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京飞影视歌曲:宪政理想—认识盎格鲁-萨克逊文明(连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15:58

宪政理想认识盎格鲁-萨克逊文明。

前言:

1890年在俾斯麦政权垮台,而在这之前两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被迫迁往伦敦,柏林居民――一个火车司机的儿子、《社会民主党人报》主编伯恩施坦却在这一次放逐中有了一个显著性的感悟,也有了思想的升华,他看到:

第二次技术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英国经济比德国要发达得多,生产技术和工具远比德国先进,工人的收入普遍提高了,生活改变了,劳动条件改善了。

伯恩施坦亲眼目睹了德国尚未出现的一切景象,他在感受费边主义――英国的社会主义,一种主张“渐进性的”社会主义改良,走民主主义的、合乎道德的、合乎宪法与和平的变革之路。

伯恩施坦体会到马克思的忠告:

“正象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起了警钟。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犹太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是在欧洲19世纪社会现实生活中生成。对于被压迫阶级而言,马克思主义是福音,但是千万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因为我们不能不重视它与不同文化的融合而产生的,如同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俄罗斯民粹社会主义和中国民本社会主义,它们是不同――是大不相同的。

这种差异总是存在,同样是日耳曼后裔的德国人与英国人都在现实社会观念上存在差异,例如伯恩施坦在伦敦的感悟如此巨大。而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尤其是与盎格鲁-萨克逊文明,这种差异又更加悬殊。这一差异表现在知欧派如义宁陈氏的第三代的陈寅恪身上,表现在知德派的如雷海宗、林同济、陈铨和贺麟等人身上,甚至在留法学生邓小平和本土学生毛泽东身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可惜的是,之前中国,不愿意正视这些差异,于是社会发展盲目于俄罗斯民粹社会主义模式,继续了中国一穷二白的命运。也许,这就是中国“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的命定。

这是一个个人的悲剧。陈寅恪拒绝马克思主义,个人命运极其坎坷,以至于现代的宪政主义者易中天还在劝告大家,陈寅恪学不得。易中天的劝告是正确的,因为雷海宗、林同济、陈铨三人都没有逃过反右劫难。其中雷海宗声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在恩格斯之后陷入长期停滞;而林同济有反马克思主义的嫌疑;陈铨背负《野玫瑰》的“杰作”。似乎只有贺麟幸运一些,大约是托黑格尔之福。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因为不愿意倾听几个知识者的意见,不能够认识中、西方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盲目的中国在20多年极其宝贵的时间内陷入衰落的泥潭。

现代中国“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又是如何?能否正视盎格鲁-萨克逊文明?

当学者们大谈大国崛起的时候,却漠视创造了两代超级大国的盎格鲁-萨克逊文明;当现代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人们开始指责盎格鲁-萨克逊文明,却不愿意理解这是一个文明自然的演变历程,更不愿意把握这一个绝佳的向盎格鲁-萨克逊文明学习的机会。

在这里谈盎格鲁-萨克逊文明,当然只是一个书生清谈。

鹅湖书生写于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