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能源职业学院:西安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8:19


                                    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第06期(2)——陕西专辑(下)西安


汉长安城一个王朝思想的痕迹

作者:刘庆柱 

2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都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兀自挺立。曾经堪与罗马媲美的长安城,似乎都已灰飞烟灭。但是当我们在都城遗址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勘察与发掘科研成果前,却可以从一张都城遗址考古的平面图上,清晰地看到一个王朝思想的痕迹。看到它如何影响了一个民族。

从攻为守谋发展 定都长安

公元前201年,当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庆贺自己打下天下时,一位叫娄敬的边防兵却请求晋见,细说长安之利,力劝刘邦将都城迁往关中,以占据秦的险固之地。娄敬的主张得到了张良的支持。他们认为,关中地区“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关中又是“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刘邦一听,当天就起驾入关,由此开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的历史。

作为一个新的王朝,在取得辉煌军事成功之后,将定都作为新的统治的开始,从“攻”变为“守”,都城所在地防御功能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十分重要。将长安作为西汉王朝的都城,正是考虑到关中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地理形势。而且从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西汉王朝继秦而立,从秦代开创的疆土看,东、南已经面临大海,北去是茫茫草原,西部则广阔无垠,定都关中将为开发西部奠定基础。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西汉一代的对外开发在西域和西南投入的力量最大。因此将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设置在长安是一项正确的选择。

然而此时的咸阳秦宫已被项羽一把大火烧得灰飞烟灭,只有渭河以南的离宫尚存。天下初定,民不聊生,刘邦无力营建新皇宫,只能住进经过略微修整后更名为长乐宫的秦兴乐宫。此后他东征西战,四处平定叛乱。而丞相萧何则日夜兼程地在长安城修筑皇宫未央宫。到汉高帝九年(前198年)的十月,刘邦才住进未央宫。

刘邦在前殿摆设酒席为父亲敬酒祝寿。他捧着玉制酒杯说道:“当初您时常认为我无能,不能经营产业,比不上老二。现在你看我的产业和成就,比起二弟来,谁的多呢?”刘邦为自己的功成名就而得意,可惜,这句话说完不到三年,他就因箭伤不愈去世了。虽然尊贵为皇帝,可当时他所拥有的都城,尚不能称为真正的都城,因为连城墙都没有。汉惠帝即位后,才完成都城城墙的营筑。汉武帝时期对长安城又进行大规模扩建,兴筑了国家园林上林苑,穿漕渠,开昆明池,营建后妃宫殿,并且嫌未央宫过小,在城外新建建章宫。当初萧何兴建未央宫时,曾想极尽奢华,以使后世无以复加,孰料汉武帝建章宫豪华的程度“度比未央”。

汉长安城的建设在汉武帝时达到了顶峰,这座屹立于渭河南岸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都城,后来虽也几经战火摧残,但终究存在、使用了近800年,直到隋文帝杨坚弃而不用,另选新址,才真正彻底地失去了它作为都城的生命力。1956年,当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来到西安进行都城遗址调查时,地面上所有的建筑都荡然无存了,惟有两千多年前的夯土城墙,还矗立依然,顽强地证明着一个王朝的存在。

大朝正殿位居最高 君临天下

汉长安城在西安市西北郊,从古城的北门出去不远就是。在大片的田野之间,如果细心找寻,可以发现汉长安城遗留下的星点痕迹:未央宫前殿的台基,建章宫的楼阙基址,残存的夯土城墙,还有就是“未央区”、“未央宫乡”、“天禄阁小学”之类还能使人联想起历史的名称。

考古工作就是在看似一片了无踪迹的大地上发现历史。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从城墙、城门到道路,一步一步地,逐渐勘察出长安城的平面形制与各种建筑的大致布局。从长安城的选址上可以看出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两方面因素。

长安城北有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南部有6条发源于秦岭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渭河。加上渭河北边的泾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长安城建在西南——东北走向的龙首原上,地势从最高的西南逐渐向较低的东北过渡。毫无疑问,皇宫未央宫被安排在最高处——城市的西南角,太后之宫长乐宫在东南角,后妃的宫城——桂宫、北宫、明光宫,在中部。市场、手工业作坊和百姓生活区则被安排在了北部。宫城或宫殿区位于都城之内的制高点,这不只是为了防止水患的需要,还考虑了别的因素。比如安全问题。

从安全方面想,地形、地势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军事中尤为重要,有了制高点几乎就有了制胜的基础。从心理因素上说,都城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宫城是都城的政治中枢,都城、宫城、宫城中的大朝正殿,层层递增,最后是王朝的政治中心——大朝正殿达到全城的最高点,正好与统治者“君临天下”相呼相应。

大殿在上宗庙在下 国家性质起变化

有人问,挖掘一个都城遗址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发现当时城市的规划布局吗?确实如此,我想得到的就是这么一张城市平面图。一座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这个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历史的变化。看到它与之前的王朝有何不同,看到对它之后的王朝又有何影响。

一座都城的核心是什么?皇宫。皇宫的核心应该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前殿即大朝正殿。前殿遗址就在今天西安的未央宫乡,远远望去,视野里能看到就是一片比四周田野高出许多的黄土台地。春天踏青,秋日登高时节,当地人都爱来这里放风筝、休闲。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真实面目?

现存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地势南低北高,最北端比现在的地面竟高出15米。经勘探还发现,前殿就建筑在原生土的丘陵上,只在四周和表面进行了加工夯筑,然后再在上面构筑殿堂。这正印证了《水经注·渭水》的记载:萧何修建前殿“斩龙首山而营之”,“山即基阙,不假筑”。刘邦的丞相萧何选择龙首山丘陵作为前殿台基,一方面是为了使前殿建筑显得更为高大、宏伟,从而体现皇帝的“重威”,另一方面,如此施工法,也是为了节省财力和人力,这在西汉初年刚刚结束多年战争的情况下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从前殿到南宫门甚至南城门,都没有任何建筑。可见未央宫里其他的宫殿建筑都在它的两侧或后部。这种布局对后代宫城正殿位置的安排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汉到明清,宫城中的正殿一般都在东西居中的位置,其南也与宫城正门相对,从宫门到正殿之间或者没有建筑,或者只设置了几重门而已。从未央宫前殿基址的调查更证实了这样的理论:所有皇帝的大朝正殿都要居高、居中、居前。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它体现了一种思想。前殿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的居中和居高,还体现在它坐北朝南。而它的南面除了在长安城外的宗庙礼制建筑,别无他物。于是宗庙位置的设置就显得格外奇特。先秦时期,大殿和宗庙是处于并列关系的,而且都置于王宫里。到汉朝,二者却已有主次之分了。大殿在上(北),宗庙在下,而且呈现以大朝正殿为中心的“左祖右社”分布。宗庙的地位从与大殿并列到呈上下之分,意味深长。

宗庙代表着血缘统治、血缘政治;宫殿代表王权政治、地缘政治。血缘政治和地缘政治由原来的并列摆放,转变到以地缘政治——宫殿为主,血缘政治——宗庙为辅,说明了国家政治统治的变化。

先秦时期的国家属于王国制。夏商周时期,宫殿与宗庙礼制建筑并列的摆法,说明血缘政治占了很大的比重。王国要封王建邦,王号、国郡不是封给异姓或亲戚,而是封给兄弟。这就是血缘政治的表现。当然此时的血缘与原始社会的血缘不完全一致,是利用多个集团进行统治,这就是地缘和血缘的结合。而到汉朝以后,很显然,地缘政治在加强,血缘政治被削弱了。表现在建筑布局上就是大朝正殿为主,宗庙为辅的平面形制,这就是中央集权下的封建帝国特点。从先秦到西汉,国家政治制度有了重大变化。

未央宫长乐宫 一城多宫为外戚

前殿的后面经过勘探发现也是一个宫殿,根据史书记载,应该是椒房殿,也就是皇后居住的宫殿。在古代文献中,往往以椒房作为皇后的代称。椒房是用花椒和泥涂壁,以使屋内呈现暖色调,并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来。椒房殿是皇宫中必须配置的宫殿。西汉初年,曾经作为皇宫使用的长乐宫也设置有椒房殿。

有意思的是,长安城还设置了许多皇后、妃子的宫城:长乐宫是皇太后居住的,而北宫、桂宫、明光宫是安置妃子的。这种一城多宫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宫城和亚宫城。隋唐长安城只有一个宫城,清朝也只有一个宫城。而西汉为什么要单独为后妃立宫城呢?

这种布局与政治斗争有关,与汉朝实行二元政治有关。何谓二元政治?就是皇帝政府集团代表一元,外戚势力代表一元。二元政治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汉王朝。

检视西汉的历史会发现,统治者在依靠谁来帮助自己的问题上曾经很是困惑。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是不按亲属关系来任用文武大臣。刘邦曾经大肆分封自己同姓亲属为王,想以他们为依靠。然而景帝当政时弊端即显:各地方王权的势力越来越大,只得实行削藩政策,将一个王侯的领土再拆分为几个,以削落其势力。不料这却授人以口实,吴王刘濞和其他几个兄弟乘机造反,导致七国之乱。

兄弟不能用,怕同姓篡权。用母系亲属就得依靠太后,而太后的身后是一连串的娘家人,是外戚。

刘邦死后,惠帝即位。吕后成了皇太后,搬回长乐宫居住。惠帝每天都要向吕后汇报朝事。《汉书·叔孙通传》记载,惠帝为了方便东去朝见居住在长乐宫的吕后,还特意在两宫之间的武库南边修了一条东西向的复道。因为原来有一条南北向的专门通往高帝庙的道路。惠帝死后,吕后正式总揽大权,亲自到朝廷代理皇帝决事,吕氏家族一时权倾朝野。这就是外戚当政二元政治的表现。吕后之后,外戚政治仍然盛行。汉武帝二年(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仅仅因为建议皇上在决定大政方针时不要报告窦太后就获罪被投入监狱。到汉元帝的王皇后时代,从她成为皇后、皇太后到太皇太后,娘家共有十人封侯,五人为司马。朝廷外戚,没有比这更隆盛的了。而王皇后恰是王莽的姑姑,西汉末年王莽的篡权即与她位及君王密切相关。

汉朝政治这种利用外戚的特点就这样被考古所揭示,西汉王朝的二元政治是如此形象地体现在未央宫与长乐宫以及其他后妃宫城位置的关系上。

东市西市 最早的工商一体化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安城的北部建有市场,而且说长安有九市。然而钻探完后只发现两个市场,为此还引起了一场争论。在我看来,古人所说的“九市”是言其多,这里的“九”不具有实际意义。

汉代各类城址发现不少,但对其中的“市场”遗址进行考古工作的不多。汉画像砖中保留了一些有关市场的图像资料,但都不属于都城等级。因此在市场规模、布局形制上也应不同。东市与西市之间有国家管理市场的市楼,每个市中心还设有“市署”之类的建筑。两市内各有两条平行的贯通全市的东西向和南北向道路,在市中形成井字状道路网。这种市场布局形制后来被唐长安城所继承,甚至连市场名称都沿袭下来,并影响到仿唐长安城的日本古代平城京。由此可见,汉长安城的东市与西市在中国乃至东亚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影响力。

东市的面积几乎比西市大一倍,出现这种情况与两市的性质有关。东市以商业活动为主,商业发达,商品种类五花八门,因此还造就了不少京师有名的大商人。如“东市贾万”、“长安宿豪”。

按理说一个市应该就可以满足当时长安城的消费需要。那么再建西市目的何在?通过挖掘,秘密揭开了:西市之内竟然有大面积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制作陶俑和砖瓦的、铸币的、冶铁的、做铜器车马饰的,多达几十座。其中许多还直属中央管辖,而东市一个也没有,这又是何故?

从平面图上看,西市偏居于长安城西北角,环境相对封闭,便于官府对重要手工业的管理与控制。而东市东靠长安城中主要居民区,西邻西市的手工业作坊区,这些都方便于商业活动。

一个以手工业为中心,一个以商业为中心。这边生产,那边销售。所谓前市后厂,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手工业和商业相结合的市场,这就是为什么东市和西市相邻的原因所在。工和商连在一起,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工商业模式,是封建社会初期城市市场的特点。后来的商业市场就有所不同,比如唐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是为商业活动设置的。汉长安城的东市与西市可以说是经过考古挖掘的工商业一体化的第一个遗址。

汉长安城面积36平方公里,而两市场面积仅有0.73平方公里,这么小的比例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中国有城无市。这与罗马有很大区别。罗马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位居城市中心。

中国是个农业社会,早期更是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直到民国都不高,否则徽商为什么要买官做?在人们观念中,能荣宗耀祖的首先是书香门第,然后才是官宦之家,从没有说经商光荣。从汉长安城对市场的布局、建设,不是很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商业在中国的地位么。一个王朝是怎样影响一个民族的,从这么一张都城平面图中,我们就能明了。

复原的汉长安城

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好也是最早的一个都城城址。两千多年过去,汉长安城的城墙依然挺立在西安城北,而地面建筑几乎不存。我们只能凭借历史文献《关中盛迹图志》和考古挖掘来复原想象中的长安城。都城是国家的缩影,从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可以看到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的思想。而由汉长安城形成的都城形制,对中国的影响也一直持续到明清。 制图/CNG影视中心

西安市与汉代都城位置关系图

未央宫大朝正殿遗址

在今天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马家寨村与大刘寨村之间,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未央宫的大朝正殿(前殿),图中为其北部建筑遗址。丞相萧何修建前殿时是“斩龙首山而营之”,而龙首山在秦朝时已有章台等建筑,这次挖掘证实在前殿遗址西汉早期地层之下还有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出土了与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相同的瓦当、板瓦、筒瓦等遗物。而前殿台基西南部的发掘中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葬,可见这块土地的历史渊源。

皇后正殿椒房殿遗址鸟瞰

未央宫椒房殿遗址是目前惟一进行考古发掘的中国古代皇后宫殿遗址。在古代文献中,往往以椒房作为皇后的代称。而皇后居住处,则以花椒和泥涂抹墙壁,使屋内呈暖色也有清香味。当然也取其“椒聊之实,蕃衍盈生”之意。因此椒房殿是后宫的首殿,从考古挖掘遗址上测得,其南距未央宫前殿遗址仅330米,与前殿一样为“前朝后寝”的布局。

未央宫少府遗址

少府是汉代九卿之一,专门负责管理帝室财政和皇帝供养,收取全国的山海池泽之税。图为少府北部宫殿西侧房屋遗址,屋子东西长11.35米,南北宽8.25米。室内铺着地板,地板早已朽毁,但是地板以下构筑的铺着素面方砖的基槽以及厚约35厘米的垫石还都存在。从这座房屋的规模以及考究的建筑上推测,这间房屋很可能是这座建筑主人的生活起居之处。

一座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这个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历史的变化。

桂宫排水渠遗迹

长安城的给排水工程已形成系统:生活用水采取开渠引水、挖池蓄水、导渠输水,提高地下水位然后凿井滤水等方式;而排泄污水、雨水则依靠路沟即街道两边的排水沟,这种路沟有的与城内大型排水渠道相连,有的与城外的城壕相通,而城壕的水则汇流到渭河。排水渠道有明渠也有暗渠,图中就是作为后妃使用的宫城桂宫的地下暗渠。 摄影/刘振东

大殿在上(北),宗庙在下,“左祖右社”。宗庙的地位从与大殿并列到呈上下之分, 意味深长。

礼制建筑复原图

礼制建筑是汉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西汉初期有少量修建于都城内,其余多数都在南郊,有“在国之阳”的意思。图为明堂(辟雍)的复原图,明堂、辟雍二者实际上是一组建筑的两个名称,明堂强调其主体建筑部分,一个夯筑的方台,呈“亚”字形,上圆下方,有明天地之意;辟雍侧重说明建筑群外围的圜水沟(参见复原的汉长安城图),取“如璧之圆、雍之以水”的意思。明堂、辟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当时明堂是宣教之处,辟雍是明教化之所。二者功能其实相通。后来明堂周围种有槐树,秀才、士子们常聚于此交流卖书,久而久之便有了书市,即槐市。 制图/CNG影视中心

长乐宫的地下建筑

“人主居未央,长乐奉母后”。长乐宫从惠帝始就成为太后的居所。长乐宫在未央宫的东边,所以又有东宫之称。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长乐宫便在政治生活中起有重要作用。在对长乐宫进行发掘时发现,其宫殿很多,一些建筑下还有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和通道,这些地下建筑在椒房殿、桂宫也就是后妃的宫殿中均有发现,它们的用途是什么呢?至今仍没有答案。图中就是工作人员走在长乐宫的半地下建筑里。  

唐长安城理想的地形 辉煌的都市

作者:安家瑶 

1300多年的王朝更迭,已将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淹埋。但是当我们拨开覆盖在历史上的尘土,唐长安城跃然而出。这是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谨严、布局井然的大都市: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对称,坊里排列如棋局。这座城市既是中国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又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而它的建立竟然与龙首原上六道坡冈密切相关。理想的地形,造就了辉煌的都市,这一切是天作之合吗?

春季是田野发掘的好季节。正当我们唐长安城考古队在西安发掘唐大明宫太液池遗址时,连战的破冰之旅和宋楚瑜的寻根之旅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西安。黄帝陵、轩辕庙、秦俑坑,把我们带回中华民族形成的远古和统一强盛的秦汉时期。“大唐芙蓉园”的盛宴和歌舞,使人们可以尽情想象大唐盛世的荣华富贵。在考古学者看来,新开园的大唐芙蓉园,是一座仿唐建筑群,仅借用了唐代芙蓉园的名称和地望,吸引游客。而饱含历史信息的真正芙蓉园遗址还没有机会进行考古发掘。如果要体验唐代的社会生活,不能不看唐代的遗址和遗物。

1957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城址进行了全面勘察和多次发掘,经过三代人近50年的努力,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对照,中世纪的世界名城唐长安城的面貌已初步展现。

六条高坡成就一座大都市

唐长安城的前身是隋大兴城。隋朝国祚短促,仅有三十几年。在人们印象中,隋文帝“天性沉猜,素无学术”,隋炀帝“淫荒无度”“生灵涂炭”丧身灭国。其实,隋朝是一个很有作为、很有贡献的朝代,它成功地结束了中国长达三百余年分裂混战的局面,完成了南北统一的历史使命。我们今天所说的唐长安城,其实是隋文帝杨坚的决策,建筑大师宇文恺的杰作。唐代的辉煌,掩盖不住隋代的光辉。

公元581年,杨坚改朝换代,建立了隋朝, 仍以汉长安城为都。但建于西汉初年的汉长安城,久经战乱,破败不堪。且800年来历经数个朝代的使用,城市诸多功能已丧失殆尽。尤其是因为对垃圾处理采取挖坑掩埋,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地下的方式,导致地下水源被严重污染。隋朝大臣庾季才向皇帝报告说:“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隋文帝是一个有雄图抱负的人,立志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新王朝,汉长安城面积狭小,也不宜再做新都,遂决定放弃旧城,另辟新址。最后选择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坡的平原上兴建都城。杨坚早年曾被封大兴公,新都便取名“大兴城”,取其永远兴盛昌盛之意。

西安地区总的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河和河等,因为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流入渭河。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区的平原,使它们几乎都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相对来说,只有灞河、河和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它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龙首原位于现在西安市区的北部,呈西南、东北走向,形似一条游龙,当初汉长安城就建在龙首原的北部,而在龙首原南面与少陵原北面之间恰有一块平原,海拔大致在400米与450米之间。尽管在其间仍有不少高地和低地参差起伏,但原面基本平坦,而且从它的东、西、南方向引水入城,还可以解决城市用水问题。

公元582年,隋文帝任命宰相左仆射高总领其事,任“巧思过人”的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总设计师,营建新都。宇文恺在考察地形时发现,在龙首原与少陵原之间大致有六条东西向、宽窄不等、断续起伏的黄土条块,所谓龙首原六坡。六条高坡犹似《周易》乾卦象排列,于是新都城的设计除了考察借鉴前朝国都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城等规划经验,还以《周易》的乾卦理论作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地形制定规划,终于成就了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谨严、布局井然的大都市: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对称,坊里排列如棋局。这座城市既是中国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又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都城布局天人合一

今天当我们透过唐长安城的平面图,在脑海里勾画这座中世纪的大都会时,不能不佩服前人的才智:优越的自然环境与理想化的设计思想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如此辉煌的成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在《周易》乾卦理论中的六爻分别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卦论认为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现)龙在田”,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

其实如果从六坡的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那么宫城所处的位置则相对较低。不把宫城设置在最高处是另有原委。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紫微宫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最具安全性。

但是这种追求理念的设计似乎也有缺憾。隋代的皇宫——大兴宫到唐朝继续沿用,只是改名为太极宫。而太极宫很快就被大明宫所取代,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太极宫地势较低,而长安城盛夏气温很高,异常燠热,使得住在太极宫有“湫湿”感。为此从秦至唐,每逢夏季,统治者都要到夏宫去避暑。唐太宗李世民每年夏季到渭北高原的九成宫避暑时,几次都想邀请太上皇李渊同去,但李渊因为隋文帝死在九成宫,总不肯去。监察御史马周便建议,为了向天下万众表现太宗的孝道,应在长安城内为太上皇营造消暑的夏宫。于是,太宗选定在长安城北禁苑中的龙首原高地,营造大明宫。后来唐高宗李治又接着以未完成的大明宫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再建工程。

史书上说,促使高宗夫妇再建大明宫的缘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太极宫地势较低,十分潮湿,高宗患“风痹”症(即头眩病),需要另觅高敞之所居住;二是武则天为谋求皇后的位子在太极宫将高宗原配王皇后和萧淑妃谋害致死后,梦中“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时状”,不敢再住在太极宫。而事实上,高宗再建大明宫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想兴建一座与唐代皇权政治相适应的皇宫。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建成后,唐高宗便正式在大明宫听政。此后二百余年,大明宫都是唐代主要的朝会之所,成为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1957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大明宫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已探明大明宫的范围和布局。大明宫面积3.2平方公里,是北京明清故宫的4.5倍(故宫面积不足0.7平方公里)。

大明宫因位居龙首原高地,比太极宫高出10米左右,龙首原上下高差达十余米,于是在建造大明宫正殿含元殿时,建筑师利用自然地势将高地凿筑成三层平台的形式,殿堂高大巍峨,又建在三层大台之上,其规模和气势都超过明清故宫太和殿,皇帝那至高无上、与天相通的权威,一望而知。

含元殿主要用于举行元日、冬至的大朝会。每逢朝会,场面隆重,仪式繁缛。唐代诗人王维生动描绘了当时朝会的盛大场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而从地势高敞、视野开阔的含元殿上向南眺望,长安城更是历历在目。上元灯节时,唐帝常常在此观看满城灯火如何耀长安。

偏坊远巷爱东头

在选择宅地时,不仅皇亲贵戚喜欢住在高爽之地,即使是一般官宦也都怕“湫湿”。六坡地势走向东高西低,因此当我们考察长安城的里坊布局时发现,住宅分布上也具有明显倾向于东边高爽之地的特点。

长安城有一条宽达150米比今日北京的长安街还宽的朱雀大街,它相当于一条中轴线,街东属于万年县,街西属于长安县。全城共有108个坊里(曾为110坊),虽然街东街西的坊里相当,但街东住宅却明显比街西多出许多。诗人白居易曾经在《卜居》中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住宅地:“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但道我庐心便足,敢辞湫湿与嚣尘。”可见,当时人也力避湫湿与嚣尘。白居易在长安住过的4处住宅就都位于街东,分别是长乐坊、宣平坊、昭国坊和新昌坊。在搬到新昌坊后,白居易还写诗述怀:“地偏坊远巷仍斜,最近东头是白家。宿雨长斋邻舍柳,晴光照出夹城花。”(《自题新昌居止因招杨郎中小饮》)

新昌坊在乐游原上,而乐游原在九五高坡东部的南面,九五高坡东边海拔达450米,西边也有410米高。按乾的卦象说,九五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位极尊贵,因此不宜常人居住,设计者便在朱雀门大街的东西两边分别建制了大兴善寺和玄都观来镇它。

当年如果登上乐游原,便可以俯瞰长安城。而今虽然四周已是高楼林立,但站在原上仍觉得视野开阔。唐代著名寺庙青龙寺就立在原上。它的前身是隋的灵感寺。当年为了修城,这里曾搬迁了不少墓地,宇文恺便在原的南侧兴建了灵感寺以追祭这些无辜的魂灵。寺庙附近的空地则成为市民登高游乐的好去处。处于晚唐时期国运将尽的李商隐就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伤感诗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往南,是九六(上九)高坡。据说在规划大兴城时,隋文帝曾很是苦恼过,东南角的海拔在450米以上,而根据方士们的观点,大兴城东南高西北低,风水会向东南倾斜,那么皇宫将何以堪?

乐游原与南边的少陵原间恰好有一块低洼地带,由于长期积水,自然形成了一个湖泊曲江池。秦汉时都曾利用曲池做皇家园苑,汉后战乱频频,池水逐渐干涸,为了破除东南地势高的格局,隋朝又重凿曲池,圈成皇家园林“芙蓉园”。唐时芙蓉园也几经扩建,终成一个烟水明媚莺歌燕舞的游览胜境,浪迹天涯的游子忆长安时的一个念想,更成为强盛大唐的一个标志。今年4月11日(农历三月三),仿唐建筑大唐芙蓉园在曲江新区开放,今日的西安人希望以此重现大唐盛景,那么我们就估且借着它梦回大唐吧。

西安市与唐代都城位置关系图

隋唐长安城龙首原六坡与乾卦关系示意图

六道坡冈起长安

狭长如带,酷似游龙飞舞的龙首原位于现在西安城北,它之所以知名是因为与两代王朝都城密切相关。汉长安城在这块开阔、平坦的原野的北部,唐长安城又立于它的南部——从龙首原到南边的少陵原之间。这块原地基本平坦,被河流切割的平原呈现出与《易经》乾卦六爻相似的六道坡冈,它们的海拔高度从北往南,从西到东约略在400米到450米之间。将都城建立于此,对设计师本是个考验,而隋朝宇文恺却巧妙地运用乾卦将地形与都城布局结合起来:宫殿、百官衙署、道观、寺庙、园林各得其所。  

人间仙境太液池

在大明宫北部,有一泓碧水清波荡漾,这就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太液池,又名蓬莱池。唐代各朝皇帝后妃都喜欢流连于此。天宝末年玄宗和杨贵妃曾在环湖长廊中凭栏望月,因宫内树木成阴,遮挡了月亮,玄宗还责令在池的西岸修一个百尺高台好来年再来登高望月。孰料,安禄山起兵,杨贵妃缢死马嵬坡。“春池日暖少风波,花里牵船水上歌”,太液池美景何时现?经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唐城考古队多年的工作,太液池渐露姿容。图为在太液池南岸遗址上清理出的一组大型廊院建筑遗存,有廊道,有院落,廊道可能为前朝与后宫园林之间以及后宫各殿之间的连接通道,院落应是宫内进行观景、宗教礼拜等各种活动的场所。 供图/龚国强

含元殿殿堂高大巍峨,其规模和气势,都超过明清故宫太和殿,皇帝那至高无上、与天相通的权威,一望而知。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唐代的长安城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开放的国度引得万方来朝。据《唐六典》记载,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东罗马帝国先后7次遣使来长安,日本遣唐使抵长安达15次,阿拉伯帝国曾36次派使节到长安,西域各国“入居长安者近万家”。不少人甚至在长安长期居住,并供职于唐王朝。而西市及附近坊里就是来自东西方商业娱乐活动的中心。波斯人开的珠宝店、西域人开的胡姬酒肆、西方的良马、毛皮、玻璃器皿等等均可见到。西市俨然就是一个国际贸易中心。繁荣的商业还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霓裳羽衣曲与西域的胡旋舞相映成辉。为此好酒的李白常常写诗助兴,这幅画作形象地将当时西市的场面呈现出来,正是“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上、下) 绘画/谢振瓯

忆长安更有曲江胜地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诗句可以用来描绘西安曲江区新近开放的大唐芙蓉园胜景。投资近13亿,占地面积1000亩,其中水面面积就达300余亩的大唐芙蓉园,就是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建成的文化主题公园。希望展示盛唐文化的博大气势、繁荣和尊贵。曲江区因有曲池而闻名。秦汉时期,即已在此开泉挖池兴建皇家园囿,唐时更是大规模引渠扩建,使之成为皇家御苑和公共自然景区。每年春至,杨柳新绿,莺歌燕舞,长安市民多来此游玩,为了方便皇帝出行,还专门修了一个夹城通往芙蓉园。曲江,成为长安城皇家、贵族、士人、百姓的赏春之地。有人说天生大唐必有长安城这样的城邑以成其都,天生长安城则必有曲江池这样的池园来辅助其功。 摄影/刘小强

优越的自然环境与理想化的设计思想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如此辉煌的成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城墙围起的西安

作者:田 夫 

现在可见的西安城墙,是明朝建成的。600多年来,这一圈城墙经历了拆与建的轮回,如今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保存规模最大、成色最好、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墙。本文作者生活在西安多年,对西安的城墙以及城墙内外的西安人有着深切的观察,他笔下的体会,透露着一股悠久劲儿。

外乡人来到西安,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恐怕是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城墙。更有西安人自豪地说,城墙是代表西安的一块四方印章!

现在可见的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长方形,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里,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台(马面、墩台)98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有雉堞(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用,内侧修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了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如果从隋唐时期修建皇城开始算起,西安的古城墙拆拆建建的全部历史前后长达1400年之久。

一座小小城池的门里门外,历尽千年沧桑,竟也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故事,仿佛缩微。这其间斗转星移,世间物事多有留痕。虽不一定会有权威定论,但世道的盛衰总会在一些物件上留下刻痕,西安的古老城墙便成了这样的时光记录仪……

前不久率团来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曾在台湾《中时》副刊上撰文回忆他童年在西安所经历过的抗战岁月,文中对西安城墙的记忆正是对当时西安城墙状况的生动见证——

“我的出生地西安,是日本飞机经常轰炸的地方。我至今记得西安城墙下那许多防空洞,父亲每天上班,都要绕着城墙走,我每天倚门而望,看着穿粗布衣服的父亲渐行渐远,不知道他能否平安回来。

抗战期间,日军没有攻占西安。但是,不时地用飞机轰炸。市民就在西安城墙里挖出防空洞,躲避日军轰炸。

有一阵子炸得实在很凶,母亲便带我搬到乡下——杜城去住,留下父亲一个人在城里上班,更增加了我对父亲的思念和不放心。后来我回到西安上作秀小学,还是天天跟着老师钻防空洞。有的人跑慢了,就会被炸弹片扫中,立刻血肉模糊。”

“父亲每天上班,都要绕着城墙走……”,那个年头在西安生活过的人是看明白了,因为那城墙已被掏得千创百孔用于防空。连战的父亲之所以绕城墙而走,恰是为了随时能躲进城墙防空洞。“后来我回到西安上作秀小学,还是天天跟着老师钻防空洞”,可以想见当时的城墙之于城内民众的安危何等重要。

到上世纪80年代末,西安城墙四门的闸楼、吊楼均被拆除。北门的正楼毁于辛亥革命;南门的箭楼焚毁于1926年。抗日战争时,为了防空,城墙的墙体被挖洞1991孔;1949年后,又有4座角楼、98座敌楼、一座魁星楼及大量垛墙、女儿墙相继被毁。到1983年,墙体毁断14处,加起来总长1225米,外墙青砖被剥离1.846万平方米,墙顶海墁被剥离13.7万平方米,墙体被挖洞穴2100孔,总塌方量20多万立方米。城墙外侧开阔地被96家工厂和1005户居民所占用,护城河则成为臭水河。

在长达30多年的和平年代里,城墙“洞穴”又成为盲流栖身和凶杀藏尸的地方。沿城住的居民,祖辈上起就有了这样的传统“要盖房,去拆墙”。家居院落里四处遗落的老砖不计其数,或者是作院墙,或者是垒了灶台;60年代家居烧煤是由自己打造煤砖,需得加土加水,老城墙里的千年三合老夯土就成了取之不尽的资源……老城墙就是人们的建材城、砖瓦窑……也就是这个象征着古代文明的老城墙,却依附了许多的阴暗,成为藏污纳垢的所在。“长乐门”去往“中山门”一段顺城走,便是破毡烂席依墙而搭建的窝棚,掩藏了鸡鸣狗盗路数不明的黑色交易。

如果把城墙因为战乱而坍毁归之于被动,那么上个世纪里无数次对城墙的拆毁则包含了不少主观成分。1936年,陇海铁路修至西安,为给火车腾出落脚地,“中正门”被拦腰斩开,辟为车站广场;50年代,曾经为纪念冯玉祥将军而建的“玉祥门”则因为那门外是枪决人犯的刑场,终被视作不吉祥而拆除,后成一豁口达半世纪之久;接下来的拆城门事件竟然一发不可收,先后拆门而成豁口的有朝阳门、建国门、端履门、朱雀门、含光门、小北门……如此,历经千年的西安古城墙被砍成不能连贯的残垣颓壁。

更大的破坏开始于1958年——西安市自上而下刮起了拆城墙风。

这年,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召集各方人士对西安城墙是否拆除问题展开讨论。会上出现了两类意见,一类主张拆除,一类主张保留。而“拆除派”在当时远比“保留派”人多。9月24日,西安市委正式向省委报送请示:经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党组研究,并经市委常委会议讨论,认为西安城墙可以不予保留,今后总的方向是拆。为了便于人民以后瞻仰,只保存几个城门楼。但目前可将需要拆除的地方和危险的地方先予以拆除,暂不组织大量的人力全面集中搞。今后将按照城市发展的需要结合义务劳动,逐步予以拆除。10月25日,省委复函:原则同意。12月25日,西安市建设局报送了拆除城墙工作计划意见书……

拆城墙的消息不胫而走,西安城墙上的垛口砖几乎是一夜间被剥光,好像脱了一层皮,最严重的是南城墙西段的外包砖竟然是由中学有组织地前往拆毁,而这样的行为却被认为是建设一个新西安。一些有识之士斗胆越级省政府,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向国务院发了电报,请国务院出面干预。很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陕籍干部习仲勋的办公室发来电报——坚决制止拆城。1959年9月29日,西安市人委收到了陕西省人委转发的《国务院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12月28日,西安市市长刘庚签署了一份文件,指出“自即日起严禁拆取城砖、挖取城土以及其他破坏城墙的行为”。

历尽沧桑而多灾多难的西安城墙这才又一次侥幸存活了下来,然而眼前的西安古城已经成了碎尸万段的蜈蚣凄凉地匍匐在秦川大地上……

把一座用城墙围起的城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内外的四个区域,区分四个区域的居住人等的职业、脾气秉性和文化构成,是西安城的发明,也是我们了解这座城的独特视角。

外乡来的人,若需速成对于西安的认识,就要依赖一句俗谚: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进来的人见面问候语必然是——问北门的人:“打架了么?”;问西门的人:“你吃了么?”;问东门的人:“抓住了么?”;问南门的人则是:“考上了么?”

没有哪个城市可以举出在中国历史上于当地创作的文献被记入典籍的数目之多多过西安;没有哪个省份的农民可以于随口言谈里自然杂糅着“之乎者也”的文词……大处不说,单说小的,就说西安有种食品“甑糕”(甑音zèng)其所用的“甑”字,即取自两千年前当地人用以造糕的器物青铜锅具的名称;你若听戏,但凡戏文,不论何方戏种,所涉及之人名、地名若想寻找现实所在,那么多有就在西安,如描写王宝钏和薛平贵爱情故事的《五典坡》就是典型一例……

西安的人文悠久全来自于如此积淀,其文脉延续不绝直至今天。

西安的大专院校及文化科研机构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京、沪)。其软件产业基地之大、能量之大亦居全国第三(依次为京、沪、陕)。

宽泛的不说,单单聚焦大南门(永宁门)里外。门内向东即“书院门”,为当年进京赶考学士云集之地,其地名起自于街中间的“关中书院”。那是明、清两朝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

站于大南门(永宁门)去看门外,紫气蒸腾地坐落着唐朝学者玄奘的藏经地大雁塔;远接天际的终南山一带是大小数十座名闻遐迩的佛家寺院……近地方圆百里林林总总云集着国家150多所大专院校、艺术团体、博物馆、体育场、影剧院……

城南有个叫小寨的商业中枢,终日里人流熙攘,随你抽样统计,十人里必有学者三五,问其籍贯,必定来自中国各地。往古长安求学,可真是来到了正宗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般城市都有相对贫穷的人聚集在一起居住,把持一方,中国有“贫民区”,外国则有“贫民窟”。西安的东门里外便是穷人聚集的地方。有人说那是解放前,我看一直到现在,基本不变。不同的是解放前外省逃难来的居多,解放后则没有什么新的开发项目愿意选择在这里,显然还是延续了从前人居类别的概念,所以避讳。

到文革后,这里由东门到小东门一线沿城墙根部已经形成了旺盛的市场。见得人前的是像模像样的店铺,一律挂五金、机电、钢材的牌幌。见不得人前的也就在东城墙根儿上倚墙搭棚,贩售些物什,如车铃、车蹬、车架子,一律有锈,却擦得干净;许多的东西带些可疑,你就是想翻了脑浆也不明白从何而来。

后来听老人们说,那里的东西来路不明,偷的、抢的都有。我从此就印象里以为那里是一群绿林好汉,凡天上地下的都可以拿来交流。也有公安时常光顾,不是来管市场,却是为侦察盗贼是否销赃,这里又成了公安的赃物证据的发现地。因为不合法,因为货路不明堂,见不得光,这里就被叫做了“鬼市”。

现在这里是叫做“小东门民间收藏品市场”了。大概已经被公家收编和管理,但收表是否收里那也未可知……

与东门外的绿林汉子和南门外的文人墨客相比,其实西门外的人物是原本很难提到桌面上来说的。中国人都知道,问“吃了没有”是最最老百姓的礼节,西门外的人大抵这样。

再早出西门,不出三里就是一个机场,飞机一起,全城动摇,半个城的学生娃都要捂起耳朵念书。1960年就有飞机撞了城里的房。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把机场迁去了咸阳。可就是这个机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声名赫赫,张学良送老蒋赴南京并“请罪”就是其中经典一例。

除了机场,就是野地。往西门外偏北百丈有一门叫作“玉祥门”,是老西安为感激冯玉祥救民于匪首刘震华围城之战而专门建立的。就因为冯将军正是由此处破墙而入与城内守军内外夹击,赶走了刘震华。

西门外鼎盛时候是到后来迁来些大工厂,尤其是50年代全国支援西北工矿企业建设那时候。西郊里就有了连成串儿的工厂,一条铁路专线串起百家工厂。做仪表的,打铁炼钢的,造飞机造炸弹的,做半导体造汽车的,统治全军半个世纪的“骊山牌”军用汽车就出自这里。你若去西门外敲门,十家门里就会走出七家吃工厂饭的。这便注定了西边的人不温文尔雅,注定了他们不愁吃喝不偷抢,成就着典型的百姓情操——求安静。

按伊斯兰教教义,世界上凡教徒迁徙落根之地,需得于该地西北角处落定。果不其然,西安的回民就都集中居住在以市中心钟楼为坐标原点的西北方向街区。这些从明朝起就开始聚居在这里的回民擅长制作吃食,清末慈禧太后西逃经过大麦市街时,就在大麦市街一家叫做“天锡楼”的泡馍馆品尝过羊肉泡馍。

有些年了,西安人搭车要说去北门外,司机则一准儿拒载——不去!西安的社会有个说法——逢公安治安严打,按指标抓人,如有抓不够的,那么“抓不够,道北凑”。

听此,真的有了些谈虎色变的意味。其实北门还是北门,原本北门无过,只是那北门外就挨着“道北”,在西安,一但挨着了“道北”,那就难免有了些凶险的隐忧。

道北是指火车道以北一带。1936年,陇海铁路修到了西安,西安人视火车为文明,就让城墙给火车站腾了地方,西安的老火车站就嵌在了尚德门西边一点的城墙里,成一豁口。 后来道北出了个魏振海,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弄得半个西安城鸡犬不宁,央视还曾播放过描述魏振海罪恶一生的电视连续剧。

道北的不安全远近皆知,这样的日子怕是很难结尾,西安人说起道北没有不作摇头的。却不想近些年的建设活动,城市的改建和房地产业的扩张,给道北无意间做了回大手术,其关键就在于使原有的人文结构分崩离析,再做组合。西安城向南到终南山总有发展局限,往北到渭河流域,却总是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与机场靠上了,与高速路连上了,流水充沛,地势平坦,廉价人力富足十分。我看:不出十年,西安的经济重心至少要北迁百里。

令人不安的道北其实也出了不少人才,除了由贫寒而颠沛流于外乡,继而个人奋斗成为巨商富豪者,成就为歌坛风云人物的也有如郑钧。我有一些西安文坛朋友恰因了身居道北民间,就有了自然的人生体验,让人羡慕。北门外的“作家村”容纳了秦地的文学青年聚集一气也并不能看出丝毫惧怕道北险恶的阴影。看来什么都在变化,而与西安的其他城墙四门相比,北门的变化似乎更要巨大。

曾有人充满理想色彩地做过如下憧憬——早该把大楼盖在城圈五里以外,早该恢复唐朝长安城的一百单八的里坊中正,早该重建如《周礼·考工记》中所布局的“城圈每边有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有社稷又有天坛……城里人着唐装,登唐履,街上茶肆、酒肆林立,商贾皆以文墨案宝、琴棋书画为营生,南来北往人等又多以寻古访幽为乐趣……

极端的复古也许不可取。但若上述都成为现实的话,那又将是何等样的一笔财富呢?在伐木换钱,掘沙淘金,杀鸡取蛋的经济发展初期,西安古城和其他同类城市一样经历了古城保护的弯道。现如今又该如何保护和发展呢?

保护的首要大概还属文化,而文化的体现,在现今物化的表现又在于人物。1983年笔者在西安西门箭楼上的一次展览里欣喜地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记录:西安城的南部地区是古长安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这里曾是王公贵族及名人学士消夏避暑、隐居山林的私家园林和别墅的集中地带。其中著名的有员半斤庄、何将军山林以及王维的辋川别墅、杜甫别墅、韩愈庄园、韦庄宅第、韦应物宅第、裴度庄园、岑参别墅、牛僧孺别墅等;五代以后,由于战乱频仍,西安城南地区的繁盛景象已大不如前。尽管如此,这里仍映射着浓重的古长安历史的文化氛围,如兴盛于金元时期的道教宫观祖庵重阳宫、楼观台;散布于少陵源的明秦王十三陵以及主要沿樊川和各峪口分布的大量佛教寺院等。如今这些名址尚有遗迹可寻。

在长达数千年的长安城发展史里,城墙的拆拆建建,时大时小,为今人留下了一个跨度达数百里的建筑区域。上述所提及的历史文化著名人物恰恰都在如此范围之间居住。这里就以两位著名诗人的居住地为例:李白当年居住在现西安和平门外李家村什字西北角的崇义坊一带;而白居易则居住于现今城东南方向沙坡村的唐朝常乐坊。

大唐芙蓉园——这个近期因为宋楚瑜(台湾亲民党主席)的到访而声名鹊起的去处,大抵部分地反映了西安古城保护的举措渐见成效。

大唐芙蓉园在历史上确有其处,称作“芙蓉苑”,是唐代皇家禁苑。它位于唐大雁塔东侧曲江池。但在西安人的眼里,曲江池历来只是一片低凹的乡野乱岗。除了乱岗东侧西安惟一的精神病院和西安最大的公墓外,并无人烟,更无景观。

若是进一步追究那便要直捅西安的软肋了。因为常年缺水,以致1995年,城里的优势单位用水,竟然依赖救火车拉运。一般城圈里的百姓则旱殃殃地祈天救命。1987年启动的黑河引水工程历时达15年于本世纪初年完成了全部工程,这才缓解了城市水荒。

而黑河引水工程入城的枢纽之一恰是在“大唐芙蓉园”的一侧,若是没有水,若是连供人饮用的水都没有的话,那又何谈现如今芙蓉园里近四百亩水面的“鱼戏芙蓉水,莺啼杨柳风”呢?

去过西安的人都留下了对于那座城市里尘土的印象。尤其是城东50年代兴建的国防工业、纺织城;城西大规模的电工城、炼铁厂。黄土高原的恶劣气候加之工矿企业的污染物排放,使得西安古城的大气环境日益恶化。所幸专家们的目光已经盯上了围绕西安城的秦岭山区,那里的五台山、甲午台、翠华山、太平峪、王顺山、首阳山,如此等等,构成了针对西安古城发展不无裨益的城郊生态区。

若说现在西安城的发展是脱离了上述生态环境的改善,那么城墙圈里的建筑规划却是直接体现古城文化历史面貌的关键部分。

上世纪末,西安古城的改造首先迈出了恢复自身贯通的关键步骤。首先恢复的是“朱雀门”(此门为唐时城市中轴线)、“建国门”、“端履门”、“小北门”,继而恢复了目前占据城市交通要道的“玉祥门”与“朝阳门”。对于现代城市如何与古代建筑自然契合的课题,城门的恢复工程设计都不同程度地做了新的尝试,风格各异。到世纪末,西安的城墙修复工程基本完成。惟有到解放门一段,即西安火车站广场的一段卡了壳。

建于1936年的火车站恰恰占据了城墙的必经之地。如何建,怎么建,众说纷纭。比较集中的看法是认为不伦不类。为此相关部门举办了建筑设计展览会征求社会意见,让大家来品头论足。那些方案里有在城墙内部建设宾馆、商业设施的;有建议架设过街天桥越过车站的,有的则干脆建议将火车站向北迁移……方案一时间竟无法定夺,便再次搁置。

1998年4月,克林顿访华先遣团来西安考察。西安方面迎接他们的是一场盛大的仿古迎宾入城仪式。那阵势令在场的美方先遣团人员大为震惊:“如果总统不来看这样的仪式就太遗憾了!”当晚,西安就被确定为总统来访的首站。1998年6月25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由华盛顿安德鲁空军基地乘专机直飞中国,他所选择的降陆地正是这座东方国家的西部城市西安,明眼者心底不禁叫绝:其间所深含寓意不解自明——进入西安,当为中国历史的源头;了解中国,当自西安城门始。然而此时的西安城墙仍然是一个不能贯通的“断墙”。

2005年5月1日,同样属于城墙贯通工程之一,也是最最关键的终结篇章的原解放门火车站广场豁口(1949年前名“中正门”)连缀工程竣工。由此,历经千年的唐皇城,也是历经600年之久的明城,从那在近代历史上不无遗憾的残废状态终于完成了我们期盼已久的大贯通。

提笼挂鸟是城墙根下老人们的一大嗜好。随着老辈人的逝去,这种闲适的爱好不知会不会渐渐消失。摄影/秦岭

登高不再大雁塔

大雁塔在这个城市的历史比它周围任何一座建筑都要久远。早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凡新科进士及第,都要登临大雁塔,并把姓名题在塔壁上,所谓“雁塔题名”。高64米的大雁塔曾是长安人登高远眺的去处,唐朝诗人牟参曾描写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官……”如今,在高楼大厦的逼仄下,大雁塔变成了西安城的背景。

如果从隋唐时期修建皇城开始算起,西安的古城墙拆拆建建的全部历史前后长达1400年之久。

现代西安城墙示意图

民国时期东门外大街

今天的东门外大街

对西安来说,她的城市没有多少自然风光,所有的“景色”都和一段历史有关,所有的建筑都能说出一段故事。那古朴的街巷,那别致的地名,由不得你必然会去猜想,去体会那背后的神秘。

西安是真正的内陆城市,终年无有大风。老西安除东、西几条大街外,其他街巷大都是泥土路。有些路连石渣底也没有,一下雨便泥泞得不堪行走。不论是西安城内的居民,还是外来的旅客纷纷叫苦不迭。

老西安的道路虽土路较多,但经街面店家r 时常洒扫,倒也清清爽爽看得过去。当年每有政要来西安,总是要喊“黄土垫道!黄土垫道!”那是一种多么气派的事情啊!现在看来,把黄土压得实实的,上面洒上清水,黄亮亮的土著人地,散发着淡淡的土香味,也实在是一种景色。

在中国,几乎每个老城市都有钟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修葺长安城时,钟楼被建在西大街迎祥观西,其内存入有唐代“景云钟”。明万历七年(1579年),钟楼被迁移至现在的位置。西安以钟楼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民国时钟楼底下的四个门洞相通,人们可以自由通行,门洞内贴满了“戏报”,什么易俗社近日上演某某角的全本戏等等,夏日里,钟楼底下常坐有不少乘凉的人,一边品着“戏报”上的头像,一边闲谈故事。如今,钟楼底下的门洞被保护起来,围着钟楼修了一圈儿环路,依然连通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只是大街两旁的建筑早已面目全非了。钟楼像是西安城的坐标原点,它与城墙共同成为了西安古城的象征。

旧时,人们到西安旅游,一入城门,就会看到大街上各商号的房上几乎都有锯齿形的墙壁,高高矗立。这种凸出的墙壁上端,或方、或圆、或作云钩形,全是用雕花青砖砌成的。做工精细,雕刻生动。当地人把这种凸出的墙壁叫做“火檐墙”。火檐墙的功能就是防火保险。邻家失火,木材燃烧最突出的部分自然在椽头。房与房之间,有一高出的墙壁挡着,火肯定不能马上燃烧过来,这样就可以达到延缓火势的目的。但是孤独独地修一道墙,实在显得单调不好看。于是,西安人就把火檐墙雕上各种花。又由于房屋檐下都有走廊,墙头上下又要连接,所以高低无变化,这就达到了赏心悦目的统一。

今天的南大街,大街尽头是钟楼 摄影/石宝

民国时期南大街

20世纪50年代末的陕西师范大学校门和学生们

今天的陕西师范大学校门和学生们

20世纪60年代的西安火车站 供图/崔 岩

民国时期的西安火车站

今天的西安火车站

西安的商业中心,在火车未通之前,当以南院门、南北广济街、东西大街为荟萃之地。铁路通至西安之后,接近火车站的地价昂贵百倍。

为了适应种种商业竞争,同行业每每多集中一处,久而久之,所处的街巷也因此而得名。如五味什字是药材行业的集中地,木器店多集中在木头市街等。银行、钱局多集中在南院门一带,面米粮业则多集中在南大街、竹笆市和西安街一带。

书籍、文具商店是一些有文化知识水平的商人经营的。著名的书局如商务、中华、世界、大东等均在南院门设有分局。正中、开明、中国文化服务社均在北大街设有分社,专售军事方面书籍的书店均在东大街设有分店。竹笆市、尚仁路一带还有数家旧书店。

西安的古迹太多了,可惜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将许多有价值的民居、街巷拆去,高楼大厦满足了人们居住的需求,却毁掉了部分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只能通过老照片回到老西安,去体味那旧日的情怀了。

现代西安区位图

城墙根下早锻炼

在城墙根下的环城公园里晨练也是西安一景。西安的环城公园包括了古城墙、护城河和环城林带,是自1983年开始的古城墙恢复工程的一个成果,这种公园形态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摄影/杨小兵

问北门的人:“打架了么?”

问西门的人:“你吃了么?”

问东门的人:“抓住了么?”

问南门的人则是:“考上了么?”

玻璃和古建的对比

玻璃和古建的对比在现代建筑设计上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这种对比不难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里找到。这座城楼就是明代遗存下来的鼓楼,穿过鼓楼,就是西安城内现存最大的一片传统居住区了。 摄影/韩建超

在伐木换钱,掘沙淘金的经济发展初期,西安古城和其他同类城市一样,经历了古城保护的弯道。

 

进入西安,当为中国历史的源头;了解中国,当自西安城门始。

春来城墙裹不住

城墙是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的,成为了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城墙的古老裹不住城市的朝气,我们透过城墙厚重可以感受到西安城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