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减肥前多少斤:糖尿病患者如何消除不良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08:06
 

糖尿病是当今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其终身不能治愈,加上诸多可怕的并发症,令人恐惧焦虑万分。 病人刚开始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往往会产生许多心理反应。几种比较常见的如下:

1、急躁心理:病人在患糖尿病以后,由于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变得特爱发脾气,常常为一些芝麻大点的小事大动肝火,俗称“无名火”。在这种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亲人,最容易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对象。

2、多疑心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内心有一种空虚和不确定感,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非常敏感,问题也想得较多,以至产生了一种多疑的心理。

怀疑医生:病人先是容易怀疑医生可能是给自己误诊了,确诊后又爱怀疑医生的医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时就很敏感,总倾向于收集印证自己看法的证据,导致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

怀疑家人:患糖尿病的病人,自尊心变得特别的强,因此对于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就疑心特重。比如和家人稍有点矛盾,病人就怀疑家人是不是已讨厌自己了,是在埋怨自己连累了他们,是希望自己早死……这样越想越多、越想越偏,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3、焦虑心理:当一个人患上了糖尿病以后,最明显的情绪反应之一,是意识到自己有前途未卜而产生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兼有之的情绪体验。焦虑产生于一种危险将至而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状况: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长?自己是否能承受治病的经济压力等等。这些焦虑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至出现心跳加快、头痛、惊慌、紧张、恐惧等现象,重者可坐卧不宁,寝食俱废。焦虑心理也是病人攻击欲增强的一种重要的诱因。

糖尿病病人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还有自卑、孤独、抑郁、恐惧和紧张等。

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对于病情的控制又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重要的是,在出现上述心理后要能及时而恰当地予以消除, 帮助自己建立有利于治疗和控制的最佳心理状态。为此患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疑心。病人想要为自己选一个好医院、好医生,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选准后,就要对所在的治疗医院和医生,有一个基本的信任,认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结果反而贻误了治病的良机。所以在内心深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病情是能够控制好的。医生是会有办法的。这样配合治疗,一定会起到十分积极的效果。

此外,不要主观任意夸大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是重病在身,这样对病情也无任何好处。如果确有疑虑,也应将自己的疑虑坦城地向医生和自己的家人摆出,让对方作出解释或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及时消除自己心中的疙瘩。

2、谨防急躁。在病人的心理中,常常希望治疗后能“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但是愿望归愿望,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尤其是糖尿病这种疾病,属于终身性疾病之列,不可能是速战就能速决了的。病人如果因此产生了急躁心理,失去了治疗信心,会使病情更为恶化。因此,糖尿病病人对自己的病,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内心不急不躁,一切按治疗的“既定方针”办。

3、处好关系。病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否和睦,对于他的病情能不能好转,十分重要。如果能和各方友好相处,就能减轻内心的压力,心情愉快,集中“兵力”去与疾病做斗争。为搞好各方面的关系,病人首先一定要学会心理换位,凡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把家人往好的方面想想。要能理解家人照顾自己的艰辛与巨大的压力,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其次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以病卖病”,无所顾忌地随意发泄,只管自己的嘴巴痛快,全然忘了别人内心的痛苦。在情绪快要爆发时要及时进行自我提示:“不要发火”、“又来了,不能这样”。不让自己对人随意发火,并不意味着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渲泄,而是说一定要有个合理的宣泄方式,而不能只拿自己的亲人当攻击的靶子。最后要注意多与他人交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对他人尽一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之意。大家关系处好了,自己的情绪也就不容易变坏了。

4、减轻焦虑。当人的健康受到威胁时,焦虑本是一种很好的警告信号,使人对面临的威胁及时警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然而长期的、严重的焦虑,可引起人的内分泌功能失调,进而破坏其自然防御系统,当然会影响到糖尿病的治疗。

病人应了解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如果病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治疗活动一无所知,常会引起或加重自己的焦虑感。因此这时就应该主动去了解一些治疗的进展情况,降低或消除自己的焦虑。患者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活动,来分散自己对所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比如打太极拳、看电视、练气功、听音乐、读书、写字等。此外,适量服些抗焦虑药,对帮助恢复情绪的正常,也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