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冲突怎么打资源快:夏朝的建立和夏朝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3:49:38
夏朝的建立2010-10-27 21:40 夏朝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後為商朝所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禹到了晚年,便四处查访,决定推举夷人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但是皋陶却先他而逝,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当禹死后,部落联盟中一些有权势的大家族,拥立禹的儿

子启即位,便起来反对伯益。启趁**之机杀了伯益,夺得了王位(约公元前1988年-1979年)建立夏朝。以前的“禅让”选举制度从这个时候被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从此以后,“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原由夏后氏、有扈氏等十几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的名称,变成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代号了。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走向奴隶制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夏部落中的同姓邦国有扈氏反对世袭制,起兵**,启亲率大军进行讨伐,双方于甘(今陕西户县)展开大战,有扈氏战败后,启将他的部落全部消灭。于是众多邦国首领都到阳翟朝会,启地钧台(今属河南禹县)召开诸候大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钧台之享”,此举更进一步巩固了新王权。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为什么到启的时候,发生了这么重大的社会变革呢?这不是偶然的,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随着氏族部落间掠夸战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俘虏变成了奴隶。在氏族内部,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耕地逐渐被分配到各个家庭使用。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富有家庭的家长们,为了取得更多的财富,开始掠夺本氏族成员占有的生产资料。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些部落首领和富有家庭的家长成为奴隶主。而多数人丧失了生产资料,成为平民或游民,有的被迫为奴隶主劳动,沦为奴隶。于是,社会上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的阶级。奴隶是奴隶主贵族的私产,可以任意地打骂、杀害,甚至当作商品进行交换。私有制确立了。贵族们的财富和奴隶也理所当然地传给子孙后代。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禹在位的时候,部落联盟的民主被专断所代替。据说.有一次禹在会稽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有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来晚了。禹就杀掉了他。可见,所谓“公天下”已名存实亡了。禹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地得到胜利,俘获很多奴隶和财富。这时低他的儿子启势力已经很大。他看到父亲担任部落联盟首长,生活富裕而且很有权势,早就想继承这个职位。夏部落的多数奴隶主贵族,也郡不愿意把这个权力让给别的部落。禹死之后,启便在夏部落奴隶主贵族的支持下,废除了掸让制度,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世袭比禅让是一种含有进步意义的新制度。它遭到了旧势力种种阻碍。有个叫有启氏的部落,为了维护禅让制度,起兵反启,很快就被启打败。有扈氏的子孙被罚做牧奴。启为了**奴隶们的反抗

,打击旧势力,巩固奴隶制的世袭制,把原来的部落联盟机构变成专政机关。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就是这样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产生的。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禹帝死,本来按照禅让制应该由伯益继承首领之位,而此时夏部族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禹的儿子启不愿去朝拜伯益,而是自立为帝。启可以废除“禅让”制,说明私有财产制度在禹时就基本成熟了。但是,启继禹世袭为部落大酋长,破坏了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惯例,自然遭到伯益等部落首领的激烈反抗。经过多年战争,伯益兵败被杀,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随后,夏启为了使世袭制王权为众多诸侯所承认,在钧台(今河南禹县)大宴各地部落首领,公开宣布自己是夏朝的第二代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钧石之享”,它是继“涂山会盟”之后的又一重要朝会。这一朝会“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同族的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十分不满,拒不与会。夏启大怒,双方大战于甘(河南洛阳市西),有扈氏最后被“剿绝”,整个部落成员沦为奴隶。由于帝位世袭是一种新制度,这次战争的胜利,使得王位世袭制最终得以确立,这也是天下公有变成一家之私的开始,从此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局面。

如果说涂山会盟,是禹借助部落首领之位,有着把公有财产向私有制转化的趋势,奠定了天下一统的基础和格局的话;那么启袭位后,在钧台大享诸侯,则是确立权力真正归于私有之始的标志。为维护私有权力,启开始设代表国家的暴力工具:修造监狱,建立军队,制定刑法等,另设立尹、牧正、庖正、车正等职官,管理各种“民事”。“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也就意味着真正的私有制的国家产生了。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到启则完全确定了。中国的奴隶社会自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虽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的政权形式,和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不可同日而语,但总算粗具国家规模。中国的历史,也由此从传说时代进入到了信史时代,也使社会形态脱离了漫长的原始氏族公社阶段,而发展到阶级社会时期,此即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由“大同”到“小康”社会的转变时期。因此,夏朝是不可逾越的中国历史记忆的源头了。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也就不可能有此后中华民族4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从这一意义上说,夏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間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天下的共主。帝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而舜又禪位給禹。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

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於是,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後,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禹老時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誌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

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鈞台之享。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戰爭的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

夏朝初政權並不鞏固。啟耽於飲酒作樂,在位十年而卒,傳位給其子太康。太康更加荒淫失政,娛以自縱。結果東夷的有窮氏攻入安邑,太康流亡在外不久死,弟仲康立,仲康崩,子相立。子相恃其武力不修民事,被權臣寒浞所殺,寒浞企圖滅絕夏氏。其妻逃奔在外生下遺腹子為少康。少康長成後,投奔有虞氏,虞君妻以二女,給田一成,眾一旅。從此少康,艱苦奮鬥,復興夏朝,還都安邑。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鬥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後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妺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歷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瞭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從縣二裏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中國在四千餘年前的夏代時,文化己頗發達。《左傳》宣公三年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墨子》也提到夏代鑄九鼎之事,看來中國自夏代始已由石器時代步入銅器時代。另夏代之曆書《夏小正》流傳後世,中國農曆自夏以來流行數之千年而不廢,迄今猶稱『夏曆』。自啟繼禹位,父子兄弟相傳的王位繼承制終於固定下來。無論啟繼父位是由父所傳,或是他自行奪權,總之,啟繼禹位,標誌著中國由『襌讓』過渡到『家天下』。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殷本紀》中記載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繫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蔔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按照考古學的標準,夏朝的真實存在性不能確認,或者說,在有力的文物出土之前(證明商朝存在的甲骨文),學術上不承認夏朝的存在,夏朝的存在僅現於後人的記錄或者杜撰。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以及當代中國的某些學者眼裡,沒有文字考古實物的夏朝當作是歷史上存在過的,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嚴謹的。可是另一批西方歷史學家又多次批評中國歷史、考古學界的疑古情緒過於嚴重導致對傳說和神話的歷史學價值發掘不夠。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瑋璋教授所說,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朝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朝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蔔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而商代在此之前則和夏代一樣是不被主流看法接受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目前在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發現了距今3600年宮城,面積達10.8萬平方米(比附近的偃師商代都城面積要大很多),還發現了距今3700年的車轍,是和史書中夏朝同時代的文物。中國政府已專門撥款進行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夏朝的研究力度正在加大。學術界對二裏頭文化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二裏頭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發現的宮城就是夏都;另一種認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發現的宮城是商都。由於迄今為止夏朝都城的考古實據尚未得到充分確認,所以所確知的夏朝暫時僅存在於古代文獻中。   夏朝歷代君王年表   啟(前2025年---前2016年)︰

在位10年。啟,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大禹死後,啟即位為天子,即位後擊敗有扈氏的反抗,鞏固了政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

太康(前2015年---前1987年)︰在位29年。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鬆弛。在他外出打獵時,有窮氏首領後裔乘機入侵,自己作了君長,史稱“太康失國”。

仲康(前1986年---前1974年)︰

在位13年。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後無力恢復夏的天下,這時後裔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死。寒浞自立為王。

相(前1973年---前1946年)︰在位28年。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後,寒浞攻打他,相被殺。後來的40年間為後羿等篡權。

少康(前1905年---前1885年)︰

在位21年。少康,相的遺腹子。少康時終於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國王。

杼(前1884年---前1868年)︰

在位17年。杼,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國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瞭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

槐(前1867年---前1842年)︰

在位26年。槐,杼的兒子。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芒(前1841年---前1824年)︰

在位18年。芒,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泄(前1823年---前1808年)︰

在位16年。泄,芒的兒子,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不降(前1807年---前1749年)︰

在位59年。不降,泄的兒子。在位59年後,讓位與其弟扃。

扃(前1748年---前1728年)︰

在位21年。扃,不降的弟弟。

廑(前1727年---前1707年)︰

在位21年。廑,扃的兒子。他在位時,夏國開始衰落。

孔甲(前1706年---前1676年)︰

在位31年。孔甲,不降的兒子。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可見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

皋(前1675年---前1665年)︰

在位11年。皋,孔甲的兒子。

發(前1664年---前1654年)︰

在位11年。發,皋的兒子。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國進一步衰落。

桀(前1653年---前1600年) ︰夏朝亡。



啟(前2025年---前2016年)︰

在位10年。啟,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大禹死後,啟即位為天子,即位後擊敗有扈氏的反抗,鞏固了政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

太康(前2015年---前1987年)︰在位29年。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鬆弛。在他外出打獵時,有窮氏首領後裔乘機入侵,自己作了君長,史稱“太康失國”。

仲康(前1986年---前1974年)︰

在位13年。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後無力恢復夏的天下,這時後裔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死。寒浞自立為王。

相(前1973年---前1946年)︰在位28年。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後,寒浞攻打他,相被殺。後來的40年間為後羿等篡權。

少康(前1905年---前1885年)︰

在位21年。少康,相的遺腹子。少康時終於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國王。

杼(前1884年---前1868年)︰

在位17年。杼,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國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瞭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

槐(前1867年---前1842年)︰

在位26年。槐,杼的兒子。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芒(前1841年---前1824年)︰

在位18年。芒,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泄(前1823年---前1808年)︰

在位16年。泄,芒的兒子,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不降(前1807年---前1749年)︰

在位59年。不降,泄的兒子。在位59年後,讓位與其弟扃。

扃(前1748年---前1728年)︰

在位21年。扃,不降的弟弟。

廑(前1727年---前1707年)︰

在位21年。廑,扃的兒子。他在位時,夏國開始衰落。

孔甲(前1706年---前1676年)︰

在位31年。孔甲,不降的兒子。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可見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

皋(前1675年---前1665年)︰

在位11年。皋,孔甲的兒子。

發(前1664年---前1654年)︰

在位11年。發,皋的兒子。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國進一步衰落。

桀(前1653年---前1600年) ︰夏朝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