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的组词有哪些:老子与存在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47:20

老子与存在主义

道德经, 老子, 存在主义

老子的“守中”是什么?
所谓“中”,也就是强调依守于天性,这就是《中庸》开篇所说的:“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
老子一向“反对知识”、“反对进步”,他多次说出一些极其“反动”的话。比如:
19章:“绝圣弃智”
20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些话太“反动”,以至于好心的学者们为老子开脱。
比如47章,有人理解为老子只是在强调学习书本知识有时从直接经验中学习更重要。
又比如48章,有人理解为老子只是在讲哲学是高度的抽象,越抽象越简单越好。
凡此种种“为圣人讳”的作法虽然出于好意,但却不是老子的本意。
老子毫不掩饰对这一切的怀疑和轻视:知识、学问、聪明、机巧……。
==========
这一点可以与存在主义比较。
存在主义说我们就像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是一个倒霉蛋,每天不辞艰辛的推动巨石上山,到了晚上,石头又滚下来;第二天,他又不得不再次去承受那艰苦的考验。
在这个荒谬的故事中,那块巨石,就代表着人面对无穷的因果时的尴尬,就代表着人的有限理性在普遍联系的宇宙面前的荒诞。我们以为我们在不断进步,我们以为我们在不断接近最终的真理,当这只
是一种错觉。
存在主义宝贵之处就在于:即使我们暴露在命运无边无际的荒原上,即使我们不得不面临有限的认知能力带来的痛苦,我们依然可以用不屈的自由意志去面对。
存在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信仰,就在于它敢于面对我们真实的困境。
萨特之所以成为一个存在主义者,就是因为他曾经体验到人生的巨大荒谬。
他在《墙》、《恶心》等文学作品当中都描述了这种人生体验。
《墙》以“我”的口气讲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法西斯当局抓了三个反抗者,随便审问了他们几句,就把他们关到了一间地下室牢房里。晚上八点左右,一个军官对他们宣布了判决:第二天早上枪毙他们

这三个反抗者根本没有想到结局会是这样,因为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证明他们有任何反抗,他们原以来会没事。
这里萨特想表达的第一个荒诞的地方:人们制定的规则,比如法律,只不过是实用工具,没有什么公平或正义可言,它根本不需要理由,你以为它需要理由,但那只是错觉。
在等死的这段时间中,萨特描述了三个人的心理。参加了抵抗运动的汤姆曾杀过不少人,虽然尽量表现得刚强,但当他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仍然免不了发抖,甚至不自觉的尿了裤子。年轻较小的余
安在得知自己将被处之后,一直处在震惊和恐惧之中,他太年轻,根本没有办法接受。到临刑前,他已经瘫软在地上。主人公“我”虽然尽量控制自己,但死亡的即将来临依然使他感到人生的荒诞和渺
茫。
第二天早上,汤姆和余安都被准时枪决了,但敌人居然决定让“我”多活一阵,因为他们想问出主人公那位参加反抗阵线的表弟在哪里。
此时,主人公已经做出了自由意志的选择,他下定决心要死得有骨气点,为了表弟,他可以牺牲自己;更重要的是:主人公拥有了一种西西弗斯式的面对死亡荒诞的勇气:
“这是一种固执”,我觉得这的确有点滑稽,我想:“就该这么固执!”我感到一种奇特的愉快。
出于恶作剧心理,主人公故意捉弄敌人说他表弟在墓地。其实他表弟在他表兄家里。敌人相信以为真,派出一队人去墓地找他的表弟,结果阴差阳错,他表弟和表兄吵了嘴,赌气离开了表兄家,而且刚
好躲在墓地的一间看墓人小屋,结果在和敌人交火时被当场击毙。
当主人公听到这个消息:
“我周围的一切都旋转起来——当我恢复感觉时,发现自己坐在地上,我大笑不止,笑得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这是萨特想表现的第二个荒诞的地方,我们的理性与这世界的无穷因果相比,是荒诞可笑的,我们以为自己是出于某种意图在干某件事件,但结果却根本不是我们能够完全预料的。
这篇小说有很浓的主观体验色彩,而且这些体验与萨特本人的经历很有关系,萨特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曾经参加抵抗运动,1941年被捕后,一直关押在纳粹集中营;后来,萨特从集中营中幸运的逃出
。我们可以肯定:萨特在集中营里曾经无比真切的体验过死亡的威胁,而正是这种超越一般人的体验,让他成了存在主义的旗手。
萨特为什么要把这篇小说取名为“墙”?
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形容我们的人生似乎永远都处于有限理性、有限感官的包围之中。我们无法认识超越我们理性与感官的事物。我们就是困兽,如同the matrix中的尼奥。我们认识的永远只是有限
的真理,但宇宙又是绝对真理,是普遍联系的。我们似乎永远只有呆在无形的感官之墙、理性之墙之中,永远不得超脱。
“死亡”在小说中代表着“绝对”的东西,也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最终那道不可逾越的墙。
这就是存在主义要面对的人生的荒诞与虚无。
自从尼采宣告:“上帝死了”,“是我们杀了他”,西方人对上帝(绝对真理的人格化)的敬畏受到强烈冲击了,西方出现了巨大的信仰真空。与尼采有深厚渊源的的存在主义成为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
学思潮,它鼓起人性深处的勇气。
=======
老子实际上早就面临这种巨大的真空。
出于对大道有过一些奇特的体验和认知,老子在2500年前那个充满神鬼信仰的时代,就大胆的提出:大道才是宇宙万物本源,大道比上帝更早(4章),神灵与要靠这浑然一体的大道才可能显灵(39章、
60章)。
老子实际上在2500年前就是在疾呼:上帝死了!
这是极具勇气与信念的。
萨特在小说里用勇气和恶作剧去面对死亡,他用一种基于自由意志的“固执”去蔑视人生的荒诞,这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悲壮超越。
老子的反抗方式有所不同,他一上台就蔑视我们原来的认知方式:知识、聪明、学问、心计……
老子觉得:在我们原有的认知体系、生存体系中,“不如守中”。不必过于沉迷于知识、聪明、学问、心计,而要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依守于我们的天然本性。
老子意识到,仅仅靠多闻多识,靠“为学日益(48章)”的方法是不行的。固执于这种旧有认知方法,并不能让我们认识“大道”,并不能让我们认识到真理。恰恰相反,执于知识和科学,可能会带来
毁灭性后果。
老子的态度很明确:只有通过“为道日损(48章)”的方法,才能从更高层次去认识“道”,直接体验到大道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超越我们旧有认知模式,才能摆脱有限理性导致的西西弗斯式的痛
苦循环。
从这一点上说,老子实际上是反对任何所谓“信仰”的。他的办法是用进化的体验去替代信仰。
尼采意识到基督教所塑造的上帝信仰具有荒诞的一面,他说:“胡话一开始也就是胡话,但这些胡话是和上帝有关的,所以最后胡话也就成了上帝”。
但尼采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不光是上帝是荒诞虚无的,连“信仰”这件事本身也是应该被超越的。
尼采说过一句直达深处的话:“在精神病院随便走走,就知道‘信仰’什么都不是。”
老子实际上就是要超越我们的一切信仰:科学、民主、宗教、艺术……
很多人会认为老子是消极的,不够勇敢的。
但事实上,老子根本就超越了消极与积极,勇敢与不勇敢。
存在主义要我们拿出勇气去面对荒谬而虚无的存在。
老子则认为,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我们的存在是可以从内在加以改变的,我们是可以“进化”的。
他认为我们自身和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是同步的。
改变自己也就改变了世界。
这种改变才是根本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