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vs萧峰vs张无忌:关于住房刚需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01:06

关于住房刚需的探讨

    《时代周刊》2010年1月31日发表了李铁先生的文章《中国房地产的刚需越来越软》,称“中国房地产的刚需已经见顶,而且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地软下去”,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诚然,根据西方经济学有效需求的定义,有效需求是指有购买能力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就是我们说的刚需。李轶先生认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意义的刚需”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但是住房的需求是有两种的,一种是购买需求,一种是租赁需求。住房的刚需,不光指买房的需求。租赁的需求也是刚需。买房的动机一般来讲有两个:一个是自住的需求,一个是投资或投机需求。投资需求一般是指购买住房后长期持有靠出租房屋赚取收益;投机需求是购买住房后等待住房升值后在短期内出售赚取差价。笔者认为,投资需求与自住需求一样是刚需。自住需求是刚需,大家都理解,固然要满足;投资需求也一样是刚需,需要满足。因为,如果没有那些投资者买房,那些连首付也交不起的人就没有房子可租。如果住房市场只满足自住的买房的刚需,则没有多余的房子出租,租赁市场将不复存在。因此,适当的投资买房需求也是房地产市场必需的。只是投资需求应该有多少比例才不会形成房地产泡沫,还值得探讨。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中国的城市化率1978年为17.92%,2009年为46.6%,平均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根据美国地理学家R.诺瑟姆(Ray M.Northam)发现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或“S”型曲线规律):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增长缓慢,超过10%以后逐渐加快;当城市化率超过了30%,到了中期阶段,城市化加速,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城市人口到70%;此后到了后期阶段,城市化又缓慢发展。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据较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也占据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率比较低下,能提供的商品粮有限,社会的资金积累也有限,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因此加工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工业化也处在初级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城市发展缓慢;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迅速,大量劳动力进入城镇、城市,特别是进入大城市,进人工厂就业,进入城市的各类服务业,促使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到了城市化后期阶段,工业已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原来进入工业的一部分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农业基本实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已经大致完成,没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城市化从而进入缓慢发展和注重提高城市质量的时期。

        目前中国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在这一阶段,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即使不买房,也要租房,因此,我不同意“中国房地产的刚需已经见顶,而且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地软下去”的观点。中国房地产的刚需还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因为中国目前的住房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还有很多人住房还相当困难。他们的基本的住房需求还没有满足,没有实现“住有所居”。

        之所以住房、房价成为当前社会议论的焦点话题、政府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就是因为中国的住房问题还很严重。1978年改革开放之时,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才3.6平方米。城里人几乎每一家都经历过像张大民那样的“幸福生活”。过去我们讲“备战备荒”,指的是粮荒。其实,当时我们面临的不光是粮荒问题,还有房荒问题。在居住上“三世同堂”,“男女不分”是常事。人们在居住上是没有尊严可言的。只是过去那个年代,我们提倡“工作向高标准看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压抑了人们的住房需求。现在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住房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他们需要旧房换新房、小房换大房、新婚要有新房等,这也是人之常情。尤其是还有很多外来人口,仍没有解决房荒问题。所以中国房地产的刚需还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的住房问题解决之时,才是房地产刚需疲软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