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小七重口味19楼:毕业了,别都在城市大医院的门前纠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28:05

毕业了,别都在城市大医院的门前纠结

安徽医专团组织助推实用人才“下得去”

本报记者 王磊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1日   08 版)

    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和医生,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安徽医专)临床医学系主任郭毅最看不惯的,就是自己的学生“不务正业”。

    有一回,一名学生毕业之际告诉他,打算去一家网吧应聘“网管”,这让郭毅气不打一处来。

    “学临床就是为了当一名好医生,否则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郭毅坦言,“即使不去医院,选择创业,也应当去开一个诊所,这样才能学有所用。”

    不过,理想归理想,摆在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面前的现实是,如果想留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做一名临床医生,几乎没有太大希望。

    据安徽医专的一份调研报告分析,安徽省内专科层次临床医学毕业生在城市大医院已经饱和,如果在城市就业,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乡镇卫生院对于临床医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人才需求高峰会继续持续5年以上。

    这份报告进一步分析呼吁,进行“农村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使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毕业生的生活、学习更有保障”。

    “不如到农村去,在基层照样可以成为专家,并且得到社会认可。”在郭毅看来,“农村卫生院今非昔比,绝不再仅仅是‘三大件’,B超,甚至CT都有,关键缺的是人!”

    据安徽医专副校长陈建中解释,正是基于对就业形势的提前判断,安徽医专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站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走下去、走出去”的办学之路。

    用真实的社会实践杜绝“黑板上开刀、书本上看病”

    “过去老师在‘黑板上开刀,书本上看病’,怎么能教出会看病的学生?”郭毅认为,老师必须成为看病的好手、专家,培养出的学生才能胜任农村医疗岗位,“所以,教学改革首先要拿老师‘开刀’。”

    自从临床医学系实施“院系合一”以来,未满50周岁的专业技术人员统统进入附属医院,在与本专业对口的临床科室里工作。

    “医院与系部真正合为一体,人员隶属、工资关系不再分开,职称相互挂钩,彻底理顺了临床与教学的关系。”据郭毅介绍,系部双师型教师不断涌现,上起课来底气更足了;附院医生的带教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也有很大提升,“其中一家附院一年的在研课题从零升至十几项,论文由几篇上升到三十几篇。”

    “专科绝不能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中专的发面馒头。”据郭毅介绍,不少医学类专科类学校设置的基础课程与本科并无二致。为此,学校结合农村医疗岗位需求,对不适应专科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剔除,加大全科医学、预防医学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同时邀请基层临床医生参与编写教材,强化学生的临床技能。

    与此同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也是早早地穿起了“白大褂”。现在,从第二学年起,他们就提前进入实训基地,由临床医师授课,“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接受“床边教学”、“实景教学”。

    “基层最需要的是具有动手能力的医务工作者。为此,我们确立了‘教、学、做、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护理学部一系主任张小来干过20多年护士,深知这项“基层”工作的不易。为此,她在5年前组织学生,结合临床实际,动手搞小发明,此后从未中断。

    “护理专业的大专生,还搞什么国家专利?简直是天方夜谭!”起初,张小来和她的学生们不止一次听到类似的质疑。

    然而,事实是,截至目前,仅仅两次申报,安徽医专的“小发明”就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56项实用新型专利。

    从“多功能输液盒”到“防脱型注射器”,再到“儿童防冻被”…… 发明人正是这些尚未跨出校门的普通高职生。而且,今年又有210项成果等待申报专利。

    “护士工作绝不仅仅是‘打针发药’这么死板,他们应当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解决临床实际中的问题。”在张小来看来,通过在校期间“动脑、动笔、动手、动口”的训练,可以为将来到基层从业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对农村卫生院能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安徽医专由团组织牵头,在合肥市郊的肥东县王铁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临床医学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以便学生较早地熟悉基层卫生工作特点。

    结合每年一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校团委组织各系部团员青年,成立7~8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奔赴省内各县以下乡镇卫生院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社会调查,提供医疗服务;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社会实践报告会,把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的所学、所想、所见、所感,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传播开来,吸引更多的团员青年参加到暑期实践中来。

    “这些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况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有助于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安徽医专团委书记奚晶晶告诉记者。

    广泛的社区志愿服务培育开放合作视野

    “走出去”,加强合作,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形式,才能真正地“走下去”,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安徽医专新校区学术报告厅里曾经举办过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通过3年的学习,首届104名安徽农村在岗卫技人员从这里顺利毕业,拿到了成人大专学历。他们在校领导的带领下,重新宣读《医学生誓言》,随后,返回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岗位。

    在校期间,为了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学校灵活编班,错开开课时间,学生可以在5个班上自由选课,以确保课程不掉队。此外,学校“送教上门”,在学生相对集中的地区开设了3个教学点,方便当地学生就近上课。

    安徽医专表示,将总结“政府、学校、医院合作,共同培养”的经验,力争为全省每个建制乡镇卫生院1~2名技术人员,打造面向农村和基层,融教学、培训、鉴定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培训服务平台。

    走出去,需要开放的视野。安徽医专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很抢手,这与校企合作、深度融入行业密不可分。目前,8家知名眼镜连锁有限公司作为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可提供200人顶岗实习,学校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在此基础上,学校打算再建立4个实习基地,并把它们吸收进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现在,安徽医专开设的21个专业中有7个专业与行业协会、学会密切结合,其他专业均与医药卫生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协会办系,这是校企合作的理想境界。”医疗技术系蒋长顺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他的名片上印着自己的另外一重身份:“安徽省医疗器械协会秘书长”,自打协会成立以来,安徽医专承办了全省每年的医疗器械展览会。

    “带着教学计划给车间主任看,带着企业老总来看我们的实验室,就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蒋长顺表示,跟着行业走,可以及时地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出岗位技能标准,也为学生就业搭建了桥梁。

    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走出去”之前,需要跨出校门,深刻地体察社会,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医务工作必备的职业精神。

    为此,校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社区服务、一助一结对、爱心助学等志愿活动。不仅仅在老年公寓、残疾人康复中心,甚至在“省直运动会”、“四体会”之类的大型体育赛事上也能见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今年3月,有着10年历史的安徽医专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获得“第八届安徽省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奖”。

    “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和延续了新时期雷锋精神,培养了广大团员青年的爱心和责任心,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安徽医专团委表示,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转化为操作性较强的社会实践,使广大团员青年在服务中接受教育、在奉献中增长才干,为他们今后能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