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鬼学校种子:六.明-董其昌书法大全[1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5:01
                                                         六.明-董其昌书法大全[1]

董其昌(1555-1636)



《东坡重九日诗》
214×53.3cm
上海博物馆藏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左图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画禅室随笔》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董其昌(1555-1636)--临帖


行书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 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书于崇祯三年(1630),作者时年七十六岁。


临颜真卿书(图片由三金提供)

共4页  

临苏东坡书 更清晰图片[1][2][3][4]

《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局部) 行书 纸本。纵27.2公分,横1072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柳公权书《兰亭诗》原为37首,此本为34首。64岁的董其昌书此卷时名为临写,实际上属背临,故而没有完全按照对临的常规,将字数、行数统一格式,这也许是导致阙漏的原因。书风更是出以己意,运笔潇洒,转折灵活,字间与行间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神完意足。自首迄尾无一懈笔,点画的肥瘦和牵丝的联系也极为合度和自然,充分体现了背临的特点。

  此卷于明万历46年所书,时董其昌年64岁。其书艺已臻于成熟,故笔法流畅,气韵古淡潇洒,在董氏传世的书法中可为上品。

 

董其昌《临徐浩书张九龄告身卷》 绢本 纵25.0厘米 横248.0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临米芾行书长卷
长 270厘米,高24厘米,纸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临颜真卿蔡明远帖 崇祯八年(1635) 纸本
图片转自翰锋在线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清晰图片[1][2][3][4][5][6][7][8][9][10][11][12][13][14][15][16]


董其昌《东方先生画赞碑》卷 纸本,楷书,纵24.5cm,横558.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临唐颜真卿《东方朔画像碑赞》(该碑在山东陵县),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董其昌时年52岁。该卷师法颜真卿,落笔精绝,笔法劲健,意境高远,为董氏中年时期楷书的代表性杰作,清裴景福称此作有“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之美。卷首所临碑额“汉大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更为其罕见之篆书作品。

 董其昌(1555-1636)立轴

行书五绝

行书五绝

行书轴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 纵139.2厘米,横28.8厘米

《自书七绝诗轴》轴,绫本,行书,纵256cm,横48.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书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董其昌时年68岁。据《明史》卷二百八十八记载,为修《神宗实录》,刚被提升为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的董其昌被派往江南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他乘此奉旨访书之良机,与米万钟等好友遍览江南所藏法书名画。此幅墨迹即作者与米氏在晋陵观赏收藏家唐君俞府中三世所藏法书名画后,“书此旧作纪事”。清王澍跋称“此文敏最存意之作”。

   《石渠宝笈》卷二十八《明董其昌诗词手稿一册》中款云:“已酉后诗词,皆以米南宫行楷笔书写。”此轴书法既有米芾书意,又呈自己风格,笔意多变,拙巧互用,朴实自然,格调雅致,为董氏行书佳作之一。 (撰稿人:文金祥)释文:
   石室奎章待访编,君家自有旧青毡。若为主藏多嗔怪,昌猒何当损俸钱。
   天启二年壬戌二月九日,余访君俞年侄。是时米友石参知以万寿称贺还金华,六次晋陵集于君俞斋中,明日余遍观君家三世所藏法书名画,书此旧作纪事。董其昌。
   钤“太史氏”、“董氏玄宰”、“玄赏斋”印。幅左下有清王树澍一跋

行书七绝诗轴 纵114.5厘米、横43.4厘米 金笺 广东省博物馆藏

董其昌(1555-1636)


行书七言诗一首 立轴
见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5春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专场

钤印:宗伯之章、玄宰氏、玄赏斋
题识:董其昌。
释文:黄麻朝下紫宸居,玄武名传赤优书。此去三台临北斗,九衢春色望回车

行书立轴

 

《行书女萝绣石壁五言诗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释文:女萝绣石壁,溪水青濛濛。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彩与我同。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府空。其昌

立轴,纸本,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1555-1636)


董其昌《书张籍七言诗》轴 草书 金笺,145.1cm×34.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由可嘉提供

  本幅书唐张籍《与贾岛闲游》七言诗,文字与原诗作有出入。此幅诗轴未署年款,从书风及所钤“大宗伯印”判断,当为董其昌77岁就任南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以后之作品。
  书法行中夹草,融合自然,行笔流畅,风格洒脱,为董氏晚年之代表作。 撰稿人:文金祥
释文:水北原南野草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知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款署:“其昌。”钤“董氏玄宰”、“大宗伯印”、“玄赏斋”。鉴藏印有“鹤舟所藏”、“紫云山房鉴藏书画印”。

唐诗联句

董其昌《书翰林院箴》轴 纸本 楷书 128×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轴内容为董其昌书“宣宗(朱瞻基)皇帝御制翰林院箴”,中楷书体,写于80岁左右。行距字间颇疏,显得疏宕秀朗。书风趋于朴拙,有意避免严整工稳,强调生拙之意,所谓拙中寓巧,熟而变生。董氏曾自谓:“吾书因生得秀色。”他的这种艺术主张及书法特点在此幅作品中体现得非常鲜明。

董其昌《五绝诗轴》纸本,行书,纵77.5cm,横31.1cm。 南京博物院藏

董其昌《王维五绝诗》轴 绫本,行书,纵154.5cm,横54cm。 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白羽扇赋轴

行书白羽扇赋 绫本 轴 136.5X60.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诗人及宰相张九龄,受朝中权臣排挤,因玄宗赐白羽扇,作赋以明志,含有明哲保身的涵义。董其昌这件作品写于七十八岁(1632)高龄,仍然不失一贯的秀逸畅快的节奏,令人觉得余韵无穷。

董其昌行书白羽扇赋卷



董其昌《白羽扇赋》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转自翰锋在线


《白羽扇赋》卷局部

请分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图片转自翰锋在线) 白羽扇赋

开元二十四年夏,盛暑.敕使高力士赐宰臣白羽扇.九龄与焉,立献赋曰:
当时所用,任物所长.
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
安知烦暑,可致清凉.
岂无纨素,彩画文章.
复有修竹,剖析毫芒.
提携密迩,摇动馨香.
惟众禽之在御,何修翮之敢当.
伊昔皋泽之时,尔有凌霄之志.
苟效用之得所,虽舍生而何忌?
肃肃鸟羽,穆穆微风.
纵秋气之所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壬戌秋日书 董其昌                                                                  董其昌《酒德颂》



董其昌《酒德颂》 图片转自北大中文论坛 感谢书友清茗半盏推荐

请分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 图片转自北大中文论坛)

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怳)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董其昌书於石湖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