处”,“越来越觉得人家批不倒他”。

■大师情事

与故居相邻的陈列室,则展示胡适的著作、手稿、照片、遗物与纪念物,以及胡适在台湾的纪录片等,展区共分为胡适的感情世界、学术文化成就、胡适与近代中国、胡适与雷震四部分。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者群体中的一员。学者周质平在陈列室简介手册撰文称,胡适的精神即为自由与理性,他的一生终极关怀的是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再造。胡适不相信权威、不相信捷径,他相信“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相信“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陈列室的一图一文一物,都印证了胡适这些理想以及如何践行自己的诺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适的感情世界”展区。胡适在高举新文化运动大旗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走进了“父母之命”的婚姻,于是,他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长达半个世纪的精神之恋。展区展出由美国达达派女画家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Edith Clifford Williams)收藏的胡适信件、电报200多件,及韦莲司致胡适函近20件。无论在大陆、台湾还是美国,年长他5岁的韦莲司始终与胡适保持着超越夫妻层面的思想感情,她在胡适的思想发展上,曾经发生过影响力。所以参观来宾对其往来函件,莫不感到好奇和兴趣,想从中一窥这位名人感情生活的奥秘。从韦莲司送回的胡适遗物、文件中,我们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两人长达五十年的深情。

■大师身后事

胡适墓园位于与研究院一条马路相隔的青山坡上,与故居遥遥相望。

在胡适公园内的小山上,开放以来,不少大陆游客慕名到此,瞻仰墓园之余,别有游观登临之胜。循着研究院东南侧门的方向,对着公车站牌望过去,依稀可见胡适墓园在盎然的绿丛中探头。从山下沿着步道而上,在主墓区左翼下坡的平台上,矗立着胡适铜像。步上阶梯,白色的廊亭簇拥着主墓碑墙,廊外几块瞻仰凭吊的小碑傍附在两边地面。而胡适的碑台方正地、静谧地俯瞰山下,越过马路,越过台北,越过海峡,年去年来地眺望着过往人烟。

胡适的墓志铭很简白:“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思想和言论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形骸终会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