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nba之暴力大前锋:聊聊“生活质量第一”的广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20:21

  我生活在广州,跑遍中国的的大城市之后,我就下定决心,这辈子就呆在广州了。这说明我对广州的印象不错。正好,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说是在一次对中国城市的生活质量评比中,广州得了第一名。这表明老姜对广州的好印象,并非只是自己的个人感受,还有不少人跟我看法相同。

  当然,“广州生活质量第一”这种判断,终究有点虚。这种虚来源于“生活质量”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什么是“生活质量”?不同人的定义可能不一样,外延也可能也没多少交集。说到底,对一座城市生活质量作何种评价,还是与评价人的生活情趣,习惯、爱好,甚至人生观、价值选择和判断有关。我得承认,我对一座城市的评价,包括对广州的好印象,就参杂了自己的偏好,甚至某些特殊嗜好。

  先谈谈影响一座城市的先天的、自然的因素,比如气候和地理位置。广州是一座没有酷寒和酷暑的城市,气温无太大的起伏落差,秋天少落叶,冬天不下雪。这种气候有人很不喜欢,我开始也不大习惯,过了好几年才适应过来。而我的适应,现在想起来,其实也不全是生理性的,很大程度上与我人生哲学的变化有关。以前我喜欢四季分明,持的是一种烂漫的人生态度,总觉得夏天酷日炎炎,冬季白雪皑皑,这种生活才有诗意。可如今我的态度变了,认可的是一种平淡的普普通通的人生,这样一来,日子也就未必非得跌宕起伏,气候也无需寒暑轮替了。像广州这种冬天不冷,夏天不燥的气候,就非常适合我慵懒、闲散、随和的人生追求。

  气候之外,是广州的色彩、山水、清洁度等。广州挺绿色的,走到哪里,总能见到规模不大、但能成片成林的花草绿树,也有许多山水相间、绿茵浓浓的中小型公园,星罗棋布散落在市区的不同地方。广州的绿,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人为,还是跟气候有关。因为气候使然,这里的树木很容易生长,花草树木的品种也较丰富,树木的姿势和形状各式各样,阿娜多姿,不像北方的树,大多呈笔挺状,冬天便光秃秃的。广州不能算是中国最干净的城市,但比内地大多数城市要净洁,这里有自然的原因——广州地处沿海,海洋、以及与此相关的台风等对大气有很好的净化作用,但文化与生活习俗的影响也不应忽视。在广州逛街,你可能会注意到这种现象,这里的那些大型街道也许并不特别干净,但城乡结合部除外,你越往小街小巷钻,往居民生活区走,这些地方越是干净整洁。广州人是非常讲究那种清爽式的卫生的,几乎每天洗澡(冲凉),屋里弄得干干净净,也非常注意家居周边环境的洁净。不像一些内地城市,比如我家乡那些地方,大街上摆出的市容还不错,可一进入里弄小巷,就显出了邋遢凌乱的本色。

  得益于自然的恩赐,温暖湿润的气候不仅使广州四季长绿,美化了这里的环境,而且也有利于这里的蔬菜水果的的生长。这种天然条件,加上这里发达的物流体系,完善的商业组织,就使得广州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奇迹——相对于中国其他大中城市,广州不仅商品房的价格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大众日常消费品的物价水平也偏低。尤其是蔬菜水果与肉类,这里的价格甚至比许多内地中小城市更便宜。物价不算高,对应于人们的收入而言,这里的物价水平甚至可以说相对偏低,我想这可能是广州能获得“生活质量第一”之评价的最主要的原因。一个物价相对低廉的城市,无疑是普通市民的福音。

  与广州绿色、休闲、略显零乱的城市景观相对应的,是这里平和、随意、多元、淡定与包容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当然不是什么公民文化。广州是中国大陆的一座城市,它不可能鹤立鸡群,独自建立什么自己的公民文化,但我要说这是一种浓浓的市民文化,还是大致靠谱的。市民文化,说得难听点,是一种把金钱和商业看得很重的文化,说得好听些,则是一种与政治和权力保持距离的文化。广州人爱钱,可哪里的中国人不爱钱?说广州是一座散发着铜臭味的城市,请问中国又有哪个地方没有铜臭味?而且广州的铜臭味还有所不同,其中多少掺杂着一些商业文化的清香在里面。对大多数广州人来说,如果他们热衷于商业活动,那是因为他们把它当成了一种事业,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希望多赚钱,也主要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惬意舒适些,不像内地的许多钱迷,他们赚钱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为了炫富摆谱。顺便说一句,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的贫富差别也是最小的,,面上看过去,这种差别更是不甚明显,这里很少有人以显富为荣。

  作为中国内地的一座超大城市,广州当然也有官本位文化,考公务员也很热。但广州的价值文化市场很多元,官文化市场只是其中一种,热度有限,也只是在少数人中间流行。大都数广州市民是远离政治文化,也远离官场的,他们如果与官场接近了,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要办,要利用一下官场的权力。在广州,你很难在公共场所听到人们谈政治,谈到政治人物,也以八卦绯闻居多。广州市民不喜欢正儿八经的政治,对官员敬而远之,官员们也乐得如此,平日里不大爱打扰市民,很少搞什么群众性的政治活动。这里的官员大多很低调,不大喜欢以长官的身份出来摆谱,把百姓盯得死死的。这样一来,广州就形成了一块较大的中间性的文化话语市场,无形的中间组织很多。广州虽然无法独自生成系统的公民文化,但浓郁的市民文化氛围,较大的中间话语空间,中间组织的活跃,却也为这里的公民文化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广州的官场当然也黑,司法也不干净,这些我都深有体会。但我是在内地长大的,见多了内地官员那种嚣张跋扈,政治正确下的蛮不讲理。相比之下,这里的吏治还算讲规矩,官员还算有底线。这里所说的底线,无非是拿了钱能办事儿,受了贿能解决问题,讲究个“等价交换”,“钱货两讫”。不像我见过的内地官员,没办事先要钱,办不成又不退钱,常常弄得官民之间剑拔弩张,白刀进红刀出。我说这些,绝不是替广州的官员辩护。中国的官场已经是一池很脏的死水了,广州也不例外。但乌烟瘴气之下,总算有块地方还没有腥风血雨,这就谢天谢地,阿弥陀佛了。

  广州的政治文化气氛不浓,也连带到那些政治明星和名人市场的萧条,政客在这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远不如娱乐、商业乃至文化明星。我在学校教书时,曾做过一个调查,问了一百来号各色人等,问他们当时的国家主席是谁?结果有90%的人回答不出来。我又问知不知道杨尚昆是谁?几乎没有人能准确回答,而杨尚昆正是当时的国家主席。还有一次,央视一位著名的新闻主持人来广州玩,我去机场接他。出机场时他戴着一副墨镜,我要他摘下来,他却说:不行不行,如果我被人认出来了,就会被围住,要签名要握手的,这样我们怎么走?我大笑不止,要他放心把眼镜摘下来,保证没人会理他。他犹豫了一下,眼镜还是没有摘掉。后来到了东方宾馆,办入住手续时,他摘下墨镜填表,我就问前台的两位服务员:。认不认识这位大名人?她们看了很久,然后不好意思地说:唔知哟。弄得这位央视名人也尴尬不已。广州很多人都不认识他,但我相信他也没有撒谎,他如果在内地逛街,被认出来之后,一定会被人围得水泄不通。

  广州人不喜欢正儿八经的政治,与政治搭点边的话题,大多只是些街坊民生类的东西;广州没有很强的阅读严肃类读物的风气,喜欢和流行的文化,大多是快餐文化。就此而言,说广州没有文化,也没什么错。不过,话说回来,如今的中国,又有几个人热爱阅读?整个中华民族都不爱读书了,也不只是广州如此。在我看来,说广州是文化沙漠,广州人没文化,主要指的还是这里缺乏大量的体制内的科学人文学者,缺乏在体制内批量生产理论和学问的能力。与上海尤其是北京相比,这里没有足够的国家级的博物馆、研究所、大学,没有足够的院士、博导、教授,更没有足够的、能经常在国家级传媒上露脸、可凭借权力大量制造特色理论的专家权威。可是,这种文化少一点,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儿。

  仔细想想,广州人的没文化,归根到底还是个生活趣味问题。他们对大政治没多少兴趣,也连带到对严肃的哲学、历史、时政类等话题的冷漠,又因为这样,他们聊起天来,就显得视野不够宽,人文内涵不够厚。不像上海,那里一位烧锅炉的工人,能半通不通地跟你聊辩证法;也不像北京,那里的出租车司机开口奥巴马,闭口希拉里的,好像他是美国总统的幕僚。可广州与内地(包括与深圳)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真的是层次高低不同吗?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人生趣味迥然,或者价值选择不同的结果而已。这种差别,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或者说政治氛围。

  政治是什么?它是人的生存方式的种种可能选择的集合。政治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生存状态和追求,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同时这种种的生活又会引起我们做出哲学上的思考。就此而言,政治总是具有平民性和精英性的双重属性。作为平民话语的政治,政治就是百姓的柴米油盐,就是房价、菜价、下水道堵塞,道路坑坑洼洼,就是我爸是李刚,拆迁,牛奶里的三聚氰胺,饮料里的塑化剂。说到这种政治文化或话语,广州的市场还是挺发达的,底蕴也很厚实,远远超过了中国大陆的其他城市。在民生问题上,广州历来有很好的参政议政传统,市民们热情很高,媒体也表现得不错。与内地一些媒体不同,内地的媒体也有敢于揭露官场丑闻、社会的阴暗面的,但这些媒体多半喜欢拿外地的官员开刷,拿其他地方的丑事儿调侃,对本地吏治的种种不是,官员的贪腐、无能等,则遮遮掩掩。广州的媒体则热衷于丢本地官员、权力部门的丑,有大量专门暴露本地吏治丑闻的专栏节目。而且它们做这些报道时,也很少选择性失明,包括公安、法院、检察院在内的强力部门,也经常被它们搞得灰头灰脸。你要是不信,不妨看看《广州新闻》、《南方经济》等电视频道的社会新闻类节目。

  另一方面,政治又是高度精英化的。我这里指的是理论化的政治,政治哲学等。涉指到这种政治,我不得不说,它的确只能是少数精英的事儿,大多数人没必要,也不可能真正到位地参与其中。因为议论政治理论和哲学,是需要一定的学养的,至少知道怎么用逻辑来分析问题。像公民政治、宪政民主,立法、司法、行政权的区别和独立,“人民民主”和“西方民主”谁优谁劣这类问题,你在发言之前,至少得把基本概念搞清楚吧?至于什么是价值,什么又是普世价值和普适规则这些已经很抽象的话题,你想说个所以然出来,总得先读点这方面的基础书籍吧?广州这方面的政治文化的确不发达,大部分市民对此也毫无兴趣。但这是广州的文化短板吗?不是嘛!恰恰相反,这正好说明广州的政治文化不是畸形的。理论化哲学化的政治话语,只能少数精英的事儿,这才是正常的政治文化生态。而我们在中国大部分地方看到的却是一种相反的情景:一大群毫无学养积淀,连基本的逻辑关系都搞不懂的人,却热衷于大谈政治理论,大谈什么辩证法、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人民民主、社会发展趋势等,却对身边的民生政治鸟无兴趣,包括自己困苦不堪的民生,毫无尊严可言的生活。这样一来,中国就产生了大批这样人:他们身为奴隶,却热衷于为主子辩护;被强盗打劫了,却兴趣盎然地帮强盗数着钱。我要补充的是,这些人之所以会如此,原因就在于他们产生了错觉:他们谈论的是理论化的精英政治,就以为自己也成了政治精英;他们为主子说了话,就以为自己也成了主子。

  但广州就没有政治文化精英吗?远不是这回事儿。广州是这样一座城市:大部分市民对精英(理论)政治没什么兴趣,官员也如此,涉及到这些话题就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只好跑到北京等地去搬救兵。但这样一来,文化精英们在谈论敏感类政治话语时,无知无畏者来搅局的就少了,官员们对这类话题也跟得不紧,盯得不死,敏感度警觉性更是不够,从而为这些精英们提供了一个较宽松的话语空间。这里的精英政治文化不普及,大众的、市民的、民生的政治文化却大有市场,媒体也乐此不疲,这又为精英们思考政治问题时,源源不断提供了养分。由于这种种原因,广州不仅存在政治文化精英,而且数量不少,且这些精英视野开阔,根底扎实,修养也不错,一点也不比其他城市的同类精英差。

  这也是广州的传统。往远点说,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是从广州出发,走向全国的。国共两党的政治精英,许多人都有过在广州学习历练的经历,有些人干脆就是在这里发迹的。如果扯开点,国军和红军中那些既有政治方面的修养,又懂军事艺术的高级指挥人员,相当部分也是首先从广州起步,书写自己的军政生涯的。回到现在,别的不说,就说说在网上非常活跃,知名度很高,影响力较大的一群所谓的自由民主派公共知识分子,如鄢烈山、笑蜀、杨恒均、吴祚来、信力建、许锡良、李悔之等,其中有相当部分就生活在广州,或者有过在广州的媒体和学术机构长期磨练的经历。南方报业这种影响力极大的媒体,更是广州精英政治文化的标杆。这种媒体只可能在广州生存,放在中国大陆其他任何城市,它很难持续生存下去。而大话政治盛行的北京城之类的城市,就比较适合孔庆东这样的精英发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