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16大学调档线:对冲基金凶狠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04:00

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还在高盛CEO任上时,曾被公认为当时华尔街最有权势的人物,而在几年后,华尔街爆发了金融危机,各大投行包括高盛都战战兢兢、濒临破产,但另一个叫约翰·保尔森的对冲基金经理却由于做空次级贷大获30亿—40亿美元的利润,在一堆气喘吁吁的投行中显得耀眼。

危机之后,为大型金融机构埋了巨单的美国政府开始了全新的金融监管思路,投行的自营交易遭遇了严格的限制。根据“沃尔克规则”(The Volker Rule),投行持有对冲基金的资产不得超过其一级资本的3%。与此同时,约翰·保尔森骄人的投资业绩在危机之后得以延续,其在2010年获得的个人利润又高达50亿美元。

在索罗斯领着他的一拨对冲基金兄弟于上世纪90年代攻击英镑、泰铢大发横财时,对冲基金在普通人的眼里神秘而凶狠。这些资本大鳄犹如金庸小说中的西毒欧阳锋,招招式式中都透着邪气,另类而不羁。

不过,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时,对冲基金早已从另类投资(alternative investment)晋升成为了主流。国外的保险公司、捐赠基金、养老金等机构已将很大一部分资产投资于对冲基金里,有时比例会高到40%。

投行式微的同时伴随着对冲基金的兴起,是否意味着对冲基金将成为华尔街未来的“霸主”?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推出之后,对冲基金是否亦能在中国蓬勃发展?

大宗商品价格的幕后推手?

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于1949年创立了第一只对冲基金。琼斯所用的投资策略是,利用杠杆(借入资金),在购入好股票的同时,做空坏股票。这样产生的效果是,琼斯可以利用杠杠更加多元化地购买股票,同时利用套期保值承担较小的风险。

这也正是“对冲”的本意:通过买进和卖出某种相关联的资产,从而“对冲”掉共同的行业和市场风险,这也就是通常说的“套利”。

但没有一种策略是“常青树”,只要有了模仿者,原先的投资策略很快就会失效。因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冲基金不得不去发掘新的投资策略来获取其追求的绝对收益。同时“对冲”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不是为了“对冲”市场风险,而是为了通过杠杆效应在同一个头寸上加倍下注。

尽管如此,除了操作上运用对冲、杠杆两种手段之外,对冲基金在组织上也有两个特征:私募和业绩提成。与共同基金不一样的是,对冲基金的门槛比较高,只面对机构投资者和富人阶层,因而采取私募的方式;同时对冲基金经理不但收取2%的资产管理费,而且还要收取绝对收益的20%作为提成,此外对冲基金经理一般也将自己的钱投在其管理的对冲基金中。

很多人知道对冲基金,都是因为索罗斯。而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宏观对冲基金对主权国家货币的成功狙击惹来了人们对对冲基金的种种疑虑与非议。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也被指是由于对冲基金在背后兴风作浪的缘故。人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对冲基金是不是控制了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进而在操纵市场价格的过程中谋取暴利?

“现在大宗商品交易金融化了,变成了一个并不是有实际需求的价格炒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宗商品的价格就掌握在了金融机构,主要是对冲基金手上。”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博客)告诉《英才》记者。

“一个人跑来告诉你房子着火了,你是怪告诉你房子着火的那个人,还是怪那个把房子点着的那个人?”易方达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张震向《英才》记者分析,“为什么大宗商品价格会上去?是因为供需关系,包括金融产品、投资产品的需求也是这个问题。”

华银精治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丁洋则告诉《英才》记者,“大宗商品价格是政治势力较量的结果,对冲基金只是为政治意志服务的排头兵。”

或许带着政治意志,或许纯粹是为了追求绝对收益,无论如何,顶级对冲基金的威力为世人叹服。危机之前的投行旗下均有规模不小的对冲基金资产。曹远征认为,正是投行的对冲基金化导致了金融危机。

“过去投资银行将对冲基金作为一个投资工具来使用,投资银行作为sell side(卖方),对冲基金作为buy side(买方),这时它的防火墙就不起作用了,这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曹远征告诉《英才》记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持类似的观点,附属于大型金融机构旗下的对冲基金其实是传统独立对冲基金的异化,比如这些对冲基金经理就没有将自己的钱放进其管理的对冲基金中。

美国政府新的监管思路正是要将投资银行中的对冲基金给分离出来。正如1930年代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美国银行的投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进行了分拆,其最终的结果是,投资银行完胜商业银行成为华尔街的霸主。

那么在“沃尔克规则”下,对冲基金从投资银行中分离出来是否也会使得对冲基金替代投资银行成为华尔街的下一代霸主?

中国对冲基金限制多

在美国投行运行了100多年后,中国才出现了第一家证券公司。如果对冲基金是金融业的未来,那么中国的对冲基金又何处来何处去呢?

2010年推出股指期货之后,A股终于有了做空机制,一个是股指期货;另一个则是融资融券业务。在股指期货推出五个月之后,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推出了中国第一只对冲基金专户产品。

“中国市场只有股指期货一个对冲机制,而且只有沪深300一个股指期货,因此只能对冲市场风险。也正因为此,中国市场的套利机会还很多。”张震告诉《英才》记者。作为国内对冲基金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虽然可用工具很少,但竞争少、机会多或许是一个补偿。

“融资融券的限制非常严格,融券的话,投资者所在的券商必须要有那个标的才行。因此融资融券现在开展的业务还很小。”丁洋告诉《英才》记者,这也意味着中国的融券业务与真正意义上的卖空还相去甚远。

“对冲基金最多在固定收益市场上,而固定收益市场的条件是利率市场化,中国还没有。”因此,曹远征认为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做空是很窄的一个面,现在只能在股指上小打小闹。

虽然从供给方来看,中国的对冲基金还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但从需求方来看,中国富人阶层的崛起为对冲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未来发展的土壤。近年来,PE热、创投热正说明了国内的富人阶层正在积极寻找一个可靠的投资渠道,而对冲基金正是一个高“风险性价比”的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