醪糟鸡蛋的做法图片:《存在主义》读书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40:45

《存在主义》读书笔记

书       名:《存在主义》

关于作者:(法)  Paul Foulquie  一位研究存在主义的学者

关于本书:完成于1947  ;1947——1979年先后出版18版,累计22.7万册,先后被译成英、德、西等语言

存在主义是与本质主义相对的。本质并不意味着本质赖以实现的东西的确存在,本质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存在,这种可能性靠了存在变成现实性:存在因此是使本质现实化的东西。本质和存在的区分的重要性是在科学和道德等学科中被提出的。

 

第一部分  本质主义的哲学

 

本质主义的形态有三种——神学的、概念论的、现象学的。

 

神学的本质主义

——它主张本质存在于某个超尘世的世界中,或存在于上帝身上。在柏拉图看来,存在不仅没有使由于它才得以实现的本质变得更加丰富,反而使本质更加贫乏:在某种意义上,从我们所说的可能过渡到我们所说的现实,这是一种衰退的表现。感性世界是存在的世界,而理性世界或理念世界则是本质的世界。存在的感性世界只具有非常有限的存在。理性世界的本质,完全实现了存在的概念或它们的存在原型概念:本质没有任何局限和不完善,它们是不变的、永恒的、必然的。他的追随者奥古斯丁则认为,一切事物之所以能存在只是由于它们分享了圣言的理念,圣言是一切现实物的源泉、是所以理智认识的源泉,道德也由此而得以建立。

 

概念论的本质主义

——它主张本质仅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个体存在者是真实的,本质不过是精神的表象,但他认为这种概念论可以为科学、甚至道德奠定基础。托马斯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认识即在于普遍性之中,而不与具体或个别的事物发生直接的联系。人的理智只是通过一般而认识到个别:它是按照存在物所分有的本质未判断后者的。另外一种则可称为科学主义的概念论。人们对抽象的理念和抽象的实体表示了不信任。但新的科学也没有对具体、对个体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在道德方面,世俗的、没有上帝的道德——人的典型,它向人们自荐为榜样,而所有的人都应该朝着它迈进。

 

现象学的本质主义

——它主张把被给予物还原到形式或本质,是一种价值——本质主义。

 

第二部分  存在主义的哲学

 

一、存在主义概论

(一)基本观点:

1.       具体的哲学

一般而言,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在个体身上发现的是共性(她们得以实现自己的类型的东西),而她们独有的个性则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我们为了对之有一个更明确的理解而强行用传统心理学的模式去套,清晰性使我们丧失了真实性。相反,存在主义竭力忠实地再现内心生活的波澜起伏,而且这是在精神尚未插足进来并带入原不在其中的逻辑之前。

2.       存在的哲学

对具体的复归——它反对本质主义的这些东西:个别性中的个别存在物;对一般的思辨;对存在者独一无二的存在知识。

 

(二)、存在的发现

1.事物的存在

2.我的存在

我把存在给予物,但实际上事物离开我们是不存在的。原始的存在物是通过我们对之所有的认识才达到真正的存在领域。我们对存在物的意识是以对存在的意识为前提的。存在主义从存在的惊奇开始:一方面感受到“极端的且又痛苦的不可靠性”,感受到一系列使我降生的偶然事件。另一方面却又认识到“我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因为没有我,那就什么也不会为我而存在。因为存在就是为我而存在。

 

(三)、何谓“存在”?

1.成为

它区别于传统的意义——只有现实的而不仅仅是可能的东西才存在,即一种现在的状态——而指一种行动,从可能到现实的过渡本身,从存有这一层次出发把自己确定在以前只属于可能性的另一层次上。

2.选择

真正的成为与存在即意味着自由。所以存在是人的特存。但唯一有这样的人才真正存在着:他们自由地选择自我、创造自我,他们是自己的作品。同时,存在就是不同的超越,即超出原来的所是,我们只有自由地实现一个追加的存有才能存在。

3.       选择其本质

所是构成本质:我们选择的实际也即我们的本质——而要选择必先存在,即存在先于本质——唯有人才是自由的,而其他存在物都是被预先决定好了的。存在不仅存有,而且是存在于此在之中,存在于境遇之中,也存在于与世界及其他有意识存在物的被规定关系中,意识的存在本身取决于我们认为是外在于意识的那个现实,尤其是取决于试图迫使意识接受它们对世界的看法的其他意识:若是没有他人的意识,我们永远也不会体验到对我们自身的反思认识。尽管如此我们的自由存在诸多的局限,我们仍拥有一种真正的自由——对人来讲,他自身以外的一切不过是原始的给予物,人可以选择一个意义赋予给予物。由于意识是无内容的,它的所有实在性便是向着其他事物的运动,正是在此运动中,意识才得以确定自身,把自己造成这样或那样并承担一个本质。

4.       他人

(不同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人是达到真正的对自我的意识所不可或缺的媒介——我们可以直接把握他人的心理并因此主张意识的交往。

 

(四)、存在这出悲剧

理论之光不足——要体验某个真理,就必须对之有某种程度上的理解,可是我们远没有理解世界,也没有理解我们自己,我们每走一步都遇到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清楚地知道的仅仅是我们能推断或创造的东西,而本质却不属于证实的范围:一旦本质的各个构成性成分组成一个结果严密的整体,本质便作为本质,即作为可能性而存在。

实践之光的缺陷——对指导其生活并进行有充分理由的选择所必须的知识又非常缺乏。同时,不做选择的人实际上是让偶然来决定其命运。人不能摆脱由在世此在所构成的这个介入。

介入的必然性——在我们使自己介入这个世界之前,我们就已经身处介入之中。但从这一介入——我们在此介入中微不足道——却产生了我们自由介入的必然性,尽管缺乏必要的知识以便进行理智的介入。

存在主义的焦虑——由于缺乏由本质主义哲学中的理念本质——存在者属于这些理念的本质——所构成的道德规范,因而这种选择变得很痛苦,甚至是一场悲剧。即,他们必须在一无选择的原则,二无任何他们可以用以衡量他们是否选择得好的标准下进行的。这一焦虑来源于对这一事实的强烈感受:并没有事先愿意就被抛到了这个世界,而且被迫去做既无法预料任何后果又无法为之辩护的选择,它是一种痛苦的,但又不失为崇高的感受。因为这有使我们见到了真正的存在。

 

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一)、主要代表人物

海德格尔、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西蒙娜·德·波伏娃、阿尔贝·加缪

 

(二)、存在主义的原则(此节主要讲萨特,估计是出于他是法国人的缘故)

1.存在先于本质

(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存在这两个方面,所谓本质无非就是属性中恒常的整体,二所谓存在则是指世界上某种确定的在场。)

2.人选择其本质

我们所选择创造的不是普遍的或种类的本质——我们通过此本质而属于人类,而是我们所特有的,任何他人都没有的个人本质。选择的可能性与范围至少在这一层上是有效的——我们可以自由地赋予意义。

3.毫无限制的自由

没有什么权威或规则规定人们的一种行为;我有意识的行为享有自由,而且情绪、激情,它们都取决于我所是的存在,它们都是自由的(——因此可以说是一种生物自发性)。一般认为,只有被动机所确定的行为才是自由的,自由的行动完全是理智的。但萨特认为,自由的动机并不按照动机来做决定,而在于没有动机,甚至不知道动机的情况下提出随后在我们不知不觉时支配我们的动机。自由的行动是荒谬的,“它之所以荒谬,是因为它超出了所有的理由”。

4.责任

原始的选择支配了我们一切有意识的活动,尽管这一假设未被证实,但我们对之有间接的认识:对我们自我选择的意识即是“通过焦虑与责任这两种情感而表现出来的”。人的责任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按通常的看法他所能自由选择的范围。任何什么都无法躲开人的责任。抛开了个人对他人的回答与允诺和本质主义的理智假设,剩下的只有内在经验这种原始的给予物:“人们并不是做他们愿意做的事,然而人们却要对他们的所是负责,这是事实。”

5.       焦虑

来源于我们对选择这一沉重负担的感受:个人选择自己的准则,但个人不能预先评价这些准则的价值,既然它们的价值是随选择而来的,由其考虑到个人在选择时,他是在为全世界立法,为了全世界地“不得不决定本身的存在以及此外的所有存在的意义,此时他能不为之而忧虑吗”?

 

(三)、无神论存在主义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世界

世界并不是完全独立于我们所认识的一些物质客体建立起来。相反,正是这种认识产生了存在的世界所固有的实在性。“现代思想的巨大进步,在于把存在物变成一系列显示它的图像……一个存在物的存在正是它的显现……我们的现象理论用现象的客观性代替了事物的实在性。”

①     自在的世界

萨特把在思想之外的某物称之为“自在”。 “自在”没有意识,表示和其自身同一,仅仅是其所是,没有存在的理由,也无意义。即事实性是绝对的,其存在是荒谬的、多余的,它是一种荒谬的,甚至是一种引人恶心的混沌状态。

②     为我的世界

正是在变成“为我”的同时,世界才获得了一个意义,变成可理解的,并且转化为构成现象学的真正存在的现象。因此,原始的世界只是通过意识才达到存在的。唯一为我而存在的世界是我的意识的产物,是人创造了的真正的为人而存在的世界,而被个人创造的世界随着他自己提出的目标而变化。这个出现在我眼前的世界,在向我揭示了一个原始实在的存在的同时,也向我揭示我本身的存在,也就是计划。

③     他人

意识的多重性造成了这样的冲突——他人即地狱——这个通过我因而为我存在的世界,我感觉到它在挣脱我,而进入另一个的表现里,把自己纳入他人的自为的世界。他人不仅从我这儿夺走了世界,还力图从我这里偷走我的真正的自己,即我所设想变成的存在。仅仅由于他人的存在,他就否定了他人的计划,甚至试用自己的权力让别人来为他的目的服务。

2.人

①躯体:人的整个存在就是“存在于世界中”,我们通过躯体在世界上存在,躯体对于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②意识

意识的特性是对自我的在场和对世界的在场(自在存在、自为存在),自为即意识。

A.      世界为了它,并由它而得以存在。意识是非实体的,无内容的,是一种纯粹的显现。自为本身不是任何东西。认识,这就是通过对象“使自己被迫宣布为不是某种东西”,“意识永远是对某物的意识”。意识——通过它才有一个为我存在的世界——仅仅是虚无。

B.      在对自我的在场里显现出来的意识的本质:任何存在物都在世界的那一边,而意识则一无所有,也许作为意识是自为的意识,甚至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对自我的在场。

对自我的在场与否(即与我的距离、裂缝、虚空)产生了一个悖论:有一种在场,它既获得但又离开对之存在的对象。萨特这样解释道:“作为不是自我的自为是一个对我的在场,这种对自我的在场缺少某种对自我的在场,正因为它缺少这种在场,它才是对我的在场。”

“意识是这样一个存在,对这个存在而言,在它的存在里它的存在是成问题的。因为这个存在包含着一个它以外的别的存在。”自我在场的能力是存在的充实所必然具有的,萨特在意识里看到存在的堕落:这是一种存在的缺陷,是“果子里的蛀虫”。

③     自为的缺陷

意识所是的这种空无具有“使虚无”或“使虚无化”的奇特能力:使某物对我而不存在,用虚无的套筒将之套起来,它造成了——我不再是我所是的那个人,不是我的自在。因为为了观察他,我已经把他虚无化;但,我又不是被投射到自在以外的那个观察者,既然自在之外什么也没有,我不再是任何什么。“我所是的这种虚无化的目的和结果都是自在,因此人的实在性即是:……作为自为而乞求成为自在。”自为的存在即意味着远离自身,意味着自在的中断。这种自在自为的状态,人永远不能达到,可是人都注定了永无休止地追求它。因此,意识成了一种不幸或缺陷。(人因此而被注定成为一个荒谬的存在)

 

(四)、存在主义与共产主义

1.       妥协的尝试

萨特与共产主义;梅洛—庞蒂与马克思主义

2.       意识形态的对立

①     资产者与无产者

马克思主义者这样指责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资产阶级的哲学——存在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的结束。资产阶级的特权被剥夺,再也没有任何未来的前景。于是它宣称世界和人都是荒谬的。客观上说,马克思主义者只关心无产阶级专政,真理和科学本身并不能使他感兴趣,而仅仅是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才使他感兴趣。转而信奉共产主义的资产阶级者,很容易把自己看成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因为他是通过纯理性思辨而赞同这种学说的。因为他是自由地选择它,而不是把它连同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一起现成地接受下来。但是这种看法本身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上的;但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承认精神的独立和自由的。

②     自由和决定论

萨特——对选择的能力和权力没有任何限制;

共产主义——真正的自由仅仅是“被认识的必然”。

③意图和行动

存在主义——形式的道德:重要的并不是行为的内容,而是形式——行为中的意图;

马克思主义——意图的道德“是和真正的道德对立的。对这种真正的道德来说,只有行为的价值和功效是重要的。因此好意图不能带来实际效果就应被制止、惩罚。”

④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

存在主义反对共产党人的客观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坚持经济结果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而事实上无视主体。“它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计划——它并不靠引用原因来说明目的,不是通过物理学家的客观化方法,而是通过目的的考虑、通过一种对实际经验的领悟来把握的。

④     悲观非理性主义和乐观的理性认识

 

 

三、基督教存在主义

(一)、概述

1.存在——从不满足于现在是什么

2.焦虑——它并不存在,因为上帝对于竭尽全力的人是不会拒绝施与恩宠的

3.非理性的情感

 

(二)、一位新教徒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

(他是反体系的,因而他的著作的思想总是显得很零散)

1.       主观主义

“主观性就是真理”,自由更像是盲目的冲动,冲入未知的跳跃。“自由就是怀着对无限的激情而选择客观的无把握的大胆行为”,“激情的结论是唯一值得信仰的,只有激情的结论才是令人信服的结论”。

2.       信仰主义

实在在逃避理性,合理性仅仅存在于那些永恒的可能性的事物之中。“正因为荒谬,我才相信。”

 

(三)、一个天主教存在主义者:加·马塞尔

1.存在——在超越自我中创造自己

2.沟通——“只有当他把自己当成是为了他人、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他才存在”——我是通过他人这个中介才发现我自己的,但真正的沟通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成功。

3.上帝——信仰赋予生活一种意义,信仰照亮了他所有的道路,所以他才相信。

4.焦虑与希望——绝望无非是一种转眼即逝的诱惑;希望才构成生活的背景,是生活的必要条件。

 

(四)、卡尔·雅斯贝尔斯与超越性

1.存在:

分类——作为科学对象的世界;主观自我;上帝的超越性

存在在于自由地选择——在一切认识之外进行,但要对选择负责——上帝

2.沟通

①     人不可能单独存在,否则我什么都不是

②     沟通——一场“爱的斗争”——以他人的存在为目标

③     沟通是超越一切可能的认识之外的:人们体验到它,却认识不到它;沟通是信仰的对象而非认识的对象,当我们相信拥有它的时候,人们已经失去了它。因此,我们始终在担心没有击中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

3.       失败

由上可知,我们出于一种无把握之中——即对我们是什么一无所知:我尚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一方面,存在就是体验而非认识。但另一方面,只有成功地理解外部世界,才能使我们确信我们存在的真实性。因此,为了真实地生活而作出的一切努力只得到一种模棱两可的结果。由此体验到“极限境遇”,我们在信仰的黑暗之中进行。

4.       超越性

因此,“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可依靠”,人所承受的失败导致了超越。认识也一样,它在趋向光明时碰到了难以穿透的黑暗:“这就是认识的激情:上升得那么高,以致达到了认识失败的地方,我们对存在的不可取代的认识源泉存在于无知之中,而且仅仅存在于真正获得的彻底无知之中”。我们在认识之外达到的这种存在即“超越性”。这个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我们仅仅能达到它的“密码”,我对它什么也讲不出来,我们通过自由行为跟它发生关系。自由行为赋予我们存在,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是通过自身而存在。

 

 

第三部分  本质主义的存在主义

 

路易·拉韦尔的哲学

(一)、基本观点

1.纯行为——在整个现实的源头,有一个拥有全部存在的存在。意识是一种行为,而非物。那个产生所以存在的也是行为——纯行为。我们的意识乃是一种带有潜能的行为、有限的行为。纯行为是从虚无的背景上涌现出来的。这意味着它所是的一切都是它自己:自己确定自己,它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它自己存在的理由。对一切不是行为的东西来说,存在在于“分有”了它的行为。

2.人——“物质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一种获得另外一个生命的方法……我们在肉体里接受了生命的表象,仅仅是为了能够真正地赋予我们以生命或者死亡”。意识是行为,它并不独立于它意识到的对象而存在。人因此是一个介入到物质之中的存在。物质使人个体化,使人分裂。但是人这个存在由意志和智慧这些行为召唤,注定要克服这个障碍以便朝着纯粹精神这个唯一的境界而超越自我。

 

(二)、存在主义

1.本质与存在

——并不是本质先于存在,“存在仅仅是为了获得本质才被赋予我们的”。

2.创造性的自由

——获得意味着我们是自由的,自由就是我们。但自由并不是一种抽象的选择,自由在于把自己确定为理由或动机,而决定的自由是与它所取决的理由成正比的。“最自由的行为是最完善的行为,同时也是不再有选择的行为了”。

3.       超越

——“自我不是一个被给予的现实,而是一个在寻求自己的现实” (现实是完成,而存在永远是开始)。存在本质上就是计划。

4.       自信的不安

——“焦虑除了表明他最强烈的希望之外,再也不表明什么”。

 

(三)、本质主义

1.本质的首要地位——在时间上的优先、与价值上的优越性——存在本身没有价值:“是本质赋予它以价值”。

2.理念世界——感觉世界仅是理念世界的一个影子,“唯有在它的影子里,我们才可能生活”,因为另一个世界会像太阳那样使我们眼花缭乱,但观念构成真正的实在并不为我们行为之方向提供必要的规范。

 

 

乔治·居斯多夫的道德观

1.       存在主义

——用“变成你所是的人”来取代传统的“认识你自己”

——把人看成是最高的价值——道德经验——个人的真理:“存在的而不是理性的真理”。

2.       本质主义

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经验来创造自己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