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乒乓球比赛时间:民国新旧婚礼仪式对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24:41
       经过晚清几十年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之后,民国时期的中国礼俗呈现出新的形式特征:一方面传承着几千年来的本国传统仪式,另一方面也吸纳了西俗的新仪式。具体到婚姻礼俗上,则表现为新旧两种婚礼形式的并存,即传统婚礼和西式婚礼(又称“文明婚礼”)兼行。


传统婚礼
  传统的婚礼仪式大致延续着古制中规范的程序,即《仪礼》、《礼记》等典制中规定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历史考证我们可以将民国时期的传统婚礼仪式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程序。

  1、订婚仪式
  古人对订婚仪式比较重视。订婚仪式第一步就是交换“庚帖”。“庚帖”即为书写个人生辰八字的简帖,八字不和的男女一般在此情况下很难结合。八字相合者才可进行下一步的仪式——交换信物:“男家佐以钗钏饼果之属,女家以书砚笔墨答之,交宴媒妁。”具体到各地略有差别,但交换仪式都是相当庄重,男方必须亲自到女方家下彩礼。无论贫富,一般在交换信物之后不久即举行迎娶之礼,“婚嫁及时”。

  2、迎娶仪式
  迎娶仪式是婚礼中的重头戏。婚期一到,女家就要准备“醮礼”,也就是冠礼。意思是父母为嫁女结缡,表示将要出嫁;同时对女“致命辞”,劝诫到婆家后夫妻互助侍奉公婆,遵守妇道,全家和睦。接下来,女家需邀请本族之中有名望或者长寿福厚者为嫁女祝福,还需安排两位女子(一般为新娘的嫂子或妹妹)“送亲”。
  在新郎前去女家亲迎的婚轿到达夫家之后,夫家也要邀请本族有福之人作为牵娘,将新人扶出彩轿。其后,新夫新妇“双拜祖宗、天地,入洞房,新郎以彩箸为新妇去盖头巾,撒帐坐床饮交杯,合宴来宾、戚、族。晚间,合卺谓之暖房酒”。迎娶仪式结束后,传统的“六礼”已经完成,但是这并不代表婚礼的完结,还要有谒见之礼。

  3、谒见仪式
  新娘被迎娶至夫家之后还需行谒见仪式。因为结婚不仅仅是两人的结合,更是两家宗族的联姻,即所谓“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具体的仪式大致是:在结婚的次日,“夙兴谒拜祖宗、公婆,谓之庙见”,还要“并遍拜来宾、戚族尊长,新妇以针黹进献舅姑尊长,谓之贽敬”,“舅姑尊长酬以钱币,谓之拜仪”。婚后三日,“男女两姻家燕集,谓之会亲”。至此,婚礼仪式才告完毕。


文明婚礼
  在追求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西方观念熏陶下,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式婚礼形式,被称作“文明结婚”或“自由结婚”。相较于旧式传统婚礼,文明婚礼仪式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都有所缩减,当事人在婚礼中的参与性增强。也因为文明婚礼是新兴事物,所以在社会上实行的范围有限,主要流行于青年知识分子和官宦士绅阶层之中。民国地方的《礼俗志》对这一婚礼草案记述颇详,主要包含有四个环节。

  第一节,订婚。男女双方订婚者免除一切聘礼,只交换婚帖。婚帖写明当事人姓名、年龄、籍贯,愿与某人订婚。下署年月日,姓名。

  第二节,通告。即男女双方择定结婚日期后,各以名帖通知双方家族。

  第三节,结婚。婚礼仪式可在礼堂或家中举行。出席仪式的应有主婚人、证婚人、傧相、介绍人等。新郎、新娘要当众答复证婚人是否同意结婚的询问。同意后,与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依次在证书上盖章或签字。

  第四节,谒见。新郎、新娘向公婆及长辈、亲戚行相见礼,也就是鞠躬礼。  

  民国时期,传统婚礼仪式和文明婚礼仪式分别都有各自适应的群体——大众百姓和进步人士。前者是几千年文明的积累,后者则体现出人人平等,二者在社会中的兼备并行体现出中国历史大变革时期的特色:新旧理论交加、中西文化混合。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延续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模式,能抓老鼠的猫才是好猫,婚礼仪式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