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埃孚转向系统:【密义显说】(一)?喇嘛吐登耶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45:07
【密义显说】(一) 喇嘛吐登耶舍(2009-11-21 18:43:57)转载 标签:

格鲁派

杂谈

分类: 大德开示 节录)

开 妙 道 门 系 列
《密 义 显 说》

喇 嘛 吐 登 耶 舍  传 授
丹 增 卓 津  汉 译

目   

前言…………………………………………………………………3

正文
1.        本元清净……………………………………………………5
2.        贪与乐………………………………………………………9
3.        快乐、失望与满足…………………………………………18
4.        摧破庸常显现的势力………………………………………28
5.        摆脱不满……………………………………………………38
6.        开放心胸……………………………………………………43
7.        消除自我限制………………………………………………55
8.        澄明广大心…………………………………………………66
9.        加持与上师…………………………………………………78
10.        趣入无上续部的修行………………………………………93
11.        生起本尊……………………………………………………109
12.        究竟成就……………………………………………………122

西藏佛教常用词汇……………………………………………………134


出版前言——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备获得深邃恒常的安乐潜能,流传于西藏一千多年的续部佛教更认为人们只要能善用自身的各种善恶及贪爱的势力,即有可能快速现证这种殊妙的转化。
西藏佛教上师喇嘛吐登耶舍正是弘传这种教法的一代大德,他的开示生动灵活,能消除一般对密续教义的误解。他指出,虽然世人的贪欲通常只会为自己带来更大的不满足,但是若能善巧地运用贪欲,贪欲即能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资源。透过降伏我们的妄见,深入发掘认识事物的方法,并凭籍学习正确运用自身的潜力来受用喜乐,我们便能够唤醒自己的强大内在潜能。正如作者喇嘛耶舍所言,这种能量远远大于任何一种外在力量,而且达成这种转化的一切所需条件,亦是当下具足于自身之中。
喇嘛耶舍在书中还解释到各种不同的密续修持法门,为我们勾勒出整体的续部道轨,他清楚指出密续与业果、出离心、慈悲心等常见佛教修持是完全吻合的道理,更强调利他大悲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背后原动力,更重要的是作者道出我们确有可能现前体验这种本自具足的内在潜能,只要我们精勤实修这些转化法门,最终即能实现我们内心深处的希望。
一切佛法修行,不论显教或密宗,皆以正确的见地为依归,无见地即无有修行及证果可言,在种种不同层次的见地中,密续的见地,特别是无上瑜伽密续的见地尤为难解难入,所以常令学密者感到迷惑及为难。但是,尽管此见是如何的幽微艰深,仍必定有入门之路可循,本书正好为学人提供出一条能无难趣入密续甚深见地的康庄坦途。

妙音丛书编辑组

1.        本元清净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
世称「佛教密续」的教理与修行方法,可追溯至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代。历史上的佛陀–这是把释迦牟尼与在他之前及之后出世的觉者做出区别。是在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于印度的一个帝王之家,名为悉达多太子(悉达多意即「一切义成」- 译按)。据传统的经典所载,悉达多太子出生后的最初二十九年生活,事实就像一名阶下囚徒一般,被那位过度爱护他的父亲净饭王软禁于为他建造的欲乐宫殿之中。但是悉达多终于在初次发觉生、老、病、死之后,毅然离开父亲统治的国土,开始步上寻找止息一切痛苦及不安之道。

悉达多用了六年时间专志修习严厉的苦行,他企图凭籍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身体及心灵,但最后只发现这种极端的方法与从前纵欲放逸的生活一般无异,两者同样是误入歧途。最后,他终于领悟远离放逸、苦行及不堕诸边的中道,尽断一切最微细的苦因及内心的愚痴无明,从此成为一位达证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在成佛后的四十五年间,为相应各别有情的不同根器意乐,佛陀终其一生以种种不同方式,传授这种中道法门。

能令我们远离苦及苦因的「佛法」,梵语是称为「达磨」。佛法包含了八万四千种能去除身心障垢,达至喜悦安乐的法门,这些法门又全摄于「经」、「续」二大范畴之中。虽然,这两种所谓的「乘」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经乘」及「续乘」二者的基本相同处乃是共同认许心性本来清净。

『心性本净』:
依照佛教的说法,无论我们当前是如何的迷妄或混乱,我人的根本本性仍是清净澄明。乌云虽能暂时遮蔽红日,却无损于太阳普施光明的能力,同样道理,身心的客尘烦恼–我们的迷惑恼乱及由它们引生的种种痛苦–虽能导致暂时性的障碍,但绝对无力损害心识的清净本性,甚至要动其分毫亦不可能。住于我们内心深处及一切有情众生心中的,是一个慈悲和智慧的无尽泉源,这是没有任何人会例外的。还有,一切心灵修持的究竟目标,不管她们是否称为佛法,皆是要令这种清净的本性显露或触及这种清净的本性。

当我们已经开发本具的内在清净及慈悲时,便会在他人身上看见这种清净本质及慈悲怜悯的反映,但是,假如我们未能触及这些存在于内心的德性,眼下所见的人便会尽属低劣有限,因为我们每天所见的一切身外实事,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实况的反影。

这种甚深本净心性的存在,并不是一件迷信的事情或一项盲目信受的教条,它是一种可以亲身体验的事情。古往今来曾有无数人发现这个安宁、慈悲及智慧的内在大宝藏,此外,还有无数的大德导师曾为他人善巧开示此道,令他们同样能发现这种本自具足的甚深本性,证得无上究竟安乐,这种发现是自然产生的。释迦牟尼佛正是这些无尽慈悲的大师中之一者,佛陀一切教法方便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无上人类潜能。

以佛法的专门术语而言,人类发展的究极目标是称为「正觉」或「佛果」,这种境地是人皆能证,当所有现前障蔽自心的烦恼–像贪、嗔、痴等诸如此类的烦恼,被完全断除,一切贤善功德亦已圆满成办时,即能达证这种境位。这种圆满成就觉境的特色,便是无尽的智慧、无尽的慈悲及无尽的方便力用。

『密续法门』:
依显教经乘所说,圆满成就之道是一条净治自心一切过失囿限,并于彼处长养悲智功德的渐进次第。此道是为未来的圆满正觉成就,建立种种特殊的因缘而构成–如持戒、习定、修慧等,以其着重于建立未来果位之因,所以经乘道次第有时又被称为达至菩提的「因乘」。

与经乘渐道相比之下,续乘确实是一条更为速疾快捷的成佛道轨,虽然续部行者从未忽略成办经部行者所修的各种相同因缘,然而,他们在修道之初即把未来修道所生的圆满极果取为道用。也就是说,续部的男女瑜伽士(梵语意即大修行人)当下所学习的乃是类似于自身已经圆满成佛的思想、语言、行为(即身、语、意三门–译按)。由于这种殊胜法门能把未来的圆满觉悟当下持为道用,所以密续有时候被称为达至菩提的「果乘」。
依照密续的看法,圆满并不是一些在未来某个地方等待我们的东西,虽然我们会有这样想法:「假如我现在努力修行,便有可能成为一位完美的佛陀。」或想:「若我今生守持戒律,行为能像宗教行者一般,也许有一天我会生于天国。」

但是依密续的说法,天国就在当下,我们现在便可以立即成为天子天女。不过我们现时正受有限的观念所驱迫,常怀着:「男子就是这样,女子就是这样,我也是这样罢了!」等诸如此类的想法,因此我们常会出现内心冲突,自相矛盾。当我们修学密续的观点,这些矛盾冲突便会消失,我们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皆是完美无暇的人。进一步说,所有的男性及女性皆兼具父大及母大的能量,事实上,我们所有人皆是一切法界能量的结合,我们求取圆满成就所需的一切条件,已当下具足于自身,能令我们认识它就只有一种方法,这就是学习续部的法门。

『转化的原理』:
总而言之,我们大可以说一切密续的修法皆与转化的原理有关,正如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质世界及其现象的无穷演变–从最微细的原子尘至最庞大的银河系–皆是处于一种不断转变的状态,由一种能量形态发展成另一种,我们的身体及心灵亦同样是能量,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心理是否平衡抑或暴躁,皆视乎我们的身心能量能否调和而定。透过如法的密续修持,我们所有的一切能量,包括我们平常无法察觉的那些微细并极有力的能量,皆可用来成就最殊胜伟大的圆满转化。这便是我们从一个泥于狭隘自我窠臼的有限庸愚凡夫,进化成一位完全成长,悲智无尽的圆满觉有情的发展过程。

怎样才能证得这种超凡脱俗的转化?哪里才可以找到能导致这种甚深转变的必需资源?我们不必假诸外求,既无需从原子能中提取这种力量,亦不必乘火箭到外太空的遥远星球去寻找发掘。相反,这种甚深密续转化的过程所需要的基本能量,正就是我们自身的贪欲力量。

2.        贪与乐

『贪欲、挫败与自我禁制』:
我们皆是居于欲界,从早上醒来的一刹那开始,直到晚上入睡的一刹那,甚至在梦境之中,我们皆受贪欲所驱使。我们的根门各自寻求本身所需要的食粮。眼根渴望目睹悦目的形态及颜色;耳根欲听闻悦耳的音乐;鼻根爱嗅芬芳的香气,对难闻的气味嗤之以鼻;舌根好尝珍馐百味;身根触觉不断追求接触各式各样的事物,由于追求感官刺激的贪欲极为根深蒂固,所以若我们与色、声、香、味诸境隔离一段长时间,我们便开始会对这些事情产生憧憬幻想。

我们的贪欲并不止于所见、所闻、所嗅、所尝及所触的事物,我们的心识本身亦像舌根渴求尝味一般,跟随思想念头而奔跑,我们费尽心思追求知识、名声、安全及满足等抽象概念,它们似乎就像能被我们把玩于掌中或举目可见的事物一般。贪欲确实是无处不在的,令人质疑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会有一些不是由贪欲发动。无论我们所处的是什么环境–不管是工作、运动、甚至精神上的追求,皆是某种驱使我们要争取成功的贪欲形式。贪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以大多数人皆认为无欲无求的生活便会像行尸走肉一般。

处于一切贪欲背后的便是追求快乐的愿望。我们所有人皆希望获得快乐,尽管我们难以给快乐下定义–纵使微不足道的痛苦失望亦无人愿意忍受,所以就这一点而言,绝对是人人平等的。假如我们细心审查一下,便会发现自己的行为不是由追求享乐之欲发动便是由希求离苦之欲所发动。

尽管我们的愿望只是求乐,但是我们的生活仍然充满着痛苦及不满。我们辛劳工作所得来的奖赏,不是由于遭逢突变而失去,就是被人偷走或不能再令我们快乐。我们深爱的丈夫或妻子在一瞬间即会变成自己的深仇大敌,又或因为突然逝世而令我们变得形单只影,往日梦寐以求的工作职业,逐渐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耗尽我们的精神时间,令我们心力交瘁。我们的声名每况愈下,光滑的皮肤渐渐出现皱纹,智力变得愈来愈迟钝。在这些情形下,所追求的快乐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掌握,似乎我们愈是希望追求更大的快乐,便会变得愈加痛苦。所以,从这种观点看来,生命就好像是一场无意义的竞赛,我们致力寻求快乐,但到头来却令自己晕头转向,最后终于筋疲力尽,郁郁而终。

许多哲学家及精神导师曾谈及这种失望不止的循环流转状态,而且还提出了如何解脱这个问题的方法,其中一些甚至仅提出如何忍受的方法。例如,释迦牟尼佛便把这种流转不息的不安状态称为「轮回」,轮回在梵语的意思是循环流转,还开示了众多不同的方便法门,让自身能于生死轮回之中获得解脱。在佛陀的芸芸教法之中,指出我们所有一切麻烦及不安的根源乃是来自「无明」所引起的贪欲,若把这些内心的渴爱贪欲完全断除,便是证得「涅槃」或解脱。

由于我们的眼、耳、鼻等根门乃是步向贪欲的大门,所以那些志求止息这种痛苦轮回流转,证得解脱涅槃的人,皆被鼓励要对五根抱着极不信任的态度。五根既被视为能对心灵施加有害操纵之罪魁祸首,所以必须以极其谨慎的态度来看待它们,故此奉行这种个人解脱道轨者的行为操守,皆以极度自制为其特色。这类修行者会在各根门设置一位公正严明的守卫,它会对任何欲进入其门者提高警惕,绝不掉以轻心。

譬如,当某种可爱贪境出现时–像相貌迷人的男子或女子–这名守卫便会通知行者要对这种玄人魔法的危险性慎加防范。当我们依循这种修学方式行持时,便是与盲目追逐贪境而误堕苦恼不安境位的习性战斗对抗,但透过自我教导,专注观照彼境的各种面向,便能减低我们对它生起的贪爱。例如,我们凭着观照人身的不净分来损减对美丽异性的渴望贪求,这种修持方法其目的是不让贪欲惑乱自心,所预期的果位是达至不受命运变迁扰乱的平和安宁境界。

虽然,若与那些修像密续一般实际运用贪欲势力的法轨相比,这种谨慎殷重的修法却被视为低下,但不代表这类法门一文不值,反而,这种法门最重要是懂得要在适当的时候回遮我们的贪执,舍离那些扰乱自心之境物。但无论如何,若我们处理贪境之法唯是舍弃远离,那对于修持所能达至的境界即会造成一种严重的限制。

密续的法门极为与别不同,由于密续知道从自身贪欲所生的大力,可作为修道上不可缺少的能源,所以并未把喜乐及贪欲视为某些要不惜任何代价弃而远之的东西。由于目标正是证悟我们至高无上的人类潜能,因此,密续试图把一切经验觉受转化为成就之道–即使所生起的经验是如何非宗教。由于我们现时的生活确实与贪欲密不可分地纠缠在一起,所以假如我们希望把生活转化为某些卓越的事情,就必定要利用贪欲的庞大力量。

密续的逻辑实在极为简单易明:我们平常的喜乐经验皆可用作达成法界或觉悟妙乐经验的资源。心的德性经长养后即能自然引生某些与它们本身相类似的德性,且不会与本身的性质相违背,此理于善恶两类心态同样适用。同一道理,不满本身永不能变为满足;痛苦亦绝不会自动发展成快乐。依照密续的见解,我们是无法期望透过有计划地加深自己的痛苦来达成整体的目标及圆满的安乐,这种做法与事物的实际运作方式相违。只有凭着目前经修习所生起的微薄乐受,我们才能够在未来达证这种平和安乐的究竟目标;同样,唯有透过善巧运用贪欲的力量并建立起体验我们可称之为真实喜乐的习性,我们便有望证得恒常无尽的安乐及充满荣耀的喜悦。

『宗教与舍弃快乐』:
就一般的情况而言,享乐与宗教修道之间往往存在着极大的矛盾,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的人们来说,宗教是意味着拒绝或舍弃生活中的惬意部份,宗教似是说无欲无求,违反自然,不可随情流露,所以难怪宗教组织会这样恶名昭著。宗教本身非但未成为一种超越自我限制的法门,反而被视作一种极沉重的压制方法,假若我们是真实希求自由解脱的话,那么它就只是另类要克服的迷信形式。不幸的是,许多社会皆利用宗教作为政治压迫及操控的工具,因此证明了这种粗略的判断是正确的。

某些压抑或约束我们的基本人性的宗教观点,不但受到其批评者所支持,而且许多宗教修行者亦同样遵从。许多人认为否定纯朴的人类天性便是依循宗教戒律的正统方法,由于他们认为受苦是有实际的价值,所以对享乐变得甚为顾忌,他们认为:「我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修行者,怎可以这样逍遥快活地过日子。」尽管他们的目标本来是要获得某种形式的恒久安乐,可是他们却把否定每天生活的乐趣视为必要。他们把喜乐视为心灵发展的障碍或绊脚石,所以只要他们偶尔感受到一点快乐,便会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连吃一小片巧克力也会认为自己贪得无厌,罪孽深重!这些人把自己紧缚于内疚及自责的死结中,而没有去接受及享受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经验,心里老是想着:「世上有这么多的人正在挨饥受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我又岂敢自求安逸!」

然而,这些态度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实在没有任何理由要对快乐感到内疚,我们只是错在执于一时的快乐并寄望它们能带给我们究竟的满足。事实上,这仅是另类的执著形式,仅是把自己封闭于我们是谁人及我们能变成什么等有限观点的另类方式。这种内疚是精神上的颠倒扭曲,绝对不是正确的宗教态度,倘若我们确实满足于自身的处境–面对顺境逆境同样能够感到安乐平静–这类自我约束的修持也许还有点实际的价值。虽然,它可能有利于巩固我们的出离心或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们却鲜有为了正确的理由而剥夺自己的东西,由于我们认为痛苦本身是有某些真实的价值,所以我们强迫自己挤身于痛苦的状态之中,不过这是毫无价值可言的,若我们在痛苦之中打滚,后果只会令我们苦上加苦,反之,若我们知道如何远离贪执或内疚等污染心态而享受快乐,便能把这种经验的层次发展得更为深入,最终还能达成存在于我们的圆满人性中的那种不可思议之乐。

假如我所批评的这种令人害怕的自我禁制方法确是错误的话,那什么才是那些立志证悟自身最高潜能者的善巧方便法门?一言蔽之,这就是令心灵尽可能恒久安住于一种平和安乐的状态中。我们应努力尝试培养更深入的了解层面,更善巧更熟练地控制自己的身心力量,成就更高上的喜乐及更美好的生命,而不是任由自己跟随执著、不满、惑乱、苦恼及内疚等习惯模式流转。这种方法远比竭力压抑每日每天的感受来得有意义,这就是密续的逻辑思想。

『佛陀与享乐之道』:
在世尊释迦牟尼佛生平的一个阶段,清楚说明了的运用生贪之境胜于遮止彼境的自我禁制方法之处。当他在二十九岁舍弃被保护隔离及万千宠爱的太子生活后,便开始一心一意追寻灭苦之道,佛陀–当时仍是悉达多(一切义成)菩萨,从事了非常极端的苦行戒律。就像今日在印度的某些行者仍然实行的苦行一般,他企图战胜及降伏自己的身体官能,籍此断除苦恼不安的根因。他禁绝饮食及其他能令身体舒畅的事情,最后导致他的身体变得瘦骨嶙峋。就这样经过了六年的自我剥夺虐待,他终于领悟到这种方法是无果可得,这样做法除了令他的身体衰弱得难以思想及无法神志清明的禅修外,实不能令他步向所追求的殊胜目标。

到了这个地步,他决定放弃这种固执僵化的修法,转而依循另一条更适宜于精神发展的道路。据佛陀生平的传统记载,他终止了长期的禁食苦行,接受牧羊女善生所供养的一餐乳糜粥。这餐乳糜粥对其身心的影响可谓非比寻常,令他的身体回复力量,神志清明安乐。由于身心的力量突然恢复过来,所以不但令他的决心增强,更令他达证自身的目标–圆满正等正觉–的能力增长。事实上,他仅在菩提树下禅修一夜后便证得圆满解脱,正正表示他舍弃过去的苦行的时机已经成熟。从续部的观点看来,佛陀这些生平事迹证明了用欲为道远比严厉自制之道来得深邃有效。

当佛陀成为一位堪能引导一切根器各别的行者取得成就的得道大师后,有一位帝王请求佛陀开示一条适合那些身负社稷重任的人修持的道轨,他对佛陀说:「我既然身为君王,便有责任保国安民,舍弃他们实为不对,我不能像你一样放弃一切,长居山林,过着苦行的生活。我需要的是一种能利用王族生活来修道的方法,假如你具有一种能够把我每天所作的帝王行为转为道用之法,请为我开示。」佛陀回答国王说:「大王,确实具有这种方便法门,此即密续修法,依这种法门修持既能继续履行你的职责,亦无需放弃任何王族的快乐。」佛陀事实是要告诉国王,在他尽情享乐的同时,仍然能够朝着菩提觉悟迈进。

佛陀传授给这位帝王的教法便是《时轮续》,此续与其他续部教法的传承法统,代代相传,从未终断,其影响力迄今未替。既然无数的印藏行者皆曾依循这些妙法证得圆满觉悟,那么西方人亦必定能由同样的方法获益,这是毫无疑问的。

『今日的修道』:
密续与西方人的根器性向特别相应,因为它是一切道轨中的最快速的道轨,所以密续,对于喜爱立竿见影。快速见效的西方人,应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次,密续之道,本来就是一种转化之道及能量转化主义–至少是在物质层次上–所以在西方世界实在是易于了解。最后,大部份心灵之道,均认为这个人欲横流的时代乃是一种严重的障碍,但是在密续修持中,贪欲乃是一种能帮助我们达至无上目标的燃料,所以这种环境反而会有实际的助益。也许唯有像密续这般,重视亲证体验而非盲目接受的道轨,才能唤醒我们远离自我毁灭的模式并给予我们圆满实现自我的机会。

但无论如何,若我们欲要由此道取得真实的利益,那就必须要澄清某些要点。首先,我们修持密续的发心动机一定要愈清净愈好,这点下文将会做出详尽的讨论(见第6章),现在只要知道这点就已经足够:就是我们的发心若着重于自利,这样便绝不可能获得密续的无量义利。只是在一类人身上,密续的修持才会见效,这就是主重利他,并了知能成办此利他目标的最快速有力之法乃为续道的行者。

第二,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及自律,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地勤力修习。许多人这样想:「密续既是至高无上之道,实无需费力修持种种基础前行。」然后便趣修最高级的教法,这种做法不但狂妄自大,愚蠢无知,而且非常危险。任何怀有这种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态度的人,是完全没有资格接受密续的教授。

最后一点是必须有能力把密续的本旨,及往往与其纠缠不清的文化形式做出清楚的分别。我的意思是指西方人若以自身的外表及行为酷似西藏或其他东方人而自矜,实无任何益处可言。学习用某种外邦语言来念诵启请文,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实现我们的无上人类潜能的方法,用一套文化习俗取代另一套文化习俗,从中并不能获得任何特殊的价值。停滞在这种表面层次的人,其修行最终除了迷惑混乱外便一无所有,他们对自身一无所知亦不懂得自己要怎样做。当然,在这个密续教法,由东方传至西方的时代,透过学习西藏的语言及其他事情确实可以大有所获,但私意认为我们心中必须紧记,密续是一件远比语言及习俗深奥的事情。密续要教导我们的是一种远离所有限制自我认识,及知道何去何从的作用的方法,若我们能以明辩对错的睿智,及敲骨取髓的坚定决心修学这种殊胜妙法,我们必得能够为自己的生命带来人所共求的圆满心灵安乐。

3.快乐、失望与满足
『密续与享乐』:
密续的功用是要把一切喜乐转为殊胜的甚深智境。密续不像大部份传承所实行的方法一般,主张背离世间的欲尘喜乐;相反,密续强调人类要活得快乐,还要把享乐的力量转为一条能达至成就及觉悟的速疾胜道,这样才是更为实际有效,才是利用宝贵人身潜能最善巧的方法。

密续透过她的甚深的转化法门,明示我们身为人类是有能力在受用无限喜乐的同时,仍能对惯常的染污我们寻求快乐的烦恼妄念保持远离。但这种观念与一些相信尽情享乐是绝无错误的人刚好相反,因为错误是出于我们执著这些快乐的迷妄方式,竟把快乐的生源变为苦恼不安的生源。这种执取及贪著才是问题所在而不是在于快乐本身,所以,若我们能令自己从这种习气执著中解脱出来,我们便能随自所欲尽情享受,绝无任何与我们平常要强求快乐形影不离的问题。

只要具备转化的正确了解,我们每日廿四小时所作的一切事情,即能带引我们朝着圆满及自我实现的目标进发,我们的一切行为–步行、饮食乃至大小便!- 皆可转为修道。即使在睡眠时,我们亦能把这种经常浪费于失觉昏暗或颠倒梦境的睡眠,转为微妙的光明智境。

这些说法或许是不可能的,不过可以肯定,其他那些渐修法门,包括佛教本身的显教经乘,皆同样强调贪、妒及其他一切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唯是不净,应视同毒物一般看待。我们不但要时常对其危险作用保持警惕,更被告诫要极力避免受到它们的影响。但是,正如前文指出,密续所采用的是另一种与别不同的方法,虽然,密续同样坚称贪欲等烦恼皆是苦恼及不安的根源,而且必须要把它们降伏,但是密续亦开示了利用这些烦恼的力量,加深我们的证悟及加快我们的修道进程的善巧方便。就如具有专门技术的人,能把含剧毒的植物制炼成为灵丹妙药一般,善巧具量的续部行者亦同样可以利用贪欲,甚至嗔恚的力量而获得益处,这是绝对有可能的事情。

『圆满法相』:
密续不独教导我们如何利用平常的喜乐经验,还开示如何引发更深刻,更强盛并绝对比平时由肉身所获得者更为令人满足的乐受。
我们现时所追寻的快乐,乃是惯性地向外攀缘自身所贪求的外境,当我们不能寻获或掌握这些贪爱的境物,便会变得郁郁寡欢。譬如,我们大多数人皆欲寻得一位自己梦寐以求,能成为自身无限快乐来源的男子或女子,可是不管我们结交多少男女朋友,亦永远好梦难圆。

我们并未认识到在每个人的体内,皆有一个父母二大俱存的无尽泉源,我们之所以产生这么多的麻烦问题,皆是由于我们不认识或压抑存在身内的东西。男性企图隐藏他们的母分力用,而女性则畏惧表达她们的父分力用,因此我们总是感到割掉了某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由于我们感到不完全。所以便转而寄望从他人身上寻回自己所缺乏的特质,以期获得一种完全的感觉,结果令我们大部份的行为被不安感及占有欲而污染。事实上,世间所有一切问题,从一个人的优虑至国与国之间的纷争,皆可寻找出这种不完全的感觉。

若有需要的话,大瑜伽士们能远离人群独居多年而不会感到孤单寂寞,但是我们即使离开自己的男友或女友一天,便会感到寂寞难耐!为何我们与瑜伽士们的差别会这么巨大?这就不得不处理我们体内的父大及母大的能量,只要父母二大衰损失调,我们便会时常渴望他人的陪伴,永难感到满足;然而,若我们身内的父母曼陀罗完整无缺,便绝不会感受到丝毫孤独之苦。

密续提供了多种探索我们的圆满本性的殊胜方便。密教艺术充满双运的强烈象征及圆满觉性的完整特征。二根和合双运的父母本尊法相乃是我们自身父母二大的内在统一的象征性描绘–这种佛像曾被一些西方早期的藏传佛教学者解释为佛教堕落的象征。在更深入的层面而言,父母交抱之相是表征至高无上的密续修持目标,这就是生起最适合于通达究竟实相,令我们远离一切烦恼痛苦的最细品大乐心。在这种标准上,父尊是表征大乐证德;母尊则是无二智慧的象征,所以父母双尊二根和合绝不是需要任何根门感官的满足,而是表征一种完全超越庸常感官贪欲的圆满和合大乐智境。

对于那些根性成熟的有情而言,只要目睹这种本尊身像即能有助修补他们于男女二性观点的关系。然而,为了重新建立这种关系,就必须突破过度理智的分别心的影响,令我们生起与内在实相分离的感觉的罪魁祸首,便是这种分别概念。密教艺术及观想方法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象征形象,唯一理由便是因为这种象征能引导我们契入自身的本性,其作用远比语言文字有效。

『四续部』:
佛教的密续可分为四级或四部,分别名为:事续、行续、瑜伽续及无上瑜伽续。每一种续部皆是各为一类特殊的行者而设。各续部之间的不同处,是在于行者能善巧转为道用的贪欲强度。传统上,这些层次不同的大乐能量,是以二性亲暱接触的增长为喻来说明,所以,这就是说最下级续部的行者仅能把从顾视爱侣所生之乐加以运用及转化;第二级续部行者能把与伴侣互相嬉笑之乐转化;第三级续部行者能运用互相执手之乐;至于无上瑜伽的具量行者能把二根和合之贪欲势力善巧转为道用。这种极为殊胜有力的佛像带给我们一个观念,这就是透过密续修持即能导引及转化一系列不断增强的力量。

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能令续部的转化法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产生作用。虽然,我们若以一种普通的方式来讲说密续的见修或以贪欲为成佛之道,并不是太困难,可是这一类演说的效益实在很小。真正重要的是彻底审察我们个人的能力及经验,从而确定我们现时对待贪欲的方法。必须抚心自问我们能不达至疯狂而操控的欲乐是有多少。尽管续部修持最终真的能够引生自性乃为殊胜妙乐的微细敏锐心识,但这并不是说由于彼此能引生出一些乐受,所以我们现在只要任意跟随贪欲流转便是正确的做法。所以,若要我们的密续修持有价值,就必须坦白务实地面对我们当前的限制及能力。

修持正道的其中一种最大障碍便是我慢心,这种障碍的危险性,对于密续的修持特别巨大。因为我们以为密续既被公认为一种用欲之道,所以要做的便是放纵我们那些失控的欲望或增加更多的已有的贪念,这便是真实行者所依之道。有一些人确实具有这种想法,但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须知假如沉迷贪欲即等同于密续修持,那我们所有人现在便成为一位密续的大成就瑜伽士。尽管我们的生命确实充满了林林总总的贪欲,但直到目前为止,我们从这些贪欲所获得的,只是越来越多的不满足。

为什么会是这样?它与我们那些必定导致挫折及失望的庸常贪欲又有何关系?假如我们无法认清个中道理,那大谈用欲为道也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

「欲望与扭曲」:
最重要的是明了我们平常的贪欲形式,便是由于某种贪境扭曲了自身对于彼境的认知。其中最为明了不过的例子便莫过于性欲,这里姑且举出一个这种扭曲的例子以作说明,我们不妨研究一下迷恋某位特殊女子的男性(或迷恋其余任何的人)的现实例子。

即使这个女子是一位被公认为具有吸引力的人,可是男性的贪欲却把她的优点夸张至一个荒谬的程度,贪欲的妄想愈加猛厉,这女子在他心中的印象便愈加不切实际。这个印象最后便会变得与事实毫不相称,因此这位男子并非被女子本身所吸引,而是迷恋着自己内心所创造的那个女子这种夸大失实,妄自计度的习性倾向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之内,这是一种举目可见的普遍现象。当有两个人出于极度的贪爱而四目交投时,便会互相为对方编造出一个难以置信的故事,把对方塑造成一个内外皆是完美无暇的人,双方会各自堆砌出一个完美的神话。由于被贪执所驱使,双方皆会对大家的缺点瑕疵视若无睹,且会言过其实地盲目夸大对方的优点,这种夸张失实的习惯,纯粹是一种迷信的表现,是一种受贪欲所束缚的心念投影。

这种夸大的习性,不论其程度是轻抑或重,皆是我们所有一切庸常贪欲的典型特征。我们对任何自己所爱之物的优点及价值,做出过高的估计,并未看清这些事情的真实本质。举例说,我们忘记了自身所爱之物 - 不论是人或物 – 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转变。从我们的表现看来,这些东西就仿如某些能恒久永存的美好惬意事物,能给予我们恒常的喜乐及满足。当然,这种恒常的概念是完全脱离事实的,所以若我们执持这种自我欺骗的常见,就只会换来失望沮丧。

于此必须要认识到,这种我们欲于其上寻求满足,虚妄臆度的「常见」习气,绝不是我们在自觉的情况下所做的事情。若我们问:「是否认为你的男伴女伴,新车或任何东西,将会恒久存在于世上,永远同样美丽可爱?」你便会立即回答:「当然不会!」虽然,我们极熟悉以变易、败坏、衰老及死亡的力量来回应其他事情,可是对于我们当中的大部份人而言,这种了解仅是一种知识理论,它只是一种我们用自己的脑袋来认知的理念,仍不是我们由心底里所感受的真实体会。假如我们能以真诚深入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所贪爱的事物,便会发现到一种根本仍不能为任何我们所认识的变易过程理论所触及的执「常」习性。当我们为贪执某些人或某些东西的强烈贪欲驱迫时,即应抢先一步去观察自心的动摇方式,假若没有执著我们所做成的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又怎地感受到这样猛厉的恼乱?

但切勿误解这个意思,我不是刻意要吹毛求疵,过分挑剔,声言我们的一切见解全属肤浅表面或认为所有情绪反应皆是邪恶不正。我只是尝试去考察人们自己随时随地所遇上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的欲望虽然是以求取自己的快乐为目的,可是我们仍旧感到不满,若我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我们所有一切以「用欲」来获取的圆满成就喜乐的希望便会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