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吴敏霞男朋友视频:挑战英特尔垄断 中国CPU市场发展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54:27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18:09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独家授权连载《挑战英特尔——中国IT业第一垄断》。此书由方向前、方兴东著,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以下为本书内容之一。
CPU(尤其是PC用CPU)以其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意义,对信息产业,乃至国家、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在如此关键领域,超级垄断局面的出现,将值得产业、社会的关注和警惕,要想打破垄断,必须促进竞争,阻止垄断造成的对信息科技的制约和创新的阻挠,创造CPU产
',1)">
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垄断行为的定义:具备市场优势地位(垄断地位)的企业滥用其优势地位的行为,或者谋求垄断利益从事的市场行为。
垄断行为作为一种滥用垄断优势的市场行为,已经极大妨碍了行业的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对垄断行为极为重视,并各自颁布了响应的的严格限制性法律。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瑞典、芬兰甚至欧盟等,都具有相应的法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美国1890年开始生效的《抵制非法限制与垄断保护贸易及商业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因为它曾经将不少在美国市场叱咤风云的超级垄断企业“绳之以法”。其中包括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铁路公司、IBM(1982年放弃起诉)、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威士卡(Visa)和万事达卡案,最新的一个案例就是著名的微软垄断案。
1998年10月美国司法部对微软提出一揽子的反垄断民事诉讼,均指控微软公司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经过一年的诉讼,1999年11月,美国特区法官杰克逊发表犯罪实施裁定书,认定微软垄断的事实,并通过垄断打击竞争对手,损害消费者利益。裁定书中罗列的“牺牲者”包括网景、Sun、Apple、Be、IBM、Oracle、AOL、Compaq、RealNetWorks等公司。这一裁定得到了IT业的广泛支持。
全球CPU市场,存在着英特尔一家独大的超级垄断状态,在PC用CPU市场,英特尔长期保持近80%的市场份额,英特尔利用其垄断优势,在知识产权、市场竞争中更是采取打压政策,致使竞争对手只剩下AMD和威盛公司,市场份额不还不过英特尔的1/4。英特尔的垄断也同样收到国外法律的多方约束。
英特尔(Intel)曾被美国政府指控非法利用垄断权力,攫取三家对手公司的技术。直到去年三月,它与政府达成和解,承诺跟其他公司分享某些技术。
欧洲委员会(EC)于2000年底就两家竞争对手提出的指控,也曾对英特尔公司的反垄断调查。EC得到对英特尔公司的指控时称,英特尔公司滥用其垄断权力,向PC商提供好处,条件是PC商在广告中打上“Intel Inside”的标志。此外,英特尔公司还被指控进行不公平竞争,主要是有选择地提供系统总线设计方案以及其他相关技术。
可见,国际大多通过法律手段对垄断行为进行限制,利用政府职能对垄断状态进行干涉。而在我国,相关的法律和监管部门的设置都还不够健全,单纯的从法律上对垄断的限制还不够现实,因此在政府、产业界、用户各个层面都应该对此有所作为,才有可能打破目前英特尔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
一、打破垄断的政府作为:完善法律,规范采购
制定反垄断法,设置监管机构
我国对于法律保障市场竞争环境,先后出台了《不正当竞争法》和《限制投机倒把法》,据悉当前正在研究制定中国的《反垄断法》。从电信拆分等大动作看,即使是国家性垄断产业,国家政策也积极地引入竞争机制,可见政府对反垄断的重视。相信《反垄断法》的出台,一定是借鉴外国的宝贵经验,并且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有法可依,一方面震慑垄断者不可滥用垄断权力,另一方面可以为消费者和其他竞争者给予保护。CPU产业,英特尔的垄断,从有关案例看,AMD和VIA都是利用反垄断法提出上诉,虽然仍然很难通过法律一举打破英特尔的霸权,但也换取了诸如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一定利益。
由于我国长期缺少专门的反垄断法律与反垄断机构,在基础设施领域,类似于国外的反垄断执法权力一直配置在政策部门和产业监管机构。工商局虽具有处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权力,具有某种专门反垄断执法机构的雏形,但实际上,我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国外的垄断行为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工商局的反不正当竞争职能不同于典型的反垄断职能。因此,在相关法律制定同时,应更加明确地构架相应的执行监督管理机构。
规范招投标,明确CPU定义
我国正处于国家信息化迅速普及、成长时期,商用机市场庞大。然而我们发现竟然大多数招标书中,CPU的招标指标不是主频、缓存、处理能力等最能反映出CPU性能的指标,而是具体指定了奔腾Ⅲ、奔腾Ⅳ等具体CPU产品。 招标书的误导,直接违背了招投标的基本竞争法则,可以说这部分CPU指标的定义,是无效而违法的定义。这种情况的普遍出现,一方面反应了普通客户对CPU市场和衡量的不了解和片面。而更本质的方面反映了,英特尔在CPU产业天然垄断状态下,正在强行以厂家标准替代行业标准,最终达成这种标准的误导,从而消灭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的垄断目的。因此,招投标书中,CPU招标的定义,不能单纯看成简单的片面定义的问题,而应该严格把关,看作垄断行为利用招投标空隙进行扩展和蔓延的问题。
我们呼吁政府和企业的招投标管理部门,严格规范招标书的内容和定义,其中CPU招标的定义,我们认为应该是CPU的性能指标,而不应该是某一指定产品。当然,这牵涉到CPU指标定义的问题,英特尔公司曾成功的利用摩尔定律巩固了自身市场地位,并成为标准的主导者。但客观地分析,主频是否就是CPU唯一的衡量指标?这对于招投标中的企业和政府机关来说,单纯的主频的意义不大,在此方面,AMD等公司倡导的TPI(真实性能指标)则更为合理,因为其核心出发点是应用,更多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因素。各行业和政府的招投标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身需要和应用,参照TPI的考核思路,制定自身的应用定位和性能指标,并以此作为招投标中CPU的衡量基准,进行招投标,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信息化发展,而且可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选择最优,并且真正符合招投标的最优目标。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杠杆作用
国内市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市场,政府在中间发挥着潜在的调控因素,特别是对于电子政务这样的订单,政府权衡的砝码已经向国内企业倾斜,而英特尔作为微处理器市场的绝对领跑者,也不能靠市场几乎垄断的地位来与政策叫板,显然,维护好政府公关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对国内机构的投资规模,并为中国创造更大的就业机会及交纳更多的利税。
微软长期以来并没有给政府及公众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因此,屡遭挫折的微软中国频繁更换主帅,以期得到政府的信任及整体公司形象的改善,去年微软就给计委送上了62亿的厚礼,而IBM也开始了与科委关于LINUX企业级应用的数十亿规模合作的接触。
相比下,在微处理器市场动辄研发投入上百亿美元的英特尔,却在中国略显吝啬,自从1985年英特尔中国办事处成立,10年后以0.99亿美元投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工厂外,除了每年能从中国千万级的PC市场中掠夺走巨大的财富外,对政府的贡献很难让人恭维,至少与英特尔全球芯片霸主的地位有点不相称。
面对英特尔、微软这样的强势国际巨头企业,国内单纯依靠市场竞争是很难摆脱被控制的局面的,虽然法律法规的规范有一定遏制作用,但法律诉讼中还要比拼企业的精力、资金、证据,从目前英特尔的几起诉讼看,要么不了了之,要么无法贯彻执行,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相比之下,政府采购作为调节手段将更具威力,不仅可以名正言顺的调节市场竞争态势,而且可以作为重要谈判砝码,获取更多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引进第二供应商原则
“第二供应商原则”。这是为了防止技术垄断厂商的漫天要价,美国军方制定的特殊条例,要求主要供应商必须将产品的主要技术内容透露给其他厂商,由其他厂商提供与之兼容的产品,并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军方采购部门。
这实际是在前面规范招投标基础上更积极的应对,不仅是实现公平竞争环境,更是有意识的创造竞争机会。对于象CPU这样垄断明显的行业,第二供应商原则尤为重要。
二、打破垄断的产业对策:坚持技术创新,以低端市场为突破口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个人电脑CPU市场的主要厂商分为三大阵营,分别定义如下:
第一阵营:英特尔公司,全球CPU垄断企业,占据近80%以上份额。
第二阵营:AMD和VIA公司,英特尔的主要竞争者,但市场占有率与英特尔相差悬殊。其中AMD占据15%左右,VIA占据2-3%。
第三阵营:主要为国内CPU厂商,包括中芯微系统公司、中科院计算所、北京大学、北京多思等公司。
要寻求打破英特尔的垄断,只能从第二、第三阵营CPU厂商入手,虽然我国的CPU产业的成员单位都是处在第三阵营的之中,但毕竟第二阵营的AMD等成员已经跟英特尔打拼多年,并始终屹立不倒,所以我们也需要学习第二阵营的竞争之道。
以技术创新向垄断发起挑战
技术创新来源于竞争,对于天然垄断的CPU产业,技术创新更为重要。AMD能够与强大的英特尔抗争并生存下来,就是依靠这一项法宝。从下图可以看到近些年AMD同英特尔专利数据的对比。
图表5-1 英特尔与AMD专利数据比较
公司年份AMD英特尔
1998560项705项
1999825项735项
20001055项797项
20011090项811项
20021154项1080项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专利局&商标登记局的技术专利注册数据
可以看到,AMD在技术创新中的突破,早在1999年在专利数量上就已经赶上并超过英特尔,这对于依靠知识产权打击竞争对手的英特尔来说,其威胁程度更超过来自市场上的威胁。
这对于我们国内厂商来说,更加有借鉴意义。要同英特尔竞争必须要在技术上进行突破,否则永远受制与人,一旦英特尔感觉到威胁,知识产权的“大棒”就会立马就降临到头上。
另辟蹊径,发展Linux用CPU
迄今为止PC仍是CPU最重要的一类应用,而只有x86体系结构的CPU可以用于PC。目前x86 CPU我们不能做,而Windows源码不开放,知识产权属于微软,所以Wintel架构PC的核心技术,无论是x86 CPU还是Windows操作系统,我们都无法掌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PC呢?现实的途径是,努力完善桌面Linux。如果桌面Linux发展到能和Windows相抗衡,或者至少在一些应用场合(如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系统、校园网等)能够满足需求,那么就会出现Linux PC,它运行桌面Linux而不是Windows操作系统,这时,它的CPU可以用x86 CPU也可以用任何一种性能价格比好的国产CPU。总之,用户真正关心的其实是软件,只要软件能满足需求,用户并不关心CPU的体系结构。
中国Linux标准的已经在制定之中,很可能会与近期出台,国产CPU即将引来一个崭新的发展契机。
在计算机CPU领域,英特尔、AMD、IBM等几家国际大厂商几乎占据了100%的市场,国产CPU要和他们争夺市场实在是太难了。但正如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唐志敏所说,个人电脑CPU的市场只占CPU总量的1.5%,CPU的市场大得很,而且在其他领域尚未形成绝对的垄断。关键是要选准相对成熟、又有广阔应用空间的市场。
目前,国产CPU选择的应用领域主要有网络计算机(NC)、数字高清晰电视、IC卡、数字相机、3G手机、信息安全六个方面。如方舟、龙芯、众志三款CPU都不约而同把NC作为重要目标,并形成了NC产业链条的雏形。因为这些领域一是市场比较大,二是我国有自己一定的优势,三是可以得到政府采购的支持。
据悉,NC已经被列入“十五”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当前有限发展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北京市政府采购办首次招标的5000台NC中,就有3500台基于国产CPU。科技部高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李武强介绍,科技部制定了一个“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的计划,要求接受资助的西部地区采用安装国产CPU的网络计算机和国产Linux操作系统。政府在政策和采购上的支持将为国产CPU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国产CPU的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市场化运作,像中星微系统公司开发出国际领先的“星光”系列数码影像芯片,通过与微软等国际厂商的结盟,产品已出口到欧美等国,为三星、飞利浦等国际一流IT厂商所应用。
发展CPU还需要有配套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并最后用到整机中。个人电脑之所以有今天如此庞大的市场,就在于拥有CPU的英特尔公司与拥有视窗操作系统的微软公司的相互促进。在国产CPU还很弱小的情况下,仅仅有产品还不能成功,必须形成自主产业链。
为推动国产CPU的产业化,在国家、科研单位、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以国产CPU为核心的自主IT产业链正在形成。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长软、中软、中科红旗、曙光、神州龙芯发起的“龙芯产业化联盟”,覆盖了CPU、操作系统、主板、服务器、网络计算机到数字家电各领域;而在“方舟”CPU产业链中,有负责整机和应用软件的神州数码公司,负责CPU的中芯微系统公司,负责系统软件的凯思公司、灵思公司;围绕“众志”,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与赛迪时代、红旗Linux、联想板卡中心、深圳联动和多彩公司结成产业联盟。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靠行政手段组成的联盟是不可靠的,要使联盟不流于一纸空文,还有赖于合作各方找到共赢的利益点。
三、打破垄断的用户建议:穿越利益迷雾,以性价比选择产品
呼唤“用户利益为主导”的CPU市场
比尔·盖茨在2003年7月说过,IT的盛世已经过去,《哈佛商业评论》在这上面走的更远,他们说技术不再能帮助用户提高实力。他们的意思其实是在说,在产品市场上,单纯的以生产者利益为主导的时代已过去,代之而来的是以用户利益为主导的时代。因此,生产任何一种产品,包括CPU,都要从根本上体现用户利益。
而“产品质量、性能的不断提高”是最简单直接的用户利益体现法则。但也是最容易被歪曲的一个法则。英特尔在这个问题上最惹人诟病的就是无休止地迫使用户升级。产品升级是必须的,但是用停产来变相地迫使用户接受一个概念:您的CPU已经被淘汰了,您应该花更多的钱购买更好的CPU就不应该了。
因此竞争者在实施开发法则时,一定要避免此类负面行为。虽然新产品能带来更大利润,但是在宣传上应提出“最适合用户”的口号,而不是“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
中国市场很大,但是要了解中国市场,必须熟谙中国发展之下的暗流。CPU是一种对中国人来说并不便宜和必需的家电产品零部件,它的价格弹性应该比较大,它所面对的大部分顾客仍然希望这是一种“结实”、“实惠”的产品,急惊风似的产品升级会给顾客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因此,CPU厂商必须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为自己树立一个贴心实惠的形象。毕竟,技术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精英的特权,而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蕴涵着最多的利益和利润。
图表5-2 英特尔与AMD在用户利益上的比较
资料来源:Chinalabs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总结出英特尔和AMD采用的两种商业模式:
英特尔—— 以厂商为主导:控制价格,控制升级,控制产品,控制渠道……自上而下,扮演着行业先锋的角色。
AMD——以用户为主导:价格便宜,性能高(基于应用出发),突出“最适合的配置”而非“最高配置”的宣传,建立这个行业的人性化形象。
以用户为主导的模式最重要的是在用户心中建立品牌信任。目前,英特尔产品正面临用户的诚信危机。这对于竞争者来说是一个机会。
3月12日,英特尔投入3亿美元推广费用向全球推出了被格鲁夫先生昵称为“继奔腾之后英特尔第二个儿子”的迅驰。
对于英特尔这个“最重要的创新”产品,美国半导体协会前主席桑德斯指出,“迅驰的根本目的是搅浑‘真正的创新’,并试图控制PC架构的所有组件,以后不断将低劣的技术强加给合作伙伴和用户”。
在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2003春季论坛上,英特尔公布了迅驰的性能基准测试结果。与2.4GHz奔腾4移动芯片相比,工作频率为1.6GHz的迅驰芯片在性能上提高了约10%。这样的结果让人肃然起敬!然而,众所周知,迅驰芯片是奔腾3内核的改进版,(仅在两年前,奔腾4发布的时候,英特尔曾经宣称奔腾4性能远远超过奔腾3。)仅仅透过一些外围的改造就让“性能远远低于奔腾4的奔腾3”在瞬间变成了“性能远远高于奔腾的迅驰”!英特尔当真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吗?这些数据能让“好事者”信服吗?
事实上,奔腾4处理器发布之后,欠佳的性能表现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美国几十万名消费者曾经联名向法院控告英特尔,他们认为自己亲身感受的奔腾4性能与英特尔的承诺差距太大,已经构成了“不诚信”。
面对这一次英特尔“迅驰”“性能更高”的宣传,对于处在弱势地位的普通消费者,我们真的很难做出判断。
回顾过去一年,除了迅驰,“安腾盛世”应该是英特尔投入“兵力”最多、公众回应最强烈的一次市场推广活动。借着摩尔定律的惯性,英特尔对64位芯片寄予厚望,耗费了庞大的资金,投入了超过10年研发时间。根据英特尔公司的统计,世界上有90%以上的中小型计算机采用了英特尔的32位处理器。给用户的感觉是:有了安腾,就可以花费与以前差不多的成本,获得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计算能力。
当需求(64位计算)与产品(安腾)都出现的时候,我们却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最新统计资料,2002年全球服务器销量达450万台,2002年安腾在全世界一共只卖出3500台,与英特尔所期望的70000台相去甚远。具有超强运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什么我们在64位面前驻足?为什么安腾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呢?
“安腾处理器最大的问题是与现有的系统都不兼容”,Sun公司中国区市场负责人说。“不兼容”,意味着用户如果买了安腾服务器,现有的几百万种计算机软件几乎不能使用。“不兼容“成为众多用户不能选择安腾的首要原因。
若果真如此,必然导致消费者购买了安腾,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软件。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些“粗心”的消费者,他们对安腾不能良好运行32位软件并不知情,那么眼看着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购买的计算机设备将成为一件“中看不中用”摆设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是否还会继续信赖英特尔?
令人费解的是,在英特尔大规模宣传及产品资料中,很难找到安腾处理器不能运行现有软件的提示!相反,英特尔的资料中声称:“安腾与IA32完全兼容”。事实究竟如何呢?事实上,安腾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IA32的指令体系,它与现有的32位电脑不能兼容。不过,英特尔针对用户对安腾兼容性问题的意见,增加了“仿真”运行现有软件的功能。只是,经过“仿真”后,安腾的性能下降非常厉害,只相当于已被淘汰多年的奔腾处理器的水平。而这些,英特尔似乎并不愿意让每一个用户都清楚地知道。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与时间都非常宝贵,如果不能选择有效、合理的技术方案,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率,只会事倍功半,延缓信息化进程。英特尔作为IT市场的领导者,肩负了中国用户太多的信任与期待!而事实上的安腾却成了64位计算在中国信息化建设中的“尴尬者”!
重塑CPU认知,以性能价格比论英雄
在NASA的“寻找外星生命”计划中,任何有兴趣的参与者都可以从网上下载任务包,通过“网格计算”完成对天空中某一区域的微弱信号的分析,这一计划已经成为著名的网络游戏,甚至每周都会排出速度最快的参与者的名字和他们使用的电脑的配置,AMD以其强大的浮点运算功能稳稳排在第一第二位,P4只能排在第三位。
这一有趣的小事件说明,用户对CPU的认知还处于一种个人体验上,市场还远没有建立一套认知的标准。这是因为:
(1)、缺乏公共的监督和标准,技术门槛高,依赖于数字的标准大多烙上提供者的印记。
(2)、第三方机构和媒体,由于迅速形成的寡头竞争导致的观点市场的缺位而失于公正和客观。
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标准的重新定义,在标准定义的过程中:
(1)、必须形成基于客户权益的有效组织,予以监督,这一消费者组织的存在于法理上是行得通的。
(2)、第三方和媒体正确的认知,以及对消息的公正发布。舆论力量应该被正确地运用,但是这种运用也有赖于CPU市场规则的完善,首先是市场形成的生产者之间自发的监督,其次才能是外界的监督。
不过对于一个希望在短期内就见到改造成效的企业来说,完成上述事业的历程显然太长,在短时间内,竞争者应该集中精力做的事是给顾客“洗脑”,洗掉那些对于CPU的偏见——
(1)CPU的性能只是取决于主频?
显然不是,主频大战只是英特尔的一个聪明的市场战略,它用田忌赛马的办法把自己的优势塞到了顾客的脑子里。
(2)奔腾是CPU的采购唯一标准?
显然不是,认为电脑应该有一颗“奔腾”的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电脑,是另一种家电,应该让顾客意识到,顾客在采购上有绝对的主导权,顾客可以大声说“只买最对,不买最贵”。
(3)只有英特尔一种选择?
显然不是,英特尔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每个CPU厂家对产品技术都有自己的要求,英特尔所做的,并不比别人多。
英特尔在中国市场的超级垄断利润究竟有多少?
为了让人们购买电脑更加理性化,使所购电脑性能更符合自己的应用需求,AMD提出了TPI理念,并将会出台选购电脑的TPI标准,促进发展适合用户应用需求的PC,指导用户正确选择PC。什么是TPI理念?TPI (True Performance Initiative)理念,即所谓真实性能标准理念,是指协助用户全面理解适合实际应用需求的电脑性能的一种理念。根据TPI将制定一种全新的、更为精确的测评处理器运行应用程序性能的标准。这一标准称为TPI标准。
目前,中国CPU市场应该奉行的标准是TPI标准。那么,推行TPI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对顾客认知的扭转:
1、真实性能标准的扭转
2、制定采购标准的扭转
3、根据用户需求,选择性价比的判断的扭转
然而,按照TPI标准,目前国内市场上综合性能相同、同一级别的英特尔产品和AMD产品其价格却几乎相差1倍。
根据北京中关村在线(Zol.com.cn)的公开最新报价,AMD供应中国市场的16款主流CPU产品(共19款,其中有明确报价者16款)价格列表如下:
产品型号 报价(RMB)更新时间
AMD Duron 1.6GHz(散) 3452003-10-28 15:25:34
AMD Athlon XP 2000+(0.13盒) 5802003-10-28 14:37:39
AMD Athlon XP 2200+(0.13散) 5602003-10-28 14:37:39
AMD Athlon XP 2400+(0.13散) 6552003-10-28 14:37:39
AMD Athlon XP 1700+(0.13散) 4252003-10-28 14:37:39
AMD Athlon XP 1800+(0.13散) 4502003-10-28 14:37:39
AMD Athlon XP 2400+(0.13盒) 7602003-10-28 14:37:39
AMD Athlon XP 2800+(0.13盒) 17202003-10-28 14:37:39
AMD Athlon XP 2200+(0.13盒) 6602003-10-28 14:37:39
AMD Athlon XP 3200+(0.13盒) 43802003-10-28 14:34:38
AMD Athlon XP 2700+(0.13盒) 13402003-10-27 11:25:59
AMD Athlon XP 2100+(0.13散) 5302003-10-28 14:39:59
AMD Athlon XP 2500+(0.13散) 7152003-10-28 14:39:59
AMD Athlon XP 2500+(0.13盒) 8202003-10-28 14:39:59
AMD Athlon XP 2000+(0.13散) 5102003-10-28 14:39:58
AMD Athlon XP 2600+(0.13散) 8402003-10-27 11:26:22
平均价格为:¥955.6元
按照同样的计算方法和中关村在线的报价,英特尔供应中国市场的25款主流CPU产品价格列表如下:
产品型号 报价 更新时间
Intel 赛扬 2.4GHz(128k盒) 6502003-10-27 11:24:58
Intel 奔腾4 2.6CGHz(512k散) 14502003-10-27 11:23:13
Intel 赛扬 2.4GHz(128k散) 5502003-10-27 11:23:13
Intel 奔腾4 2.4CGHz(512k散) 14002003-10-27 11:23:12
Intel 奔腾4 2.8CGHz(512k散) 23502003-10-27 11:23:12
Intel 奔腾4 2.66GHz(512k散) 13402003-10-27 11:23:11
Intel 奔腾4 3.0GHz(512k散) 34002003-10-27 11:23:11
Intel 奔腾4 1.8AGHz(512k盒) 10052003-10-27 11:23:10
Intel 奔腾4 1.8AGHz(512k散) 9802003-10-27 11:23:10
Intel 奔腾4 2.4BGHz(512k散) 13202003-10-27 11:23:09
Intel 奔腾4 2.4BGHz(512k盒) 13702003-10-27 11:23:08
Intel 奔腾4 2.0AGHz(512k散) 11002003-10-27 11:23:08
Intel 奔腾4 3.06GHz(512k散) 32502003-10-27 11:23:07
Intel 赛扬2.2GHz(128k盒)5902003-10-27 11:23:07
Intel奔腾4XEON2.4GHz(512k散)19302003-10-24 11:09:16
Intel 奔腾4 XEON 2.8GHz(512k散) 30202003-10-24 11:09:16
Intel 奔腾4 XEON 2.8GHz(512k散) 30002003-10-24 11:09:16
Intel 奔腾4 XEON 3.0GHz(512k散) 42102003-10-24 11:09:16
Intel 奔腾4 XEON 2.0GHz(512k盒) 17502003-10-24 10:34:56
Intel 赛扬4 2.0GHz(128k盒) 5552003-10-27 11:24:59
Intel 赛扬4 2.0GHz(128k散) 5152003-10-27 11:24:59
Intel 赛扬III 1.2GHz(256k散) 3002003-10-27 11:24:58
Intel 赛扬III 1.3GHz(256k散) 3102003-10-27 11:24:58
Intel 赛扬4 1.7GHz(128k盒) 4402003-10-27 11:24:58
Intel 奔腾4 XEON 2.4GHz(512k盒) 18902003-10-24 11:10:57
平均价格为:¥1547元
AMD和英特尔全系列产品平均价差为:1547-955.6=591.4元(即英特尔产品平均比AMD产品价格高出591.4元)
从第三方的评测结果看,两家公司的全系列CPU产品基本处于同一档次,但市场价格却相差近600元—接近一倍,我们在此无法考察两家公司的成本核算,探讨为什么AMD能够在同样性能的情况下,居然售价如此有竞争力,但对于消费者可以肯定的是AMD带来了高性价比的产品,还为消费者节省了大量投入。当前CPU芯片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应用者,性能都是超前的,换句话说,就是用户都达到正常使用的目的,如此说来节约投入就应该成为重要考虑点。
从赛迪数据看,2002年中国CPU市场总计销售为935.2万片,英特尔 CPU市场份额约为84%,即英特尔每年销售CPU数量大致为:
935.2万×84%=785.568万
如果按照上面的价格差距(即591.4元)计算,英特尔在每片CPU上至少多收591.4元。
那么,英特尔每年至少在中国市场攫取的利益为:
785.568万×591.4=464581.773万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特尔每年超额利润竟达约46亿多人民币,这个数字超过了我国前十大硬件厂商的利润之和,是何等的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