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天际线 球赛日:个女作家练习太极拳的体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23:13

太极奥义——一个女作家练习太极拳的体悟

(一)

王英琦/文




  十年前,为了解决生存危机,我踏上了命定的求真求道坷途。二年后,又为了创作我一生中的精魂血魄之作:《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偶然又必然地遭遇上此生躲不过的缘:太极缘(倘不先练好太极、练好身体,完书之日就可能是我的小命报销之时)。

  而今,风刀剑霜已八载。我不能妄言自己已经得道,已经修得太极正果。我只能说,八年的潜修苦练、上下求索,我的习拳生涯可以告一段落,该是试着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悟出的道,去总结一下太极拳理——包括人生之理,以完成认知上的一个循环。这也是中华文化知行合一、体用兼备的优良传统和具体方法论。



  欲说太极,必先定义太极。尽管古今关于太极和太极拳的定义甚多,但我在此系列体会文章的开篇还是想再说上一说,扯上一扯。虽不敢说都对,但起码是自己的真实体会和认知,不是炒冷饭、大拼盘。
  太极二字,本意具有二层含意。一指事物的极限、极致、无限、无穷状态;二指事物倘真能达到此种宏观极限状,也就是最接近临界转换的突变状,乃至最有可能两极相通、极值互通,向另一事物发展转化的状态。如时间与空间的质能转换;宇宙的显、隐对立互补;正时空与负时空的螺旋循环运动即是例子。
  这里,我想郑重指出的是,解说、诠释、定义太极及太极拳的人大有人在,但限定、说出它的唯一性的人却少少。其实太极和太极拳是一种非常态的、特殊的状态和运动。它的前提必须是太——极:一种其大无边或其小无内,刚到极致或柔到极致的状态。只有这种一极到边、到极致的状态,才能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反相成逆变下,通向另一极;才能有幸达到那个宏观量变的神秘临界点;也才有可能是质能互转:有即无,虚即实,能量即质量,唯心即唯物&&
  因此,定义太极,必欲同时界定 临界这一语词的词意。因为,太极的无穷大或无穷小都必须在临界状态才能转变。临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一个事物、一个系统内,两种或多种物质能量交叉矛盾、激烈冲突时的边界状不稳定状。它的特点——一是必须达到事物的某种大数定律;二是极其敏感极其罕见。在这种前提下,有时一个偶发因素,都能引起整个事物或系统的全部变化。引发质能转换,出现另一新的局面或系统。
  可见达到临界及临界转变值是非常难的。这种限制,也就是太极的终极性限制。因为万事万物的恒常态多是中间态,都是有限的、局部的、一般的,很少有接近极限的状态,达到临界转变的。


  我理解,太极二字引申到拳种,就是要最大限量地在人的肢体上体现出一种极致性的相反相成状态——一种既冲突到极致又调合到极致的状态。它实际是对习拳者的严酷限定。是对人的身体宏观调控及自组织能力的一种高标——一种无情衡量和考验。
  太极拳与其它所有拳种的区别,它的高精尖难处,就在于它的名称上,它的立名定义的哲学背景上。用现象界无所不包的宇宙法则太极来命名拳种,表面在最基础处、最低层面,拥有最广义的普适性、群众性,实质在最高层次最极限处又制约着人的终极能力。固然一切拳种欲精都难,但太极拳似乎尤其难。其它拳种也讲矛盾统一劲、十字争劲,但唯有太极拳要求的更彻底全面;其它内家拳也讲内外双修的重要,但只有太极拳更强调十年太极不出门。
  具体说来,它要求太极拳练习者在一种动态平衡的运动状态下,竭力体现出四肢与躯体整体性的身手反称、斜正互参的二律背反:既能体会到行拳时身体各个部位细腻微妙的冲突转化劲;又能保持住在走架时身体重心点的平衡、拳势在极限处的稳定。它所要求的对称性程度之高,确实为其它拳种所罕见。按物理学对称性更高的事物更美、更平衡合谐的原则,真正修练有成的太极拳家,理应在健身、技击、表演三个层面上较之其它拳种,更能显示出整体的优势。


  打太极拳,倘抽象地说,打的就是矛盾劲、转化劲、对称劲。就是要在矛盾转换的瞬间,找到两种劲力转折的临界点、突变点、相变点,以及这个转捩点的动态平衡。这注定了它同时又是一个处处讲力量转换、关系艺术的拳种,考究中间完美过渡的拳种。也因此,说它是打关系,而不是打定势;是正、反、合的三段式(加上时间临界点的立体螺旋),而不是只有正反二股劲的平面循环的拳种,当不为过。大而空地侈谈什么动静、松紧、开合、阴阳毫无意义。大囫囵地瞎扯什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于白说。包括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发等都是玄而不实的无稽之论。这些大话套话基本都是复制的废话。都是精而不确,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只有其然,不知所以然的同义反复。问题不在人人都能把阴阳、开合的发化技术强调一遍,而在如何通过分析推理,使这一技术成为可能;如何使人找到那个神秘际会矛盾力量转化的最佳平衡点和极限点——这才是太极拳的最本质最难处。
  换句话,太极拳的每一招式,都要在人体的时空框架中,领悟到上下、左右、前后空间上定位的整体感,临界转变的一刹那,时间上的连续性——即那个一次次正反六合的临界点——宇宙动态平衡的全息美。
  是的,太极拳的活,简直就是除了上帝老人家,是人都玩不转的特技绝活。只有上帝老人家在创世时,在一次性的大爆炸中,能神气且神奇地立在双面刃上。在那一开一合的瞬间,不仅维持住中心奇点浓缩到无限小的向心力,又衡定住边缘爆涨到无限大的离心力——也就是说,上帝具有同时把握两极极限转换及临界点的神力。
  人不是神,不具有上帝的神力。但人又是上帝的派生物,又被上帝规定了必须按他的属性生存。极言之,人类任何意义上的超越活动,都必须是极限中包含了平衡,平衡中包含了极限的双向互逆运动。
  特别对有志于太极拳的同仁来说,既然别无选择地选择了太极拳这一带有神性的拳种,也就是选择了一种极致性的生命存在方式。这就是:终生都必须在不可能的完美中,追求完美;在达不到极限中,追求极限(那些只求练拳健身的人不在此例)。


  太极拳的平衡是美的,美是和谐的、魅人的。但太极拳中的矛盾、冲突,更是奇异之美,高阶之美。我们评价衡量一个太极高手的高下轩轾,不在他的自我标榜、自我确证,也不全在他外化出来的协调性、灵敏性、爆炸劲、螺旋劲&&而在他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了人拳统一。自觉将太极精神——太极拳在高度矛盾中体现出的超然化境贯穿到自我的全人格,引领自我的全人格。真正的太极大师永远只属于那些旷世奇才。那些超越了个体生命、世俗名利,对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最富敏感的人;那些对万有的差别和矛盾,以及神秘临界最具穿透力——并高蹈于两极颠峰的人。
  宇宙间最大最终极的艺术就是能量转换、矛盾转化的艺术。这艺术体现在那些伟大的太极大师的身上,就是将自己有限的物质生命转化成无限的精神境界。什么样的境界人格,产生什么样的拳式风格。不在你打成什么样,更在你活成什么样——你能活成什么样,你就一定能打成什么样。

 

圆与点——一个女作家练习太极拳的体悟(二)


 王英琦



  打太极拳遇到的最关键词:圆与点。划圆、走弧线、螺旋运动,概莫能外都是为了圆和点。
圆与点其实是一切事物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它内蕴乾坤运行、宇宙循环往复的最佳模式:天行有常、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为了更好地解说太极拳圆与点的运动原理,有必要回到万有的发端处,去探寻宇宙运动的终极原理。这种反复其道的悖反性质,是人的生存必然会遭遇到的悖论。任何人若想终极性地厘清一个问题、一个思路,都必须一次次地溯回源头,向着万事万物发起的初端进行叩问(除非他不想明白,有意搅浑)。因为,宇宙创世时用的就是矛盾律、二进制——从圆到点,再从点到圆的相反相成螺旋运动。


  圆与点的关系是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个圆的两半、一张钱币的两面。圆是点的全息浓缩,点是圆的全息扩胀。圆可以无限地微分成点,点亦可以无限地积分成圆。相对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能互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都是有关圆点的规律。质能互转是连环圆;对立统一是半径圆;否定之否定是一个圆超越另一个圆。
  圆具有空间的广延性、无限性、统一性、包容性。它源于太虚,内涵万有,有着广大的可能性、模糊性、机遇性,表现为一种静态平衡美。点具有时间的瞬时性、顺序性、连续性、永恒性(二者的属性又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互转的)。它源于太极,实则无极。有着巨大的创造性、确定性、开拓性——它充彻天地,组合万物,使一切事物都有了起点与归宿。
  圆可以分解成若干直线,线可以分解成无数点。反之,点也可以构成线,线构成面,面构成体。因此,从本质上说来,点、线、面、体虽称谓不同,但同属一源。也因此,我们可以说,聚而成圆,散而成点。圆是放大了的点,点是放大了的圆。圆即点,点即圆。
  圆以守中融合为精神脉象,点以向上极端为基本指归。圆作为思维的一种直觉式、体悟式、蒙胧式、内敛式;作为实践的一种求同性、中庸性、群体性、曲柔性,反映了东方(特别中国)文化的圆特征。点作为思维的一种抽象式、分析式、明晰式、外向式;作为实践的一种求异性、偏激性、个体性、刚锐性,反映了西方文化的特征。应当说两者都各有长短。东方文化在强调互补中应不忘对立,西方文化在着重对立时应保持互补,进而促使人类整体文化向着和谐、稳定、进步——向着宇宙的大圆无方、至圆无象的终极博圆不断升华。


  接连圆与点之间的过渡形式是运动形式。运动是万物的内禀性。运动虽有多种形式,但最普遍最有效的形式是螺旋式运动。它能包含宇宙间所有不同层次的圆点矛盾统一、矛盾张力(无限大与无限小,引力与斥力等)。如宇宙本身就是由隐显二态——呈太极S状(也即是螺旋状)永恒交替螺旋而成的。倘作比喻,宇宙是一个开放式其大无边的大圆,各类银河系就是一个个开放式小圆,地球和万物则是圆中一小点。这些圆点尽管都有不同维度不同频谱不同次序和等级严控,(所以不能乱级乱序),内里却遵循一个共同法则:发端于点(即开始于量与质变的临界点),中经回归线式的S螺旋运动,最终又回到那个神秘的临界点。例如人的一呼一吸、一生一死,就是典型的从点到圆、复又从圆到点的螺旋回归过程。一个圆点式的闭合,就是一个人生与死的全过程。
  它昭示我们,世间任何事物乃至人,一经诞生,就有了点,有了生命的空间座标、时间基准;有了点绕圆、圆归点的螺旋运动过程。所以,宇宙的宇,即代表空间的无限性,宇宙的宙,即代表时间的永恒性。也就是说,点从它形成的那一刻,就每时每刻必须保持生生不息的动态平衡。每时每刻都在经受从点到圆的量变考验(这个量最无度),最终仍因量的积累或衰亡,走出其自身形式,成为新的质点。


  概括理论完宇宙生成发展的运动规律,回头再来耙梳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显然要轻松明快的多。
  从上述结论不难看出,一切事物都逃不脱起点与终点的时空框架,逃不脱中间过程的螺旋运动,太极拳因为本身演绎的就是道、宇宙法则的最抽象符号,因此外化出来的每一招式,都更应全息式地体现出螺旋运动的回旋之美、曲圆委婉之美。
  美中不足的是,虽说圆、点、螺旋运动高度囊括了宇宙时空物质的运动形式,进而也囊括了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但由于时空界限自身的模糊性、暧昧性,又导致万事万物量与质的边界转变不确定性,运动规律的难以把握性。具体到人,再具体到太极拳,更带来拳理拳术研磨演练的实际困难性。
  毫无疑问,太极拳要求的是六合圆、四维点式的十全之美。六合圆是:前后为一维,左右为二维,上下为三维——同时要与第四维时间点上的每一点都要交合成劲力点,才谈得上是真正的太极拳——正儿八经的螺旋运动。


  如果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大圆,腰轴(两贤间的命门)即是一个小点。打太极拳时,应由腰轴的中心点不断地向全身发出X斜线式的放射波,再收合在人体最重要的末端关节(颈项、脚踝、手腕),这样才算完成一次完整的六合四维三段式(正反合)的太极拳招式。它表面看来是从腰轴到末端关节的一反一正运动,实则在腰动的同时,末端关节已先行反作用于腰轴一次,并在短时瞬间还添上了加速度——加上了髋、肩、膝、肘的扭力矩(亦为螺旋劲)力量,又与腰轴交合一次。这就要求人体的各个发力部位(关节动力环)必须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敏感有序的时间差、速度差(有落差才产生能量、才好发电),以便在最后的一刹,一并发出最大的整体力量——即短脆且具穿透力的寸劲。也就是说,在运动的初起阶段,速度力量要尽可能地小而松柔,中间阶段保持匀速,最后出拳时,要将速度从极小极柔快速提到极刚极大,就如拳谱说的柔行拳、刚落点,破圆成方,这样才能产生更强的加速度,从而形成向外杀伤力特强的打击波。


  从腰部看,打太极拳很象在不停地划着一个个正反横 字。其实太极拳的每一招式,都是一个呈X对称斜角横躺着的 字。无数个横 字,无数次反复缠绞开合出的劲力点,又形成一个立体的8字(即为太极图的S图形),形成一个竖螺旋。这个竖螺旋的内部物质结构就是隐形的气流。
  由此可见,打太极拳就是通过腰部的平圆、横 字圆,去带动贯通全身的立圆、竖8字圆。而斜圆(侧圆)则是错综绞拧的螺旋过程中,所划分出的身体四肢两极间的异向扭曲离合之圆。相当于中国古典舞的走上身、留下身;或走左身、留右身。
  一切的 劲、化劲,一切的走圆划弧,一切的曲线循环,一切的手眼身法步,全要体现出这个斜X形——这个竖螺旋——这个无限大的圆和无限小的点之间的永恒运动规律。


  遗憾的是,我们日常看到的太极拳运动,基本都是背离了这些规律的。特别是所谓的表演性竞赛套路,更是异化成只有平面圆、横 字的二段式螺旋运动(少一个腰部与末端关节的再交合,即第三段的劲力点)。而一旦少了那个关健性的正反合中最重要的合字——那个最出彩的劲力点,即使腿抬的再高,身形动作再优美,也与太极拳无缘。至多也就算个太极舞吧。
  一般而言,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侧重在由中间平衡点(腰轴)到外部极限圆(颈脖手脖脚脖)的极致美上。陈式太极拳的特点则正相反。侧重在由外部极限圆到中间的平衡点——即腰轴的中和美上。杨式拳看似大松大开,打得却是两极间的抽丝劲,合在关节末端的极限处。陈式拳看似刚紧争裹,打的却是中间部位的缠丝劲,合在腰轴的中心点上。

极柔软而后极刚强——这是太极拳界的经典名言。它指得就是圆与点之间双向互逆的矛盾劲、反差劲、分歧劲。这种矛盾反差劲越大,调和的越不见痕迹越自然,太极味儿就越浓郁纯正,越显得圆融、圆通。甚至可以极端地说,世上的一切事物,莫不都处于求圆、待圆、破圆、归圆的流动变化过程中。
  若再进一步地追问,为什么宇宙上帝要选择圆、点、螺旋式作为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它们是最平衡、和诣、优美的几何图形,是最简单省力最具有惯性复制性的图形——宇宙上帝用的是最符合美学原理的对称性设计方案。如圆和点,无论怎样颠倒翻个儿,它的基本对称都不变。
  圆与点的概念是相通的。圆和点常作一义理解,实质包含两义。两义不分,则又可灵活应用。例如打太极拳,其实一半打得是外圈大圆的明劲,另一半打得却是内圈小点的暗劲。明劲外化在身体的外部,容易看出、好找感觉;暗劲内含在身体的内部,不易察觉、难以体悟。只有那些终生不懈追求道追求真理追求太极终极之美的人,才可能在恒久的实践经验中,感受到太极的圆活之趣,彻悟到圆点哲学的全部神奥。

 

为真理追求美的形式——一个女作家练习太极拳的体悟(三)

王英琦


  日前,听得一则传闻:有位太极拳冠军(不知是哪一级别的冠军)上街买东西,被二位小偷掏了钱包。冠军发现怒目斥责:你们怎么可以偷人钱包?小偷即刻反唇:谁偷你钱包了?接着上去就是拳脚如雹。正好旁边有人识得冠军忙道:你们别打,他是太极拳冠军!谁知,小偷一听打得更欢了:打得就是这个假冠军!结果,冠军被打得鼻青脸肿、人财俱损。

  这则轶传引发我良久的深思。何以一个训练有素的太极拳冠军竟会被小偷打得毫无反应?何以太极十年不出门,难学难精?——我们不是常见公园里,连老头老太都能比划上几套太极拳?竞赛大厅内,那些所谓的太极王子太极皇后,表演起来不是有鼻子有眼、煞有介事?一些小青年不是确实没花多大代价,就能将人发出丈远?一些中年人不是的确没用几年,就练好了七七八八的慢性病?```````有说太极拳架子越低工夫越深,有说太极拳圈子越小愈见功力;这个认为太极拳的关健在打六合劲,那个强调太极拳的要义全在松柔劲&&
  整个一立论混乱,矛盾百出。到底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究竟是难还是易?是简单还是复杂?一个人倘不俱备足够的太极辩证思维,不懂得宇宙法则在拳理拳道上体现出的统一全息美,简直就会被懵晕困死。哪个论点都破绽百出、似是而非,孤立地看都有些道理,总括起来却处处抵牾——实践起来更是难以有机配合,十八面不遂。
  真理是隐蔽的。太极拳之所以呈现如此悖乱无序的局面,全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哲学背景太深奥,全在于它全息式地演绎了天机运行、真理大道的客观规律。它的广义普适性,使得每个人、每代人都能根据自己的体悟来妄解菩提,定义诠释。以致太极拳越传越走形、变异,几尽失去最原本的精义。
  据说太极拳界的有识之士已窥觉出太极拳在当代的深度异化,敏感到太极拳面临大断层、太极文化的真传后继乏人的危险。他们热切呼吁中国高层次的文化精英加盟太极界,为承传光大中华民族古老的太极文化而共同奋斗。我不知道他们的呼吁应者几人?我只知道我这个与武正好呈一百八十度反坐标的女文人、女作家是听到了,并一无反顾地反串到太极界中来了。尽管自己道行还浅,拳也练得不算十分了得,但凭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执爱,对太极拳的深情,我愿无怨无悔无偿地与太极界中人一道为恢复太极拳的真面目,为它的纯正品格和风貌而毕生努力。


  诚如太极拳技击的特点是整劲乱发一样,欲说太极拳就处处离不开一个整字:整体性、全息性。无论是拳理拳道的融会贯通,无论是内在的精气神及外在的肢体动作,都必须是整体的和谐平衡,缺一不可。并且这种整体的统一性,恰恰又是健立在、或者说是有赖于它的整体矛盾性——即它是个双面刃,在所有的整劲上,都包含着实质上的分劲与争劲(也就是棚劲)。这才是太极拳的本义和精髓,也是太极拳较之其它拳种独特的个性及唯一性。
  倘这一论点成立,我们回头再说太极界的混乱就会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认识论上:没有一个能汇通百家矛盾的客观标准——一个具有普适性、公度性、真确性的理论框架。
  譬如最显见的例子:关于太极拳的功能、它的实用性,就各说各理,众口歧调。有人侧重于健身,有人侧重于技击,有人则侧重于审美——观赏与表演。这都对。但都只有片面的道理。尤其在实际练拳中,倘只注重这种部分性的功能,势必导致太极拳的练偏练废,最终也达不到练拳的最终目的。确实,太极拳是从不跟人讲各个用处、主观真理的。它只认全个儿的、普遍性终极性的真理。
  在此,笔者愿不揣冒昧,想就太极拳的功能——这个最基本也最需解决的扯皮问题,谈点浅薄感受。
  先说健身。健身是太极拳,乃至人类一切活动的最初始目的、最根本的动力源。包括巫术、宗教等都是原始先民为了祛病防病、避死就生举行的祭祀性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在声音的配合下,进行的无序化肢体运动——这也是舞蹈、武术的起源。后来随着道家内丹术的发展,随着武术在民间的提高流传,人们又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发明创立了集健身御敌于一体的威力更强、实用价值更高的内家拳:太极拳。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哪怕是公园里的老人家们,只要不执着于拳势的偏低,一般都能收到较好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太极拳的套路势子多是对称性的运动。对调整人的中枢神经大有好处。中枢神经调好了,人体的小病小恙自然也就会好。
  至于说到延年益寿,虽说太极拳有这种附属功能,但付出的代价也相应地要大。它要求先将太极拳的拳理拳道悟明悟透,然后再带动身体科学地艺术地运动,正确地由外及内、由内及外不断反复地将外三合与内三合精美结合。
  较之其它运动形式,太极拳健身的特点是动作舒缓轻柔,四肢百骸一动无有不动。通过全身上下、左右、前后持续性地伸缩收放,矛盾对称劲的经久训练,不断将人的骨骼、经络、肌肉对等拉长,使人的血液、呼吸变慢变匀,细胞分子结构致密致紧,从而促进改变人的微循环和能量代谢,优化人的机体水平。


  再说技击。如果说太极拳的健身功能主要取的是松柔伸展、外在化的躯体运动尽可能达到矛盾最大化的一面,那么它的技击功能主要取的则是收缩与刚紧、内在气机开合最小化的另一面。这一大一小的两极,形成了人体劲力的巨大反差张力,从而产生不可思议的螺旋劲和爆发力,将人发放或弹飞。与外家拳的外向性攻击为主,太极拳技击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在外力即将作用到技击者的身上的刹那,利用丹田发动的气机,带动全身劲力,顺势将人击倒。而且与外家拳不同的是,外家拳伤人往往外化在外部皮肉,太极拳伤人则伤在内里,内部器官受损。

太极拳练到最高功夫时,练拳者的身体如皮球般呈整体涨缩状。这时才真正称得上是触到何处何处发,逢力皆化,随处生辉。身体内部释放出的如原子能般的辐射波,具有不竭的整体的穿透力、杀伤力。
  是的,御敌性的技击与健身性,正是太极拳的两大最基本最不可分裂的本体功能。强调侧重哪一极,都将造成太极拳的偏废异化,都不是正宗纯粹的太极拳。至于审美性的表演观赏,更是这二者有机结合后外化出来的全息美感。


  下面再具体谈谈太极拳的审美功能。审美是一切事物的最初始也是最终极的功能形式。在初起阶段,它表现这一事物的一般属性和低级美(这种美缺乏稳定性与和谐性);在终极阶段,它又展现这一事物的高阶美和特殊性。比方说太极拳,正由于它的哲学背景就是道、宇宙法则,那么它就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全息美。任何人在原发阶段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演绎太极拳,并在较低的层面上,呈现不同的风格美。但在高维度上,它却永远以其内在的品质和高度,以健身技击的两大最原始也最至难的功能,真实而残酷地考验着每一个敢于向它挑战的人,考验着人的终极性整体性的审美判断力、审美综合力以及审美表现力。
  凡是领悟并做到将健身技击完美结合一体的太极拳家,打出的拳式必然外化出一种全方位的和谐美感,行功走架自然符合太极拳的每一规范动作: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如螺旋劲、抽丝劲``````凡是做不到将两者有机结合,或者只能顾及单方面功能的,打出的拳架亦必是毛病多多、断劲处处,符合这项规范却又不符那个规则。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有必要再解说一下关于美的定义。在美学上,美意味着和谐、平衡、对称、简约。但这种纯美要求的前提却又必须是在整合了各种复杂本性的基础上外化出来的一种动态平衡。因为任何事物任何运动,只有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才能保持恒久性。根据反差与张力越大恒定性越强,保持平衡和谐也越难,且越能体现出高维度的协调美和奇异美的这一美学原理,我们不难彻悟,反差性的张力美,才是一切事物美的内核。也因此,哲学上才有另外一种观点:美是复杂,美是差异,美是关系,美是对立与互补``````具体到太极拳,由于两极性本来就是它的内禀性——它在健身时肢体表现出的最大松柔(正好可扩大打击半径)与技击时气机内蕴的最紧收缩(又正好可缩短打击时间),自然形成巨大的反差性张力——离心力与向心力都处于同一临界点,所以才构成太极拳超越于一切武术运动之上的作用和威力,形式美和实用性。
  所谓韵律,所谓神韵,所谓化境,指的都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大反差,错落有致的张力美,不着外痕地将最难调和平衡的动作或事物,天然神奇、炉火纯青地表现到极致


  本文行将结束,我想有个小结:太极拳必须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拳种。必须是集健身、技击、审美于一体的三位一体。达不到这种整体性的功能,也就达不到所有单项功能。如那个太极拳冠军,之所以白挨小偷一顿胖揍,肯定因为平时训练比较急功近利,练得只是表演性的花架子,一到实战自然露马脚。特别太极拳由于用得是难度较大的整劲,倘不是练得上乘功夫,在实战性上还比不上一般拳种。如外家拳只要练上几手绝活,便能一技见效,致人残废。
  倘若用最简赅的语言来概括太极拳的功能特点,我的回答是:整体性、统一性。太极拳永远以其整劲,以其内蕴的真理光辉,以其复杂的简单、极限的中和,等待并制约着所有敢于向极致美、纯粹美不懈挺进的人们。
  让我们以孩童般的好奇,顽强的毅力,为探索太极拳的终极奥秘,为寻找宇宙的真理,而不倦地追求美的形式吧——一切为真理追求美的形式的人,其自身的生命也一定是最谐美的!

在整劲中体悟内功——一个女作家练习太极拳的体悟(四)

 王英琦

 
  《英琦悟太极》流布于社会后,我听到几种反馈:有说看不懂的;有说看个半懂的;最让我高兴的是,我的陈式拳师傅丁大宏老先生,看后即打电话给我说:好,写得好,说得透!
  几种反映,原本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就像任何有价值的文本都不可能对所有人敞开一样,我的文章也不应怀有让天下人都读懂的野心。它既不教一招一式,而且我也不准备将它写成通俗读物,搞成名信片。这是由于它的内容——写的都是对太极拳的拳理拳道的体悟有关。为了避免误会,我想对我的读者大致有个划定:《英琦悟太极》的对象主要针对两类人:一、有着数年练拳实践经验,渴望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人;二、对太极拳的拳理拳道及自我人格修炼有超常志趣的人。


  打太极拳的人,常会听到一个高频率的字眼:气。内气、运气、以意行气、以气行身。那么,究竟什么是气?气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能得气?为什么太极拳格外强调气?倘不对这些问题作死心追问,捋顺这些纠缠不清的气,保不准练拳者拳没上身,气先伤身。
  强调气,这与中国人的宇宙观、方法论有关。中国人属全息感应型的思维方式。认为气是天地万物乃至人的本原。在这种观念下,他们通过体察天象、返观内视,发现了人体有个隐形的、阴阳相交、可循而不可见的气血循环内系统。这个系统比西方现代医学发现的人体呼吸、消化、血液、神经、免疫等系统更为微观、本质,也更为神奥。据此,他们又相应发现并创立了人体气的周流转换、以及人气与天气交融交会的经络说、穴位说。经络,为交换的网络;穴位,是集中的收放点——如此循环不已、链接不断,对人身起到濡养滋补的作用。


  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气是一种带有能量、质量、信息三位一体的物质。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埸,一种电磁波。它不仅是一切有形物体的潜在本质,还以波粒二象性、以音和色的变幻形式在时空中传播和相互作用。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来说,说是在看不见的气埸、电磁埸中既与自身又与外界不断交流转换的一生。不管是气还是埸,不管是波还是粒,它们的内禀性都一样:都具有无形幻化、运动旋转的本性。
  气是生命,但气更是流动。变动与转化是气的第一性,所产生的结构或形态是第二性。也就是说,气虽说是隐态的、虚无的,但虚而不空,虚中有实。气绝不是一种静态物质,而是一个运动过程。气的属性也既是人的属性。坏就坏在人是气,却又不仅仅是气。人除了具有气的变动性外,还具有气所不具有的:结构与形态。气,可以潇潇洒洒、混混沌沌、充彻天地、贯通永恒——人却不行。人气是有严格定数的。活到一定年头,人就气短气虚气浊气乱气滞——最终气绝。人的所有病症:什么肺气肿、肝浮水、胃出血;什么高血脂、低血压、糖尿病,都是现代医学在血的层面上界说人的病因病况的。这对治病固然有速捷快利的一面,却不及中医的全息辩证,由气入手、以固为本的治疗更来的彻底,且具有以治带养的双倍功效。
  在中医看来,气比血更重要。万物生于气却并不生于血。较之于血,人体更像个全方位、开放式的小气埸。只不过这个气埸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要耗散衰竭;气流将不稳定、交换将失衡。而人的生病,就由于气的郁滞阻塞所至。因此,中医认为,治病首先要疏气调气,一旦气顺了通了,血自会畅行,病自会痊愈。


  太极拳与气与人的健身养生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了。尽管人体、人气不可逆地将与时俱衰,但所幸人还有气所赋予的变动性、运动性。运动可以改善疏通人体之气,扩大经络和穴位的收放功能,进而也就间接优化了人的呼吸、血液等功能,使人不断向健康化、甚至年轻化逆转。
  生命在于运动,行气走血更在于运动。但运动和运动是大不一样的。其它运动,包括武术中的外家拳,尽管也属肢体活动,但由于它是以技击御敌为终极目的的运动,因此必然表现为一种凶猛刚勇,以外练筋骨皮为主的运动形式,训练过程也必然以大功率耗氧(气)为前提。这种剧烈性的运动对人体不仅无益,且加速人的老化。
  太极拳则不同。太极拳虽是一种运动,但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特殊的运动。由于太极拳本身就是根据道气的阴阳理念化生的拳种,讲究的就是气与道的对称性,招招式式打的都是冲与和;相生与相克;对立与互补,这首先对人的中枢神经就大有好处。加之它又处处强调整体螺旋、顺势、化功、简直就是人体的柔术和艺术体操。它不仅不耗氧,反能起到导气增氧的作用;它不仅能改善人的整体代谢功能,且能使人更平衡和谐优美——更健康长寿,从而也更有尊严。


  以我的直感,大多打太极拳的人,对气不是强调的过头了,就是压根找不到感觉。大体说来,练传统套路的人比较讲究内气,但往往讲究的不得法。这与他们更偏重技击、侧重内功内劲有关。不错,劲与力都是以气的合和丰盈为前提的,但气充气和又必须以气冲及气运为前提——以长年累月伸缩开合的盘架子、走势子有关。强调气沉丹田、以气行拳(这都是功夫深厚了的必然),弄不好就会滞气憋气。太极拳只要打得符合拳理拳道,其实每一招式都是在更活泛更大范围内引发并培养人的内气与整劲。与静态气功的由内引外不同,太极拳运动类似于由外引内的外气功——相当于古代的导引术。它的运与动的特点,关键就在引一发而动全身,既最大化地松柔张驰又最极致地绞拧收旋。这实质就是一次次地将人体各部分处于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巨大张力下,步步递进的利用运动的惯性、压力与反弹力,不断地将人体的新鲜之气之血,从四肢百骸向中间压出并收回,以此带动人体的循环与自净。
  可见,太极拳不在孤立地提倡内气内劲,而在促进改变人的整体心身健康。它是在运动的整劲中逐渐加大内气内力——而不是相反——先从气中找功找力(那就得改练静气功了)。是的,太极拳的内气是不断地压出来的(所以才有气压之说)。整劲,由腰部中心向四肢反复辐射的螺旋劲永远最重要——然后才有气的深沉绵长,然后才有四梢的敏感灵活,再然后也才能体味出先辈太极拳家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柔行气、刚落点的太极拳无穷内在旨趣。


  一个训练有素的太极拳家,起码要能感受到周身统一的整劲,做到在行拳发力时满身轻利,脸不变色气不喘,才能谈上内功内劲。在我看来,太极拳的灵魂:一是整体的反差劲和对称劲、同一律与矛盾律的交错更迭;二是各部分整体反差劲在每一招式行将结束的刹那(难就难在此刹那却又是隐形的不着痕迹),再整体的加速统一,形成劲力点、力量差——当然也就是运气的时间差。有差别才能形成气的阴阳冲和、气的积累加级。所谓艺术,所谓韵味,都是由于多极反差造成的。而大艺术家,则是那些善于将多极反差推至极致的人。
  从我个人的经验,我感到太极拳特别要抓住一个中心点,一个两极。中心点当然就是腰部。而两极则是颈脖子和脚脖子(尤其脚趾与脚跟的对立互补劲很重要)。这是与腰部形成螺旋立圆的关要。然后才是手脖子与腰部的螺旋平圆——进而形成整体的以立圆带平圆的全身运动。太极拳的整劲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整体永远大于部分。部分之和相加却往往并不等于整体。这意思是说,四肢动作固然重要,但若无那个贯通全体的内在灵气,一种活的有机联系,即使徒有掌形的漂亮,腿脚的抬高,仍然只能是机械式的花架子。
  说到花架子,我又联想起太极界中人常以此语来戏谑那些打竞赛套路的人。依我看,这不能过多地责备他们,而要责备现行的体育制度不完备:太急功近利,也太无视太极拳的本意是向内求完善,而不是向外求名次。要求一个打竞赛套路的人去长期细腻地体会内功整劲、以及对身体的优化功能,这太耗时间,也太不现实。故此他们也只能是浮皮潦草地将无限丰富复杂以打关系转换为内在本义的太极拳,简化异化成打定式的外部表象动作。这种徒有其表的外部机械动作,与外家拳(却又没有外家拳的扎实功底)和一般性的体育锻炼并无太大区别。它与内气内功及健身养生亦无什么瓜葛。


  我认为,一切有志于太极拳运动的人,都应当自觉地把自己的终极目标定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完善自身人格和生命质量上——而不是放倒几个,夺几块金牌。他应当首先明白练拳的一生就是培养正气内气、洗心净身的一生,然后再设法模糊淡化这一意识,全力在苦修苦练拳术及体悟拳理拳道上下功夫,这样他反而容易长功得气。没准一不小心,他还真就把自己练成个准电棒哩(最近笔者就于无意中连伤三人——这可能还与笔者长期炼丹功有关)。
  当然,他若真想练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太极大师,在最后的阶段,确实还有必要专门修炼一下静气功或内丹功,以期达到最终的天人感应、一片神机。达到超然物外、返老还童的化境。此时,不动则已,一旦行拳走架,便气韵回环,神行机圆。仿佛能搅起周围空气,一任自已在天人合一中尽情膨胀飘渺
  这种化境实际上已将自身修炼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埸、气流埸,一个魅力四射的太极球了。散时是气,聚时成拳,静如处子,出手成刀。到那时,什么弹簧劲、爆炸劲、寸劲、空劲,统统不过是末流小技。那是忘掉每一招式合不合道而肯定合道,每一行为自然不自然而肯定自然的无我状态。那是早已抛却世俗一切名利羁绊,只使人的个性底色显现,道的本性原色展露的人生最高极境。
  这极境令人向往——它或许只是永恒的信仰。
  有信仰就有追求!

练成一个太极旋射球——一个女作家练习太极拳的体悟(五)

王英琦


  倘有人抽象地问我:练太极拳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亦会高度概括地回答他:练成一个高能量的精神物质——太极旋射球。
  这话听来十分地玄。但确是真理。世上任何东西一旦扯上终极二字,都必然通向形而上、通向最终的真理大道。而终极真理即是终极矛盾。即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似乎不可能:无中能生有;隐宇宙能变出显宇宙——或者直白了说,真理的本性就是矛盾律、对称律,就是一个虚无的、对立互补的法则。既然古人尚能在暗夜中摸索洞悉到天机奥秘,创立出了太极拳,今人的我们有现代科学好借助,当更能将拳打好,把这一脉宝贵的中华文化香火传承下去。


  从现代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中我们知道,宇宙的生发、运动过程即是一种呈椭圆形、涨缩律的正反太极旋射球——旋射气流。当正宇宙由奇点(几近于无)向外旋射膨胀时,反宇宙同时由最大化(几近于无限)向内向奇点旋射塌缩(物理学称此旋涡奇点中心为虫洞、时空燧道)。反之,当反宇宙由塌缩后的奇点向外旋射膨胀时,正宇宙亦同时由最大化向内向奇点旋射。正反二者能量互转守恒,物质交还守常。宇宙这种永恒的螺旋运动,似一条无声的律令警示人类:它用的是一条超大化超能量、同时又是最具终极公正、公平的创生法则。
  摸清了天机奥义,再回到地上理论太极拳,便有了准确的坐标系。一个人选择了打太极拳,可以说既是他的万幸又是他的不幸。万幸的是他在无意中走向了道,走向了真理。不幸是这个不折不扣的载道拳,看似容易,实则难上天(一般的强身健体当然还是不难的)。
  比方我们常听到的明劲暗劲化劲,这一个化字,就足以化倒所有的练家子。能否打出化劲,是衡量一个真假太极大师的最终标志。因为,化就是道,就是变,就是通,就是那个无所不及的太极旋射球。
  这个化字,本质上就是太极拳的那个专用术语 字的别称。 劲就是弹簧劲、反差劲、矛盾劲——而最终又归于对立互补、对立统一劲。 劲的首要前提必须是最大限度地兼容了全身的反劲逆劲,然后再将此整合重构成统一的劲道。最善 劲者,也即是最大化者,太极功夫的最顶尖者。如此看来,上帝老人家最符合条件。只有他老人家能将最大的反动力量包容到极致,又化到极致。


  由此,我们不难体悟出何以太极拳是善者的艺术,仁者的拳术?为什么独独太极拳一再强调舍已从人、曲中求直、随人、顺势?不妨说,一切拳种、武术都是强者的技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唯有太极魂魄、太极拳的精神本质是不争、守柔、引而后发、一发即放。现代一些个半吊子的拳论家,往往抓住太极拳具有附属的技击功能,便全盘将它归入武术,只强调它的抗击性,却淡化它的道性和健身性,这是有悖太极拳最原始的本意的。
  太极拳首先演绎的是道是自然规律。反映的是道性的兼容仁厚及化生性。这种化生的特点又体现在具有最大的承受力与变通力,是一切练拳者修身养性的最佳选择。至于对外的抗衡、反击,只是它的顺带功能。这一点必须拨乱反正,必须将太极拳的纯正功能与所有的武术拳种区别开来。否则,一切都将乱套了,反序了。你想练出浑身的硬功夫,一家伙就致人残废么?请学各种外家拳吧;你的目的在修身律已、开发潜能,以期达到仁者寿么?请学太极拳吧。
  从这一意义来说,欲将太极拳单向度地仅仅做为武术项目去申奥,尤其再将它狭义地定为对抗性项目(它其实更符合奥运两大类项目中的另一类对比性项目)是不公正的,是委曲降低了太极拳的级别和伟大的本体功能的。太极拳实际更属于体育这个大范畴,甚至更靠近艺术体育这个门类,而与对抗、较力毫不沾边。唯有太极拳能将奥运更高更快更准的精神推向极致——更高层次的反差性极致!它在行功走架时表面上的松柔、开合、动静,包含着内里最难调和的功夫及能力,它是人的平衡性协调性灵敏性坚韧性都到极限的反映。
  如果说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弘扬一种人文关怀:通过各类体育比赛,各种人体的极端活动,来倡导人性的勇敢坚韧向上,呼唤全人类热爱生命,参与运动的话,那么中国的太极拳第一个有资格成为正式项目。因为太极拳在根本上就是一种不争而胜的大善大勇者的艺术。一种使人生生不息、在灵肉两方面都能得到善终的运动。使我万般痛惜的是这样一个罕世瑰宝,奥运会不识真面目倒也罢了,就连中国有关方面的人也有眼不识宝中宝。加之当代中国一些个不得太极真髓的所谓太极大师们的误传滥教,古老的太极拳正面临薪火断续的危险!
  

  说到化劲,自然不能不说到发劲。化与发,实际是一对姐妹连襟。化劲通常是对内、对主体修为的要求。发劲则是对外、对客体的防卫。化劲耗的是艰苦漫长的时间过程,发劲则是浑身的整劲在短时瞬间的松弹爆发——向外辐射出一股强气流、旋磁波(所谓圈子越小功夫越深,指的是气机旋流浓缩点的小,而不是身形走架外圈的小。这点必须澄清)。
  化与发的关系,是母与子——是化为主、发为次的关系。这就是说,太极拳是以修身养性、优化体能为主旨的拳种。御敌性的抗击,只是它在不得已中偶尔的一触即发,一发即收;是让中不让,不争之争。也正因此,才会产生它独一无二的技击特点:先舍已、随人,然后再借他人之力,引发自己的整体寸劲、四两高能劲,将人击倒。
  是的,太极拳倘不是一种呈辐射状、脉冲波样的劲力,倘不能将周身的气机收缩到极致、又扩展到极致,就算不上是太极拳。它必须有如下几种特征:活、巧、省。也即是《易经》中的三易:变易、不易、简易。不活不巧谈不上变化,即活又巧的变化肯定最简约节能、同时又是最不易的变化。
  以武术天才李小龙为例。尽管他创立的截拳道在外家拳中堪称最科学、速度最快,尽管他自己对惯性的控制力转换力几近超人地步——爆发力与平衡力几乎在同一临界点(就差像个刹车器了),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他的体能支出与耗氧量也是惨重的。他的早殒及心脑过度劳损就是明证。
  天地间,一切最伟大的艺术和运动,就是节能、就是简易。用复杂造复杂:虽消灭了敌人,自己也赔了老本,不算本事。而像大自然那样,用简单造复杂:仅用一个对称性规律,只用两仪、四象、八卦及10个自然数就衍生出无限复杂的万有世界那才叫大本事,那才是大化境大艺术(包括用最简朴的语言写出好文章,最简练的线条画出好画,都属大手笔)。
  武术由于它的功利目的,尽可能在极短的训练时间内就练出克敌功夫,故而只能是加大功率地耗能耗氧,打造外在的筋骨皮。最后功夫可能是有了,人的身体寿命却大大地打折扣了。这是一种典型最不节能最愚蠢的作法。
  李小龙有句名言:两点中最近的距离是直线。但他忘了,直线运动看起来确实快速凶猛,但相对惯性也较大,减速、变化,以及保持持续后劲也更难。倘不是如李小龙一样杰出的身手,一般人在做直线运动时,都免不了出现断劲、钝劲,后劲不足的弊端。特别我们常见的那些号称推手散手的人,日常练的都是外在的体能套路,走的基本都是直线,因而在竞技埸上,多像一只只呆头鹅,其拙劲顶劲僵劲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真正的太极拳与一切武术拳种的区别,就在动机和目的上。由于它主要是对内练已,以伸展肢体,培养真气正气为主的运动,所以它在训练中便无须不自然地打磨自己。加上它又是最讲究节能、贵柔,以四两胜千斤,以走圆走弧、盘架子为要义的拳种,又必然带来周身的放长、舒展,呼吸代谢功能的更新有序——一种不仅不耗能耗氧,反增氧生气的运动。
  我们知道宇宙间最节能有效的运动,就是圆、螺旋运动。无论人体的血流气流,无论万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都无条件服从这一规律。圆、弧线、螺旋运动,确实包含最大的忍耐与时间——具有水的柔性,载舟复舟的博大能量。特别如太极拳那样经年累月一次次委曲求全的环聚中心,一次次在腰部进行的横 字螺旋运动,一旦变成了竖8字气流(也就是物理学上著名的S矩形运动),一旦出圆为方为直,一旦由长久的压抑浓缩达到最后的释放,其俯冲力、连环放劲的气势简直不可想像。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太极大师必然天下无敌——倘都是一流的拳师过招,最终的胜利必然属于太极拳高功夫师无疑。这正是:千锺百练绕指柔,他早已将自己练成一块浓缩铀,一个太极旋射球了。
  按辩证法原理:易即难,神奇的功夫就意味最耗时间。从这一层面来说,一切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之徒不适宜练太极拳。
  

  本文即将杀青。我要把久蕴心底的声音发出来;我要以一个作家的良知对中华古老的太极拳运动说几句话——作几点毫不含糊的定义:
  一、鉴于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内蕴,它不应仅仅归为武术——恰恰相反,武术可以归为太极的名下。此外,太极拳还可以在两极性上:既能作为高雅的艺术体育,又能作为普及性的群众体育全面推广。建议中华体育运动总会今后将大而全地疲于应付各类中外赛事,改成以太极拳为国运的长远谋略。这样做的好处是得人心,真正以人为本,以提高全民身心素质为本。何况作为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运动项目,太极拳同时还可以与国外最高精尖的体育项目相比美——而国外的项目则没有我们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及群众基础。
  二、考虑到太极拳的耗时性和精深性,我认为每个太极界中人(不分传统、竞赛套路)应对自己有明确的估价。太极拳既需要大批对国内外公众进行普及授拳的专家,更需要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志于探索拳理拳道,为传播中华太极文化,为未来中西文化的一体化做贡献的高层次文化人材——一批甘于寂寞,敢于摈弃名缰利索的敢死队员!
  三、我预言:不管2008年的奥运会能否将太极拳作为正式项目,太极拳都必将在本世纪迎来它的高峰期——成为全世界祈求和平、健康的人们最钟爱的运动项目。没有任何人为的力量能够阻挡。
  时间——很忍耐地等待着奋斗不息者的成功;太极拳——以无限的厚德博容,迎候化育着全人类的公民!  


  非常愦憾,现在我要以依依不舍的心情向广大读者作个短暂的告别了:此文将是《英琦悟太极》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我毕竟还是一个职业作家,还要恪守作家天职——还必须写其它一些不可推诿的载道文章。何况我的本性就是变动不居、见好就收,不愿逮着话语权就不休,占上山头就赖着不走。我更渴望听听武术界、太极拳界对这些文章的看法与反映,然后再作思量。
亲爱的太极拳界的朋友们,我爱你们——但我更爱太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