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大神f2刷机视频:读博别成“移动硬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51:56
读博别成“移动硬盘”
我在复旦哲学院的博士生涯其实不算长,因为直接从硕士免试升到博士,从1999年到2004年,硕博合在一起也就是五年。博一的时候突击修完了公修课,好留下精力搞科研。读外国哲学需要读很多新出版的外文书,但国内缺资料,学院的两位资深教授当时正好有一个和罗马某大学的合作项目,就推荐我去了。
到意大利的头一个月的确非常难,在佩鲁贾的语言学校突击学习三个月后,才大致能够应付日常生活,尔后再转到罗马正式学哲学。我把大量的时间都泡在了罗马第一大学和第三大学的图书馆,在图书馆的自助复印机前站了一个又一个下午。
就这样,大致搜罗齐备了为博士论文而准备的资料,满载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博士论文的写作。博士论文的题目确定为《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好在其框架在罗马的时候就已在脑子里形成了。我喜欢按计划做事情,一天写3000字,不多不少,写少了进度完不成,写多了肯定是垃圾。当时比较流行《欲望都市》,我每天都看两集,作为写论文的调剂。就这样大半年完成了论文初稿,按时提交答辩并获得通过。因为选题比较新颖,论文还获得了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对于人文学科的博士来说,做研究课题主要考量的是以下能力:比较好的信息搜索能力(在读材料之前必须先学会找材料),快速的阅读理解能力(面对海量的资料,必须马上梳理出线索、找出重点),比较强的外语能力(尤其在阅读材料基本上是外语的情况下),比较敏锐的问题意识(否则就只能够被资料牵着鼻子走),比较强的理论构建能力(也就是善于搭理论架子,知道什么材料往哪里摆),比较流利的笔头表达能力(一形成想法,就能够熟练地用学术行话表达出来)。很多能力在读博之前就应当有所培养,否则三年肯定来不及。而所谓做博士论文,就是选择一个大小与难度合适的选题,把上面的这些能力一一体现出来。一言以蔽之,素质是基础,选题很关键。一些师弟师妹做选题只看自己兴趣,不看自己能力,也不理会学术市场的需要,最后可能事倍功半。
最后说句闲话,很多读文科的博士生似乎都太注重读老经典了,却疏于了解当下的学术前沿。实际上经典是读不完的,关键是要整明白道理。不想道理死读书,人就成移动硬盘了。
(作者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4届博士毕业生,现为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