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市商务执法大队:秦国统一天下的前奏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8:14
作者:壶公评论

  一般认为秦国的政治有多么完美,因为胜利者无可指责。但是宋代大政治空司马光仍然十分严肃地记录了两件要事,他在寻找国家兴衰的縁由。 资治通鉴卷【秦纪一】中司马光这样描述秦政治的混乱:

  “ 河东守王稽坐与诸侯通,弃市。应侯日以不怿。王临朝而叹,应侯请其故。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郑安平、王稽等皆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应侯惧,不知所出。”

  一个国家到了内无良臣外无良将的时候,要想有所作为,无疑形同无米之炊。当然要想统一天下,只能是纸上谈兵。 秦人所面临的窘迫在于政治的混乱,可以从统治阶层的勾心斗角看到这一点:燕国人蔡泽了解了秦相应侯的困境,到了秦国,他先让人对应侯说:

  “蔡泽,天下雄辩之士。要是让秦王认识了他,保证让你从相国位置上滾下来。”

  应侯恼怒,使人召之,想看看这个狂徒,其实他上了蔡泽之计。蔡泽见应侯,礼又倨,曰: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君独不见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何足愿与?”

  商君即商鞅,兴衰即在秦国,应侯自然是再明白不过了的,至于吴起和文种也是著名得连今天的人都知道的了。

  一个君臣相疑,官民相忌的统治层面代表了秦国政治的特色。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不入王化的邦国后来统一了中国。但是许多后果常常只是决定于一些看似平淡的政策。例如郑国渠的修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解决了因水利而发展起来的秦国农业,也因为对韩国工程师郑国问题的正确处理,解决了驱逐外国人的问题,解决了主与客的融洽,具有了聚合天下人材的优势。

  郑国渠的修建富有传奇性,因为它具有政治、战争谋略的特色。资治通鉴卷【秦纪一】记:

  “昭襄王元年(乙卯,公元前二四六年)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关中由是益富饶。”

  一百多个字,承载了一段千古佳话,兴国良策。其跌宕起伏,令人感慨扼腕。

  故事是从韩国人为了应付秦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开始的。面对秦人的强力无可奈何的韩国人忽出奇招,决定派工程师郑国前往秦国劝说秦昭襄王挖渠灌溉农田。这是为秦人作稻梁谋的好事,当时秦王政年仅13岁,国家大政实际由相国吕不韦主持。吕不韦商人出身并非秦人,一直希望做件大事显示治国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所以很容易地接受了郑国的意见。

  公元前246年,泾河边成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当时修建者多达十万人,郑国则成为这项大工程的总负责人。但是郑国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帮秦人治水,他使的是疲秦之计,也就是让秦人把劳力都用在治水上而不是用在治军上,因此解韩国的危机。

  不幸的是郑国的阴谋很快的被秦人察觉了――这不奇怪,因为很多秦人有排外情绪。如果按照秦人的逻辑,斩杀阴谋者,驱逐外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秦王也确实下了逐客令。但是,上天唯独眷恋秦人, 其时也想在秦国发达的楚人李斯,在自身命运受到威胁的时候,写出了一篇极为精彩的《谏逐客令》。秦王终究是明白人,顺人事应天命,居然接受了本来应该在放逐之列的李斯的劝告。

  于是一场由于社会不良心态引起的危机化解了,并且向极其有利的方向发展。郑国渠工程继续进行,原来的疲秦之计变成强秦之策,郑国渠在陕西省三原县,引泾河水灌溉农田,关中将变为天下粮仓。凭籍关中粮仓,秦人有了征服天下的物质保障。

  郑国渠始建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自中山西瓠口(今陕西泾阳)引泾水东流,至今三原北会合浊水,利用浊水及石川河水道,再引流东经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渠长三百多里,“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灌溉面积约等于现在二百八十万亩),亩收一钟(六斛四斗),关中成为沃野。汉、魏时为泾水流域主要灌溉系统。唐代郑、白二渠趋混合,主要发展白渠,郑国渠遂渐堙废。

  关中民谣歌颂郑国渠:“九曲泾河弯,冲出龙口入泾渠,灌溉良田难计数,郑国仪址恩不忘。”

  而更为重要的是秦王政继承了公元前256年的“商鞅变法”,是商鞅奖励耕战的政策使秦国迅速强大。同时采纳魏国人张仪的连横策略,以对付苏秦的联合东方六个诸侯国抗秦的“合纵”策略。没有这些外人的支持,秦人很难应对复杂的局面,更无力强国强军。

  公元前307年,秦国夺取了函谷关,军临大平原。公元前293年,韩魏联手,同秦国在今天洛阳东南的伊阙一带发生一场大战。结果,秦军杀死韩魏联军24万人,韩国和其最重要的盟国受到秦国致命的一击。

  公元前291年,秦攻取了韩国中原重镇,冶铁手工业中心宛。短短一年后,在秦军威胁下,韩国被迫割让出大片沃土给秦国。

  公元前266年,一个游士向秦王提出“远交近攻”策略,即秦国要想吞并天下,首先要灭掉韩国。据记载,韩国从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46年的郑国渠修建,共受到秦国较大进攻就有19次。从公元前265年开始,秦国每年都从韩国夺取土地。韩国就像秦国嘴边的一块肥肉,被一块块蚕食着。

  公元前262年,秦军取韩国重镇野王,切断了太行山上上党通往新郑的道路,逼迫韩投降。结果韩把上党献给赵国,引发了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40万赵军被秦将白起活埋。

  公元前249年,韩国处于崩溃的边缘。当时,韩军战斗力也很强,有“强弓劲弩皆在韩出”、“天下宝剑韩为众”的说法,然而,在强秦进攻下,韩国被真正打败了,将士尸横遍野、百姓四散流亡,景象十分凄惨。

  围绕着治水,反映着各种势力不同的心态,也决定了参与者不同的命运。读此段历史,好耐人寻味。

  壶公评论写于麒麟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