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钢邮箱:贻误转型时机未来十年滞涨可能如影随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7:33:09

贻误转型时机未来十年滞涨可能如影随形

(2011-06-21 15:22:28)转载 标签:

杂谈

    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长略显疲态,增长迟缓的阴影开始笼罩着中国经济,由此,近期滞涨和经济硬着陆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过,从中国对“经济增长”依然有极强的依赖性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并不大,然而如果中国还在为保增长而延误经济转型的时机,那么,未来十年滞涨的阴影有可能与中国经济如影随形。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短期走势看,“经济下行,物价上行”的格局似乎清晰可见。一方面,从代表经济先行指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来看,除3月出现短暂回升以外,其余月份都呈持续小幅回落态势,显示了经济增长趋缓的趋势,预计这种增速收敛的势头在最近几个月时间内难以出现趋势性转变。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和出口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弱迹象。

    而另一方面,5月份CPI同比上涨5.5%,涨幅创下34个月新高。从当前的通胀形势来看,压力主要来自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企业成本普涨,在食品价格冲击不会有超预期影响的情况下,非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显示通胀扩散趋势明显,而由于企业很难在短期内消化成本上涨和原材料上涨的压力,特别是在进口价格大涨的情况下,通货膨胀还处于不断创新高的通道之中。

   不过,就此判段中国经济出现滞涨或是硬着陆恐怕还为时尚早。这倒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强劲,而是因为中国经济仍处于投资驱动型的发展阶段。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90255亿元,同比增长25.8%,增速比前期加快0.4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8.0%,增幅较前期扩大了0.6个百分点,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然存在,而分产业看,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5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4.6%,较前期扩大了0.3个百分点,再加上“十二五”开局之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障性住房等投资热情高涨,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投资加速恰恰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明显进展,中国对“经济增长”依然有极强的依赖性。

    但是从长期看,经济滞涨从来都是供给冲击而不是需求冲击,就经济规律本身而言,滞涨往往是由于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而产生的。中国经济很难摆脱对投资的高度依赖,但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放缓以及要素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可能是中国无法回避的客观趋势。

    2011是中国经济第三新的三十年的开始,也将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常规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经历了十年“超高速增长”,年均GDP同比增速达10.48%。“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年均计划目标分别是8%、7%和7.5%,最终实际年均增速分别达8.6%、9.8%和11.2%,均较原先目标有一定超越,而这种高增长也让中国承受各种高风险的代价。

   在这样的“加快增长”目标框架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过度工业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出口依赖、过度粗放增长”的模式,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上限,它的上限就是资源供给约束、环境质量约束、生态容量约束、气候变化约束。

   高增长透支了发展红利,随着红利的衰减,潜在增长率已经开始下行。潜在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而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供给要素正在发生改变。

   要素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会深刻的改变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向和增长速率。事实上,生产要素价格低估是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经济内外失衡和产业结构低级化的症结所在。中国以其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和较好的产业配套体系克服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的价值洼地。然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环境、资源等瓶颈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中国低成本的优势将逐步消失,如果中国不能真正建立起国家的创新基础,又无与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竞争,将会导致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优势的双重流失,这是中国未来十年最大的挑战。

    中国经济无近虑有远忧,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瓶颈效应”正开始逐步凸显,如果中国经济还在为保增长而延误了经济转型的时机,未来十年滞涨的阴影有可能与中国经济如影随形。因此,经济转型绝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经济增长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滞涨阴影应该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