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国际新城:【密义显说】(二)?喇嘛吐登耶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3:11:45
密义显说】(二) 喇嘛吐登耶舍(2009-11-21 18:45:31)转载 标签:

格鲁派

杂谈

分类: 大德开示 『不满的源由』:
毛病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何人或何物需要对我们屡屡错过那种我们拼命追求的安乐负上责任?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让我们再次仔细地观察凡常贪欲的运作方式,由于感到某种不完善、不完全及不满足,所以我们向外寻求人或物,好让自己感到完整充实。我们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认为:「只要我能拥有如此这般的东西便会得到快乐!」

当我们力图取得这种价值被高估的贪执对象时,有可能成功亦有可能不成功。若我们的努力争取失败–假如事情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外–那我们当然会感到失望,当我们无法获得这些事物时,生起恼乱的多少便会随着贪欲的轻重而定。

然而,当我们能成功获取所追求的东西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会以两种极不相同的情况而结束,或希望以两种不相同的情况来结束。因为我们发觉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与一直憧憬的印象–恒常、美满、能彻底解决我们最深入的问题–不但是两回事,而且更是一些像我们一般不完美、不圆满及无常的东西。虽然这些人或事的确能带给我们一点短暂的快乐,但它们绝不能实现我们妄加于其上的寄望,所以我们早晚会发觉被欺骗而感到极度失望。

现在要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我们的痛苦应归咎于什么人或什么东西?我们大多会无理地把问题归咎于外境之上,我们会说:「只要她能长得漂亮一点,新一点……或只要这样,只要那样。」当我们的脑袋充斥着这些二边分别妄想时,便会对所拥有的东西感到失望,于是,我们质疑能否以这些东西来取代它,确保我们取得所渴求的快乐。然后,我们便知道下一件事情就是要找寻一位新的妻子、新的丈夫或一辆新的汽车,就像过去把不切实际的期望,寄托于这些现在被我们舍弃的事物一般,我们再次把期望寄托于这些新事物之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会晕头转向,不停更换生活中的人事,永远无法接受我们渴望的心灵安乐。

『密续的对治方法』:
续部对治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彻底的,它具有一种能转化我们的庸常见地的完善方法,这就是密续修法的中心要旨。通过密续的修习,这些把我们从一个不满的处境推向另一个不满处境的贪欲力量,被转化为殊妙的大乐智慧证德。修行者一念专注于这种大乐智慧光明,令它能像雷射光线一般摧破一切分别彼此的妄想计度,穷达实相的心脏。

现正障蔽着我们的心灵,阻碍我们证知人类圆满潜能的各层烦恼惑乱,将会被大乐智慧的力量有系统地根治断除。由于是透过这种方法把贪欲的力量加以利用,所以它不会像平时那样增加我们的不满,反而能把不满的根因–我们对于真实本性的根本无明–彻底摧毁。

在西藏的密续传统中,这种转化贪欲的方法,可借用以下的比喻来解释说明:据说有一类昆虫是从树木之中出生,也就是说,它们的生命循环是从树干的深处孵化之际开始,而且在它们成长的过程中,是以树木为食物,这些昆虫所蚕食的正是它们出生的那些树木。同样,凭藉密续的修习,贪欲即能引生观慧,把一切障碍自心的垢染,包括令这种观慧生起的贪欲,逐渐断除。

由此可见,已证悟的贪欲功用与平常的贪欲功用刚好相反。在密续而言,由贪所生的大乐觉受能开阔心灵,令我们克服一切自我的限制,可是平常缘贪境所生的快乐,却会令我们的注意力变得狭窄,因更多及更佳的快乐而导致一种有限制性的癖好。由于被快感所迷惑,我们丧失对自身圆满本性的认识,堕入一种愚迷暗晦的状态之中,我们的心随外境而转,当我们为求取更大的满足而执著外境时,便会进一步远离实相。几乎可以这样地说,在强大的贪欲魔力控制下,我们已陷入一种失自觉的状态之中。当我们最后从这种愚昧昏蒙的境界醒过来的时候,便会发现我们似曾经历的一切快乐,皆已销声匿迹,所余下的仅是开始时的不满而已。

换句话说,那些我们平常所经验的快乐,皆是愚昧无知,为无明所覆盖。尽管它或带有一刹那的兴奋刺激,但既没有清明的正念亦没有光明,密续修持的观念是要把我们的喜乐觉受与光明结合,正如我在前文提到的,这种结合是以父母本尊相抱的形象来代表,这是表征佛父的大乐力用与佛母的无二智慧,二者和合一如。究竟而言,我们要证得自身甚深本性的真实成就,就必须把此二事结合一起,但由于这种大乐及智慧的相运,与我们现时的习惯有别,所以我们必须尽及大的努力来长养这种圆满的经验。

『郑重告诫』:
由于我们执著快乐而堕入愚迷之境的习气,在我们内心是这样根深蒂固,所以,假想在短时间即能把贪欲的力量,急速转化为清净广大的澄明心境,实是不合道理的。即使密续是达至究竟证悟的至速道轨,但是,我们仍必须要因应自己的能力,按部就班依次进修,否则,我们将会负起我们现时仍不足以承受的重重担。我们将会冒上某些贫穷国家一般的风险,这些国家由于竭力令本国现代化,结果因过分极端及急进而一败涂地。所以,不幸的结果往往就是令他们那种颇为纯朴和谐的生活陷入一遍混乱之中。因此,虽然急速工业化的预期目标是要带来收益,可是现实的后果竟然比先前更不安定、更不满足。同样道理,倘若我们的密续转化修持与我们的根器及心力不合–假如我们打算承担及转化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以外的贪欲力量–这样就只会令我们陷于比目前更混乱的境况中。

4.摧破庸常显现的势力

「超越局限–自观本尊」:
由此可知,贪欲的力量能以两种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影响我们。
凭籍密续的转变方法,这种力量便会被转化为光明大乐智慧,这样便会成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强大势力。然而,这种贪欲力量通常会流入执着及贪爱的惯性模式之中,它只会削弱我们的觉性,同时会令我们的无明及不满加强。对追求心灵的人而言,要面对的其中一项主要工作,便是要尽力准备分辨出令这种不满足的恶性循环不断延续的因素,然后再采取最适当的方法来对治它们的破坏性,而只有采用由密续的转化力量所构成的对治方法才是最佳的做法。

依佛教密续的说法,由于我们于实相的观点甚为狭隘,所以我仍旧受困于不满足的境界中。我们紧执一种极有限及限制着我是谁及我能成为什么的观点,结果令我们的自我形象仍然低劣不堪,极感无力绝望。
若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这样鄙劣,我们的生命便会毫无目的意义。许多人认为人类与猴子相去不远,人的心灵只是脑部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及电波活动,这种观点令我们轮为一堆物质,更排除任何对人类存在的较高级观点。对于那些确信这种所谓的狭隘人类观点者而言,往后的生活目标又是什么?也许只是在我们的身体腐朽败坏,回归大自然之前,拼命尽情享乐罢了。这种令人消沉沮丧的见解或许要为现代社会的极度疏离负上责任。
密续向我们显示如何把自己及他人观成殊妙庄严–事实就像男女天人一般–以此反驳这种不合理的肤浅看法。各级密续的根本修法是要把一切庸常分别妄想收摄消融,然后,再从这个一切分别妄念完全隐灭于其中的空境,现起一具相好庄严,光明显赫的本尊天身,这具本尊身是我们的甚深根本明性的化现。若我们愈能熟习观自身为本尊,那我们因生命上的一般失望挫折而感受到的束缚亦会愈少。这种神圣的自我观法,令我们有能力主宰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能显露我们的究竟本性的清净环境。

密续的本尊天众是不可与各别神话宗教所说的男女神祗含义混为一谈,我们在这里所选择的本尊是等同于表征潜藏于我们身内的圆满觉悟本性。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这种本尊乃是自身究竟本性的原型,是心识的最深层次。为了唤醒我人存在的最深面向,令它成为我们眼前的事实,所以密续要我们一念专注于这个原型的化身征相,还与其合而为一。道理非常简单,若我们把自己视作本来清净,坚强有力,我们便真的全引生出这些功德,但如我们继续认为自己是愚昧无知,我们便会变成这样的东西。

现以一个密续的转化修法为例,我们可以自观为本尊文殊师利,这位庄严高贵的本尊常被描述为橘黄色、右手手执慧剑、左手捧持佛陀所说的《般若经波罗密多经》。(由于续部的观法是完全超越我们的世俗男女身份,所以男性或女性皆可进行这种观想)但事实上,这个观想所成的身相并不是真正的文殊师利。智慧 - 尽离障垢,圆证自心本性的智慧–本身才是真正的文殊师利,而观自身现作这一位特殊的本尊天相,目的是为了令本自具足的智慧加速发展。举例说,文殊师利手执的刃剑是表征割破错谬迷执,明辨正邪真妄的智慧。我们愈能认同这样的一位本尊,便能熟悉他所象征的各种属性,这样,他象征的功德对我们内心发展的刺激便会更加强烈。
于早期的修持次第中,这种视自身为本尊的过程,多半是刻意造作的,但是,当我们如法精勤修学之后,便会察觉到这种自生本尊是明显远胜于现时的我相。我们的心会真实转变为本尊的佛心,我们的庸常觉受–如所见之境、所闻之声、所尝之味–皆会转化为本尊的大乐受用。这并非大话西游,因为过去已有无数密续瑜伽士证得这种转化,所以,只要我们能厉力勤修,又怎会不能证得相同的殊胜果德。

『自成本尊的问题』:
我们可能会问:「但是为何要令自己生起为文殊师利或其他本尊?对我来说,把自己生起为男身(或女身)已是困难极了,为何还要把自己易容,带上文殊师利的面具或其他本尊的面具?」
要知道,当我们把自己生起为文殊师利时,并不是要生起某些与我们的本性全不相同的东西,我们是当下具足这种神圣化身的甚深功德。我们修习自生本尊的理由,是要令我们能更圆满认知及培养这些功德,而非继续可悲地堕入「我是陋劣愚笨,懦弱无能」的局限自卑想法中。

也许我们仍会质疑:「我们的本性怎可能是文殊师利或其他本尊,我一点也不像他们,我不是橘色,青色或绿色,我只有一张面孔,两条胳膊,与这些本尊绝不相似。」虽然,这些反驳的确一定会出现,但是,如果我们要把这些问题彻底消除,便首先要仔细观察那个被我们确定是自己的人。
首先,你现在的面孔并不是你:你的骨肉亦不是。同样,你的血液、肌肉乃至身体的任何部分亦不是你的真实本质。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身体就像一具机械人,因为身体本身是没有运作的能力,须由其他事物操控才能活动,心–不论你们把它称为意识、精神或灵魂–就好像电脑程序控制机械人令它活动一样,赋予肉体生命活力,所以,若你要寻找自己的本质,欲明了我们活着的责任是什么,就必须向内反观自心。

下一件要认识的事情,便是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形相已是千变万化,没有人是寂然不动的。例如,当我们怒气冲冲时,看起来便是像魔鬼;当我们充满爱心时,样子看来便像一位美丽可人的天使。但是,这些化身–不管是忿怒、寂静、妒嫉、慈爱、悲悯–绝对没有一者是由我们的身体或肉体产生。它们完全是由意识或心意的力量产生。心灵能产生千万种不同的情感及态度,而身体只能无选择地遵照心的指示进行,尽管这是事实,可是,为我们所认同的往往是身体而非心灵。我们似乎是认为能做主的并不是心灵而是肉身,我们几乎完全变成身体的奴隶,只要开启电视机一会儿,便会清楚看见我们的文化在处理肉体的问题上,是花了多大的努力,相反,于心灵培育发展上所付出的力量,却是少得可怜。

这种重视身体而轻视心灵的态度,并不是我们所犯的唯一一种错误,还有,我们亦不了解我们的粗色身并非我们唯一的身体。至于这个问题,下文会做出详细的探讨(见第十节),不过现在可以略作说明:在我们这个平凡的色身中,存在着一具微细的「意身」,其名称之由来,乃是因为此身与我们深层的意识近密不分地联系一起。能把我们的生命素质完全转化的大乐智慧潜能,正是从这种微细的层面出生,密续的本尊是表征大乐智慧能量的圆满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些本尊–不论他们是什么颜色或面臂有多少–皆是象征我们或我们会转成的究竟本性,所以本尊瑜伽并不是憧憬幻想,而是一种透过有系统的修学来成就我们的无上潜能的最实际方法,亦是一种转化人们心识的深奥法门。

虽然,我们初时会对本尊瑜伽颇不了解,认为它是不切实际,但是假如我们细想一下,一些即使惯于质疑的西方国家,对于类似的法门亦已证明其价值的话,那我们便可以略为得知其有效性。譬如,曾有许多报告指出,一些人们单凭生起次第的观想,竟能治愈他们的癌症或其他严重病患。这些人把自身观成完美健康,绝不持有这种想法:「我的癌细胞已经扩散,恐怕时日无多了!」他们把患病之相从内心释放出来,以一个活力充沛,神采飞扬的形象取而代之。有时,这种方法是在一些连医生亦宣布放弃的病例中,仍能被证明有效。

身心的健康主要是个自我形象上的问题,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个很不济的人。不论他人怎样劝导开解,他们依然陷于痛苦悲哀之中,相反,一些懂得认识及运用自身内在资源的人,即使处于困难的情形下亦有能力克服。本尊瑜伽是一种能提升我们的自我形象的甚深妙法,所以密续就是一条能令我们的巨大潜能获得实相的殊胜捷道。
阻碍我们成功转化为本尊的最大绊脚石,便是我们坚固执著于庸常显相。只要我们仍旧坚执自己所具有的庸常见解,即没有把自己视为觉者的空间。假如继续这样固执地肯定这具粗显的色身,我们便无法真实自视拥有本尊的无碍光明身;倘若我们老是认为心的本质是充满烦恼及粗恶的妄念,就绝不可能触及自己所拥有的清净本性。所以,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获得自我圆满成就的满足,便必须要找出一条能推翻庸常显执的暴政的策略,必须深明若它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身心,是会造成怎样的祸害。这样,我们的自我形象只会像现在一段,处于粗劣及有限的形态之中。必须要知道,我们这种对庸常显相的幼稚认同,只会令自己产生更多的混乱不安及更大的不满。

任何倾向于犹豫及恐惧的习性均是二取妄心的标志象征,这种心念大量产生出一种似乎是延续不止的矛盾想法,好像「我希望看来好一点,但是恐怕会很糟。」这亦显示出我们惯常对自己的看法是如何肤浅。毕竟,身体外貌并不是任何男女性的真实价值的忠实评估基准。然而,微不足道的身体缺点,不管它是真的还是臆想的,也足以令我们产生极大的焦虑。甚至有一些人由于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所以充满自我仇恨,最后竟然走上绝食自尽之路。虽然,这是一种极端的例子,但我认为我们大部份人皆是自我贬抑,令自己为了各种不同的原因而苦恼。

『心向外驰』:
我们的心有时似乎会突然四出狂奔,拼命追逐不同的目标,究竟所为何事?我们正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达至安定的不知名事物。我们不断改变目标,希望下一次的遭遇会含有我们追求的事物。结果,我们的心便一直散乱下去。由于我们的心总是有点不满足,要不断寻求其他虚幻不实的事物,所以令我们的心念无法专注于现正处理的事情上,即使在处理自己喜欢的事情,亦很容易失却专注力。因此,我们非但未能发现生命的重大目标意义,反而常常于世间俗事中遭受挫折。

这种有限的自我观念 - 意指我们被自己坚信庸常显相的观念所局限–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便是令我们向外寻求问题的答案,由于习慢把自己看成不完美或认为自己缺少了某些基本要点,所以令我们的心无法反观身内的资源,从我们内在的力量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相反,我们认为只要以某种方式拥有某些外界的事物,便能得尝所愿,但我们大家应会很清楚,这种做法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令自己拥有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才能结束这种对安全感的追求呢?只要我们的内心仍不完美,那不论是世上最漂亮的美女、最英俊的男子、最时尚的服饰、最珍贵的珠宝或是最巧妙新奇的主意,也没有能力把我们的贪欲平息。只要我们仍然认为能在身外找到能脱离生命苦难的庇护所,便没有办法能感受到内心的真正安宁。财富及权力显然不是解决的方法,在世界上所谓的先进发展国家中,高比率的酗酒及离婚个案已说明仅依赖物质财富绝不能消除不安。

即使我们舍弃物质的追求,转而寻求一些精神上的实在来解决我们的问题,但是,有限的自我观念仍然能够严重阻碍我们取得任何利益。奉行宗教之道的人皆同样发觉到,在他们之间是存在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他们搁在这片肮脏的泥泞中,而那些崇高的圣人却处于天上某个地方。我们对自身潜力的评价愈低,我们所作的祈祷便愈加可怜可悯,我们甚至会大声呼喊:「上帝救我!佛陀救我!」但是,只要我们仍被自卑所包围的话,这种做法能成有多大效益实为疑问。

『探索内在空间的挑战』:
密续自成本尊的法门是一种对治自卑的直接方法。我们愈能认同自己拥有一具清净光明的身体及心灵,便愈能够开启存在于自己身外及身内的有益力量。如前所说,透过生起次第的观想,我们便能唤醒天赋的治疗力量,甚至连最可怕的疾病也能治愈。这个例子正好说明我们的身心是相互依存,于二者之中,心是我们一切经验的主要塑造者。若我们心中的自我形象是正面的话,那我们的行为亦自然会充满自信,能给他人留下一个英明果断的印象。相反,假如我们的自我评价甚为低劣,便会表现得软弱无能,问题不绝,容易沦为意外及疾病的牺牲品。

我们的经验已再三证明,心理观点是成败,强弱、美丑、喜忧的基本因由。然而,当我们面对生命上的困难时,惯常便会向外寻求解决办法,而不会直接处理心灵本身,藉此发展出一种能改善我们的遭遇的态度。相反,我们采用了许多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企图透过操纵外在环境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是这种做法从未能够带来持久的满足。假如这些改变并非由一种深刻的心灵转化所支持,那不管我们令生活的外观改变了多少,亦仅是暂时的成功而已。你的问题迟早会卷土重来,令你比以前更感不安,更加不满。

虽然人皆具足清净的本性,但却难以触及,由于这种深邃微细的感觉,常被自心的粗显运作方式遮蔽,所以我们一般并未察觉到这种清净本性的存在。假如我们真的希望认识这种微细本性,就必须断除散乱,放弃对庸常显执的坚执,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创造一个能让自身清净本性相续现行的空间。然后,当我们运用密续的自观本尊法门时,便不是在装模作样,而是令本已存在于有情内心深处的殊妙功德显露。

创造这种所需空间方法,乃是各种不同密续修持的首要条件。如果我们试图运用极为殊胜的密续转化力量,就必须先行修习这些首要的条件,亦即是要修习各种前行修法,否则我们的修持不但难以奏效,甚至还会对自己造成极大的伤害。超级喷射机虽然可能是最快到达目的地的交通工具,但是若由一个从未受训的人驾驶,就只会酿成灾难。同样,密续虽然是达至圆满成就的最快运输工具,但是,在我们的身心未作好准备之前即贸然修习此道,便是极为鲁莽的做法,仅显示出我们对密续的整体目标是一无所知。

5、摆脱不满
密续修法的主要先决条件是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常称为「显教成佛三主要道」- 此处必须强调,培养这三种心态便能创造出成办密续转化的空间,我们在「摆脱不满」、「开放心胸」及「消除自我限制」三节将会对它们做出讨论。
首先要讨论的「出离心」,这是一种欲摆脱其平常有限的先入为主观念,并希求实现其无尽圆满解脱潜能的心态。

『什么是出离心』:
前文已曾提到一些在我们心中建立空间的前行修法。譬如,当我们对平常执著感官贪欲的方式的幻想已经破灭时,才能有效地修持密续。我们必须深明这种执著会带来痛苦失望,绝不能带来满足,若我们不能认清平常对欲乐的执著是如何把我们紧缚于生死轮回之中,便会在密续的修持中犯上像我们平常追求快乐一般的同样错误。先当我们由修持而生起乐受时,我们便把其执为某些自性有的事物,必定能给予我们无尽的乐趣。我们会像蜘蛛等待飞虫落网一般,贪婪地扑向任何出现的诱人经验之上。这种企图从事物身上窄取快乐的方式,是完全颠倒迷乱的,只要我们怀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态度,便永远没法清楚认识到真正的满足。如果我们仍然任由这种执著延续下去,便会在无意中把密续再变成另一次没意义的轮回旅程。

所以,我们首先必需生起真实到量的出离心。由于出离心常与畏惧–亦即是我在前面所批评的那样拒绝排斥的心态–混淆不清,所以我也许要着手说明一下哪些心态并非出离心。
若我们的处境艰难,我们逃避放弃,抽身引退,虽然这种做法也许称为出离心,但这并不是出离轮回之心。若我们与好友闹翻后感到心灰意冷,于是决定迁往其他城市居住,以免再受痛苦打击,这种态度同样不是出离心。假如我们无法长期与社会竞争,于是跑到山林声称:「我要完全出离世俗生活。」以为只要不依赖任何文明设施,过着像野兽般的生活,这样便能真实放舍某些事情,但是这种态度仍然不是出离心。

我们或会认为出离心是与某些宗教仪式有关,我们只要闻思教理、修习禅定便是一个真正的具有出离心的人,但这亦不是必然的。假如有人批评我们的做法只是一个神怪的东方漫游,若我们因此感到不悦,这样便显示出我们根本没有生起出离心。相反,这正好表示了我们像执著平常的事物一般执著自己的宗教信仰,亦即是说,由于这种执著的态度,我们又再把修行变成另类形态的庸常贪执。

所谓真实的出离心是指我们不再依仗根尘之乐来达成究竟的安乐,因为我们知道要在这些无常短暂的有限事物中,期求极度满足实在是徒劳无功的。能清楚认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出离心不同于放弃快乐或否定自己的快乐,出离心的意思是指舍弃对世俗快乐的不实寄望,这些期望本身就是令快乐变成痛苦的东西。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快乐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我们对快乐的执著、夸大、误解与及污染的态度,却一定需要舍弃。

『学习舍离』:
一般译作「出离心」的藏文专门术语,其原义是含有「决定摆脱」的意思,它象征着一种要决定摆脱俗世生活屡屡受挫失望的深切志愿。简要言之,出离心是对我们不断出现的老问题彻底感到厌恶,令我们终于愿意舍弃对彼此的贪著,开始寻求另一种能令我们的生命满足及有意义的方法。因此,出离心的修习是意味着自我舍离那些阻碍我们认知人类无上潜能的贪执泥着习气。

在我们一生中的某些时位(于第十节将讨论),我们的根识会自动与其所缘境分离,这时便会经验到一种可称之为「自然分离」或「自然出离」的状态。这时既没有能为我们所执取之境,亦没有为我们所贪之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最为诱人的事物亦无力吸引我们的注意,令我们散乱分心。

但是,一般当这些事物成了我们经验的对象时,我们便根本无法舍离,我们只会不断地贪求,被永不休止的感官印象洪流所迷惑,无止境地向外寻找各种新鲜刺激的有趣事物。假设我们不满足于拥有一辆汽车,便需要拥有第二辆,当拥有二辆汽车时仍不知足,于是又希望能拥有一艘游艇,但到时仍会觉得不足够,于是又希望要一艘较大的,它便是这样无穷尽地发展下去。与真实出离心完全背道而驰的正是这种不满足的心态。

我们必需设法学会顺其自然,要自然而然的舍离财物,远离对种种事物的攀缘执著。并不是说由于我是个落后的西藏人,所以便妒忌富裕的西方人,也不是说因为你们比其他的人富有便是坏人,我只是要尝试解答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何我们会感到不满足?」

我们总能找到一些要为我们的不满负责的外在因素,譬如:「这是不足够的,那是不足够的。」可是,这些绝非令我们不安及失望的真正因由,我们所遗忘的是我们皆要了解的内在因素。满足并非依赖物质财富,而是来自简朴,来自内心的简朴。

我所说的舍离是指要简单随和,舍离的意思并不是要拒绝任何事情,是说你们要放松一点,不要紧执不舍。虽然,世上有许多可以买到的快乐,但假如你们杞人优天,视财如命,那你们的财产只会令你觉得更加不快乐。倘若你们不知足,不能放开怀抱,不懂得欣赏身边四周的自然美,不懂得如何做到简朴,那么,即使世上所有的金钱尽悉归你所有,你仍会闷闷不乐。因此,出离心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快乐,避之唯恐不及!

佛教,特别是佛教密续的整体人生观说人类由于确实具有无限的潜能,所以我们应具有达成无上安乐的可能。真正的出离心是基于我们认识到俗世的快乐皆是次等的快乐,若与唤醒我们的内在潜能及实现最极深邃的本性所生的殊胜妙乐相比,世俗的快乐实不重要。
这些世俗的欲乐不但是属于次一等的,而且若我们执著这些快乐的话,更会障碍我们证得自我圆满实现的安乐。我们这种执著压抑的态度乃是一种能遮蔽自明本性的毒品,能令我们深陷于庸常显相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离开我们的本性愈来愈远。修习出离心的意思是指要认清平常依赖快乐的方法会阻碍我们体验这种更高上,更圆满的安乐。

透过如法的出离心修习,便能给予自己一个冲破平常强制依从欲乐的机会。我们愈能认清这些欲乐,并不能带给我们所追求的恒久安乐,便愈能够减低我们的憧憬期望,令我们变得更为实际。

若我们不急不燥,既能远离欲乐的渴求,亦不会内疚地禁绝欲乐,便会感到更加自在。这时,不悦意的环境再没法进一步打扰我们,假使遇上某些乐事亦能够自在受用,能享受它带来的任何乐趣而不会有所苛求,也不会对它寄予厚望。由于我们不但明了这些欲乐乃是短暂无常,而且还把眼光放置于更高层次的安乐–自身本性的实现之上,所以便能透过这种方法安定下来。倘若我们的内心是怀有这个殊胜的目标,那我们在经验短暂的快乐时便不会变得过度兴奋,又当事情转坏时也不会变得意志消沉。也可以说,我们不在感官事物中寻求皈依庇护,以此作为消除不满的方法,反而,我们是信赖自己的内在潜能。

『舍弃错谬的皈依』:
「皈依」这个字眼乃是取自它的传统背景–佛教徒常常重申他们对导师、教法及僧团的信仰宣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必须注意皈依暂时的快乐是一些我们不断用一种几近于宗教热情及信念而进行的事情。例如,某一天我们或会有这样的想法:「噢,我的情绪十分低落,我想应到海滩去散散心,像鱼儿一般畅游于大海碧波之中,然后躺下来做个日光浴。」当这种做法变得沉闷乏味时,我们又会认为:「我现在饿得很,茶点放在那里?」当我们吃厌后,又想找一些冰淇淋、爆米花、汽水或巧克力之类的零食大吃一顿。我们便是皈依这些只能够消脂减肥或晒黑皮肤的事情,以此作为消愁解闷的方法。

佛教所说的皈依是强调突破这种极端且无法实现的满足的追求。真实的皈依是含有一种自我改变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来自认知我们平常贪著的无常法全无实义,当我们清楚看见所追求的事物的有漏性后,对这些事物的强求态度便会自动消灭,执著的压迫力亦会消失。而且透过扭转自己的命运并开始取得开发内在潜能的空间,我们便能结束这种被动的颠簸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