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学校:孔子的“三忘”思想与君子的精神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5:00:16

 

一、“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

二、“乐以忘忧”的快乐精神

三、“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

 

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论语•里仁》

 

1.“谋道不谋食”的价值理念

孔子一生“所发愤者何”?这是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孔子坚持“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 )的人生理念。

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境界的一生。

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为政》

在理想人格上,孔子把“成仁”(谋道)与“去仁”(谋食)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在出处之道上,孔子并不一般地反对做官。天下有道则见(出仕),无道则隐(隐居)。《论语•泰伯》

2.合理追求富与贵

孔子一生虽然坚持“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人生价值理念,但是他并不反对人追求富与贵的物质欲望。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孔子对于人追求物质价值是充分肯定的。在他看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是要不要“富与贵”,而是如何追求“富与贵”的问题。

(1)不要过多地追去物质享受。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弟子公西华奉命出使齐国

西方思想家的论述:

我不要许多光荣或很多财宝,这是自讨烦恼。但没有好名声与一点点财富的人也是不能安睡的。(尼采)

 

(2)对于财富与权势应“以道取之”。

孔子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价值观,对于每个人构建自己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清醒地使用财富,愉快地施与财富”

“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衡量的。

“内心的富贵才是真财富”

 

孔子所提倡的“谋道不谋食”的价值观念,对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塑造现代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1. 君子之忧乐

君子所谓“乐”,有食色之乐、山水之乐、音乐之乐、朋友之乐,但孔子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纯粹的精神愉悦。这关乎人的“安身立命”的整体之乐。这种整体之乐,既是人生乐趣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不断地追求道德的充实与完善,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

 

孔子一生所追求的道德之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修德成仁”的人生价值理念。

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根据“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人生理念,孔子把“乐”分为三种。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逸)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2.“乐以忘忧”的快乐精神

从本质上讲,儒家的“乐以忘忧”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快乐精神。

 

《论语•述而》中有一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3.“内省”与“外修”的修养之道

孔子认为要想达到“安贫乐道”的道德境界,必须通过“内省”和“外修”两种修养之道。

 

“内省”:要通过个人的自我反省而获得道德之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外修”:通过人生种种窘困的磨练而从中体悟出道德愉悦与精神满足。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三、“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八《述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

 

1.年老心不老

三国时期蜀国老将黄忠。只有“忘老”,方可铸就辉煌的不老人生。

 

2.身病心不病

研究人生延寿法的胡夫兰德有一句名言:

 

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

 

3.人死名不殁

古人有言,死而不朽。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身殁矣,其道犹存,故谓之不朽。夫形体者,人之精魄也;德义令闻者,精魄之荣华也。君子爱其形体,故以成其德义也。夫形体固自朽弊消亡之物,寿与不寿,不过数十岁;德义立与不立,差数千岁,岂可同日言也哉!东汉思想家徐干《中论•夭寿》

 

名在则其人如在,虽隔亿万里亿万年而风采如生。康有为《论语注》

 

  
三忘精神

《论语·述而》中记载着一个有关孔子的典故: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日:“女何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系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因担任过叶县尹,被人尊称为叶公。他曾向孔子的学生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怎么不回答说:他这个人哪,发愤起来会忘记吃饭,高兴起来会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孔子的自我评价极为中肯,也道出了今天企业家应努力身体力行的“三忘精神”,即:“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乐以忘忧”的乐观精神、“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

 

一、发愤忘食

 

孔子所倡导的“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是基于时间这一稀缺资源而作出的系统思考和合理反应。珍惜时间是企业家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1.逝者如斯

孔子曾经以奔流不息的河水做比喻,对匆匆流逝的时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感慨,指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德国诗人席勒对孔子关于时间的这一比喻非常推崇,在《孔夫子的箴言》一诗中写道:“不要把飞逝的现在当作友人,不要把静止的过去当作仇人。”正因为时间的不可逆性,席勒勉励人们要珍惜飞逝的现在,而过去已经一去不复返,后悔、留恋都毫无意义了,但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除非严加管理,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与一位60岁的亿万富翁相比,一位30岁的新的创业者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年轻,换句话说,他可以用30年的青春作为资本,去博取更多的财富。但遗憾的是,许多企业领导人在审视企业的资源时,往往会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资源细加思量,却任由自己的时间资源在不经意之中被挥霍掉。

孔子的一个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批评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烂木头无法雕琢,烂墙怎么粉刷也粉刷不好。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对友人描述自己的写作生涯时说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归田录》卷二)。原来,这位大文豪抓紧“马上、枕上、厕上”的零碎时间构思,一旦铺开纸笔就能够做到思如泉涌,文章一气呵成,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无独有偶。加拿大著名医学家、北美现代医学教育的开拓者、发展者奥斯勒年轻时工作繁忙,为了挤出时间来读书,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不管忙到多晚,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他曾经计算过,按照一般人的阅读速度,一分钟大约可以阅读300字,15分钟便能阅读4500字,一年可阅读160多万字。若以一本书8万字计算,一年大约可以读完20本书。奥斯勒睡觉之前读书15分钟的习惯一直坚持达半个世纪之久,不仅使他的医学研究硕果累累,而且使他成了一名文学研究家。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对于管理者来说,珍惜时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应该想方设法挖掘时间的潜在价值。有效地管理时间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一个不懂得管理时间的人,不可能成为高效的管理者。从企业“一把手”的时间管理水平,可以清晰地管窥出一家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由于时间作为一种特殊资源的不易衡量性,高层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对时间的利用进行更多的思考。事实上,高层管理者提高时间管理的艺术水平不仅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日程表,而且有利于改进整个企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有时,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改变,就可能大幅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和决策的可靠性。

 

2.言必及义

值得一提的是,会不会管理时间,并不是单纯地看一个人的工作是否满负荷,也不是以一个人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作为衡量标准。有许多管理者每天从早忙到晚,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外,还不时地加班加点。在一些企业中,似乎忙碌已成为永恒的主题,快节奏已成为不变的风景线。然而,高投入并不一定带来高回报,高效率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益。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时间的奴隶呢?这就需要管理者树立起强烈的目标导向。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对于孔子来说,很少谈论利益,这与他提倡天命、仁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曾经批评某些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如果整天聚集在一起,不谈论仁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些人要想“成仁”是很难的。可见,孔子的“发愤忘食”就源于其树立了鲜明的目标导向,一切以“成仁”为最终目标。他之所以周游列国,到处开坛讲学,就是希望以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毕生的追求。

目标应成为时间管理的起点。在时间管理上,许多企业管理者将紧急与重要混为一谈,在大多数情况下,想当然地将紧急任务视为重要任务。在他们的日程安排中,排满了各种紧急任务,要求他们立即采取行动,为此,他们每天都像“救火队长”一样,一刻也不得闲。但事实上,紧急未必等于重要,管理者如果因此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将没有精力去考虑重要的事情,从而预见不到因为重要的事情被搁置而带来的更加严重的后果。本质上而言,这是管理者目标导向性不强的表现,至少是管理者缺乏持续不变的目标的表现。

因此,前进的方向比前进的速度更重要,只有明确了目标,并始终以这一目标为导向,才可能真正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明确的目标是对任务进行轻、重、缓、急排序的关键。那些与目标的实现相关性很强、对目标的实现影响非常大的任务,构成管理者的重要任务;而那些与目标的实现相关性不强、对目标的实现影响甚微的任务,构成管理者的次要任务。管理者安排任务的优先次序应该为:重要且紧迫的任务、重要但不紧迫的任务、不重要但紧迫的任务、不重要且不紧迫的任务。然而,遗憾的是,许多管理者往往把任务的优先次序弄反。

 

3.读书不二

曾任清朝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用“勤”、“恒”两字不断地劝勉自己、教育子侄,直到去世前一天仍手不释卷。关于治学,曾国藩提出了“读书不二”法则,指出“一未完,不看他书”(《曾国藩文集·课程十二条》)。

曾国藩之所以提出“读书不二”法则,是因为他认识到: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不断变换书籍,会分散一个人的注意力。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在开展某项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老是被别的事情打断,也会产生相应的转移成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继续该项工作之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进度,调整自己的注意力,以便重新进入角色,继续工作下去。而且工作性质越复杂,花费在这方面的时间就越多,这一成本也就越高。国外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转移成本可能使一个企业的效率降低20%~40%。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科普专家。有位年轻人在事业上非常努力,却收效甚微,为此他非常苦恼,找法布尔倾诉。法布尔对这个年轻人充满同情,又对他不知疲倦的努力颇为赞许:“看来你是一个希望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年轻人说:“是啊!我爱文学,也爱科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也有很大的兴趣。”法布尔看到了年轻人苦恼的症结,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凸透镜,当凸透镜的光集中到纸上一个点的时候,那张纸很快就被点燃了。此时,法布尔对着迷惘的年轻人说道:“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就像透镜一样。”同样,管理的高效来源于管理者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的专注。这就意味着,在某一时期内,管理者的目标应该尽可能纯粹一些,如果什么事情都介入,效果自然不会好。在日常工作中,设法安排出不受外界干扰、相对集中的工作时间,是降低时间使用的转换成本的有效途径。对于企业领导人而言,安排秘书对电话进行筛选、过滤,将不期而至的来访者拒之门外,或者找一个暂时不为人知的工作场所,是非常时期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

 

二、乐以忘忧

 

孔子将快乐与否视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之一,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开阔,凡事看得开,因此内心平和、安逸;小人则瞻前顾后,心眼太多,因此反而经常忧愁、恐惧。孔子主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意即吃着粗糙的饭,喝着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而卧,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乐以忘忧”是企业家保持充沛的精力与昂扬的斗志所必须具备的一种修养。

 

1、不改其乐

在孔门的3000弟子中,颜回可以说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系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字子渊,因此又被称为颜渊。他能够严格按照孔子有关仁与礼的要求行事,素以德行兼优著称。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孔门72贤之首,有时皇帝在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唐太宗尊称颜回为“先师”,唐玄宗尊称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加封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复圣”。后世之所以能够给颜回以如此之高的荣誉,原因很简单:颜回是儒家德行修养的代表、好学乐道的典范。

在颜回13岁进入孔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13年之久,声名早已远扬各诸侯国。刚人孔门之时,颜回在诸弟子中年龄最小,加之性格忠厚、内向,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笨。事实上,颜回聪敏过人,又非常虚心好学,因此很快便得到孔子学说的真传。

孔子所倡导的“乐以忘忧”的乐观精神在颜回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孔子对颜回的褒奖直接而热烈:“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吃着一竹筐干饭,喝着一瓢白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因无法忍受这种穷苦生活而忧愁,颜回却从来都不改变他内心的快乐,为此孔子多次称赞颜回。不幸的是,天嫉贤才,比孔子小30岁的额回先于孔子离开了人世。孔子对颜回的早逝极为悲痛,哀叹道:“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颜回“不改其乐”的情怀对于今天的企业家同样重要。一个人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取向。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企业家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追求,即便整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也能乐在其中。

企业领导者的情绪具有非常强的感染作用。企业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以在不经意间形成强大的磁场,影响他所领导的每一位员工。因此,“乐以忘忧”不仅是企业家自我修养所必须具备的肚量,而且是企业家领导一个团队所必须表现出来的一种胸襟。企业家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否则,面对一个成天愁眉不展的领导人,员工的情绪很容易因受传染而表现得灰心丧气,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士气的发展。

 

2.未来导向

对于那些赤手空拳打天下、试图带领一帮同仁描绘出一幅美好蓝图的创业者而言,“乐以忘忧”的情怀建立在对过程与结果之间因果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懂得了今天的苦是为了明天的甜,在艰难困苦的追求过程中,就不会怨天尤人,而能够以苦为乐了。

1939年,当年轻的发明家比尔·惠利特和戴维·普卡德怀着对未来技术发展的美好憧憬和发明创造的激情开始创业时,他们拥有的全部资本只有538美元,包括少量的现金和一台二手的西尔斯钻床,而他们创业的场所竟然是在普卡德住所后面租用的一个条件简陋的车库。擅长电路设计的惠利特和擅长工艺设计的普卡德以抛硬币的方式决定了各自的名字在这家公司名称中的排序,当年公司的销售收人为5369美元,利润为1563美元,这就是世界IT巨头——惠普,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史。

今天,昔日这间毫不起眼的车库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古迹,车库文化已经成为惠普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惠普创新精神的代名词。其内涵包括: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高效工作,工具箱永不上锁,随时为我所用;尝试新的工作方式;每天都必须有所作为,否则,车库将永远是车库;拒绝空谈,拒绝官僚主义等。

可以想象,对于惠利特和普卡德而言,虽然对车库年代的个中艰辛深有体会,但有梦想就有快乐,未来代表着希望,于是虽苦犹乐、甘之若饴。对于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家而言,资本的短缺、身体的劳累、市场的磨砺并不可怕,只要心里还有梦想,转机就有可能出现,奇迹就有可能发生。

 

3.弹性法则

在德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能并不让人觉得诧异:大学教授如果开的是奔驰商务车而不是跑车,学生会认为他思想老化而不选他的课。同样,作为企业形象的集中代表、员工的领路人、企业实力的象征,企业家对自己进行一定的“包装”确实很有必要。

以维珍集团为例,其业务范围涉及唱片、航空、铁路、电信、零售、婚纱、影院、金融服务、饮料等多个行业,但在众多消费者的心目中,维珍品牌具有一个统一的形象,是创新、挑战的代名词。在集团的发祥地——英国,维珍的品牌认知度高达96%,这与集团老板理查德·布兰森为确定维珍鲜明的品牌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包装”密切相关。这位曾经驾驶热气球环游地球、驾驶坦克驶入纽约时代广场、在海湾战争期间驾驶自己的飞机进入巴格达解救人质、总是一身休闲装示人、从不打领带的大亨,以自己一贯敢于冒险、特立独行的举止,对维珍品牌进行了有效的诠释。从这个角度而言,企业领导人为了展现企业的实力,购置若干豪华轿车;为了表现对客户的诚意,在高档酒楼订下总统套房;为了不被谈判对手瞧不起,而对手表、公文包做一番精心的挑选,如此种种都无可厚非。但应该看到,撇除“包装”的功能,诸如此类的行为如果变成企业领导人的一种习惯,不住五星级宾馆,晚上睡觉都不踏实;少了龙虾、鲍鱼,饭怎么吃都不香,就会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有矫揉造作、自欺欺人之嫌。

因此,真正的企业家是具有高度弹性的人,他不会画地为牢,给自己套上一个待遇只可上不可下的刚性框框,在他的身上,应该随时表现出“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恬淡心态。在那些讲究礼仪的场合,他能够光彩夺目,彰显出企业的品位;而出入于街市之中,又表现出平常人的普通一面,表现出一种真我的本质。

对于那些沉迷于奢华享乐、陶醉于大排场的企业领导人来说,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个故事:1957年11月6日——惠普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天,普卡德是乘坐地铁去交易所敲响开市钟的。这并不意味着普卡德是一个锱铢必较的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惠普IPO大获成功之时,所有为惠普服务超过6个月的员工都获得了股票认购期权。其实,早在惠普成立后不久,惠利特与普卡德就达成了共识:所有的惠普员工都应该直接分享惠普未来的成功。对于普卡德来说,选择乘坐地铁,源于这位成就大事业的企业家一颗朴实无华的平常心。

 

三、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在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的第九个年头对自己的评价。此时,他已经63岁了,虽然历经千辛万苦,却依然没有得到诸侯的任用,而且险些丧命。然而,孔子并没有灰心丧气,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者来说,“不知老之将至”背后的那份乐观与豁达依然是极其重要的。

 

1、老骥伏枥

正如曹操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由于人们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之间存在差异,可能会出现“人老心不老”的现象。企业家“人老心不老”将是企业保持活力的重要推动力。

生理年龄由人体的生理器官及其所决定的各项生理指标确定,科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生理年龄理论上可以达到120岁。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也表明,随着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到21世纪60年代,可以实现人类生理器官的年轻化。心理年龄反映的则是人们的心理因素(包括意志、个性、社会适应性等)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某些人的心理年龄可能远远大于其生理年龄,因此,少年老成者有之,未老先衰者有之;某些人的心理年龄则可能远远小于其生理年龄,因此,少年得志便猖狂者有之,老当益壮者亦有之。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家充满着创业的激情,少年老成的心态能让企业家保持理性的头脑,使企业得以顺利起步。一旦企业进入成长期,企业家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需要谨防少年得志便猖狂的心态,防止重蹈众多“明星企业”曾经经历过的昙花一现的覆辙;另一方面,需要警惕未老先衰的心态,小心陷入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陷阱。而当企业步人成熟期时,按照自然规律,企业家生理年龄的衰老将不可避免,但仍需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顺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致力于推动企业的各项变革,或者积极地培养企业的接班人,不失时机地功成身退,否则,企业将很快趋于保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企业的衰退期必然会提前到来。1973年,80岁的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辞去了公司会长之职,转任最高顾问,将公司的接力棒交了年轻的一代,同时成立“松下政绎塾”,为日本培养政治、经济人才,在新的领域内继续作贡献。

对于一些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有所衰减,再加上平时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很满,往往缺乏学习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知识结构已经趋于老化,而自己还浑然不知,导致其心理年龄的老化速度远远快于其生理年龄。因此,在喧嚣的商业环境中,管理者有必要养成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抱着“朝闻道,昔死可矣”(《论语·里仁》)的态度,记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第三章)的古训,如果每天坚持除旧更新,管理者就可以顺应环境的变化,使思想与时代共同进步。

在企业中,对于年长的管理者而言,其学习能力固然不如年轻的管理者,但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在很多情形中,“姜还是老的辣”。心理学将人的智力分为固态智力和动态智力。一般而言,年轻人的动态智力较强,而固态智力较弱,也就是说,年轻人的学习能力较强,知识更新得较快,但这些知识却不一定能内化,因此,累积的经验较少;而老年人正好相反,虽然学习能力不如年轻人,动态智力较弱,但知识已经内化,所以,积累的经验较多,固态智力较强。在企业管理中,应该努力发挥不同年龄层次的管理者在智力上的互补效应,形成高效协作的管理团队。

 

2.从心所欲与不逾矩

73岁去世的孔子对自己的一生曾做出这样的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意思是,我15岁开始立志于学习,30岁能够自立于世,40岁遇事就不会感到迷惑了,50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对于任何不同的意见都能够听得进去,到70岁就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但不破坏规矩。与许多普通人“越老越糊涂”不一样,孔子在年逾天命之后,年纪越大越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也就是企业领导人自我实现的过程。然而,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领导人的自我满足感很容易极度膨胀,尤其是对于那些作为企业创始人的企业家而言,随着企业的高速发展和自身地位的提升,这种自我满足感尤为强烈。因此,在一些企业中,“从心所欲”的现象非常普遍,企业领导人为人处事往往由着自己的性子,将制度、规矩全都抛在脑后。长此以往,必然上行下效,危及企业的制度建设,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也必然面临低效率的问题。

所以,对于位高权重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从心所欲”固然是他们对自己所付出努力的补偿,也是他们每一个人所期望的理想状态,但前提是,需要牢牢地守住“不逾矩”的底线。同时,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始终保持“耳顺”的状态,容得了下属的各种不同意见,也是企业家不可多得的品质。

 

3.长寿企业

从理论上而言,与自然人寿命的有限性不同,组织寿命可以无限长。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企业的平均寿命却远远小于自然人。曾在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工作达20年之久的阿里,德·赫斯在退休后花了10年的时间研究企业生命问题,撰写了《长寿公司》一书。他的研究发现,作为组织生命体,一般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12~40年,与自然人75岁的平均寿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财富》500强”的平均寿命在40~50年之间,但从理论上讲,一个企业的自然寿命至少为200~300年;多数企业之所以无法达到应有的寿命,是因为企业在“婴儿期”死亡率很高,约40%的新办企业在创业之初的头10年夭折。朗顿·莫里斯分别对“《财富》500强”、“《福布斯》100强”以及“标准普尔500强”排行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财富》500强”排行榜发布伊始的1955年至2001年,平均每年有30家企业出局;“《福布斯》100强”排行榜的发布始于1917年,截至1987年,榜上依然有名的企业不过18家;“标准普尔500强”排行榜的发布始于1957年,截至1997年,只剩下74家企业仍在其中。这些现象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J.P.摩根对《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年来全球400名富人排行榜的数据进行过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每5名榜上有名的超级富豪中,只有1人能在上榜之后20年仍然屹立不倒。这就意味着,已有80%的超级富豪或者已经离开人世,或者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虽然企业家个人的心理年龄无论怎么年轻,最终都将永远无法逾越生理年龄之鸿沟,但是,他们所创立的企业这一组织生命体完全可以通过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完成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一次次“蜕变”,做到永续成长。《经济学人》杂志曾经用“T肯”这一颇具绕口令色彩的语言来描述长寿企业的本质,强调做生意的关键在于:让生意真正具备“生意”(生生不息的态势)。在那些已经步入成熟期后期或衰退期的行业中,企业保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非常关键。这并不是说,面对严峻的形势,企业应该视而不见,而是强调,面对行业增长所出现的瓶颈,企业需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努力去抵御衰老,始终显现出勃勃的生机。

一种可行的选择是,企业尽量在相对有限的市场空间中努力创造或维持其行业领先地位。此时,即便众多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企业依然能维持较高和较稳定的利润水平。另一种可行的选择是,企业可以依托自己现有的竞争优势,考虑进入生命周期处于相对前期的相关行业,实现有效的战略性转移。行业田寿命刚罢是伺限,企业乙却叫以长青。

 

三贵之道

对于儒家学派来说,曾子具有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曾子,姓曾匀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比孔子小46岁。他16岁的时候拜孑L子师,一生勤奋好学,得到了孔子的真传,是孔子学说主要的继承人和传播者。曾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老师,而子思又将其学问传授给了孟子。正是因为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儒家学派的发展非常有建树,因此,他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一起被后世尊称为儒家的五大盏圣人。曾子在70岁时病重,卧床不起,鲁国大夫孟敬子去探望他。孟敬子为人任性,生活奢侈,曾子规劝他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夫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意思是,鸟快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所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应当予以重视的道德品品质包括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便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轻慢;使自己的脸色和悦,就接近于诚信了;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得体,就可以避免别人粗鄙,说出悖理的话了。后人将“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合称为曾子的“三贵之道”,它们应成为企业管理者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

一、动容貌

“动容貌”关注的是在与别人交往时的形象,是企业管理者减少交往的阻力、提高沟通效率的重要途径。

1.先人为主

在第一次接触时,对陌生人所形成的判断叫做第一印象。一位英国著名的形象设计师曾经说过:“这是一个两分钟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钟展示给人们你是谁,另一分钟让他们喜欢你。”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一印象通常会在人们初次会面后的数十秒内形成,许多人都依赖第一印象所获得的信息对与其交往的对象作出判断。在商务交往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对于生意的顺利推进并获得一系列有利的交易条件非常重要;对于一位上任伊始的管理者来说,在员工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也非常关键。

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这部侦探小说的人都会对福尔摩斯( S神奇的判断力叹为观止。在许多情况下,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从与人打交道的第一面中就得出准确的判断,除了与他丰富的阅历以及敏锐的观力密切相关之外,就是因为人们的言谈举止在无意之中已经泄露了许多天机“。通过大量的研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的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A得出了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的语调十的声音的表情。可见,在人际交往和商务谈判中,“动容貌”和“正颜色”所表现出来的信息量占沟通时所有信息量的一半以上。事实上,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职业形象较好的人,其最初的薪酬水平比不太注重形象的人高出8%一209《。许多公司在面试环节也非常注重对员工外在形象、仪容仪表的考察。可见,在职场上,“动容貌”具有良好的投人产出效益,应引起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2.出门如见大宾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形成,改变起来一般难度较大。在别人的心目中,不良的印象一旦形成,要想扭转过来可谓难上加难。因此,管理者从一开始就应该重视对自我形象的管理。

在这方面,孔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秉承“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的一贯做法。试想,出门就像接待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就像承当大祭典一样严肃,怎么可能不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呢?

曾先后担任过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EO的艾柯卡这样总结自己的经营之道:不外乎就是处理一大堆人际关系而已,让从顾客、员工到银行家的所有人都信任你,觉得亲切。艾柯卡的经营之道得益于他年轻时与父亲的一次谈话。当时,艾柯卡正在学习做推销员。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他准备出门拜访顾客,由于约好的时间快到了,他衣冠不整就想冲出门去,被父亲叫住了。艾柯卡一边整理衣装,一边向父亲抱怨道:“这个顾客根本就不会买东西的,何况是才3美元的东西?”父亲严肃地对艾柯卡说道:  “儿子,你错了!这个人现在和我们一样处于社会底层,但你知道吗?有一天他可能是你的领导,可能是你最大的客户,甚至可能成为美国总统。即使是你将来的下属,或者什么也不是,难道你不认为与每一个人的交往都是无比重要的吗?你要小心谨慎地对每一个与你交往的人微笑。…”由此可见,“动容貌”应成为企业管理者一种自觉的行动,贯穿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就像艾柯卡的父亲曾经教导他的那样:“未来你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取决于你与第一个人交往的开始。”

3.貌思恭

那么,什么是“动容貌”的最佳境界呢?孔子给出的答案简单又明了:“貌思恭”(《论语·季氏》),强调仪态要做到恭恭敬敬。

《论语·乡党》中详细地记录了孔子是如何在上朝、迎宾、出使、服饰、饮食、坐、卧、行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奉行“貌思恭”的行为准则的。对于现代人而言,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固然不必再像春秋时期那样拘泥于众多的繁文缛节,但始终如一地保持一份优雅和文明,依然可以获得别人更多的尊重,无疑可以增进人际交往的效果。

.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W说过:“衣着往往反映人的,灵”,服饰是人的“第二肌肤”。仪仗兵即使在夏天也戴着一副白手套,举手投足之间便平添了几分威严之气;而诸葛亮正是凭借一身羽扇纶巾的装束,才给人以运筹帷幄、镇定自若的信任感。据《商业周刊》报道,为了赢得员工的爱戴,许多在上任前会接受穿着、仪态、语言等形象塑造训练。管理者的着装要分场合,出席重要的商务谈判或庆典,穿正装可以凸显他们对这些场合的重视,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当公司组织员工郊游时,如果高层管理者西装革履,则会有一种鹤立鸡群、与员工格格不入的不和谐感。

在普通人看来,企业管理者的服饰多少有一些外在的修饰感,而其行为举止则是内在修养的直观表现。一些外表卓越不凡的人,举手投足很难与他们昂贵的服装相匹配,反而衬托出隐藏在名牌服装背后的渺小。在员工面前,管理者很容易滋长出颐指气使的优越感,与孔子所推崇的“使民如承大祭”的境界相去甚远。

合理地界定自己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也是管理者有教养的表现。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将人际交往的距离分为四种:其一是亲密距离,近距离为英寸之内,肌肤相触,亲密无间;远距离为~英寸,挽臂执手,促膝谈心。其二是个人距离,近距离为~英尺,相互握手,友好交谈;远距离为英尺,朋友、熟人可自由进入这一空间。其三是社交距离,近距离为英尺,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中,大多保持这一距离;远距离为~英尺,表现为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其四是公众距离,这是演讲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在英尺以上。面对一个不太熟悉的员工,如果你与他的距离太近,是对他私人领地的侵犯;相反,面对一个与你相交多年的下属,如果你与他的距离太远,则会平添许多疏远感。这种距离不仅仅体现在空间距离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距离上。一位企业管理者即便衣着得体,仪表讲究,但如果他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正常距离,也会被员工视为缺乏教养。

二、正颜色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有一句名言:“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来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来的是思想的本质。”在叔本华看来,相对于有声的语言而言,“正颜色”这一无声的语言是一座更加重要的沟通桥梁。

1.色思温

孔子强调“色思温”(《论语·季氏》),认为君子的脸色一定要温和。在企业管理中,“色思温”对上应该表现得敬而不谄,这样,才容易获得上司的赏识;对下应该表现得温文尔雅,这样,才可以获得稳固的群众基础;而面顾客,则应该表现得和颜悦色,这样,才可以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色思温”在人际交往中极其重要的价值。春秋时期,公孙搂、出廾疆、古冶子三位大力士侍举齐景公,以有勇气和力量与老虎搏斗而闻名,自认为功劳大,没有将丞相晏婴放在眼里,对他极为不敬。晏婴非常生气,对齐景公说: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齐景公被晏婴说服,但担心这三人力气太大,与他们硬拼恐怕不行,欲暗中派人刺杀,又恐怕刺杀不中。于是,晏婴请求齐景公将两只鲜桃赏赐给他们,人多桃子少,三人论功劳吃桃,以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公孙接、田开疆在一番表述之后,认为自己功劳大,各自拿走了一只桃子。等古冶子表功之后,公孙接、田开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如他,却先将桃子拿走了,羞愧难当,于是举剑自刎。古冶子看到他们自杀之后,心里觉得非常内疚,也举剑自刎。①

在《晏子春秋》中,“二桃杀三土”的故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戏剧性。但故事的起因却非常简单,这就是:三位大力士太自以为是,对上不敬。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在极度的顺境之中,也很容易滋生出类似的情绪,虽然最终的结局不会像三位大力士那么悲惨,但很容易阻碍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发展。

如果说面对上司,内心很容易生出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做到“色思温”还不那么难的话,那么,面对下属,内心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优越感,做到色思温“则要难得多。但问题在于,对于企业领导人而言,要想经营管理好一个企业,很大程度上在于经营好人心,如果员工的心散了,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大幅下降,竞争力也就弱了。事实上,由于员工的努力程度在许多方面是很难考核的,因此,员工出于对企业领导人的认同而形成的内心自我约束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情感的交往是一种交互的过程,员工对企业领导人的认同感来源于企业领导人给他们留下的良好的印象。

在市场营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250定律”,揭示了“色思温”对顾客服务的价值。这一定律是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J粗G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他认为,每一位顾客大概都有位亲朋好友,如果你获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可能赢得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位顾客,就可能失去位潜在的顾客。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但可以选择微笑。提供人性化的体验、亲情式的关怀,是许多优秀的企业拓展市场的锐利武器。据统计,日本企业的售货员或服务员平均每年向顾客鞠躬多达万次。

2.令色鲜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孔子的这一价值判断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话说得很动听,脸色显得很友善,但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又怎能称得上仁义呢?所以,“正颜色”不仅关注“颜色”的表象,而且关注“颜色”的实质,也就是说,这种“颜色”并不是伪装出来的。

谄媚就属于“令色”之类,谄媚之人面对位高权重之人,唯唯诺诺,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可否认,尊重上司是人之常情,是基本的礼仪和修养,但如果摆出一副“哈巴狗”似的模样,摇尾乞怜,就只会让人瞧不起。“贫而无谄”(《论语·学而》)实属不易。

苟笑也是一种典型的“令色”。所谓苟笑,即强装笑颜。笑容本是人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但如果皮笑肉不笑,就很难赢得别人的真情。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强调微笑服务固然重要,但如果对一线服务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未能使他们真正树立对顾客的服务意识,那么他们生硬的笑容必然会令人生厌。

在一些情形下,“令色”未必是为了讨好权贵之人,也可能是为了自欺欺人、自抬身价。有些人底气不足,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此拿腔拿调,装腔作势,哗众取宠,满脸虚伪之色;有些人自惭形秽,只好将自己封闭起来,冷若冰霜,满脸冷漠之色。

如此看来,要“正颜色”,首先要正心。完善的顾客服务需要员工拥有发自肺腑的同心感与亲和力,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需要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日本九州有一家很有名的糕点店,生意非常红火。有一天,店里走进一个乞丐,要买一个豆馅馒头。服务员收下钱之后,正准备将馒头递给他,被老板叫住:“等一等,让我亲手交给他。”老板亲自将馒头送到乞丐QF《‘;:,,’并深深地朝他鞠了一个躬。服务员大为不解,在乞丐走后问老板:“乎醛并\/何顾客,都是由我们服务,为什么您今天要亲自服务呢?”老板回答道:我们“平常来的顾客既有身份,又有钱,他们光临我们的商店,没有什么可舔;,,/。今天的这位顾客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点点钱来光顾我们的商店,可见对我们的信任,所以,应该让他受到特殊的礼遇。”

3.切忌德色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爱新觉罗·敦诚在《寄怀曹雪芹》一诗中这样写道。敦诚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与其兄敦敏和曹雪芹素有往来。黄叶村位于北京西山脚下,晚年的曹雪芹就在此地生活、著书。这句诗的大意是:与其面对残杯冷炙,看别人有恩于你的脸色,不如在黄叶村著书立说。

.所谓德色,是指自以为对别人有恩而流露出来的神情。与人为善,给人帮忙,自然是好事情。但如果帮忙之后,整天将居功自傲、盛气凌人的表情写在脸上,或者逢人便说、恨不得天下人人皆知,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对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在资源占有上显然处于一种不对称状态。处于上位的管理者,在掌握资源方面无疑比下属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上司关照下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上司与下属之间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上司对下属另眼相看,下属对上司感激有加,那么既有助于融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又有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提高下属的工作效率。遗憾的是,许多管理者喜欢将自己对下属的特殊关照时时刻刻表露在脸上,挂在嘴边,让人看得眼睛生厌,听得耳朵起茧,做了好事反而招致下属的不满,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企业中的管理者地位越显赫,越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提醒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权力的不对称引发过多的“德色”,会惹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能会危及自己的地位,或者导致优秀的下属弃你而去。可见,“正颜色”应成为企业领导人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一种胸怀和豁达,是企业领导人内在修养在脸部表情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宁静和安详。

三、出辞气

“出辞气”是一门艺术,是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说话,  的时候,只有注重措辞和语气,讲究方式和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和激励效果。

1.言未及、言及之与未见颜色

孔子认为:“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里仁》),也就是说,还没到说话的时候就先说,叫做急躁;到了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言,叫做隐藏;不看别人脸色就随便说话,那是瞎眼。

所谓“言未及之”,一层含义是,还没有轮到自己说话。比如,召开一个会议,发言有个先后顺序,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谁先发言、谁后发言却有着人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此时,如果有人不识时务,不合时宜地跳将出来,很容易被别人扣上爱出风头的帽子。“言未及之”的另一层含义是,有些时候根本没有开口说话的必要,说的效果还不如不说。比如,在思想上存在很大分歧、众人认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强行抛出某项大JJ阔斧的改革计划,即便这一改革计划经过了周密的设计,无疑也会成为众矢之的,以失败而告终。

“言及之而不言”的现象在企业中经常发生,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因为事前缺乏认真的准备,害怕出丑,只好放弃发言,错过了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有些人因为内心软弱,心里明明知道其他人的看法不对,却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无形中成了错误意见的支持者;有些人则故作姿态,假意推让,结果中了别人的圈套,在关键时刻丧失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未见颜色”的现象也很常见,杨修之死的教训就极为惨痛。曹操的行军主簿杨修本是一个聪明之人,一次,曹操视察一个新完工的花园,当时没有做任何评价,只是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别人不解其意,杨修道出了原委:  “门”内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园门太阔了。又有一,有人从塞北给曹操送来了一盒酥,曹操顺手就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见了,取上勺子让众人分食。曹操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杨修回答道:“合”即“人一口”,丞相让大家一人吃一口,我们岂敢违背丞相的命令?曹操兴兵进攻刘备,久攻不下,夏侯惇向他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随口说出了“鸡肋”两个字。杨修知道后,教随行的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不解,杨修说道:鸡肋这个东西,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现在进攻不能取胜,退却又怕别人笑话,待在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尽早班师回朝。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由于杨修没有洞悉统治者的忌才之心,特别是不明智地卷入了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中,结果被曹操以惑军心之罪处死。①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说话乙丽I样需要注意察言观色,否则也可能沦为“睁眼瞎”。

2.注重口德

所谓口德,就是通常所说的“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中国人非常讲究面子,甚至经常出现“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现象。“打人脸”和“揭人短”都是最伤别人面子的事情,很容易伤和气,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使同路人变成陌生人,使朋友变成仇敌。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曾国藩是一位不苟言笑的沉稳君子。但年轻时的曾国藩却是一个心直口快、爱出风头的人,他善言健谈,常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还有背后议论别人短处的毛病,经常得罪人。有一次,曾国藩的父亲做寿,曾国藩的朋友小珊前来贺寿,席间与曾国藩观点不和,两人争论不休。他的父亲看在眼里,在客人们都走后,与曾国藩深谈了一番做人的道理。曾国藩意识到了给人留面子的重要性,亲自去小珊家道歉,并在当天的日记望记下了自己的过错,提醒自己今后应引以为戒。此后,给人留面子成为曾国藩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在企业中,处于上位的人在话语权上显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可悲的是,许多人不珍惜这种权力,致使话语权被滥用。对于一些管理者而言,职积位越高,脾气越大,对下属动不动就是一副教训的口吻,说话从来不留余地,始终保持着非常决绝的态度。然而,即便下属迫于“在人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的压力,对上司莫名的教训敢怒不敢言,但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出工不出力”等各种方式进行无声的抗议。而企业一旦失去了人心,也就丧失了进一步发展出动力,

因此,越是处于上位的人,越需要谨慎地运用自己所掌控的话语权,乙,多一分体谅,少一分随意;多一分尊重,少一分埋怨。一旦在企业中建立起了宽松的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3.讷于言而敏于行

管理者不仅要注意说话的言辞和移砹,册且仕/:则黉珂所现网谷进行认真的斟酌,清楚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做到孔子所主张的“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即尽管说话谨慎、迟钝,但行动应该非常敏捷。古希腊有一句谚语:“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所谓言多必失,在竞争白热化、商业情报网无孔不入的市场环境中,孔子对君子的这一修身要求有助于企业领导人在保守商业机密的同时,迅速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面对某个突然出现的市场机遇,一些企业讨论得十分热烈,结果可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而竞争对手则可能闻风而动,最终反而是后发制人。

孔子认为,君子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即先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再把这些话说出来。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要想在员工面前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行动的效用远远胜过语言。光说不练,光想不做,或者嘴巴上说一套,实际上做一套,最后必然形成“两张皮”,使企业拥有两套完全不一样的价值体系,导致员工思想涣散,阻碍企业发展。

从这个角度而言,“讷于言而敏于行”也隐含着承诺的兑现机制。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她去。于是她便哄儿子说:乖孩子,你回家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傍晚,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孩子喊着要她杀猪。曾子的妻子不肯,孩子哇哇大哭。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捉猪准备杀掉。妻子制止他说:那只是哄骗小孩子的。曾子很认真地回答道:对小孩子是不能哄骗的。小孩子没有识别能力,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儿子,就是教儿子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也就无法进行教育了。于是,曾子把猪杀了给儿子吃。

在一些管理者看来,曾子的举动可能有些小题大做,但关键在于,管理者的一举一动都被员工看在眼里。尤其是在关键时期,管理者的任何举动都能引发巨大的示范效应。因此,某些表面上看来是小题大做、事倍功半的事情,从长远来看,往往会取得非常理想的管理效果。

当然,对于员工来说,并非管理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良好的应验机制。了培养员工对自己的信任感,聪明的管理者善于在那种容易考核的指标上确保自己言行一致,兑现自己的承诺。当年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R.荣任美国国防部长时,曾约法三章,所有会议都准时到场,并且说到做到。麦克纳马拉在小事上的言出必行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由此也提高了他在难以验证的承诺上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