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妮为什么不红了:“航母的世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41:4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在海战场上以“后来者居上”之势一举摧毁了战列舰的霸主地位,成为主宰海洋的“新秀”,并得到迅猛发展。可是战争结束后,随着核武器、战略导弹和各种新型常规武器的出现,很多国家在是否发展航母问题上,开始游移不定,航母发展也一度陷入低潮。美国虽然在“二战”后建立了其绝对的海上优势,但是因为美国在日本两次使用原子弹,“核武器至上”的论调一度盛行。1946年,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核试验时,用了两艘航空母舰“萨拉托加号”和“独立号”来测试抗核爆能力,结果一艘沉没,一艘重伤;1949年,狂热支持轰炸机的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断然叫停开工仅5天的“美利坚合众国号”大型航母,转而购买B-36重型轰炸机,引起美国海军强烈反弹,最终酿成美国海军史上著名的“众将的抗争”,美国的航母发展之路一度受阻。

  而苏联和之后的俄罗斯,也在发展航母的问题上走了曲折的一段路。李杰告诉本刊记者,苏联海军早在斯大林时期,就考虑过发展航母,后来因为“二战”爆发停滞下来。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航母嗤之以鼻,相反对核潜艇和远程导弹倍加推崇。“苏联尽管那时候经济还可以,但是比起美国还是略逊一筹,科技水平也不行,所以它的指导思想是用导弹来对美国形成威胁或远程打击,通过核潜艇来对付美国的航母编队。因为它知道在航空母舰领域,与美国在海上一对一的较量可能不是对手,所以就重点发展战略核潜艇和核动力攻击型潜艇。”1957年8月,苏联宣布发射成功一枚洲际导弹,而第二年,美国海军就决定开建核动力航母。1961年,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面世。

  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美国U2侦察机拍摄到苏联在古巴部署的16~32枚苏联中程弹道导弹的照片,此举激怒了肯尼迪。“美国当时出动了8个航母编队,大概七八百架飞机,90多艘舰艇,把所有进入古巴海域的苏联船只全部截住。起初赫鲁晓夫还嘴硬,说要和美国人抗争到底,实际上到最后一刻却软了下来,把古巴岛上的20多枚导部全部撤了出来。苏联的潜艇在美国航母的监视下,浮出水面接受检查,是一件非常丢面子的事。”李杰说。

  “古巴导弹危机”让苏联和美国都认识到航母的实战和威慑作用。之后,赫鲁晓夫对待航母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但他碍于情面,开始也不好意思直说。当时的海军司令会揣摩他的意图,向赫鲁晓夫建议造一个‘直升机反潜巡洋舰’——他不好意思叫‘航母’——就是现在停在天津的‘基辅号’,其实也是四不像。”李杰说,之后,苏联又相继建了“莫斯科号”和“明斯克号”,“也能起降少量的垂直起降飞机,但性能差很多”。其后发展到“瓦良格号”,接着又发展一艘叫做“乌里扬诺夫斯克”。“这艘航母当时造了百分之七八十,已经和美国的大型航母战技术性能十分接近,八九万吨,也是核动力,也有蒸汽弹射器。但苏联一解体,就扔在了那儿。美国耍了手腕说‘我要高价买你的废钢铁,你给我拆了’。苏联当时也乱糟糟的,说‘行’。航母一拆以后,美国公司说我们这个公司倒闭了,不要了。结果把俄罗斯人耍了,因为拆毁了就没用了。”

  实际上,目前俄罗斯拥有的唯一一艘航母是“库兹涅佐夫号”,它每次随俄罗斯领导人出访,都备受奚落。“虽然它的个头挺大,却拿不出一架固定翼的预警机,每次都是勉强出去。一是本身经费有限,训练水平不是很高;二是出动率很低,同等时间下,出动率比美国差一半,所以作战能力不是很强。加上本身舰的性能不好,动力系统又不行,从而影响了整个作战能力。”

  从1976年以来,美国人对于航母的争论次数已经不下10次,试图寻找另一种手段来取代维护费用高昂的航母,试图用较少的钱来保证足够的军事力量。可是几经讨论,最终各方只能承认,美国只有发展航空母舰才能保证“武力投射”的机动性和威慑性。所以,无论在科索沃战争、还是在对利比亚的空袭中,美国航母依然活跃于国际舞台上。

  时至今日,最具备与航母竞争的,恐怕还是核潜艇与潜射弹道导弹。“军迷中间也有许多潜艇派与航母派的争论。核潜艇具有超强的隐蔽性,洲际远程打击威力及二次核打击能力。尽管如此,它也有与生俱来的缺点:水下行动往往单艇活动,其综合作战能力远抵不上航母编队,在非战争行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远远逊色于航母编队。”李杰说,“尤其在海上抢险救灾、海上反恐反海盗、维护海上交通线等方面更为明显。”

  所以李杰也不同意“航母已经过时”的说法。他举例说,美国现在正在发展最新一代的“福特级”航母,现在已经建第二艘。“它是全新的核动力,可以50年不管,不像过去,燃料棒使用十几年后要更换。更主要的是换了舰载机,用的是最新的四代机F35-C,它们一个优势是超音速巡航——一般情况下飞行速度都超过音速了。另一个优势是隐身效果非常好,另外舰上起降非常方便,机动性比较好,武器也全部换成最新式的,不再用炮、导弹之类的,而是全用激光武器,电磁轨道炮这些最新武器,又跨越了一大步。”李杰说,美国现有的航母水平领先于其他各国至少二三十年,这个最新的航母将差距又拉大了。

  “按照美国的计划,这个级别的航母一共要造10艘,以替换现在的10艘。第一艘将于2014或者2015年服役,服役后按50年寿命,到2064年才结束使命。最后一艘将于2048年服役,又要过50年。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航母编队仍将是目前任何兵器所难以替代的。21世纪还是航母的世纪。”

  既然中国起步已经晚了,为什么不直接发展核动力航母呢?李杰解释说:“这有一个技术问题,像航母这样的大家伙,我们许多方面都是空白,多数都要从零开始吸收、起步,就有一个轻重缓急、权衡取舍的问题。核动力、电磁弹射、新概念武器,有的我们没有,有的造不出来。核潜艇的动力系统和航母也不一样,中国航母,更重要的是解决从‘0’到‘1’的问题。”

  走向深蓝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长期陷入“大国小海军”的局面。新中国的海军是1949年4月23日创建的。当时建海军的主导思想是防止帝国主义从海上侵略,国家在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拨付大量经费准备购买苏联的海军装备,后来因为朝鲜战争爆发、国际形势变化而终止。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海军基本是一支在“家门口”“看家护院”,仅具备近岸作战能力的“黄水”海军。

  实际上,围绕着是否发展航母的问题,中国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一位海军高级官员透露:“我们三代海军司令员都向中央提过建航母的问题,但都没有获得通过,这原因很多,国力不够、战略需求不足、观点问题等等。”西方有种说法:30年陆军,50年空军,100年海军,这也折射出海军投入大、见效慢的问题。

  建造一艘航母,无疑需要以国家巨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李杰以美国最后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布什号”为例说:“其单舰造价是65亿美元——约等于400亿元人民币,这只是舰本身,舰上的飞机可能花的钱不比航母少,如果按65亿美元算,也要400亿元人民币左右。航母服役后,以过去的30年寿命计算,这期间要更新好几茬飞机,一二十年以后再换一茬,又要花很多钱。还有是编队出去,有很多护航舰艇,编队花费基本上和舰本身也差不多,六七十亿美元;此外还有每天的花销,我算过,美国‘尼米兹号’航母出海的时候,一个小时要花近10万美元。一艘航母上有五六千人,飞机也跟着去。一天要花几百万美元。”

  但是李杰又提醒本刊记者,如果从投入费用与产生效益比来看,也许对航母的认识会增加一层。“建造航母本身,也带动了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比如航母几十亿元的投入,其他的工业产业费用是它的好几倍,港口、基地设施包括将来科技水平发展会大大提升,所以不能完全从航母本身消耗来看待问题。”另外,航母虽然花钱很多,但是起的远远不是钱能买得到的。“航母的出现,使海上力量成为立体的综合的联合战役军团,整个海上力量提升了。航母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作战领域从二维变成了三维。舰载机的速度、高度,还有探测范围,都比水面大大增加,联合作战能力和立体作战能力都大大增强。航母的总体作战能力与传统军舰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30艘驱逐舰能够搜索的海域面积,才相当于一艘航母;而且它搜索的面积处于平面,航母则是一个空间的概念,30艘驱逐舰的费用又远远超出一艘航母。”

  “航母不仅是一个大国的象征,它实际上把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凝聚起来,成为一个海上编队和能够执行海上作战任务或非战争行动的、大规模的海上集团。所以它也会带来一系列整体海上力量的变化,包括指挥机构、武器装备、军事理论、编制体制,以及带动与军工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航空母舰带来的影响和意义,绝非是一艘单舰,而是使整个海上力量和海军力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航母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到非战争军事行动中。2004年印尼海啸,“当时美国派了航母和两栖攻击舰,把上面的飞机都换成直升机,给当地和周边国家送救援物资,中国的救援物资也是通过美国的直升机分发的”。“亚伯拉罕·林肯号”航母在东南亚海啸灾难中执行和平救援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2010年海地发生地震,美国再次出动了“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和两栖攻击舰。当时首都太子港的电力系统全部被毁,美国就用航母来发电,提供晚上照明,“卡尔·文森号”航母上的电比整个太子港提供的电都要强。除此之外,因为航母制造淡水的设施很强大,“卡尔·文森号”还为太子港提供了大量淡水。它们也同样撤除了大部分固定翼飞机,换成直升机,参与抢险救灾,分发物资。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福岛核泄漏后,美国马上派“里根号”航母前往“救援”,但它得知有辐射之后,又迅速后退了几十海里。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利益向海洋的延伸,“中国需要航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我们的国家利益到底在什么地方?中国人大多面朝黄土背朝天,大陆意识比较强,过去老说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地大物博,但是没有意识到我们还有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上利益相对于陆上利益不是那么受重视。”李杰说。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海洋国土”的概念,李杰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国土的形状像雄鸡,但加上海域的话,看上去像火炬,上面是火焰,下面是火把,尤其是南海,有九段线,就是握的把子。”这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含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可是,这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约有150多万平方公里是与周边国家存在界域争议,而有一些已被非法占有。“南海这块形式比较严峻,而且利益犬牙交错。我们现在解决南海问题,要以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综合手段,但是也离不开军事力量做支持。”

  “如今,国家工业的命脉实际是和海运联系在一起的,目前进口石油的2/3是走海路运输的,以后原材料、矿石甚至粮食可能都要通过海上运输线运进来,如果我们不加强对这条航线的保障,也会危及经济发展。美国等国如果在马六甲海域航道一卡,别说战时,平时也很难办。”中国海军赴亚丁湾护航行动已持续3年,这对海军能力和装备是非常好的锻炼。目前,中国在这条航线上每年有一两万亿美元的物流。“海洋面积虽然没有陆地面积大,将来起的作用不亚于甚至可能超过陆地。”李杰说。海上通道的安全与否,意义重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航母的出现,也为确保海上安全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航母之最

  第一艘航母:

  英国皇家海军“百眼巨人号”

英国皇家海军“百眼巨人号”

  1909年,法国人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这个迷人的梦想。他在当年出版的《军事飞行》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建造航母的初步设想。两年后,1910年11月14日,美国人开始尝试着实践这一设想。军方的试验小组在新型轻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铺就了一条长25.3米、宽7.3米的木制飞行跑道。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一架单人双翼飞机在这条特制跑道上迎风而起。第二年的1月18日,还是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飞机在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上完成了成功降落。这两次起飞与降落试验,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舰种的技术基础。

  1917年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英国海军决定建造航空母舰。他们在吸收美国先进技术和教训的基础上,对意大利商船“库帝罗索号”的船体进行改造,于1918年5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拥有直通型平坦飞行甲板的“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它的排水量1.4459万吨,可载机20架,同年9月正式编入英国皇家海军。

  第一艘核动力航母:

  美国海军“企业号”

美国海军“企业号”

  1958年财政年度,美国订购了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该舰被命名为“企业号”。

  “企业号”是美国海军史上名声最响亮的舰名之一,现役的CVN-65已经是第八次使用这个名字,绰号“Big E”。它1958年2月动工建造,1961年11月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它的排水量8.56万吨,全长342米,宽40米(水线),最大甲板宽76米。动力装置为8座西屋公司的a2w压水反应堆,驱动4台通用电气公司的蒸汽轮机,航速33节。

  1964年,“企业号”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途中无需加油和再补给,历时64天,总航程3万多海里,充分显示了核动力的巨大续航能力。1970年,他在航行了30万海里后,第二次更换核燃料。1979~1982年,“企业号”在进行为期38个月的现代化改装期间,第三次更换核燃料。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企业号”又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工程,第四次更换核燃料。由于造价太高,美国国会没有同意继续建造“企业号”同型舰,代之以采用传统动力而便宜得多的“小鹰级”航空母舰。后者的造价只比“企业号”的一半多一点。

  现役最小的航母:

  泰国“查克理王朝号”

泰国“查克理王朝号”

  泰国皇家海军于1992年3月与西班牙国营巴赞造船公司签约,订购了一艘能载直升机和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机的轻型航空母舰,由该公司的法罗船厂建造。经过不到4年的设计和施工,至1996年1月20日下水。泰国王后诗丽吉亲赴西班牙,在西班牙王后索菲娅的陪同下主持了下水仪式,两国海军司令也一起参加了这一隆重典礼。皇家海军的这艘轻型航母,泰国国王为其命名为“查克理王朝号”,而“查克理”是曼谷王朝开国国王的名字。

  该舰全长182.6米,宽22.5米,吃水6.25米,标准排水量7000吨,满载排水量1.1485万吨。最大航速26节,续航力为1万海里/12节。它的标准载机为12架AV-8S“鹞Ⅱ”垂直起降战斗机或14架“海王”直升机(也可以是6架“支奴干”直升机)。

  “查克理王朝号”作为航空母舰,在世界航母家族中是“小字辈”。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使泰国海军在东南亚的地位得以提高,成为该地区最强大的一支海上力量。泰国海军在战时具备了可以随时出动的前进基地,在平时的海上救援行动中也有了一个理想的指挥控制、通讯中心。

  迄今最大的航母:

  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当今世界海军威力最大的海上巨无霸,一共有10艘同型舰。这一级别的首舰“尼米兹号”于1966年开始建造,1975年启用,最后一艘“布什号”也于2008年完工,2009年交付美国海军。

  所有“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都是采核动力推进,装备4座升降机、4台蒸汽弹射器和4条拦阻索,可以每20秒弹射出一架作战飞机。从排水量来说,“尼米兹级”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从第五艘起由于加装了几千吨重的装甲防护板,使其满载排水量增至10.2万吨,成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军舰。“布什号”完工后这10艘船的总排水量几乎达到100万吨。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是一座浮动的机场和海上城市,舰上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舰身高达30层楼。它携带的核燃料可用13年。舰上还有广播站、电影厅和邮电所、百货商店、服装店、理发店、冷饮店,仅照明灯就有2.9184万盏。两台核反应堆为航空母舰提供几乎是无限期的30节以上的续航能力。8台8000千瓦汽轮发电机提供的电力可供10万人的城市使用。4台海水淡化装置为“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每天提供1818.44吨淡水。一般情况下,舰上备有供其人员消耗90天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每艘“尼米兹级”航母都可搭载上百架战斗飞机,飞机起落辅助设施配备的是最新型的c-13-2型弹射器,在直角甲板和斜角甲板上各有2座。4座弹射器同时使用可在1分钟内将8架飞机送上天。

  建造数量最多的主力航母:

  “二战”中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

“二战”中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已有5艘航空母舰,但当时战列舰仍被视为海上力量的中坚,航空母舰只是一种海上浮动机场,从上面起降侦察机和尚未证明其威力的攻击机。

  在罗斯福总统的大力支持下,美国国会1940年6月通过《舰队扩大法案》,计划于1940财年建造11艘、1941财年建造2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但直到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却只有5艘开工。“珍珠港事件”导致了美国海军战略思想的彻底变化,残留在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力量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了抗击兵力。在此情况下,美国国会和政府做出了加速建造航母的决定:优先建造“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该级航母批准建造的总数为32艘,但实际建成24艘,成为世界各国海军历来所建数量最多的一级航空母舰。原先拟于1944财年提供的6艘批准后又被取消,因而从未始建;另有2艘虽己开工建造,但未建成。“二战”期间共有17艘建成服役。“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建造规模充分反映了美国巨大的工业潜力。太平洋战争之初,美国就决定集中力量按照“埃塞克斯级”航母的标准设计方案进行批量生产,从而使造船厂能够采用流水线作业。由此,该级航母的建造周期极大地缩短了,有几艘只用了14~16个月便建成服役。

  最早来到中国的航母:

  澳大利亚“墨尔本号”

澳大利亚“墨尔本号”

  澳大利亚海军“墨尔本号”轻型航空母舰购自英国,原是英国皇家海军1943年起建造的巨人级护航航空母舰“庄严号”(R-77)。1949年,澳大利亚海军决定购买该舰,并将其改名为“墨尔本号”。改装内容包括增加蒸汽弹射装置和雷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配备了5.5度的斜角甲板和助降镜。

  1956年5月,“墨尔本号”抵达澳大利亚的悉尼港。然而,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墨尔本号”航母屡屡发生海上碰撞事故,其中最为严重的有两次:一次是1964年2月10日,与自己编队护航的“航海者”驱逐舰发生碰撞,造成驱逐舰82名官兵死亡;另一次是1969年6月3日,与正联合演习的美国驱逐舰“伊文思号”发生碰撞,造成美军73名官兵死亡。一时间,“墨尔本号”成了“惹祸航母”的代名词。

  1982年初,澳大利亚海军决定,“墨尔本号”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1985年3月,广州造船厂通过华联船舶有限公司,经投标向澳大利亚购买了这艘军舰,并与广东中山市拆船公司联合对其拆解。1985年5月21日,“墨尔本号”被牵引进广州黄埔船厂,成为第一艘到访中国大陆的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