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e71e72区别:曹操没有统一天下的四大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03:12

曹操没有统一天下的四大原因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不断,汉室衰微,群雄四起,天下大乱,都想取汉室而代之,然而,角逐多年,最终形成三股主要势力,即曹操占据黄河流域中原一带;刘备占据四川及周边一带;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其它势力或臣服或消灭或无足轻重或在塞外或在西南边陲或西部荒凉地带,对东部的三股势力还不能构成威胁。

三股势力当中,当推曹操势力最大,一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二是占据黄河流域中原一带,面积最广最大,人口最多,军队最多最强;三是三人当中,当属曹操能力最强。然而,曹操为什么最终没有消灭以刘备、孙权为首的其它势力,没有统一天下呢?而是最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笔者仔细阅读《三国志》之后,认为曹操有统一天下的智慧、势力和能力,但为什么却没有能够统一天下呢?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至少有以下四大原因。

一是曹操并没有巩固的后防,不能打持久战。曹操虽然占据整个中原,但他的根据地并不稳固,原因有三:一西面和北面有匈奴等少数民族虎视眈眈。我们知道,西面和北面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历来都是中原的主要对手,即使中强大的秦始皇时期也对他们畏惧三分,汉高祖刘邦差点命丧白登,直到汉武帝,才将匈奴打败,但他们并没有消灭,时常骚扰中原,随着汉朝的衰落,匈奴的势力日益强大,对中原的威胁日益加大,曹操一旦势力不济,就有可能被匈奴吃掉;二是中间有名义上的汉室王朝。虽然汉朝已经名不符实,随时有可能被曹操灭掉,但曹操不能消灭他,原因是国家并未统一,曹操要师出有名,清君侧、复汉室,这才是他出兵的理由,然而,即使如此,他依然背负着奸臣的骂名,所以,他不能灭掉汉献帝而自称皇帝。但如果一旦他的势力受损,天下群雄就会以恢复汉室的名义讨伐他,所以,他必须保存足够的实力以对抗群雄;三是臣服他的各大势力都各怀鬼胎,对他并不忠心,虽然表面上都表示臣服,是摄于其实力,但他们静观其变,一旦有变,会纷纷起兵,落井下石。所以,曹操十分清楚这些方面,每次发动战争,如果取胜就迅速结束战争,并不穷追猛打,马上返回,如果失败,也是迅速撤回中原,以保全实力,被《三国演义》渲染得很大的战争其实是场不大的战争,根本没有对曹操的实力伤筋动骨,曹操失败后,并不是卷土重来,而是迅速撤回,原因就是保全,以免出现以上的情况。

二是南面有孙、刘势力虽然不是很强大,但他们采取了联合的态势,曹操一时难以打破他们的联合。这两股势力虽然不足以打败他,居于守势,但他们为了保全自己,在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的深谋远虑下,两股势力在危难之际联合在一起,一次次化解了灭顶之灾。虽然他们的联合是表面的,但他们的联合足是对抗来自北方的曹操。因为他们清楚,他们一旦分裂,就会被曹操各个击破,因为他们的单独势力不足以对抗强大的曹操。

三是曹操多次受伤,而且年龄渐老,身体已不能让他再在战争中挣扎。年轻时的曹操击败了达百万军队的黄巾军,后来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接着消灭吕布,然后东奔西突,角逐中原,终于形成了最强大的一股势力。然而,在长年的征战中,曹操率领曹氏一家,总是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先后有三次身负箭伤,多少次逃过死亡的威胁,可谓是九死一伤。统一中原后,曹操渐老,统一江南已经力不从心。因为此时的曹操如果不亲率大军南下,他手下的将领无论从武力到谋略都没有超过他的,所以形成了多次南下无功而返的局面。

四是他的最大也是最忠心的谋臣荀彧英年早逝,曹操没有了主心骨。曹操文韬武略,在当时应该是无人能比,即使被《三国演义》描写得近乎完人的诸葛亮也略逊一畴,况且曹操十分爱才,在他手下聚集了一大批有才之人,郭嘉、荀彧、荀攸等一大批一等一的谋士,然而,在这一批有才之人中,曹操最信任最倚重的是却是荀彧,荀彧也是最忠于曹操的,笔者认为,他的能力在当时的谋士当中并不逊色于诸葛亮,只不过曹操的能力太强掩盖了他的光辉。所以,即使文韬武略都是空前的曹操在关键时刻总是向荀彧讨教,而且荀彧总是能给曹操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在荀彧一生给曹操的计谋中没有一次失败,曹操每次去前线,荀彧在后方总是给他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多次挫败叛乱,让曹操没有后顾之忧。如荀彧献计曹操巩固兖州根据地;献计迎汉献帝于许昌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如献计在官度之战中一举打败袁绍;如献计不恢复九州的建议;如献计如何击杀吕布……都是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而成功的。可惜,曹操大功未成,荀彧先死,时年只有50岁。荀彧的死,对于曹操来说是个重大的损失,从此,他只能靠自己的判断来打天下,而再也没有如此有谋略之人向他献计了。所以,失去荀彧之后,曹操再没有什么作为,最大的本事就是保全实力。所以,笔者把荀彧英年早逝归纳为一个主要原因应该不为过。

当然,曹操没有一统天下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天时、地利等方面都有原因可找,但笔者认为那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以上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