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人物武功排名:当调笑“砖家”成为一种风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4:17:58
济南市民怕涨价纷纷抢购“活人墓”,立马有社会学专家跳出来说,应该像调控房价一样出台限购政策,给墓地管理也出个“国八条”;西安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捅死伤者,于是有心理学专家在电视上说,他将伤者连捅八刀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部分青少年上网成瘾,医学专家在中俄网瘾治疗经验交流会上分析,87%的青少年上网成瘾与缺少父爱有关。(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我时常想,如果没有这些嘴里有乾坤的专家,我们平淡的生活肯定会缺少很多乐趣。毕竟,当经济学家说“一座城市自由住房率超过50%,城市就会死亡”的时候,当牙科专家说“长时间过度使用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会导致口臭”的时候,当某农业大学校长说“要大幅提高农药化肥价格,让农民用不起”的时候,尽管听上去很荒诞很穿越很超现实,但你总会觉得很好玩。

  不过,我们又经常面对这样一种尴尬的现实:一方面,为消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公众的确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权威人士来解惑释疑,他们会用充分的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超级月亮不会引起地震和海啸”、“为什么不用去超市抢购碘盐”;另一方面,调笑某些“砖家”已然成了一种风尚,有些专家刚刚在媒体上露了个头,就已经被网友拽出来,用“口水”淹成了口水鸡,用“板砖”拍成了纸片人。

  “专家”二字沾染上越来越多的负面意味,甚至有可能成为继“小姐”、“同志”、“农民”之后又一个被毁掉的词。这样的局面让人唏嘘。

  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研究学术的专家,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弄成“网络红人”,着实和自身的修养有关。坐惯了冷板凳的他们不像娱乐明星,一般不需要故意语出惊人或者制造噱头来博得大家关注。但正如网友热捧的《专家速成手册》所言,很多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似乎身处不同的话语体系,他们习惯于“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而不是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来解释专业问题,这势必会造成误读。举个例子,有网友曾发帖大骂水利专家一会儿称“三峡大坝能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一会儿又说 “能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但实际上,前者是指洪水来临时三峡水库加荆江分洪区共同作用能确保下游安全,而后者仅指三峡水库自身的防洪能力。

  专家们的“问题”还在于,同行之间缺乏相互辩论的氛围。往往都是这样,一旦某一位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引起了较大争议,其他同行容易碍于面子保持缄默。但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如果专家A的观点有问题,最好专家B能站出来与之博弈,如果专家B没有将问题解释清楚,最好专家C能为大家提供更通俗的见解。学术圈不需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

  当然,“专家”变“砖家”,部分媒体从业者也难辞其咎。出于新闻传播规律的考量,媒体人时常将专家学者的部分话语突出呈现给读者,这就给断章取义埋下了风险;过于依赖单独信源,未能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也有可能造成偏听偏信的问题。这就好比每年的两会报道, “雷人”的代表委员未必那么多,但媒体的选择放大了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项调查就显示,28.5%的人认为媒体放大了专家的负面形象。

  曾几何时,“专家”二字代表着权威、专业和渊博,而现在这个词的光环正在褪去。重塑知识精英的良好形象,找回那份以真才实学支撑的荣誉感,既需要专家们爱惜自己的羽毛,又需要整个学术圈能有良好的氛围,也离不开新闻媒体更为客观、中立、专业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