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医保局官方网:庞明老师讲六祖坛经?00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7:35:33

 

 

                            庞明老师讲六祖坛经(二)

                      六祖坛经庞明讲解

 

    下面开始讲法:

   禅定

   慧能大师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不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六祖的禅宗,以定慧为大本,过去讲,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定慧有区别。千万不能迷信定和慧有什么区别。佛祖讲因戒生定,因定生慧这两句话错了。不行。首先第一不能说定慧能区别。定慧是体一不二的。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当你入到那个状态了,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有体就有用,有用就有体。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你要一定,心里安静了。要观照体察,就叫慧。体察这个东西时,定就在慧上了。说定呢,慧就跟到定上了。你定到那儿都是体察,这本身是个慧。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咱们练功,你体察没杂念了,体察就是个慧。一和这个事物结合了,心就更专了。这又是个定。定慧双修,定慧勿等,就是这个意思。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定慧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学道的人,要说先定后慧,还是先慧后定,你要说这就错了,成两个了。怎么表现呢?你嘴上说什么,和你心里的不一样,这就是定慧不等。因为慧能这个境界,他这个根性,是内外一体的。心里想,嘴上说,就这么做,这本身是个定,也是个慧。普通人不行。心里面一想,嘴上说的不一样了。咱们讲意元体时讲过。现在的人意元体被五马分尸了,不能统一了。可慧能他这是里外一致的,一想一动就说,就表现出来了,里外完全一样。这就是定和慧。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非常难了。一般的人都做不到。因为意元体里面不统一,慧能那个体性特别,为什么能做到一闻即悟呢?他里面是一致的,有那个整体性,一般人里面乱套,需要先把这个修成整的。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法我,不离四相。这几句话,可能是后人加的,和前面口气不一样了。是反对神慧的。因为神慧搞辩论了。上下不衔接,怕是有叉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一种行为,达到定。一个直心,心里想什么,嘴上说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就解决问题,不让你干别的什么!这儿它引经了:《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古代不讲直心是德吗?一个直下面是个心,就是德。想什么说什么,但你想什么说什么都得合到道上去。你想杀人就杀人,那还是道吗?你想骂人就骂人,我想揍你就揍你,这行吗?直心是道场。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得符合佛道教那个道理,符合那个就行。这两个境行到一起了,就行了。莫心行诌曲,口且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这心里想的,自己做的,乱七八糟的。不说真话,口说我这是一行三昧,不行直心,这样的人不是真佛弟子,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口是心非,这本身是妄语,是不对的。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一般的人执着到法相上去,执着到一行三昧上去。打坐不动,说这叫做一行三昧,要这么做,却是障道的因缘,和我们一般练功参禅的正好相反。我们认为打坐不动,妄念不起,什么念头都没有了,这不对,不符合于道。道是什么呢?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道里面得有动静,得活。意念不住到一个事上,就通流了。住,就被束缚住了。若做不动解,只如舍利佛,安坐林中,不会说舍利佛不对了。六祖在这里引用了经文来说明他这种讲法是对的。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倒。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现在有人教坐,要看心,看净,要不动,不起念头,这样练功,很多人把身体搞坏了,成疯颠了。看当时坐禅出偏的人不少。这么迷迷迷,里面出来一个幻觉,搞不好,出问题了。他不会对待,不知道里面出来各种景象。应该平常心对待,而不是不要不要……。一来念头,越急越不要,结果把神经搞乱套了,失常了。所以练功出偏是自古就有的。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慧能讲的参禅。明心见性,不是让你什么都不想,反对这样。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定慧等是什么样子呢?象灯一样,有灯就有光,没灯就没光了。那个念头和它结合,不算着相。因为它里面的那种状态,没有具体实相,是无形无象的,没方没圆,里面那个状态,守着那个状态,守的这个功能,去体察就称为慧。定在那儿,心不为外物所牵,就称为定。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是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方法没有顿,没有渐。利与钝与人有关系。你还没有悟的时候,慢慢的来,一点一点往前走。修的时候慢慢的修,悟的时候是一刹那的,当时一悟,哎!变了!这也符合咱们以量变到质变的道理。杂念慢慢少少少……没有了。咚!静了!出来了!那一刹那质变的时候,是个顿的。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你是顿也好,渐也好,不论谁来修都行。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有什么念头,不要琢磨它。无相呢?无相者,于相离相。这个相,指各种形象,包括概念,离开它,不要着于它,这就叫无相。无住呢?无者,为人本性。无住是人的本性,为什么说无住是人的本性呢?念念不住,我们人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的总是停不住,它是生生不灭的。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人的本性,指念头,无有断绝,一念断绝,法身就离了色身,人就死了。应该是每个念头念的这个对象,不要住在它上面,这就对了。你要停到上面了,就住到上面了。考虑问题的那个对象,就把你捆住了。我们一般人都爱犯这个毛病,本来人性是自然的,可我们不按这个自然走了,着那个事。有个好事,那个事真好,还想那个好。如果那个事不好,真***倒霉,还想那个事。事早过去了,还停在那,住在上面。一住,捆住了,捆住了就出烦恼了,离开这个本性了。本来我们这个本性是无住,可我们人违背这个本性了,让它恢复这个无住,就完了,不住在上面就解决问题了。于一切法上,念念无住,即无缚也,此是无住为本。你看慧能这个法多简单,参禅后世这个呀,那个呀……人家都是从事上来的,六祖讲的这个参禅和孔夫子讲的一样,从事上去做去。孔夫子不说吗,我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坐着想,想了半天,不如从事上去做去,这么去做,无念无相无住,这样就解决问题了。这是最根本的。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能离开一切相,心就清净了。任何相上,不要着这个具体事物,不着这个相,就是无相。在这个境上,你不让它染着你,就称为无念。比如,咱们上大街上去,有的时候,你不注意,它那儿也是个境,可是它就没染着你。脑子里没打上烙印,既然没打上烙印,你就没染上它,就没这个念头,它可以有这个事,但你可以没这个念头。

   据说武则天崇信佛法,为看看人的这个心性,可不可以不注意旁边,心注到一个地方,周围的事情可以管不着。找了些判刑的人,给一盘水端着,不能洒了,洒了就砍头,不洒就赦免。又找了好多舞女,都裸体在那儿跳舞,让犯人端水走过去。端过来后问洒了的人怎么洒了?说看了旁边的人,就被砍了头,没洒的问他旁边有什么,说不知道。他把全部精力都贯注到这盘水上了。周围什么花花世界他都不知道,也不管了。这就说明外面环境你不要注意它,它就染不了你,你就不会起念头,就称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从自己内心世界里,从那儿离开这个境去,不要在具体方法上生念头。无念又不是什么都不想,一个念头都没有,不是这样,念头没有了,就死了。学道用心,若不思义,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自迷不悟,又谤经法。学道的人不去按智慧思量具体事物去,去想怎不起念头,自己迷了还不要紧,又劝别人也这么去搞就错了,诽谤佛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渐,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也不离,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念如何解释呢?这是慧能特殊的地方,在这儿是否批三国?无念本来是一个词,他把它拆开来讲,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他这么讲,下面就答了,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无,离开二相、有无二边、各种事情,念呢?真如本性,你老得考虑这个去。他这个无念拆的非常妙。古来没有讲的,太漂亮了,太准确了。的的确确无念就是这个样子。守着意元体虚灵的状态,念头的那个真如本性,他不是口念,而是体会。体会那个真如本性,那叫无念。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真如,就是咱们讲的意元体,是念头的体。念头是真如的用(念不是概念)。你把念头守着意元体时,守的这个功能是意元体的。守的对象又是意元体本身,是体。这一点上,六祖讲这个问题,后世修禅宗的对六祖这讲法也是忽略了,也许是因为六祖讲的太好了,后世禅宗都不敢这么讲,一讲这个,别的都没法讲了。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自己内在那个精神境界,从里面起念,念着那个意元体,真如。经常这么做,日常生活中干事见闻觉知,就染不着它,你同时还是自在的。里面守着意元体,外面还能干事。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原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这里心指念头)。你要看这个念头,念头本身是个妄。他是从里往外说的,后人是从外往里修的,所以他说心念就是妄念,是虚幻的东西,你看它干什么呢?就不要看它了。一不看,妄念没有了,就恢复真如了。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本性本来是净的,之所以不净,是因为有了妄念。你这儿说,我要看那个净,这本身也是个妄,净的妄念。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你想看,也是个妄念。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本来意元体里面是没有形象的,你要搞了个净的形象,也是净象。若说看净是功夫,却把自己本性障住了,那这个净把你捆住了,老追净追净,把原来那个净丢了,又多了一层东西,这是说看心看净。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修不动,看见别人有什么过患,自性不动,这是对的。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

 一般人坐着不动,一坐下开口便说人是非。不看人非,这不动是对的。身子不动,嘴说别人错,挑这挑那,是是非,这都不对。

   今既如是,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坐禅嘛,对外面各种境界,不起念头叫坐,里面这个心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祗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他这一搞,一个坐禅,一个禅定,四个字说了半天,就两个内容,离开相,心不乱,这就叫做禅定。离开诸象,各种形象离开,念头不起了,心里面不乱了。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本来就是清净的,我不染,没有念头,什么也不着,这就叫做禅定。所以你要能做到什么都染不着你,影响不着你,内心里就一直清净。咱们以前讲课时讲过这么两句话:无事时莫让心空,有事时莫让心乱。没事时莫让心空,一空好啦,精神断灭了,顽空啦!里面有个灵明,灵明在躬,有事时里面有个主牵着,也不乱。这就是禅定。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自性本来是自己的,净是自己的,修是自己的,法身也是自己的。佛行也是自己的,佛道还是自己的,都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