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路集团:谈论教育科研方法的合理选择与运用(提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53:08

谈论教育科研方法的合理选择与运用(提纲(2009-10-27 13:38:43)

转载 标签:

实证主义

教育科学研究

研究者

杂谈

(二)如何选择适用的科研方法

 依据研究的性质选择方法:

1.追根寻源,启发思考(完整已知)-文献法

2.了解现状,分析对策(整体了解)-调查研究法

3.验证方法,找出规律(检验发现)-实验研究法

4.设计起点,不断调整(改进深化)-行动研究法

5.深入了解,典型分析(深入观察)-质的研究法

6.典型故事,体验反思(记录反思)-案例研究法

7.叙述故事,表达理解(记录反思)-教育叙事法

8.经验事实,总结升华(加工零散)-经验总结法

(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问题

    研究方法之间不是互不关联和孤立的。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可综合地使用其中两种或几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不同的研究课题以及研究对象,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当有两种以上方法可供选择时,要在准确把握每种研究方法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选取

不排除多种研究方法在同一研究过程中同时使用。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研究的深入与质量的提升。

注意防止方法选择上出现冲突(如一般意义上的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

四、科研方法形成的过程

(一)教育科研方法形成的三个时期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直觉观察时期)

  从古希腊持续到16世纪。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社会和教育进行正确的剖析,主要是通过直观感觉,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并从中获得最初的经验认识。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分析为主,又被称为方法论时期。时间大约从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有:

①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着重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

②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③从自然科学中移植了实验方法。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进入20世纪以来,教育科学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有:①教育科学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②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促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综合和人文成为这一时期的最典型特征。随着教育研究朝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人们也发现了它的缺点,那就是——忽略人的心理特点、情绪因素、情境因素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由此,20世纪4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研究开始关注将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质的研究(实地体验、开放式访谈)个案调查、行动研究、参与式观察、案例、叙事等开始被引入教育现象的研究中,并与原有的方法进行综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比较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

(二)与科研方法相关的四种理论

1.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受主观价值因素影响。主体和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主体可以使用一套既定的工具和方法程序获得客体的认识。实证主义遵循的是自然科学的思路,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找到某些关系,并透过理性的工具对它们加以科学的验证。量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上。  

  认为人的行为与社会生活如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可以被当成一种客体研究,而且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实证研究范式认为人类的感官能力是相同的,经由共同的感官经验可以保证研究发现的客观性;其研究目的是建立超越个人主观经验及信仰的客观知识,即无价值评价,不受个人因素(心理、态度、信仰、主观状态等)影响。

  由于过分强调经验观察与实验,实证研究受限于经验及理论模式,缩小了研究的范围。对方法的执着及对思辩的避讳也同样使得实证研究技术化,趋于繁琐而难有长足进步

2.后实证主义

    认为客观真理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所证实,我们所了解的真实永远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份或一个表象,所谓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方法对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逼近客观事实。证实和证伪的关系不是对称的,多少次的证实都可被一次证伪所推翻,所以无法透过经验的归纳来证明某种理论,只能对理论作证伪来获得客观的事实。后实证主义者大都采取质的方法,在自然情境下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和思维方法。

 3.建构主义

  为事实是多元的,因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建构主义建构的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的问题,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因为只能判断一个行为或一种想法是否达到了预期,而无法知道它是否真实。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结果是由不同主体透过互动而达成的共识。研究者个人的思维方式、所使用的语言和解释原则必然符合他们生活中基本的、约定成俗的规范,否则不可能对研究的现象进行任何意义上的阐释,更不可能和他人进行交流。其使用的也是质的方法。

4.扎根理论

  通过科学的逻辑,归纳、演绎、对比、分析,螺旋式循环地逐渐提升概念及其关系的抽象层次,并最终发展理论。在扎根理论中,既有来自资料中的句子、对话,也有抽象的概述,既遵守严格的科学原则,同时在方法上保留有一定的弹性。因此,扎根理论弥补了量的研究太程式化、无法发挥研究者的主观性与质性研究太多主观发挥空间的裂隙,使质的研究脱离难以建立理论的困窘,兼具了理论性与具体性。

  扎根法是研究者利用个人所有的——包括理论训练、实际的经验和个人的背景,以产生“理论性的触觉”(theoretical sensitivity),借此去注意、了解社会现象,再经过研究的程序。带着工作去进行研究,可以将研究活动与个人的社会经验背景联系起来。如此,研究活动与研究者之间没有了疏离,还能在工作中揉进个人的经验、背景和学术训练。

5.对四种理论评价

都是注重在自然情境而不是人为的实验环境,都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的探究。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实证主义强调使用一定的检测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严谨的验证,建构主义则更重视反省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当下的构成性理解。  实证主义注重运用研究结果来拓展知识。扎根理论力图在理论研究与经验之间架起一道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