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英雄:2011年高考经济常识57个考点与分析1 - 高三政治教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4:37:13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商品:①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②商品的基本属性;③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先有商品和商品交换,到原始社会末期才产生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
3.商品的使用价值
(1)含义: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3)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多重性越发明显。但在特定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特定的。
4.商品的价值
(1)含义: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关系:商品交换表面看是物与物的交换,其实质是人们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因此,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5.二者的关系:任何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1)二者是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处于商品中,二者缺一不可。人们购买商品时都希望“物美价廉”,这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消费者力图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正说明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二者是对立体: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的;其次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为此必须让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必须付出价值,因此,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6.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或多少,价值量通常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它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只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对于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来说,价值量只能有一个。价值总量是指某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所有商品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9.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两种。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某部门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别引起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10.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11.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4、(易错)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5、(易错)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6、(易错)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7、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含在某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除非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最终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才会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3)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加,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增大,因此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4)商品数量(使用价值的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使用价值的数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成正比。
(二)货币:①货币的产生和本质;②货币的职能;③纸币的产生和发展;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是惟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为什么能够执行:货币是商品,也有价值。)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货币-商品)
(3)贮藏手段:现实的、足值的货币。只有金银或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
(4)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或赋税、租金、工资等。(产生:赊账买卖)
(5)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4.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5.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定条件下也执行支付手段、世界货职能。
6.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因而一定时期内纸币的发行量、面值大小及每种面值纸币的发行量都由国家在遵循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决定,但国家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7.货币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等阶段后,经过信用卡的过渡,又迎来了电子货币时代。
8.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9.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定义: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通常是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出现的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现象。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
①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物价上涨,经济过热;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 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持续低迷。
②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③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短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④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量人为出、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等措施,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治理通货紧缩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等方针。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联系:
①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②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10.正确对待金钱:(1)取之有道,用之有度。(2)抵制剥削阶级的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的思想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如果 l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 W-W。
2、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时买与卖分离。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即W-G-W。
3、纸币不具有价值尺度。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假币不是纸币。
4、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5、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6、(易错)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7、(易错)商品、货币、价值就其本质来说,都是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都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正确)
8、(易错)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9、(易错)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等价交换要求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相等。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和价值相符,但现实中,等价交换并不存在于每一次交换中。)
(三)价值规律: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②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格与供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资源基础配置。
5.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剌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6.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促使社会资源配置不断趋于合理和优化。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决定因素)是价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考虑,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有政策因素、纸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2、等价不是价值与价格相等或完全一致,而是相符。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因此三个作用都基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违背价值规律的表现,结果就是受惩罚或遭淘汰。
3、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
等价物-----般等价物-----货币
↓     ↓     ↓
交  换 价  值 ←——— 价格
经典热点创新题
1.甲、乙、丙是生产商品的三家企业,他们4小时分别生产M商品6件、10件、12件。乙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刚好与当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同,乙企业4小时创造的价值总额为300元。现在乙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乙、丙三家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额分别是:
A.150元、300元、300元                        B.150元、360元、360元
C.180元、360元、360元                         D.180元、360元、240元
2.假定2008年生产一件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一件B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10倍,且3件C商品=2件A商品。如果2009年全社会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其他条件不变,那么3件C商品=__________件B商品.
A.10件               B.15件              C.30件               D. 20件
3.2009年10月18日李老师采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买了价格55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25万元,然后在15年内付清银行贷款30万元及利息8万元。其中8万元利息、55万元房价、25万元首付,分别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A.贮藏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4.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于 2010年5月1日- 10月31日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门票为:平日普通票价格为160元人民币、指定日普通票价格为200元人民币、指定日优惠票价格为120元人民币、平日优惠票价格为100元人民币、夜间票价格为90元人民币等不同档次,货币在门票定价中:
①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②是观念中的货币   ③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④是现实的货币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5.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半导体产业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货币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
A.货币——纸币——信用货币——信用卡
B.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C.实物——货币——信用卡——电子货币 D.实物——货币——纸币——电子货币
6.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能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这句话说明:
①商品必须通过货币才能交换        ②实现商品价值对生产者至关重要
③拥有货币比拥有商品更重要        ④质量与需求是生产者的生存之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④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范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固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不能把公有制经济等同于国有经济。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国有经济作用及表现:①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②当前,随着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由于国有经济仍然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而且其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因而国有经济仍然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③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④不能把国有经济等同于国有企业。
4.集体经济地位和作用:①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②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也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必须长期稳定。③股份合作制企业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
5.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只是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即使是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也不能笼统地认为是公有制经济,只能说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6.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对于股份制企业的性质不能笼统地说它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产的支配范围,扩大国有经济的力量。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要素,促进经济发展。
7.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外资经济又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区别在于: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力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利于方便群众生活,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有利于吸收劳动者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可以促使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增强综合国力。
政策: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8.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不平衡,多层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
9.按劳分配。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②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0.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这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旷式。②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等。③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合法的劳动收入: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按劳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国家事业单位以及党、政、军、警、公、检、法等部门的工作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等,都是合法的劳动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职工所获得的工资、奖金等,也是合法的劳动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同样是合法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主凭借管理劳动和技术劳动获得的收入,也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购买彩票中奖获得的收入,投资于股市获得的收入,通过灾害救济、扶贫济困等获得的收入等。
非法的劳动收入:如生产假冒伪劣商品和搞盗版的“劳动”收入,无照经营和无照行医的“劳动”收入,生产毒品的“劳动”收入等,既然是非法收入,自然不会受到保护,而且要受到惩处。
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如贪污受贿、坑蒙拐骗、抢劫盗窃、走私贩私、偷税漏税、贩卖毒品、欺行霸市、迷信敛财等的收入,要严厉予以禁止和惩处。另外,有些企业违反劳动法、严重侵犯职工权益而增加的收入,也是非法的非劳动收入。
1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一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①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②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必要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总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13.效率优先是价值规律决定的;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也是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本身决定的;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决定的。
14.合法的私有财产保护,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促进财富的积累和对财富的合理利用,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①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②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社会公平。③由党的性质、地位、宗旨所决定的。“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决定了她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④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⑤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社会主义公有制 =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而不是主导。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一个方面表现。另一方面就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不是对所有行业所有部门而言的 ,不同行业和部门可以有所不同。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再简单地划作是非公有制经济。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要具体分析 , 其中国有集体成分仍然是公有的 , 国有集体控股企业 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它体现了公有制的优越性。股份制是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 股份制经济必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但股份制企业不一定有公有制成分。
4、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地位不平等 , 但其市场地位是平等的。
5、合法的劳动收入有: 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含国有)劳动工资、奖金津贴、管理收入、技术收入等 , 凡消耗人的体力和脑力所获得的个人合法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是指因资本金生息的收入 , 包括存款利息、股息红利、购买债券的利息、房地产租金等。按生产要素分配 ,则资金、技术、管理、信息、劳动力、土地房屋(用于生产)等都可以成为生产要素。按劳分配侧重公平 , 按生产要分配侧重效率 , 但不能说按劳分配只体现公平 , 按生产要素只体现效率。
6、按劳分配的原因≠ 我国分配制度的原因。
7、价值规律起作用的途径是通过价格体制 , 供求关系 , 竞争规律进行的。这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三要素。
8、宏观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等。
9、(易错)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易错)股份制是私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股份制本身属于资产组织形式,与社会性质无关,目前在我国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1、(易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12、(易错)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则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②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①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②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等价交换这个根本原则决定了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竞争有一定负面效应;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是维护公平竞争的保证;开放性是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3.宏观调控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元缺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必须把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和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它们之间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4.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统一的。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之上,同时又是对市场缺陷的弥补。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必须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它不否认计划,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2、政府或政府官员(不含党的组织和村干部)代表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 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活动不是。但国家可以通过企业或社会因素进行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机构也是国家机关 , 但不是企业法人。其活动也可以行使国家职能。政府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直接的 , 但不直接参与管理和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3、(易错)有市场存在就可以称作市场经济。(只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才称为市场经济。)
4、(易错)只要是市场竞争,就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竞争也有一定的负效应,也会带来资源的浪费。)
5、(易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的。)
6、(易错)宏观调控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7、(易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8、(易错)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主要依靠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9、(易错)市场准入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0、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府的宏观调控不等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经典热点创新题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09年7月11—12日在长沙举行。据此回答1—2题。
1.论坛围绕两岸直航、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议题,广泛交流意见,凝聚共识,以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两岸经贸论坛成功举办:
①进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  ②有利于建立国共两党高层对话机制
③说明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④有利于台海和平,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两岸关系存在很强的互补性,由于实现了“三通”,两岸贸易成本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产品在对方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两岸经贸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A.台湾农产品更有竞争力                   B.农业生产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C.两岸实现“三通”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D.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竞争性
2009年房价在一些地区和城市上涨过快,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回答3—4题。
3.2009年1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时说,如何使房地产建设能走入一个健康的轨道,首先需要弄清楚政府要做什么,市场要做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国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上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②社会主义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只要发挥市场调节就可以了 ③我们既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  ④政府具有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但不能包办一切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4.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统筹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制定长远的规划和政策。这体现的哲学原理: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联系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
C.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                        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海峡两岸关系尽管历经坎坷,但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逐渐成为滚滚潮流。2008年12月15日,经历30年风雨历程,海峡两岸“三通”终于化茧成蝶,基本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是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符合历史前进潮流的事情,不管面临多少困难,花费多少时间,终究都会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实现。
两岸三通实现后,空运直航,截弯取直,节省燃料、成本和时间;海运直航,全面开放货物贸易,节省开支和时间;直接通邮,全面、直接、双向通邮,节省时间和邮资。
联系材料和实际分析两岸三通的经济意义。
参考答案: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岸共同市场有助于形成两岸大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市场的作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两岸经济发展;②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两岸共同市场有助于两岸经济的交流和经济联系的加强,双方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节约社会劳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互利共赢;③有利于增加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消费质量,改善人民的消费方式,从而扩大内需;④市场经济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两岸共同市场有利于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加强双方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互利共赢;⑤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⑥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⑦有利于两岸携手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两岸经济平稳发展 。
6.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也就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请你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分析如何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
参考答案:①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积极开发和利用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③节约资源需要个人转变消费观念,倡导节约意识,提倡“绿色消费”,培养文明、安全和科学的消费方式。(考生若答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环保型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也可酌情给分)
8.我国农村一直被视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表一:M市5年来城乡居民生活变化情况
指  标
单位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66
2476
2622
2936
325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60
7703
8472
9422
10493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47.7
46.2
45.6
45.2
45.0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38.2
37.7
37.1
36.9
36.5
注:一般来讲恩格尔系数高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60%—50%之间是温饱;50%—40%之间是小康;40%—20%是富裕。
材料二 在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形势下,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家电下乡”政策。农民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名牌家电产品,并可获家电价格13%的财政补贴。在政策刺激下,家电企业纷纷开拓农村市场,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并将“节能”、“防潮防锈”等个性化功能加入到产品当中,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家电消费的发展。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 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政府为什么推动“家电下乡”?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农村家电消费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1)近年来,W市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所增长,但城镇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增幅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呈不断下降趋势,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高于城市居民家庭,表明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但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明显。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家电下乡政策。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出台家电下乡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家电下乡”政策是正确的意识,既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又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拉动了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
(3)①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发展。②国家搞好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制定和完善“家电下乡”等相关政策,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提高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企业面向农村市场生产,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使用环境。④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企业应该重视产品质量,增加个性化功能,满足农民需要。
三、企业和经营者
(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①企业及其作用;②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③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④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⑥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2.公司作为企业的一种形式与其他类型企业一样,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制企业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的。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公司制企业占据支配地位,大中型企业通常都采取公司形式。
4.采用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利于按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5.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类型。股份有限公司适合大中型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则适合中小型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或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股票: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居民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股票价格是变动的,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计算公式: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存款利息率。
6.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国家财政深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对状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7.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总值减去成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不能把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利润相等同,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量,企业利润增加,经济效益不一定提高,还要看企业生产成本是否增加。
8.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9.企业兼并、规范破产、加强联合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0.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法和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租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运用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按照价值规律和我国国情办事,有效发挥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效能,提高经济效益;③企业可以通过兼并、联合、破产方式,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④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质量、良好的业务素质,才能使企业在优胜劣汰中追求经济效益;⑤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追求名牌产品;⑥企业走正当竞争之路。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不是唯一的市场的主体。法人是一种组织,不等于经济组织,也不是自然人。公司是法人,企业不一定是法人。公司是企业。
2、利润高或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高。经济效益既考虑劳动产品 , 又考虑这些劳动产品价值的实现 , 还考虑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劳动俄本〉。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 , 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 可以说是企业规模、竞争力之源。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 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两条途径都围绕着利润的增加、成本的减少两方面。
3、产品的质量对实现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 但不能说质量好就一定效益高。高效必须优质 , 优质未必高效。优质产品如果消耗的劳动多、成本高 , 就可能不会高效;优质产品如果不适销对路 , 不符合市场的需求 , 造成积压也不会高效。
4、企业的规模大 , 可以产生规模效益 , 但是不意味着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好。我国组建大企业集团 , 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从而能参与国际竞争。
5、要区分法人、法人代表、厂长经理、企业法人 = 法人企业、公司等概念。
(二)企业的经营者:①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②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1.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行政指挥作用。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又要具有经营者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包括文化水平、组织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法律意识和创新精神。
2.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①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行政指挥作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发挥保证监督作用。②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3.企业创造名牌产品:①名牌产品意味着产品质量高、信誉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②企业创造名牌产品,有利于以优良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在市场中赢得新的胜利。③名牌产品不仅是一种有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是一种无形资产,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④企业要创造名牌产品,必须要增强竞争意识,只有不断创新,提高工艺水平,才能创造名牌、保持名牌、发展名牌,为此,企业必须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为企业创造和发展名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多创名牌、发展世界名牌。
4.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正当竞争主要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创立名牌,提高信誉来取得竞争的胜利。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名牌代表了高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名牌代表着信誉和形象。其根本目的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名牌往往有好质量,使用价值高,往往耗费了更多的人类劳动,因此价格更昂贵。
2、合法的竞争才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国家应对竞争加以引导和规范。
3、(易错)市场主体即盈利性机构。(市场主体除了包括盈利性机构外,还包括政府、学校等非盈利性机构。)
4、(易错)股份公司都有股票。(股份有限公司有股票,有限责任公司则没有。)
5、(易错)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注意区分国民经济的主体、主导与支柱等说法。)
6、(易错)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就好;企业盈利多,经济效益一定好。(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产值和经济效益不一定成正比关系,还要考虑成本消耗与产品质量。)
7、(易错)企业合并的规模越大越好。(企业合并应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并非越大越好。)
8、(易错)降价销售属于不正当竞争。(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是否为不正当竞争,要具体分析。)
经典热点创新题
1.美国高通公司不生产手机,但拥有CDMA核心技术标准,现在中国的手机厂商每生产一部CDMA手机,都得先向高通公司交一笔专利费用,这给我们企业的启示是:
A.加大高科技研发,创立知识产权B.中强科学管理,这是影响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C.企业的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重要D.把引进核心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2.有广告宣称,普通股民通过专门培训,就能轻松掌握并实现零风险前提下的利润最大化。该广告:
A.不可信,因为股票是高收益与高风险同在的投资品
B.不可信,因为股票的风险与收益是成反比例关系的
C.不可信,因为股票价格与银行利率成正比例关系的
D.不可信,因为股票价格波动规律是不可能认识的
四、产业和劳动者
(一)三大产业: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三大产业划分的依据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
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异同。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但二者的计算范围不同:国民生产总值以本国常住居民为计算范围,只要是本国的常住居民,不管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国内生产总值以国界为计算范围,只要其经济活动在本国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都要计算在内。
3.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人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增加值,社会总产值是毛产值,国民收入是净产值。
4.绿色GDP:GDP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公有制的优越性、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
6.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未改变: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并且浪费严重。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差;农民的负担较重,增收缓慢;农民得到的社会服务体系较差;
7.调整农村经济结构:①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②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的三大产业及乡镇企业,搞好城镇化建设,走产业化经营道路;③大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④小农业结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关系,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⑤劳动力结构: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水平;⑥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实现中部东部西部共同富裕。
8.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靠党在农村的政策:继续完善党在农村的联产承包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推进税费改革,减免农业税、多予少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化、城镇化战略;发展农材的第二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促进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依靠科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9.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0.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
培养新型农民的经济学依据: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②农民是市场的重要主题,培养新型农民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③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好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提高劳动者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11.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核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关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金鈅匙;切实现减轻农民负担是当务之急
12.取消农业税:是国家运用财政和税收的手段发挥宏观调控的扛杆作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公有制的优越性、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
13.实施系列惠农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意义:①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②有利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巩固国民经济的基础;③加大“三农”财政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村教育文化的发展;④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14.怎样提高农民收入:①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②面向市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③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④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增收;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增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⑦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作用;⑧切实减轻农民负担;⑨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民外出务工,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增收渠道;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⑩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5.作为国民经济主导的工业是指现代化机器大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工业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
16.工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17. 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一方面目前我国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机器大工业为主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
18.大力发展工业支柱产业:机械工业、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汽车制造产业、建筑工业等。
19.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含量高、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第三产业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属于广义的服务业。服务业还有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之分。第一层次: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等,属传统服务业;第二层次:金融、房地产、咨询、法律服务等,属予现代服务业。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军队警察等。
21.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因:①必然性,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②意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稳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现状: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重都很低。
22.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三大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正确处璋三大产业的关系,形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第二:要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它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 , 既是一种经营形式,也是一种分配方式。但家庭承包经营不是集体经营。
2、农业结构 ,不等于农村经济结构。它是指农业(狭义〉内部粮食和经济作物结构或者广义农业内部农林畜副的结构。农村经济结构是指农村中农业和非农业的比例关系。
3、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关键。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 , 当前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关键是减轻农民负担。
4、加工业不等于产业化经营 , 乡镇企业不等于农村中的工业。
5、三大产业总括了我国所有的国民经济部门。 一、二产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第三产业又为一、二产业提供服务,所以它们相互促进。
6、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调整经济结构的原则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依托,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相协调,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协调,地区经济相协调。
(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①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③劳动合同制度;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才得到了统一。
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劳动者的权利:平等选择职业;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安全卫生保护;职业技能培训;参加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提请劳动争议。(2)劳动者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遵守职业道德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提高劳动者职业道德的意义:促进劳动者积极钻研业务,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团结协作争创集体荣誉。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意义:关系到劳动者个人能否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关系到全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及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3.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经济原因(意义)
(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中央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无疑会促进生产、拉动经济增长。
(3)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既是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努力扩大就业,是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体现。
(4)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实现国家长冶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4.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政治原因(意义)
⑴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2)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决定的,体现了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就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能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基本权利的实现,解决就业问题能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符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要求;
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的执行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其积极履行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的表现。
(3)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5.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具体办法:
国家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②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④加强财政支持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⑤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企业: 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农村:加快小城镇建设;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
个人: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转变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6.劳动合同制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7.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守平等自愿的原则核心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
8.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首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9.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10.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基本、核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11.基本原则: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12.作用: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统一。义务不可以放弃,而权利能放弃。
2、我国现在的失业是称为结构性失业。原因:①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②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制转变的必然产物。③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结果。④计划经济时代,重复盲目建设的后遗症影响。⑤我国的改革,尤其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用人单位逐步建立人才竞争机制的影响。解决:①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提供条件使之再就业②由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安定的“稳定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从我国现实来看,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经典热点创新题
1. 2009年1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这一规定:
①加大了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支出    ②有利于保障流动就业人群的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④能减轻企业支付职工社会保障的负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了“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主要体现了国家财政:
A.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B.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C.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D.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3.2008年,占全国人口总数约2/3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农村人均日消费仅有5元多,5个多农村人口购买的商品才相当于1个城镇人口购买的商品,这意味着:
①我国农村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点应放在扩大农村消费上
③我国农村居民注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④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任务艰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右图漫画:“挖煤”。这损害了劳动者的      权利。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D.休息、休假的权利
国家将物流业列为十大经济振兴规划之一。回答5—6题。
5.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物流业属于: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建筑业
6.物流业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纽带。振兴物流业有利于:
①资源优化配置   ②企业“走出去”  ③消除贸易壁垒   ④提高生产效率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表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GDP增长情况表(单位:亿元)
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7年
GDP总额
1473
1882
3049
3546
7208
11985
22439
32508
注:其中,GDP总量世界排名1978年第十,2000年第六,2007年跃居第四。
表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世界排名表
谷物
籽棉
花生
甘蔗
肉类
茶叶
水果
1978年
2
3
2
7
3
2
9
2007年
1
1
1
2
1
1
1
材料二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08年1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产生该经济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运用实践的知识分析说明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的原因。
(3)为什么要“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参考答案:(1)表一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逐年增长,特别是从1995年的十多年来增速更快,GDP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十,2007年跃居第四。表二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主要农产品产量世界排名除甘蔗位列第二外,其它均跃居世界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改革能反作用于生产实践,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属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质,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关系农业基础地位牢固,关系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是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大问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7年
粮食产量(万吨)
30477
39401
51229
5016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33.6
535
2162
4140.4
耕地面积(亿亩)
21.47
19.66
18.45
18.26
材料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家庭分散经营,我国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广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经济发迭地区转移,农村土地呈现荒废、闲置的趋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说明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我国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
(3)结合上书材料,说明党的决策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
参考答案:(1)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但也面临着耕地面积减少和粮食总产量下滑的压力,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①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推动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确保粮食安全;③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村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党中央既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成就,又勇于正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②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认真加以研究,及时出台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党中央尊重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9.材料一: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及资源短缺情况
煤炭
原油
电力
天然气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60%
10%
——
5%
2007年短缺
8000万吨
1.6亿吨(进口)
200万千瓦时
8—10亿立方米
注: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中,我国将有9种严重短缺(依赖进口),10种短缺。
材料二:我国资源利用情况
资源综合利用率
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
矿产资源回收率
单位产值能耗
机动车油耗
工业用水重复率
比发达国家低10%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比欧洲高25%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5%—20%
注: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中,中国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位居133位。评价指出:低产值、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读表分析节能减排的唯物论依据。
(3)结合经济常识相关知识,就国家和企业应如何解决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较少,能源供应紧张,能源短缺现象严重,部分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材料二反映了我国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能源浪费现象严重,低产值、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模式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2)节能减排的哲学依据主要有:①自然界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3)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③企业要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④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⑤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意:以上五点,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10. 去年入冬以来,围绕“进城有看点、出城有亮点”的目标,南昌市上下掀起了“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热潮。预计“通过3年的奋战,力争到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实施“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是我们这些年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科学发展”正确理念的延续和深化,更是一件体现民本、改善民生、造福民众的大实事、大好事。全市上下都要深刻认识“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对事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组织好、实施好。
请你谈谈南昌市建设“森林城乡、花园南昌”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①南昌市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④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有利于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11.近几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劳动力供大于求将比去年增加100万人,达到1400万人。由于劳动力总量供给压力空前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幅增加,产能过剩、贸易摩擦对就业存在负面影响等,就业形势趋向严峻和任务加重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
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就业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有利于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②增加就业有利于增加经济总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①国民收入的分配;②财政收入和支出;③财政的巨大作用。
1.国民收入:是指用货币表示的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国民收入作为净产值,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2.国民收入经过复杂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积累:(1)扩大再生产(主要部分)(建工厂,修铁路,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2)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建学校,建医院,建剧场等公共设施);(3)社会物资储备(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等)。
消费:(1)公共消费(国家行政,国防,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等);(2)个人消费(消费的主要部分)。
3.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①必要性和重要性: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的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积累和消费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可以相五促进。对立性主要体现在二者所体现的利益关系不同。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眼前利益,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③怎样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二者不可偏废;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4. 财政的含义。财政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它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5.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和地方预算组成,两者构成国家预算体系。
6.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国家通过税、利、债、费四种形式,组织收入,筹集资金,形成财政收人。同时国家又要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形成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反映政府的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国家的各种职能才能得以实现。
7.财政收支状况有三种情况:①收大于支,有节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如果节余过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②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意味着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③支大于收,形成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不能笼统地说财政赤字是有害还是有利。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应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8.财政的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面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9.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10.财政收人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在社会总产值中,最终有多少成为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要通过现的分配过程,所以财政收入还要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并非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应统筹兼顾,综合考虑。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 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品是交*的关系。国民收入与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那部分国民生产总值不是等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收入的分配是不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 , 不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财政收入是由国家经过预算进 行分配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 , 财政收入经分配后也 分作积累和消费。但两者不等同。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自国民收入 , 另一部 分来自非物质部门。
2、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 收大于支;收等于支 , 或收大于支略有节余; 收小于支。第一种情况意味着财政没充分利用 , 第二种状况叫做收支平衡 , 第二种状况就是财政赤字 , 财政赤字主要依靠借债来弥补,但发行货币也是一种消除赤字的办法。不能笼统地看财政赤字是有利还是有害。一般说来 , 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等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3、我国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运用财政收支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易错)社会总产值越多,国民收入越多。(国民收入是净产值,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5、(易错)决算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是执行和决算环节的依据,因此预算是财政的主要环节。)
6、财政赤字必然引起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会导致经济总量失衡,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7、(易错)财政收入代表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正确)
8、(易错)财政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过多的财政收入,会影响企业和个人收入,并最终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反之亦然。)
(二)税收与纳税人:①税收及其基本特征;②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③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①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人形式的主要标志。②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税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的固定性并不是指税收是永远不变的,而是指征税对象和税率是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的,不能随意改变。因此,税收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③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这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④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没有依法向国家缴纳税款,都是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同点在于违反税法的手段、方式不同。偷税、骗税采用的方式较隐蔽,而欠税、抗税则比较直接明显。
3.主要违反税法的行为:(1)偷税:方式:欺骗、隐瞒。表现:仿造、涂改、销毁帐簿和票据;少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及经营利润等。(2)欠税:关键词:纳税期限。(3)骗税:方式:欺骗。主要目的:骗取国家税收优惠,集中表现在出口退税方面。(4)抗税:方式:暴力、威胁。目的:拒不缴纳税款。
4.我国税收的性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所以,我国税收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国家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用于不同方面的建设,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5.我国税收的作用: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6.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三者的关系: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税收是财政收入中最基本、最稳定可靠的形式,税收过程就是国家组织筹集财政收入的过程,也是国民收人的分配过程。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有重要作用。在财政收支和税收征管中都要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和税收都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吕标的重要调节手段。
7.纳税人的含义和决定因素。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8.主要税种:(1)增殖税:对增值额征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2)营业税,对营业额(销售额)征税,是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税种。(3)消费税: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税。(4)企业所得税:对企业纯收益额征税,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重要税种。(5)个人所得税:指国家对个人所得额佂收的一种税,它对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有重要的作用。
9.“纳税人” 意识是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的意识。一方面,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另一方面,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10.公民必须自觉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原因:第一,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公民只有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国家的各种职能才能得以实现。第二,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有偷税等行为的人,不仅是违法的人,也是缺乏责任心和不讲道德的人。
11.公民如何树立纳税人意识。(1)作为纳税人,应把为国纳税引以自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青年学生一旦成为纳税人就要自觉纳税。(2)每个公民都应该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3)必须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的武器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4)向不能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及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 , 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但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特征。它们也可能具有其中的某一个甚至两个特征。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 是利用税的固定性特征来让农民减负的。
2、(易错)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和以往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有的税收都是取之于民,但只有社会主义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劳动人民。)
经典热点创新题
1.以下是个人所得税税率表(适用于工资、薪金所得)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1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王先生是某公司的高级职员,月薪7600元,按照新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起征点2000元),王先生的薪金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款为:
A.1200元                B.745元          C.1145元         D.1250元
2.亚当·斯密说过:“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这句话强调的是:
A.在收入分配中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   B.提高经济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根本途径
C.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
D.收入分配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总额高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包括针对基础设施在内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如果投资规模过大,增速太快,结构不合理(如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就会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这说明: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②做事要注意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重视事物量的变化,学会优化结构  ④要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促成质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对4万亿元巨额投资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属于财政支出,能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②能增强我国经济抗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有效刺激国内需求,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③国家可以通过它有效调节资源配置  ④国家可以通过它了解和掌握经济运行的态势,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
A.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按照我国相关规定,甲流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在国家规定范围内接种这类疫苗,费用由政府承担;第二类是由公民自费并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此类可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等,费用由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承担。政府用于甲流疫苗工作的经费属于     。体现财政      作用。
A.公共服务支出、  集中力量办大事  B.扶贫和公共管理支出   健全社会保障
C.经济建设支出、 人民生活有保障    D.公共服务支出、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6.国产甲型H1N1疫苗将由政府埋单,此项财政支出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这说明:
①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税收是国家职能实现的物质基础
③在我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④税收具有无偿性的基本特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调整汽车消费4政策。具体调整为:一是条大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二是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此举旨在抑制大排量汽车的生产和消费,鼓励小排量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有利于降低消费,减少空气污染,促进国家节能减排:L作目标的实现,根据材料回答7—8题。
7.对汽车消费税政策的调整,体现了税收具有:
A.强制性               B.固定性            C.无偿性.       D.随意性
8.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现象主要包括:
①国家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②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③有利于引导企业合理生产与居民合理消费  ④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家电下乡的指示精神,财政部、商务部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财政补贴促进家电下乡的政策思路。为稳妥推进,自2007年12月起在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进行了家电下乡试点,对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三大类产品给予产品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直补。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
联系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并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说明财政补贴促进家电下乡政策思路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①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家电下乡是利用财政政策调节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 口拉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低。家电下乡有利于扩大内需、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家电行业的冲击,促进家电行业健康发展。③家电下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六、银行和储蓄者
(一)我国银行:①银行的产生;②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③银行的业务和作用;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国家金融体系,银行是金融业的主要机构。
2.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银行产生的主要标志是,货币兑换业发展到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业务。
3.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一方面经营存放款业务,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另一方面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业务,充当支付中介。
4.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①性质: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弯,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者。②职能: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2)商业银行:①性质:是企业法人,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②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费用。③我国目前有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1)吸收存款:来源:①企业、事业单位的存款;②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2)发放贷款: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可支持工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商品流通,扶持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3)办理结算:两种形式:现金结算、非现金结算(转帐结算)。结算中常用信用工具:①转帐支票(办理同城转帐结算用);②汇票(用于外埠结算);③信用卡(注意货币发展历史: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第一,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蓄水池)第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寒暑表或气象站)第三,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调节器)
(3)政策性银行:①性质:向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②目的: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③我国目前有三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迸出口银行。
5.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我国目均前已形成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工明确、互相协调的金融监管体制。
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就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7.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建交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是适应加入 WTO 新形势、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当前社会信用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屡禁不止,商业欺诈、逃避债务现象日益严重,财务失真、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比较普遍,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相当突出,文化市场混乱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生产经营中的重大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国家角度:①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依法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②坚持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立法机关加强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完善法律监督体系,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③抓好政府信用,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来带动社会信用的根本好转。
(2)党的角度:①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市场主体(包含企业、消费者、劳动者):①要坚持诚实信用等市场交易原则。②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都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领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家机关 , 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 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一一制定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银监会既不是国家机关 , 也不是企业法人 , 但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人。银监会产生后 , 行使着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 , 形成了出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组成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 使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2、(易错)银行属于企业(需要结合银行性质进行具体分析,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企业;央行和政策性银行则不是企业。)
3、(易错)所谓“银行信用”是指银行要讲究信誉。(银行信用指银行和客户间的货币借贷关系,也称为信贷。)
(二)公民的储蓄:①存款储蓄及其作用;②债券与商业保险。
1.广义储蓄包括存款储蓄、购买债券、商业保险、手持现金等。我国对公民存款储蓄的原则和基本政策我国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惹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实行鼓励和保护个人储蓄存款的基本政策。
2.公民存款储蓄的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债券与股票相同点:都是有价证券、集资手段、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不同点:性质、受益权和偿还方法不同。既然债券是一种债务,因而到期要还本付息。而股票不是债务,是股东投人公司的资金的所有权证书,股东不能要求退还股金,但可以出卖股票。
4.债券的种类及其特点:债券的分类:按发行者不同,可分为:(1)政府债券:以国家信誉和财力为担保,风险最小,还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特点。(2)金融债券。(3)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风险最高。收益最高。
5.我国商业保险的类型和作用。类型: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型。作用:商业保险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6.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
不同点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
性质
解决多数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
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人体现。
给付标准
只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项目广泛,给付标准高
承担费用
大多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
完全由个个负担
保险依据
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
被保险人的需要
相同点
都是减少风险,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都是保险中的一部分。
5. 保险公司。①保险公司是办理各种商业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保险公司不是政府部门,而是金融企业。②公民参加保险后发生意外损失,得到的是合同约定的经济补偿。
6.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特点比较: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其收益率比股票、债券低,但灵活方便,积累性强;与储蓄相比,政府债券较其他两种债券风险小、安全性好,可抵押转让,利率比储蓄高,金融债券、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率高,但有一定风险;购买商业保险在风险发生时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弄清债券与股票,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几组概念的区别。
2、从广义来看, 对公民来说, 储蓄存款, 购买债券, 购买商业保险和购买股票都属于投资行为, 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 居民储蓄的直接结果是货币退出流通, 只有当银行再贷出时货币才又进入流通。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 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 , 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 , 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 , 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 ,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
4、(易错)储蓄就是存款储蓄。(存款储蓄属于狭义的储蓄,广义的储蓄还包括购买债券和商业保险、手持现金等形式。)
经典热点创新题
虽然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但2009年国内银行企业仍普遍有十几个百分点的利润增幅。据此回答1—2题。
1.银行是从事金融活动的重要机构。以下对商业银行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作用        ②它属于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③它以追求银行利润为唯一目的        ④银行企业可以实行兼并和破产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中央一揽子刺激计划让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发展起来的依据是:
A.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B.社会主义国家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C.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加强         D.央行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
3.李某把3万元现金存入国内某商业银行,存期为一年,到期时李某获得540元的税后利息。那么李某利息收入的来源是:
A.银行发放贷款收取的利息                          B.国家对储户的奖励
C.银行利润                                        D.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刘女士一家三口,2008年底夫妻双方月收入13000元,每月日常开销在4000元左右,另外还有20万元活期储蓄存款。刘女士家有20万元房屋贷款没还,每月要还贷2000元。刘女士的儿子半年后上大学,每年学费加生活费大概是15000元。回答4—5题。
4.刘女士比较合理的理财方案是:
A.15万元炒股,5万元购买三年期国债  B.15万元购买金条,5万元选择活期储蓄
C.15万元提前还房贷,5万元购买社会保险
D.15万元提前还房贷,5万元选择半年期储蓄
5.再过半年,刘女士的儿子就将成为大学新生了。那时候,他要学会:
①给自己的生活记账                  ②团体采购、买二手货
③最大限度地利用免费资源            ④打工,自己挣钱自己花
A.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随着市场机制的健全,股份公司越来越多,筹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某股份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股票和债券的主要区别是:
A.股票是有价证券,债券仅仅是一种债务凭证 B.购买者与公司的实际经济关系不同
C.股票可以买卖,债券只能到期还本付息         D.股票收益总是大于债券收益
7.2008年9月12目,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宁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纪念币共两枚,其中金币1枚,银币一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该纪念币:
A.能收藏,但不能在市场流通                    B.其购买力是由国家规定的
C.纪念币不会被磨损                              D.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七、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一)商品服务市场:①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②市场交易原则。
1.商品服务市场的范围。商品服务市场是商品、服务交易的场所,是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三类市场构成的。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不属于商品服务市场的范围。商品服务市场是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商品服务市场上交易的生产资料和服务都是商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有形的商品,服务性活动是无形的商品。
3.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只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才能保护消费者和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社会财富不被浪费,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4.内容:自愿、平等、公平、诫实信用。这些原则从不同方面规程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这些原则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其中,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也是商品服务交易成功的前提。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缸,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违反现象:强买强卖,搭配销售。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市场主体间是平等竞争、平等交换的关系。公平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违反现象:缺斤短两、坑蒙拐骗、黑市交易等。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违反现象: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非法销售等。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市场交易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因原则各有其特点 , 又相互联系。它们和市场的一般特征有天然联系 , 但 又不能混同。平等性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竞争性必须以遵循公平原则为前提。违背公平原则需要法律和道德来调节 , 又体现市场的法制性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2、(易错)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规范有序的试金石。(正确观点是“公平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规范有序的试金石”。)
(二)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①家庭消费的内容;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③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家庭消费的含义。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通常所说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即家庭消费或居民消费。家庭消费的对象是消费资料和服务,消费的结果是生产出劳动力。
2.家庭消费分类。(1)按消费内容分:①物质生活消费:吃、穿、住、用、行。②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娱乐身心,发展提高自身。③劳务消费:花钱购买的各种服务。(2)按消费目的:①生存资料消费:包括必要的物质生活消费和有关的劳务消费。②发展资料消费;③享受性消费。
3.家庭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费的发展,既可以表现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表现为消费结构的升级。从消费水平上,表现为人均消费总支出和人均消费品数量的增加;从消费结构上,表现为生存资料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消费逐渐增加,家庭消费从低级开始逐步向较高的层次递进发展。
4.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从根本上说,家庭消费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生产决定消费的一种具体表现。从这一点看,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经济。具体影响因素有家庭收人水平、物价水平和家庭人口数量等。
5.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和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另一方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6.辩证地认识家庭消费行为。一方面,消费有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之分,家庭消费是个人的消费行为,国家应当尊重个人生活消费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家庭消费绝非与社会无关。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需求的创造,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这要求国家和社会要对人们的生活消费进行科学的指导,消费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7.正确消费观念的内容。①家庭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人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③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④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这是我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是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国情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指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更是指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
8.适度消费与当前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并不矛盾。①所谓适度提费或合理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人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而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家庭收入的多少来合理进行消费。②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超前,应该看是否超出消费者的收人能为这个动态因素。有的人现在的收入虽然不太寓,但预期收人高,在消费上的回旋余地大,只要具备这些前提条件,能够还清贷款或分期付款,即使借钱消费,也是适度消费,而不是超前消费。
9.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不是销售者的恩赐。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对消费者本身有利,而且对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具体地说:①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消费者占主导地位,这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安排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自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和利润。②消费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使商品服务市场的运行更加规范、有序。消费者的权利行使得越充分,人力物力财力就越能合理配置,市场运行就越规范有序。
10.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此外,消费者还享有获得消费方面的知识的权利,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11.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和组织机构及职能。维权机构:行政机构;执法司法机构;社会团体(包括消协);舆论监督工具。维权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与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请求行政部门进行处理;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2.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消费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学法、懂法、用法,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绝不能滥用消费者手中的权利,损害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影响全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13.消费者的每一项权利都与市场交易原则相联系。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市场交易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规范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就违反了市场交易原则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坚持了市场交易原则。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消费包括家庭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广义的消费还包括生产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在家庭消费中要量入为出 , 既不滞后也不超前。不滞后就要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就是要量入为出 , 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鼓励消费与提倡节约是不矛盾的。艰苦奋斗与鼓励消费也是不矛盾的。
2、消费者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 , 但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依法。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与市场交易原则是一致的。
3、(易错)家庭消费按照消费目的,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注意分清消费内容和消费目的不同的划分标准。)
4、(易错)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可以决定生产。(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5、(易错)扩大内需就是鼓励超前消费,建设节约社会要求节制消费。(任何时候都应该倡导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符合的适度消费。)
6、(易错)维护消费者权利与他人、社会无关。(消费者权利的维护,关系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市场经济规范有序的运行。)
经典热点创新题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国家质检总局因此加大了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力度。回答1—2题。
1.要消除消费者的“三怕”,作为生产者应该:
①注重自身的信誉与形象           ②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③进行产品创新,丰富消费品市场   ④规范生产,严把质量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要使消费者“吃什么,心里有数”,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正规的合法经营的企业,生产优质饮食产品
B.宣传消费知识,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消费观
C.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保证食品市场“绿色、安全”
D.运用法律手段,修改食品卫生法,严格司法,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者的打击力度
3.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2004年、2007年、2008年分别为49.15%、47.15%、43.01%、37.3%,这变化趋势表明:
A.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增加                B.家庭食品支出额在减少
C.消费结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D.以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为主
4.是否诚实守信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三鹿奶粉、金华火腿、重庆火锅底料等少数违规生产企业被暴光后,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都受到重创,这一事实说明:
①诚信建设和品牌对企业至关重要      ②重视信誉和形象有利于促进商品价值的实现
③重视信誉和形象能增加商品的价值量        ④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漫画中导游的行为主要损害了消费者的    。
①安全权 ②知情权  ③自主选择权 ④公平交易权
⑤求偿权  ⑥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⑥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表一: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状况(单位:元)
时间
城市
乡村
1979年
400
200
2008年
20000
8000
表二:某地居民消费结构(%)
时间
食品
衣着
教育
旅游
1979年
75
18
5
2
2008年
30
30
20
20
(1)表一和表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要更好地发挥消费的作用,国家应当处理好哪些经济关系?
(3)运用政治常识分析,国家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消费问题?
参考答案:(1)表一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比较大。表二反映了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物质消费比重下降,精神消费和劳务消费比重上升,消费层次提高。共同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热点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应当坚持科学合理、适度的消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恰当的消费率,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能够实现先富与共同富裕的结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服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加强市场监管,生产出更多适合人们消费需要的高质量的产品。
(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核心。我国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基本职责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人民服务是起码要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国家应当关注民生,特别应当为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
7.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我国农村的现实发展和农民的迫切愿望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强农政策:在减免农业税的基础上加大各种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的标准,2010年开始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2010年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随着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材料二  2009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的劳动力素质、设施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相对比较滞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明显过大,多数地方的农民不知道测土配方施肥;全国54%的耕地仍“靠天吃饭”,50%—60%的中小型灌区设施老化失修。
(1)扩大农村有效需求,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之一。材料一中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是如何起到扩大农村有效需求作用的?
(2)材料一中我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运用相关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要求做到“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统一?
参考答案:(1)①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农村有效需求;②加大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劳动和就业技能、增加其预期收入,从而扩大农村有效需求;③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对农民最基本生活需求的补贴,从而扩大农村有效需求。
(2)①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制定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②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我国政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制定政策时增强服务意识,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愿望出发,先搞试点然后再广泛推广,力争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上一个新台阶。③政府在减免农业税基础上加大各种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的标准是我国政府组织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重要职能的具体表现。④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是政府履行文化职能的具体表现。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责。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就是其具体表现。
(3)①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②依靠科技进步,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③加大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建设和改善农田基本设施,增强其对农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4)①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一系列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到 “生产发展”。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目标,通过一系列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政策措施,让农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做到“生活宽裕”。③“生产发展”,可以为农民群众的“生活宽裕”奠定物质基础;“生活宽裕”,可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实现更好的“生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求做到“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统一,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八、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一)当代世界市场: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②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③经济全球化;④外汇与汇率;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1.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1)原因: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2)表现: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2.世界市场的含义和类型。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根据在世界市场上流通的内容,可将世界市场分为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等类型。
3.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世界市场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过程: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世界市场的萌芽。世界市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了统治地位后形成的。
4.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时间:1995.1.1。别称:“经济联合国”。性质: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目标: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5. 世贸组织的作用。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性质: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目的: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7.世界银行。性质: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货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对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投资的长期贷款。作用:(1)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2)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8.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原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特别需要能够处理世界经济事务、协调世界经济关系的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9.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它是在使用外汇时必须与本国货币折算而产生的。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当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人民币时,则说明外汇升值(与此对应是人民币贬值),即外汇汇率升高。
10.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11.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①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的因素。②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这是影响汇率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国际收支中如果出口大于进口,资金流入,意味着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则本币会上升。③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差异。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高,通货膨胀率高,说明本币的购买力下降,会促使本币贬值。反之,就趋于升值。④除此之外,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还包括政府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突发事件、国际投机的冲击、经济数据的公布甚至政府要员的言论等。这些因素之间也会相互加强或相互抵消。
12.对货币贬值的具体分析。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中;有利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1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改善贸易条件,降低企业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14.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15.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金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16.经济全球化。是指20世纪末期,随着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从仅有的商品交换广泛渗透到生产协作,技术、信息交流,资金融通和劳务合作等各个领域。可以说,各国经济日益融合成一个全球经济的整体。
17.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但具体来看,又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政策保障;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成因,企业经营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8.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机遇。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和渗透性越来越强,任何国家要想置身于这一潮流之外而求得较快发展是不可能的。就整个世界经济而言,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间加强经济协调与合作,从而能缓解经济发展中的重重困难,能完成一国力量所难以承担的重大发展项目;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有可能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有效的配置,有利于各国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全球范围的专业化协作。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都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风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是并存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并没有能够平等地、均衡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同。一般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有可能从中获取更大利益。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力量较弱,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些。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同样有可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
19.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客观趋势,我国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并注意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其有利因素和资源加快发展自己,及时防范和控制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风险。
20.我国主张世界各国共赢、平等、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所有国家都应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世界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的和共存的目的。我国的这一主张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即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21.国际贸易中存在不等价交换现象,其方式是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面压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另一方面提高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扩大了初级产品价格与工业制成品价格的剪刀差。所以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其实质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
22.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全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我们更应积极地融入国际市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3.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4.“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5.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外汇汇率是不同的 , 但两者有密切联系。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是指货币与外汇的汇率变化 , 不是指购买力变化。一国货币贬值 , 意味着该国货币能换的外汇更少 , 在对外贸易中有利于产品出口 , 升值则不利于出口。
2、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外债。
3、(易错)外汇就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正确应为“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4、(易错)外汇储备越多越好。(过高的外汇储备不仅会造成经济资源的闲置,而且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
5、(易错)全球化与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多极化格局是国际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对外贸易:①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②关税;③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④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1.对外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构成。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收支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的地位和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竞争力。如果迸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2.关税的作用。第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征收关税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第二,征税关税能够对一国对外贸易起调节作用,维护和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这种作用体现在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在出口方面,许多国家通过低税、免税和退税鼓励商品出口。在进口方面,对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将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以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和发展,而对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原材料、半制成品、先进技术设备和生活必需品,制定较低税率或免税,鼓励进口,以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需要。
3.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及其要求关系。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增加出口才能增加外汇收入,保证多进口;进口是对外贸易的另一重要方面,进口搞好了,又能带动出口。要求: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又要在扩大出口贸易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使二者协调发展。
4.对外贸易基本含义和范围。①对外贸易不等于对外商品贸易。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其范围包括对外商品贸易、对外劳务贸易和对外技术贸易。对外商品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②对外贸易也不等于对外经济关系。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发展国际旅游等多种形式。对外贸易是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
5.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其中对等贸易是目前国际普遍流行的一种贸易方式。
6.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在我国,对外贸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所必需的国际条件,对充分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7.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实行国家经济、政治独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而对外开放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提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8.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平等互利是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也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平等互利既要体现贸易双方地位平等和权利相同,又要求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符合对等原则,这既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等价交换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经济关系健康发展。
9. 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相辅相成,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贸易自由并不意味着进口失控,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时,更要对进口严格控制,以保护国内工业的正常发展。
10.在对外开放中,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有益的东西,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绝不允许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在中国泛滥。
11.倾销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不公平竞争手段,它直接打击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使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乃至被迫退出市场,造成工厂停产、倒闭,失业率上升,这样外国产品就垄断了市场,造成工厂停产、倒闭,失业率上升,这样外国产品就垄断了市场,最后有可能实行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进口国的消费者仍然是受害者。因此,为维护我国的权益,保护民族工业,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应采取反倾销措施。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对外贸易不等于对外商品贸易 , 它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对外贸易也不等于对外经济关系。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发展国际旅游等。
2、(易错)进口越少越好,出口越多越好或“贸易顺差越多越好”。(对于进出口的评价,不但要看数量多少,更要看贸易结构及其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3、(易错)进口关税越高越好,出口关税越低越好。(从我国当前看,履行入世承诺,要求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而过低的出口关税,只会进一步加剧外贸环境的恶化。)
4、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自力更生才是基本立足点。)
5、传统的商品贸易和新兴的劳务贸易、技术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进出口是国际贸易的内容,商品贸易、劳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是国际贸易的范围或形式。)
6、“三来一补”贸易技术含量低,要调整外贸结构,限制其发展。(“三来一补”有利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调整外贸结构,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限制和取消上述贸易方式。)
经典热点创新题
1.“空客”宽体客机,是欧洲许多国家联合生产的:法国生产机头,英国生产机尾,比利时、西班牙生产机身、机翼,然后在法国组装,德国汉堡为它提供座椅。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中的: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        D.信息全球化
2.浙江华丽服饰有限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按50美元/套的价格售出10万套服装,该公司生产该服装的成本为人民币70元/套。假如结算当日的汇率是1美元=6.80元人民币,则该公司可以获得利润为人民币:
A.700万元          B.2700万元        C.3400万元          D.4100万元
3.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了一种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于新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因为:
A.知识是人类共同财产,不应搞知识产权保护    B.反倾销违反了自由贸易原则
C.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开放性 D.贸易保护主义只利己不利人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78年12月16日,中美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建立外交关系起,中美关系三十年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从建交到1989年5月,为两国关系迅猛发展期,尤其是1979年小平同志访美——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美,把两国关系推向高潮。从1989年5月到本世纪初是中美关系发展经历的第二阶段,苏联解体,两极世界终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其单边主义思潮致使中美摩擦不断,特别是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使馆被其轰炸和随后的海南撞机事件,中美关系跌入低谷;本世纪初到现在,中美两国重修旧好,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两国关系也有新的发展,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材料二 中美战略对话是布什政府时期中美两国的新的创造,三年多来已经举行了六次。2008年12月4日,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中美双方代表团围绕管理宏观经济风险、化解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议题进行为期两天的高层讨论。双方在两个方面取得进展:一个是在两国人民最为关注的产品安全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第二,在符合两国人民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合作问题上,比如能源和环境问题上也取得了一致。
(1)材料一蕴涵了哪些辩证法的道理?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2)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高度重视与美国发展战略经济对话的原因。
(3)运用所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中美两国重视战略经济合作、对话的原因。
(4)请你从企业的角度,就我国企业应该如何化解国际金融危机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1)中美建交及两国领导人互访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中美关系的新发展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两国关系经历的复杂发展过程,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两国建交后友好合作是主流,矛盾冲突是支流,体现矛盾主次方面关系道理;两国由建交,到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需要;中美经济具有互补性;有利于取长补短,提高效益,促进共同发展。
(3)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美两国重视战略经济合作、对话,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重视战略经济合作、对话,顺应了时代主题;国际局势向多极化转化,加强战略经济合作、对话,两国可以在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从而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中美加强战略经济合作、对话,也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原则,成为国家间发展正常经济、政治关系的典范。
(4)在化解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要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严格管理,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严把质量关;创新销售形式,搞活产品流通,搞好售后服务;调整产品结构,搞好产品更新换代,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借助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开发适销对路商品和服务;重视国内市场的深挖掘(如有些产品以旧换新,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