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无双txt下载:可持续的幸福感:为什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57:06

这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悖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似乎能真正知道幸福感源头的人却寥寥无几。幸福感本身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定义:它可能包含各种各样的成分,也可能是一件生活的作品,抑或连作品也算不上;但绝大多数的人们却仍坚持不懈地追寻这个难以捉摸的目标。

心理学家们研究幸福感的成果让人喜忧参半。坏消息是,基本上50%的幸福感水平是我们不可控制的。像我们很多其他的特征一样,幸福感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尽管这些会和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但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上看,这50%是无法改变的。

那另外50%去哪儿呢?这(几乎)就是好消息的开始了。

关于幸福环境

首先,我们的“人口统计学”囊括了生活中的所有方面:我们的存款、受教育程度、年龄,生活在富裕还是贫穷的国家,是否结婚或是否有宗教信仰。

这些因素都与幸福感有一定关系。例如,受教育程度较高、年龄较大、甚至是已婚,都与更高的幸福感有关。

总的说来,这些因素是难以改变的。就算结婚要比变年轻容易一些,但这两个因素仍然是相对长期稳定的环境因素。

尽管环境因素起一定作用,但它们对幸福感的贡献却少得令人惊讶。Sheldon和Lyubomirsky(2007)估计其贡献率只有10%,这与基因作用相较之下更是相形见绌了。

那么,如果我们既不能改变基因,大概又不能改变生活环境,那么我们到底能改变什么呢?

关于意向活动

现在唯一剩下的因素就是我们每天实际上做的事情了,也就是Sheldon和Lyubomirsky所说的“有意的活动”。他们认为这种活动可以调节我们那被基因和生活环境决定了范围的幸福感的水平。

但是应该选择哪些活动,又如何实现这些活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知道人类对新异刺激的适应是多么地快。

当第一次尝试让我们产生愉悦体验的新奇事物时,无论是第一次跳伞,第一次与伴侣接吻或是读一本全新的引人入胜的书,我们的幸福水平都很可能有极大地提高。新鲜的体验能挑逗我们的“愉悦中心”,让我们感觉良好。

但很可惜,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现同样的刺激,我们会对它们习以为常。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享乐性适应”。我们从同一经历中所获得的愉快体验会随着重复的接触而逐渐枯竭。第一块巧克力尝起来总是比最后那块美味得多。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Lyubomirsky,Sheldon和Schkade(2005)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选择活动的建议,这些活动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与我们的需要和个性相符。例如,如果你不渴望获得刺激,跳伞很可能并不符合你的需要。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跳伞对其他人也同样不适用。

2. 内容丰富多彩。你总是沿着同一环行道跑步吗?还是总在同一高地放风筝?抑或是总在同一条穿越森林的小径散步?使常规的活动多样化更有利于减弱享乐性适应的影响。

3. 时间安排多样化。这也有利于避免享乐性适应。

关于改变优先顺序

当考虑到基因、生活环境和意向活动对幸福感的作用大小时,我想到了在生活中我们的优先选择权。对于基因部分基本上可不予考虑,因为我们改变其的可能性极小,除非有基因治疗或其他等效措施能让我们调整已有的幸福感水平。

这意味着我们的幸福感可持续程度将依赖于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而至关重要的是,对幸福感来说,我们的日常活动比生活环境重要四倍。

说个老生常谈的例子:细想一下,努力获得工作上的提升从而改善生活环境,是不是比留在让你感到幸福的家里陪伴家人更称心如意呢。

尽管多数人不会承认,但与陪伴家人相比,从工作上获得的愉悦感当然极有可能更多。

关于此时此地

这项关于什么对幸福感有影响的研究结果还暗含着另一层有趣的意思。也许有人会说,经过对作用于幸福的10%生活环境和40%日常活动的轻重权衡,主张“此时此地”的生活态度而忽略长期的计划和目标便理所当然了。毕竟,既然较好的工作不能增加你的幸福感,又何必为之奋斗呢?当然是只做那些能让我马上感到快乐的事情更好啦!

其实,长期的计划还是有助于增加我们日常生活中幸福感的,只不过其作用是间接的。一份较好的工作、获得更多的薪水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生活环境与日常活动显然是相互影响的,在现实生活中把二者分开考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诚然,人们经常忽略日常生活中令人快乐的活动,而更多地把重心放在改善生活环境上。然而心理学家的研究提醒我们,正是那些微不足道、形式多样的愉悦点滴,拥有着让我们幸福及保持幸福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