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空装饰好不好:中国话语与世界语境中的知识分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43:36
中国话语与世界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中国话语与世界语境中的知识分子 张法 【专题名称】文化研究 【专 题 号】G0 【复印期号】2009年09期 【原文出处】《贵州社会科学》(贵阳)2009年4期第4~9页 【英文标题】Chinese Discourse and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World Context 【作者简介】张法,中国话语与世界语境中的知识分子
张法
【论文分类】文化研究
【论文网络来源】http://www.csscipaper.com/G0
【学刊期数】2009年09期
【论文期刊来源】《贵州社会科学》(贵阳)2009年4期第4~9页
【英文标题】Chinese Discourse and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World Context
【作者简介】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美学、审美文化、思想史,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话语,一直是一个热点。但在关于知识分子话语的讨论中,知识分子的俄国起源和法国起源的两种言说,没有能够得到明晰的论说,而知识分子的俄国型和法国型的不同特点和共同精神,也没有能够得到仔细的析辨。对知识分子概念所含的两个方面,即拥有知识和天下关怀,以及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绞缠和关联,还需要一种思辨上的提升。对知识分子概念所含内容也没有从世界史的大视野进行考察,从而导致在整个知识分子史上,还有甚多的疑难需要进行研究。
【关 键 词】知识分子/俄国型/法国型/定义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09)04-004-009
一、知识分子话语在中国
知识分子在20世纪80年代突然成为一个热题,这是与“文革”后,知识分子开始在理论上得到肯定继而在文化上扮演先锋角色相连的。理论上的肯定,首先表现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认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说,从旧的主流理论框架(阶级理论)讲,知识分子在先进性上就是工人阶级,然后又认定,知识分子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而从新的主流理论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看,知识分子是科教兴国的中坚力量。
知识分子话语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对知识分子话语的反思,并将之关联到全球性的知识分子话语,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中,知识分子充当了改变观念的先锋。正是在这一思想先锋的启蒙运动中,一个知识分子的中国史被建构起来。余英时于20世纪80年代在大陆出版的著作《士与中国文化》论述中国古代的士与知识分子的关联和士自秦以来的变化;李泽厚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的“后记”中提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代代相承的历史。在这一历史中突显了一个与中国革命史一样重要的中国思想史的历程,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思想史的建构者的知识分子的历程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突显了出来。自此以后,知识分子由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为主转为90年代和新世纪的学术建树为主,但对知识分子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学术热点。在20世纪90年代有许明主编的“中国知识分子丛书”13本,在新世纪初,有周宪、徐均编的“知识分子译丛”9本,知识分子的中国特色与世界语境有了一个基本的呈现。进一步,张朋园的《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2002),单正平译格里德尔的《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2002),许纪霖的《中国知识分子十论》(2004),陶东风主编的《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2003),莱马里和西里内利主编的《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史》等等论著从中国与世界两个方面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分子景观。
然而,在一些较为关键的问题上,这些智识活动还是有所不详。这些问题包括:第一,究竟应当怎样定义知识分子;第二,怎样确定知识分子起源;第三,知识分子的最内在精神即社会关怀或天下关怀与所从事的专业关怀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二、知识分子的话语起源
从词源上说,“知识分子”一词来自俄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而这一俄语词汇又是俄国学人通过对拉丁语intelligentia(意为理解、知识)的翻译而形成的。俄国学人在创制出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一词之时,将之定义为“最有文化的,教养的,最先进的社会阶层”。俄国学人在俄国走向现代化的途中,面对着落后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用这样一个词把知识阶层从精神上集合起来。可以说,一种真正的俄罗斯精神就此诞生,从普希金到列宁到再到索尔仁尼琴,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然而在西方,不少学人把知识分子的起源定在了法国。19世纪末的德雷福斯冤案中,左拉在1898年1月发表了《我控诉》,为受冤者伸张正义,表现了对社会正义的坚决维护。左拉之后,法国知识界的一些人士也发表了宣言。《我控诉》发表后,intellectuel(知识分子)这一来自俄语而又有拉丁语根源的法文词,就传到了英国,继之传到了德国和美国。《我控诉》发表的这一天,“被米歇尔·维诺克称为知识分子的‘伟大诞生日’”。[1](P354)这里,“知识分子”这一话语突显的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德国《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的“知识分子”辞条这样写道:“intellectuel通常是受过科学教育的,从事精神、艺术、学术或者新闻活动的人,其能力和志趣都指向智识。从19世纪开始,这一概念用来指称某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偶尔有争议),该群体的成员无论根据其自我理解还是因为其社会地位,都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批判性地伴随以及纠正性地介入社会的状况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自己对日常事件的立场,他们的活动主要不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是主要基于社会‘责任’。知识分子的概念是从关于埃米尔·左拉在德雷福斯事件中的鲜明态度的讨论中产生的。”①
可以说,俄国和法国的知识分子概念在类型上有所差别,俄国知识分子概念的产生是与启蒙和动员国人走向现代化相连的。法国知识分子概念的产生是与维护社会正义而参与公共事件相关连的,在类型的意义上,可以说,知识分子有俄国与法国两个起源,但这两个类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知识分子除了有自己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有家国天下的关怀。俄法的两种知识分子类型还共享了相似的出现背景。在俄国是国家主流不能带领人民迈向现代化的时候,知识分子挺身而出;在法国是国家主流不能维护社会正义的时候,知识分子挺身而出。从这一角度看,知识分子理论是建立在国家主流必然出错的预设上的,在俄国是现代化动员出错,而制度设定的动员体制不能达到让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目标;在法国是法制体系出错,制度设定的监察部门对冤案无能为力。在这种背景中,两国知识分子靠着知识优势和威信优势而成为了制度的候补:启蒙候补和监察候补。当这样从功能性角度对知识分子进行定义的时候,会发现,它是建立在一个西方型的社会结构假定上的。也就是说,通过说“不”来保持社会整体的正义与活力。当然,对知识分子进行这一功能性定义是远远不够的。知识分子最主要地是体现了一种精神气质或精神境界。是这种精神气质和精神境界使他们在进行社会动员和维护正义中显现出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时也使知识分子本身显得伟大。而这一精神气质的核心是一种关于社会、民族、人类的最高理想,和要把这一最高理想付诸实施的内心驱动。正是这种理想和良心让知识分子超越了由其知识所构成的身份,而成为知识分子。
这样一来,知识分子就包括两个要件:第一,拥有知识,这使之构成社会的一个阶层或群体;第二,要有天下胸怀,这一天下胸怀使拥有知识的专业人士成为知识分子。第二点是建立在第一点基础上的,因此通过第一点,可以把知识分子理解成一个社会群体(阶层),通过第二点,体现了这一阶层必然要迸发出来的光辉。我们用第一点对知识分子进行一种社会学的估计,用第二点去衡量这一阶层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本质。这两点,既是统一的,又是有所差别的,其差别性,使得人们在使用“知识分子”一词时,有时仅用其第一个含义,而有时又指其第二个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