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十六岁 安秋叶:国士无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6:46
士,原为上古掌刑狱之官。到商、西周、春秋时期,“士”的称谓仅适用于贵族阶层,多指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这些《论语》中对士的论述可概括为,第一,士以学和道德修养为己任;第二,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第三,以出仕作为自己的前途,仕则忠于职守。 荀子也认为“士”的天职是正身,“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可见,“士”的称谓与道义是密切相关的。 战国时的“士”,其涵义外延而大大的扩展至社会各个阶层。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在《墨子.杂守》篇中,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 《庄子.徐无鬼》更把士细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 国士,顾名思义,是指一国中最优秀、最出众的栋梁之材。“国士”其实还指代着八种“士”应具备的品格:勇、礼、忠、仁、智、孝、信、义。如再加上无双二字呢,那就是表示独一无二的最优秀人才,故“国士无双”也可写作“无双国士”。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国士无双”的称谓出自于萧何对韩信评价时发出的如许感慨:“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当年,韩信因怀才不遇,自汉军潜逃,萧何为了留住贤才,而自军中出奔以求得韩信复归,在寒溪畔与韩信相遇,并一同回营向汉王荐举。正是萧何对韩信的慧眼独具,才引出这个为人熟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国士无双,除了韩信以外,《三国志.周瑜吕蒙陆逊传》,《后汉书.汲黯传》,《汉书.袁盎传》,《清史稿.梁启超传》等等都有“国士无双”的说法。如果能够战胜敌人,战无不胜的,就叫做“无双”,或被称为“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