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最强sodu:农村风俗·水车和戽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1:01:07
农村风俗·水车和戽斗

2007-12-08 15:48:47|  分类: 怀旧篇·如歌岁月 阅读239 评论14   字号: 订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风俗见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老家农村见到过不少旧式农具,有些农具几乎在中国使用了几千年,如水车。大家看过动画片《神笔马良》吗?马良受高人指点,用手中的神笔画出了一台水车,帮助穷人抗旱,我说的水车就是动画片中的那种水车。记得小时候,生产队每到天干抗旱时,用的工具就是水车。以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新型的农具取而代之,至今很少再见到那些旧式农具了,可能在某些偏僻的山村还依稀可见。

 

水车是一种旧式提水工具,用人力或用畜力转动轮子,带动水页,将水从低处提到高处。水车的构造较简单,一般由水槽(长而直的木箱)、水页(活页)、踏拐子、架子等组成。活页有许多个,每个活页之间用木轴连接起来,然后绕在踏拐子上的轮子中,水槽的另一端安装有一个小转轮,活页在水槽的上下两层做往复运动,下面的向上移动,上面的向下移动,就如同自行车的链盘带动链条转动一样。由于存在着水位差,水槽是斜着放置的,这样才能把低位的水提到高地方去。水槽的一头放置在水中,转动着的水页将水卷到水槽中去,由于水槽与活页的几何尺寸相接近,也就是说,活页得可以把水的大部分从低位带上去,当然有一部分水会从缝隙中漏下去的,踏得越快,漏水就越少。如果活页与水槽的尺寸太紧凑的话,漏水就少了,但是增加了运动过程中的阻力,踏起来很费力的。农闲时对水车还要进行维护保养,如果活页磨损严重,或者变形不兜水了就要进行更换。

 

农田灌溉也是一门学问,首先要根据地形水势,农田的分布情况作一番简单的调查,因为水往低处流,先从水塘或河流或水库把水放到水渠或水沟里,水能流到田里最好,对于秧田,一般水放到秧苗的根部以上约匝巴高(土话),水太深则会淹死秧苗。如果田的地势高,水流不进去的话,就只能用水车来车水了。水车的确是一种方便的提水工具,是农民的好帮手,是庄家的好朋友。踏水(又名车水)是个很累的活儿,一般由四个壮劳力来胜任,每边有两人。那踏拐子的设计也很讲究,安装的方位不尽相同,为的是保持时时刻刻用力均衡,也就是说,当一只脚在用力蹬踏拐时,另外一条腿子弯曲,用脚赶紧踏着踏拐子,这时由于腿子弯曲,脚用不上劲。踏水时,人的两臂搭在架子的扶手横木上,时间长了胳膊肘很疼,因为在不断地用力,当用脚使力地蹬时,完全靠的是人的自身重量。根据力学和杠杆原理,当踏拐与人腿垂直时最省力,事半功倍。在踏水时精力要集中,稍不留神,一脚踏虚了的话,很难得赶上趟,因为一人踏虚了,另外的人还在继续踏,不会因你而停下来。所以在农村有这样一句话,一脚踏错了拐,就步步虚了。这句话虽是从踏水的农活中说出来的,但是寓意却很深刻,这句话以后被加以引伸,用来指某个人因一时不慎失足而造成终身悔恨。在人生的道路上何尝不是如此,说话办事,为人处世都得慎之又慎,古人云“日尝三省吾身”,要时常警示自己。人生在世就如同踏水车,要一步一步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若是踏虚了就很难跟上趟。

 

那时人与人之间相处得很融洽,有事大家一起干,有困难大家共同克服,偷奸耍滑磨洋工的人真很少,把集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车水虽说很劳累,大家一起用劲,俗话说得好,手里摇橹口里讲古,拉拉家常,说说笑笑,是很开心的,不知不觉大家都忘了身体的疲劳,越干越欢。艳阳高照下,在那空旷的田野上,处处可见戴着草帽,穿着大粗布褂在农田里劳作的身影。满畈的闪着粼粼波光稻田,那水车不停地转动发出吱哑吱哑悦耳声响,那冒着白花花水泡的水唱着欢乐的歌儿流进了稻田里,滋润着庄稼,待到秋后又是一个大丰收。由于以后科技发展了,制造出了动力抽水机(以柴油作燃料),那种旧式水车逐渐被淘汰,弃置不用了。慢慢的,水车被人们淡忘了,它被放在露天下没有人管了,再后来,木制的水车一天天在风吹日晒之中变得苍老了许多,再后来,干脆劈了当柴烧。须知,水车对中国农业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的祖祖辈辈不就是用它来车水浇庄稼,然后用庄稼长成的粮食来养育一代又一代的吗?作为一种农具,水车也许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是,作为一种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作为传统的灌溉工具,我们毫无理由去忘记它,应该为它大书特书,为它大唱赞歌。

 

除了水车外,农村还有一种汲水工具,就是戽斗,其形状象斗,因而名叫戽水斗。两边系有绳索,供人牵引。说到它,可能从农村出来的人并不陌生,想必小时候都见过。一般用竹子划的篾编制而成,也有木制的,其要求是轻便耐用。因为戽水斗全是靠人力去操纵的,越轻越好。在需水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用戽斗去戽水方便些。要知道,在田埂上抬笨重抽水机也很费力。戽斗一般由两个人操作,两人分站两边,先在水边(蓄有水的堰塘,水沟等)挖个口子,在田里筑个凼子(土话,即先在所需水的田靠近水源的地方用泥巴筑成一个凼子,所谓凼子,就是能蓄水的泥堤,防治水回流到原处)。戽水时,先弯着腰,前腿弯曲,胳膊抻直,身体向前倾。之所以如此,目的是为了戽斗能没入水中。然后用脆劲,即迅速手腿一并用力,前腿抻直,胳膊向怀里收拢,身子朝后仰,手向上提,将戽斗提出水面,甩进凼子里。要注意,提水时,戽斗的前绳提高点,以免水流出,到凼子里后则反过来,将戽斗的后绳提高,前绳放低,整个戽斗呈倒立状,使戽斗里的水倒出流进凼子里。两人的用力要一致,如果七扯八拉的话,水是拉不上来的。由于戽水时水的动能很大,会把凼子冲坏了,就要重新筑好凼子。戽水这活我在农村干过,记得那是在农村实行年产承包责任制后,每到自家的责任田里缺水时,我就跟大人去戽水。开始我真没有技巧,也没有经验,提一戽桶水感到很吃力,没有一袋烟的功夫就腰酸背痛的。时间一长,我琢磨出了经验,干起来得心应手的,不再显得吃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