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旗鼓造句:李经悟的太极内功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2:57

李经悟的太极内功

大家李经梧拳照欣赏http://www.taiji.net.cn/Article/Print.asp?ArticleID=166

第一卷
太极内功,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修练的一种功法:祛病、保健、延年、增强技击能力、产生鼓荡气能力。
是一种气功:内家拳术内功与外功相结合,以意守命门部位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炼腰健肾,练气强身,并用于增强技击能力。
是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完整功法。
历来拳术家为了保持技击上的“地位”和“实力”,视为至宝,密不传人。

太极内功操练方法
姿势:
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密切相关。

分三类:静式、动式、活式。

(一)静式(初级阶段时应用),亦适用于治疗疾病。分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注,各气功类书籍中均有详载,故不再赘述。)
(二)动练式
分单练式和带功式。为中级阶段。
1、站式。即太极预备式起,凝视后两眼微合或微露一线之光看会阴。头缓慢下垂,随呼气身体慢慢弯腰下蹲,蹲到两膝发酸为度。姿势到此定形,开始吐纳练习,吐气时把气向下引导,两手同时自然伸开;纳气时气向上引到命门,随吸气两手握拳,进行抓闭,抓闭后呼吸稍有停顿。(注,抓闭法后有详述)(注,此式即为开腰法,重中之中。)
2、活步站桩(太极看手式):开始先做预备姿势,头正直,两脚横开一步,含胸拔背,吸气意贯丹田,此时闭息不呼,两拳紧握,两臂抬起,左手在前,左腿同时迈出,两拳变掌向前按,两眼看前手手指,左腿尖点地,前三后七,双肘略弯,右肘俯于左肘(注,疑为右手附于左肘之误),止步闭气,待闭气不能坚持时再呼吸换式。(注,此式略同形意拳的劈拳,不同之处在于,前足为点地,后手为附于前肘处。)
换式动作:将两手轻落身体两侧,随落手同时慢慢呼气,将气呼尽后再行吸气抓闭握拳。抓闭后,与前势左右相反作活步桩。本势应在站练式基础上进行。
3、带功练拳:在练完静练、动练、活步站桩基础功之后,即可开始带功练拳。要注意交替练习,正气不足时,则可重新抓闭充实,待充实后再行带功练拳,长期可达高级阶段,即活练式。
(三)活练式
其没有固定姿势,是无形无相的东西,用则有,不用则无。采用喉头呼吸法或意识呼吸法。以意行气,气通全身。此时可带功演练整套太极拳。平时也可随意练习,不必采用固定姿势,可走路练、说话练、坐车练,即随心所欲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意守:
太极内功意守部位和操作方法较其它功法多,依据练功的不同阶段、步骤、姿势和因人、因时而异,现分述如下:
1、意守会阴:即前后阴之间部位,也称下丹田。(注,瑜伽中为脊根气轮,或称海底轮,位于中经基座。它是能量所在之处。就男性来说,其触发点在生殖器和肛门之间的会阴穴那里。就女性来说,位于子宫和阴道相交处子宫颈那里。)意守这个部位可以迅速排除杂念,使神凝心稳。开始时两眼平视,放到最远处一目标上,如山川、花朵等,待神凝后,将所采之景物收回离眼1、2尺左右,停止凝视。待凝视几分钟后,由于双眼凝视所采之景物会变的模糊不清,也有的单景色会变成重影或变成一个白色气团,所以过去传授此段功时叫采气雾(物),待凝视中出现模糊不清的景物或气雾(物)时,头慢慢低下,眼看会阴,此步要与内视合一,以意下达会阴,意气同行,守住会阴穴。
(注,此法主要为摄伏心神,激发海底轮能量。不可拘泥于眼前是否出现气团。意守也不应过强,要在若有若无间。)
  2、意守涌泉:以意领气,从会阴慢慢经过大腿、膝关节、小腿、足踝部最后达到涌泉,领气要缓慢进行,不可过急过快。初练时呼吸不深长,气不能随意念同时达意守部位时,可不管呼吸,任其自然,此即“气断意不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意气自然合一。又因气从会阴到达涌泉走的是一条线,故此又称“连线意守法”。
  3、意守命门:是最关键的一环。以意守命门为主,以气连络其它部位,循环不止,故又称“循环意守法”。练功开始,以意领气,从涌泉开始配合吸气,引气经足踝、小腿、膝关节、大腿,最后到会阴合而为一,再从会阴引气到后丹田(即命门)。引气到命门后要停顿,意守命门的时间长短以体质、功夫深浅决定。停顿后再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返回,经会阴后分两条线经大腿、小腿、足踝达到涌泉。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久而久之命门即可得到充实。姿势可配合站式、坐式两种。注意气的运行要缓慢、均匀、无声、无息,不可过急过快,不可用力。
  4、意守关元:关元就是通称的前丹田(位于肚脐下3寸小腹的中央部位),但不同于其它功法,此法练熟后可达到气贯丹田、气冲带脉的功夫。方法是,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分两条线冲向关元,稍有停顿,即进行意守。配合呼吸反复进行,锻炼日久,前后贯通,在腰的周围似有一条带子缚住,也就是带脉部位,练到这一步,可达到带脉充实,在此基础上只要稍用意引导,结合呼吸便可产生鼓荡气,这时带功练拳就可提高拳术技击能力。
  5、意守印堂:这是太极内功最后意守部位,必须在以上各功锻炼成熟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又因不易掌握其火候,在无人指导时不可自行练此功。方法是:将吐纳的纳气(吸气)不放,再把气由意念提到背部,经夹脊、玉枕、百会、上星达到印堂,守住印堂。气到印堂后再停住,不再下引,也不旋转,两眼内视,全身有意气贯满之感,精神贯注。如带功练拳可优于平时。
  呼吸:
  1、自然呼吸法:用于初级阶段,逐渐用意引导把胸式呼吸改变为腹式呼吸。
  2、导引呼吸法:用于第二阶段。练功开始,口对会阴方向细长吐气,随着吐气身体慢慢下降,降到两膝发酸为度(参照“姿势”一节)。用意引导气由会阴降到大腿、膝关节、小腿、足心;吸气时由足心再返回会阴,周而复始、令气运行。
  3、抓闭呼吸法:运用于中级阶段,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可接练本法。这种呼吸法从操作过程来讲也可称之谓吸、贴、抓、闭呼吸练功法。采取站式,在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吐气时把气引导到足心,呼吸停顿,停顿后吸气,引气上行经两小腿、膝关节、大腿、会阴、尾闾、命门;随吸气同时,两手用力紧抓(握拳),两脚十趾扣地不放,舌尖轻贴于上齿与齿龈之间,紧缩肛门并上提,吸气到不能再吸(饱和)为止,然后停顿(闭住),停顿后随呼气再将气慢慢顺原路线回到足心。手指、脚趾放松,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本呼吸法是一种内呼吸法,不介意口鼻呼吸。又因这种呼吸法比较猛烈,抓闭锻炼时间不宜过长。抓闭停顿时间也要随着锻炼的时间加长而延长。(注,停顿时可默数三下,随功深增至六下。)
  4、喉头呼吸法:本呼吸法是在抓闭呼吸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时忘掉口鼻呼吸形式,用意配合喉头纳气。所谓喉头纳气不同于生理上的浅呼吸,这指的是在经过抓闭呼吸锻炼后,有了“内气”感觉,但在技击时不能等待练完抓闭呼吸后再与对方搏击,而是要用一种迅速充实内气的方法,也就是在一瞬间(大约四分之一秒)喉头用意扩张一下,气便迅速进入丹田,小腹立即充胀起来。这种呼吸从外表形式上看不到操作内容,张喉、充气、鼓腹均在同时进行。姿势采用站式或活步式,只稍用意念整个带脉立即充实起来,腰部充实,气遍全身。这种呼吸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在喉头呼吸后把气闭住,再进行抓闭呼吸锻炼。这种呼吸过去多用在太极拳技击上,因为它无固定形式,完全以意引气,随用随来,非常方便。
  另外,还有意识呼吸,它是在喉头呼吸法的锻炼基础上更高级的内呼吸法。它同喉头呼吸法的区别是,无形无象,不用喉头纳气,在应用中,如果是拳术技击,只要手或肢体任何部位接触对方时,意识反应立即出来,气随意识同时充满带脉和全身。这种呼吸在应用时,不必做任何准备,用则有,不用则无。
  5、内转呼吸法:本呼吸法是把纳入之气用意引到腰部腹部,使中丹田(前丹田与后丹田之间)充实后再引气围绕脐的周围转圈。先从里圈开始由右向左,顺时针方向外转圈,共计转36圈;然后再从左向右,逆时针方向,由外向里转圈,共计36圈。
  6、沉气呼吸法:本不在太极内功法之内。适用于初习者及体弱者。姿势随意,全身放松,以意配合呼气,不用注意吸气,呼气开始以意导引气由命门下降,降到会阴、大腿、小腿、涌泉,久练可感到呼气时气由命门下沉到足心,并能产生一股热流。但必须注意,此法强调不管吸气,只注意呼气,任其自然。
  (六)收功法
  逐渐停止意守,两眼慢慢睁开,两手相搓发热后抚摸面部,活动肢体,开始散步。如练整套太极功时,不拘哪一个姿势,均以意收功,身体直立,以意使气下沉到足心,然后活动肢体,散步即可。
  功法运用中的几个问题
  (一)功法结构
  1、初级阶段为练静阶段,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也就是在练初级功法时,辅以太极拳运动。可分两进行:
  第一步:主要为练神收心,也称之谓虚静训练。通过姿势、呼吸、意守的锻炼来使心神安宁,修心养性,达到心平气和。这里所提的神,就是古人所说的心神。通过意守丹田与内视合一的静守,排除杂念,恢复和增强体质。
  第二步:主要为练气入静。在练完第一步功练神收心以后即开始练气入静。这里所说的气有两个含义,一是口鼻呼吸之气;一是元气,亦即先天之气,或称为真气、浩然之气。
  2、中级阶段为练动阶段,为动静并进。在这一步太极内功与太极拳同时进行,并可开始带功练拳。分两步。
  第一步,动静并练,巩固初级阶段成果,提高内气功夫。在锻炼中内功和太极拳同时进行,但这里所指的内功和太极拳同时锻炼是指练拳架,并非带功练拳。
  第二步,充实内部之后(充实带脉)达到神通于背,完成筑基功(基本功),达到此步时可以带功练拳。
  3、高级阶段为练意阶段,使精、气、神合一,亦称深造阶段。分两步:
  第一步,动静合一,带功练拳。在完成筑基功之后,转入深造阶段,使动静合一,内外合一,也就是说内功与拳术合一。
  第二步,练精化气,固精养神。练功达到这一步,功夫到身,身健体壮,精液生多,性欲增加,此时如果不固精,便会有损身体。这里固精指练筑基功一百天严禁房事,即使练成后也要节制房事。所以必须通过固精,使精化气,练气化神,达到固精养身的目的。
  (二)姿势、呼吸、意守的运用
  姿势、呼吸、意守是太极内功锻炼中统一不可分割的。




第三卷
  (一)关于腹式呼吸
  太极内功的四步应以腹式呼吸成自然为基础,具体练法:仰卧。把左手或右手轻轻放在肚脐上。当吸气时,把空气直接吸向腹部。如果做的正确,放在肚脐上的手就会被腹部抬起。吸气越深,腹部升起越高。随着腹部扩张,横膈膜就向下降。然后呼气,腹部就会向内、向脊柱方向收。可以凭着尽量收缩腹部的动作把所有空气呼出双肺之外。而这样做时,横膈膜就自然而然地升起。
  可以这样睡去,此为顺腹式呼吸。就在日常生活中,用这种呼吸完全替代本有的胸式呼吸,要形成自然,此会有莫大好处。如在习拳或技击中,则应改为逆腹式呼吸,即吸气收腹,呼气鼓起腹部。
  (二)关于喉头呼吸
  基本上喉呼吸也是通过两鼻孔呼吸,但其做法却使自己感到是用喉头来呼吸。这种效果是由于收缩喉头声门产生的。练习此法时也可以把舌头向上和向后方翻转,让舌头的底部顶着口腔上腭的后部。
  喉呼吸做得正确的时候,每次吸气,能听到一个像“萨(sa)”的声音,每次呼气,也能听到像“哈(ha)”的声音。
  这种声音和婴儿睡眠呼吸声或一种轻微鼾声相同。
  做喉呼吸时,呼吸通常是相当深的,尽管连极为轻浅的呼吸也可以用喉呼吸的方式来做。
  喉呼吸为瑜伽修行者的第二天性。
  (三)关于命门
  此处非指中医上所讲的命门穴。它是身体元气、健康和体力的中心。也被认为是热和火的中心。它的位置是在肚脐与命门穴的连线上,距前七,距后三的人体中脉上。或称脐轮。

第二卷
太极内功通督与周天功
  太极内功的特点是动静相兼,内外合一,以抓闭呼吸为基础,而且要行气通督脉。
  神通夹脊:在练功过程中,当沉气呼吸锻炼达到要求后,即有气感下沉到足部(每呼气时),为抓闭呼吸打下了基础。练到抓闭呼吸一步时,不仅注意呼气,同时也注意吸气,吸气时气由足上行到命门或丹田,呼气时由原路再下沉到足,这就为通督脉打下了基础。此步功完成的感觉是命门(后腰)、丹田(小腹)、双下肢有气感随呼吸上下走动,并且肢体有发胀、发麻、发热甚或起鸡皮疙瘩的现象。抓闭呼吸完成后,再行气通督脉和神通夹脊(太极内功所指的夹脊在后背正中线督脉,与华佗夹脊不同)。神通夹脊的感觉是吸气时气由足上行到命门后不停沿督脉上行到两上肩胛角中间(相当第三胸椎部位),至此气不再上行而分别贯入两上肢并到手,气感到手后神通夹脊才算完成。此时气感到夹脊和上肢是由意念引领上来的,但切忌引气上头,这是与周天功气的运行通路不同之点。也就是说太极内功可能通督(脉)不通任(脉)。这是因为太极内功原来是为配合太极拳而的基础功,以便在练拳时使气在体内流动,达到拳经上说的“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使拳术达到行如流水滔滔不断的境地,又可使气血流畅,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灵机于顶:太极内功的灵机于顶是气的高级锻炼形式,是武术技击时应用的一个步骤。它是在神通夹脊练成功后将气引向头顶(百会部位)停止,但不引气下行,恰在此时通过气留头顶而引起精神状态改变,自感力气增大,有争强好胜情绪。技击(对打)后再将气沉下。故太极内功传人一再嘱咐太极内功灵机于顶的一步功不可轻传,也不可轻易练,只有到万不得已应急时才能应用。无人指导不可盲练此步功法。
   周天功通任督二脉:此功是通过静功(打坐、导引行气等)锻炼后,蓄积元气,元气充沛后使气自行沿任督二脉运转,禁忌以意领气,要勿忘勿助。锻炼的步骤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所谓“周天三步曲”。
  太极内功的通督不通任是通过沉气呼吸、抓闭呼吸、神通夹脊、灵机于顶四步功达到提高技击能力和引发出爆发力的。其强调用意念引气和导气,所以通督快,感觉大,产生力量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