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制服订做:企业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0:31:01

  【摘要】针对现有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现状,本文围绕“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企业有核心能力”和“核心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三个基本问题展开论述,提出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以企业内部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企业特有的知识(学识);核心能力有三种形态:基础态、亚形态和成熟态,其中成熟态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进一步认为,几乎所有企业都存在某种形态的核心能力,但很少的企业能拥有成熟态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 核心能力 竞争优势

                   

     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现有文献相当丰富。在国际范围内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发展,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研究的重要学派,也成为了许多企业制定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核心能力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已经产生了重要价值,以笔者从事企业调查和咨询的实际看,有相当多的企业正在运用核心能力的思想来规划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当然,规划是规划,是否已经具有核心能力,或者何时能够构筑起核心能力,又是另一回事),如TCL公司还专门召开了有关本企业核心能力的研讨会。

尽管在实践上许多企业已经在运用核心能力指导企业的战略规划,但企业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企业有核心能力等问题,现在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阶段。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与大家探讨“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什么企业有核心能力”和“核心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这样三个基本问题,因为这三个基本问题不明确,恐怕很难使核心能力思想在我国企业界得以针对性地应用。

 

 1 企业核心能力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由于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作研究,因而提出的观点有一定的差别。陈劲、王毅等从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等八大方面作了概括(1999,  [1])。本人在“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本质”一文中(1999,  [2]),从知识观、资源观、技术观、组织与系统观、文化观四个方面作了综述。这些观点基本是在“核心能力”首创者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提出的核心能力论述基础上的。为了弄清楚“什么是核心能力”的问题,我们再次回顾“公司核心能力”一文。该文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似乎没有直接给核心能力下明确的定义,但看完全文后,可以说他们已经非常清晰地界定了核心能力的内涵。他们认为,从长期发展看,企业竞争能力来自于“较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筑能‘孵化’出大量非预期产品的核心技术的能力”;“核心能力是组织内部的群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不同产品技能、整合不同技术流的能力”;“核心能力反映了跨内部组织边界之间实现沟通、参与和高度认同感”(1990,  [3])。可见,核心能力主要是从技术和产品的角度提出的,但它又不完全是技术和产品层面的问题,还包含了组织内部的沟通、认同等理念层面的问题,以及人力资本层面的问题。如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作为核心能力关键的人员是公司管理中应合理配置的公司资产”[3]。综合上述这些观点,可以认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的核心能力是包含在技术、产品、理念、人员、组织等层面中的。

    进一步地,还可以从他们的比方来看,“如果多元化公司是一棵大树,树干和大的树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和果实是终端产品,那么,提供生计和营养、保护大树稳定的根部系统则是企业的核心能力。”[3]显然,能够“提供生计和营养,能够保护大树稳定的根部系统”就不应该简单定位在技术先进性、企业规模、行业特点或市场背景等某一个具体的要素上,而应从深层次的“学识”、“技能”角度去考察。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在本质上表现为企业特有的知识(学识),这些知识(学识)是以企业内部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正是因为企业拥有独特的知识(学识),使得企业具有了实现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正如W.R. Bukowitz和G. P. Petrash所认为的,智力资本的更新和配置产生了关键核心能力(1997, [4])。

    为了帮助我国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核心能力理论指导实践,这里再深入阐述一下核心能力的具体含义。我们认为“核心能力”这个词可以拆分为“核心”和“能力”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核心”角度看,有核心,就有包围核心的外层要素,这些外层要素构成了果核的保护层。正如一个果实,要找到它的核心,就应把这个果实切开来看,把外层果肉扒掉,才能露出果核。但不管我们是否把这个果实切开,果核是存在的,只不过从外面是看不到。这里包含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深入到果实的内部,在外面是轻易看不到果核的;但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果核,就说这个果实没有果核;我们也不能说,大果实有果核,小果实就没有果核。套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比方,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参天大树才有“能够提供生计和营养、保护树木稳定的根部系统”,而小树就没有这样的根部系统。基于这样的分析,可以认为果核是潜在的,是整个果实的核心,这个果实如果没有核,外层的果肉就没有了依附,而且这些果肉也就没有了能使它们整合为一个果实的“联结方式”。因此,这个核还统率着整个果实的长大和成熟,离开了这个核,这个果实也就失去了走向成熟的依靠,正如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帕特里夏·克里福德等所认为的,核心能力必须是能够统率整个组织的权力结构的(1997, [5]) 。

    其次,从“能力”层面看,其内涵可以是“一种状态和性质”,可以是“利用潜力”,也可以是“潜力被激活的水平”。平时我们所说的“技术创新能力”,其实质就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潜力被利用和发挥的状态和水平。

    因此,把“核心”和“能力”组合在一起来理解的企业核心能力,就是企业潜在的核心要素被激活为外在竞争力的状态和水平,其中核心要素应具有稀缺性、不可模仿性、途径依赖性、缄默性等特征,所以有研究称之为“战略性资产”。显然,企业潜在的核心要素要转化为外在竞争优势,要受到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1)核心要素本身的性质是“独特且稀缺的”、“有强大生命力的”;(2)核心要素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被激活的;(3)核心要素的积累和成长是要有相当的时间作保证的;(4)核心要素活化为市场竞争能力是以一定的外在形态为载体的,如通过组织内部人员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市场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或服务。

    上述四个条件如果以树的成长作比方,一棵树从生根发芽开始,要长成参天大树,首先,埋在地下的树种本身是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潜力和强大生命力,这就是核心能力的最本质条件。如果树种本身是“灌木”而不是“乔木”,不管如何养育,它终究是不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其次,树种所存在的环境条件要能够满足树木生长的需要。正如同样的一棵树种,在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其成长后树干的粗大程度、树枝树叶的繁茂程度是不一样的,树种要长成参天大树,很重要的因素是土壤条件、湿度、温度等是否能够满足树木成长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能力要转化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还要受到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制约,如果核心要素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即使核心要素本身是独特的、稀缺的、有强大潜力的,仍不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第三,一棵树种从埋到地下开始,就开始孕育生命力,但树种要进化为由发达的根部系统所支撑的参天大树,是一个漫长的积蓄力量、突破环境约束、抵抗风雨侵蚀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树长成大树之前,“路人”是很难洞察的,但这个过程正是树本身在不断构筑自我营养机制,不断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过程。与此相似的,核心能力培育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营养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延续相当长的时间。在企业核心要素积累和培育的同时,保护核心要素的其他要素也需要不断积累,由此增强抵抗核心要素被复制、被侵蚀的可能。第四,树木所结出的果实应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因为果实是最终满足人们需要的终端产品,这一点已为大家所共识,不再赘述。

归结起来,核心能力作为树木的根部系统,不管是大树还是小树,只要是一棵树,它总是存在的。但树木能否长成参天大树,则是要受到上面四个条件制约的,结果是,在不同的条件约束下,企业的核心能力最终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外在表现形态也不相同。

 

2 核心能力的表现形态

    根据前面分析,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要转化为外在持续竞争优势,应同时具备核心要素本身性质、环境、时间和终端成果四个方面条件,其中核心要素本身在整个能力培育过程中也是不断积累和成长的。由于四个条件的完善程度不同,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现形态也各不相同,我们把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现形态分为三种:基础态核心能力、亚状态核心能力和成熟态核心能力。基础态核心能力指企业具有初步的核心要素,但由于积累时间有限尚没有形成完全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核心能力的保护层还不完善,其抵抗外部力量侵蚀的能力还不强。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的外在表现形态是,产品有一定的生命力,但竞争能力不是很强,企业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为用户创造差异化的价值争取生存。亚状态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已经拥有一定独特性和生命力的核心要素,而且通过不断地获取外部的知识(学识),结合自身的知识创造,形成相对稀缺的知识资源,同时,通过构筑和强化核心能力的保护层,使企业抵抗核心能力被复制和被侵蚀的能力增强,更主要的是,企业已经初步形成能力平台,通过能力的扩展为用户更快更好地创造价值。此时,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快速的成长和壮大。成熟态核心能力指企业已经有独特且稀缺的战略性核心资源,并构筑起了坚固的保护层,外部组织不但难以模仿,而且也很难侵蚀这样的资源,企业已经构筑其完善的能力平台,能持续地、更快更好地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此时,企业的目标是在实现持续发展的同时获取稳定的高额利润回报。

    为更清晰地界定上述核心能力的三种形态,我们引入两个参数:核心能力的刚性和延展性。核心能力的刚性指它的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当企业核心能力的刚性越强,其抵抗被复制的能力就越强。核心能力的延展性指基于能力平台(如产品平台、技术平台)衍生出相关产品(如产品族)和技术的可能性,即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所认为的核心能力的可扩展性,当企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越强,就越能依赖核心能力产生范围经济效应,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根据企业核心能力刚性和延展性的不同,就构成了上图所示的核心能力三种形态。

假设某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以技术创新能力为表现形式的,那么上述核心能力的三种形态可作如下具体说明。在基础态阶段,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但这样的能力不稳固;当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到亚状态时,企业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而且形成了基本的技术平台,由此开发出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当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到成熟态时,企业就构成了以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完全意义的核心能力,企业拥有了能不断被扩展且他人难以复制的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一旦企业形成了成熟态核心能力,也就拥有了通常意义上的企业核心能力。

 

3 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关系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企业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显然,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了独特且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战略性资源,就具备了获取外部竞争优势的内在基础。现在的问题是:企业具备核心能力是否是企业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充要条件?换句话说,是否企业具备了核心能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我们的看法是不一定。正如前面提出的四个条件,如果企业缺少了某一个或几个条件,即使拥有了独特且稀缺的资源,仍不能保证企业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如著名的美国铱星公司,尽管拥有了世界领先的、独特的技术优势,但在2000年3月18日宣布破产,究其原因,关键是上面四个条件中,第(4)个条件不具备,也就是说,因为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廉物美的服务而不能实现持续发展(王新汉, 2000, [6])。

                     

                                                     持续竞争优势

                        

                                            短期竞争优势

                                          生存

 成熟态

亚形态

                       

 基础态

                   

企业发展

                    

                        

                        图2 企业核心能力形态和竞争优势的关系

 

    在图1的核心能力三种形态中,当核心能力的刚性和延展性都很强时,该核心能力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当企业核心能力还处在基础态时,企业可以为用户创造一定的价值,但由于企业的核心要素资源容易为他人模仿,而且这样要素所构成的能力平台缺乏延展性,企业难以获取竞争优势;当企业核心能力处于亚形态时,或者具备了一定的刚性,或者具备了一定的延展性,使得企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获取竞争优势,但这样的竞争优势不持续。所以,基础态核心能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成熟态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亚形态核心能力介于前面二者之间,是阶段性竞争优势的基础。不同形态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由图2所示。

    依据图2,就可以解释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关系。我们认为,每一个企业都可能拥有其核心能力,因为一个企业要生存,都有其生存的理由。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取得竞争优势,其中能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更少,原因就在于拥有成熟态核心能力是一件较困难的事。一个企业要拥有成熟态的核心能力,不但要长期积累有其独特的核心要素,强化核心能力的刚性,更要能不断激活企业独特且稀缺的核心要素,形成具较强延展性的能力平台,不断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由此,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结论:企业拥有核心能力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但要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其基础是企业拥有成熟态核心能力。所以,企业为了培育持续竞争优势,就应该考虑如何通过独特资源的持续积累,不断提升、强化和激活核心能力。

                     

    进一步要分析的是,企业拥有成熟态核心能力是否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充要条件。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存在方式。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以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具有企业特性的知识(C. Oliver, 1997,  [7]),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强化和激活,使得企业核心能力由基础态转化为成熟态。这些具有企业特性的知识是不能离开企业这个环境而存在的,它必须依附在组织全部有形和无形资源中(魏江, 1999, [8])。也正因为这些载体的存在,便构筑起了企业核心能力的保护层。如果我们把企业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整体能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那么,核心能力子系统要转化为竞争优势,离不开其他子系统的支撑,这些子系统在支持核心能力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在保护核心能力被复制和模仿。所以,概括而言,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要素是附着在企业全部资源中而存在的,企业核心能力要发挥作用,受到企业整个系统内部所有子系统的制约。这些子系统一方面构筑起了企业核心能力子系统的保护层(正如保护果核的果壳),同时也支持着核心能力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成熟态核心能力要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即依赖于整个组织系统的支撑,同时也受到组织内部其他子系统的制约。比如,前面提到的美国铱星公司,如果说其核心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尽管它的核心能力不是成熟态核心能力),那么制约其核心能力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不能创造价廉物美的服务这一根本原因外,还存在内部成本管理子系统、战略子系统等因素的制约。正如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所认为的,木桶的最大容量不是由最高的木板决定的,而是由最低的木板所决定的。套用这个理论,可以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不是单纯地由核心能力子系统决定的,而是由核心能力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共同决定的。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把核心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总结如下:成熟态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但企业要把核心能力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还要以组织整个系统的完善程度为条件。

 

 4 什么样的企业有核心能力

     有研究认为中国企业没有核心能力,如康荣平和柯银斌在“核心能力论在中国的应用”一文提出核心能力的三个局限性:企业规模局限、市场背景局限、行业局限,并认为中国的企业“至今尚无一个工业企业进入《Fortune》世界500强企业榜”,所以“目前中国企业似乎(除极少数外)无法直接运用核心能力理论。”(1999, [9])按照这样的观点,那么,是否可以这样推理:核心能力是那些进入全球500强企业的专利?如果企业“能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拥有可扩展性和不可模仿性的学识”[3],该企业就应该进入世界500强,或全球跨国性大公司行列?或者说,核心能力对我国企业来说,是否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确实,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是以GTE 和NEC两家大公司作为例子来阐述核心能力的。但根据他们对核心能力的描述,并没有把核心能力列为世界500强企业的专利,这个在前面已经作了分析。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有核心能力呢?其实,弄清楚了“什么是核心能力”和“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之后,关于“什么样的企业有核心能力”这个问题也就好分析了。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第一,核心能力可以提供进入更多不同市场的潜能;第二,核心能力可以在更好地使终端产品满足顾客可感知利益方面产生重要作用;第三,核心能力是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1990, [3])。依照这样的标准,可能我国相当部分企业缺乏后两种形态的核心能力(即亚形态和成熟态),但基础态的核心能力,在我国企业中还是存在的,因为上面三个条件在企业中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现在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提高、强化和激活核心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如何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能力,使其尽快达到亚状态和成熟态,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从“什么样的企业具有核心能力”分析出发,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观点:(1)几乎所有企业都可能存在基础态核心能力,但只有部分企业拥有亚状态核心能力,而拥有成熟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则可能是很少一部分。(2)企业现在是否拥有能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成熟态核心能力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去培育这样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揭示出核心能力成长的规律,为企业决策提供借鉴。正如一棵小树要培养成参天大树,需要护林员的精心培育,但前提是要弄清楚树的营养和生长过程,弄清楚树木成长的规律,否则,就不能科学地培养树木。(3)我们提出几乎所有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核心能力,其意义还在于更有效地把核心能力思想运用于中国的企业中,为我国企业培育竞争优势提供决策思路,如果把我国企业排除在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俱乐部之外,研究核心能力的价值就要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