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冲突女武神怎么得:滨江变雕塑大道诠释“河南”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28:21

滨江变雕塑大道诠释“河南”变迁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6-17 来源: 广州日报

                        滨江儿女        “滨江儿女”雕塑落户海印公园  珠江南岸滨江路上雕塑达八座

  随着近日“滨江儿女”雕塑落户海印公园东广场,珠江南岸滨江路上的雕塑达到八座。从西端洲头咀公园见证千年海上丝路的“苏哈尔号帆船纪念碑”,到东面琶洲会展公园表达现代人梦想飞跃的雕塑“吻”,再现了“河南地”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印记,拥有无敌江景的滨江路成了“雕塑大道”。

  从一千多年前中外航海贸易的古老印记,到现代艺术时尚的标志,珠江南岸的雕塑再现了“河南地”古今变迁。

  文/ 记者廖靖文

  图/ 记者乔军伟

  住在滨江东路的黄健发现海印公园东侧多了一个开放的绿化广场,广场上的点睛之作是一座名为“滨江儿女”的雕塑。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滨江东路海印公园外,远远就看到了这个深褐色的雕塑:一个梳着大辫子的姑娘左手拎着渔家帽,右手捧着一束鲜花,她的身旁是一个背着葫芦水壶的小男孩,两人脸上带着真挚的甜笑欢欣地眺望着珠江。

  潘鹤大师揭开“渔女”身世

  “老街坊都亲切地称这个雕塑为‘渔女’或‘渔妹’”,在滨江路上工作了几十年的梁伟胜告诉记者,这座“珠江儿女”雕塑1985年就竖立在珠江畔,是当时滨江街人民为纪念周总理关怀水上居民上岸定居20周年而专门打造的。记载了“河南地”(海珠区)一个重要事件:上世纪60年代,2600户水上居民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安排下,住进了滨江路的水上居民新村,上岸生活,安居乐业,渔女姐弟寄托了水上居民对政府的感激,以及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缅怀。

  由于创作的年代已经近30年,连相关工作人员都不清楚雕塑的作者到底是谁。还邀请了广州雕塑院的青年雕塑家来鉴定,大家猜测可能是潘鹤老师的作品。为了确认“渔女”的身世,海珠区园林部门专门邀请了潘鹤老师到现场。

  “敲开雕塑背面的水泥灰,仔细一看,作者是凌镇威”。昨日,潘鹤老师告诉记者,他料想雕塑上肯定有作者的名字,之前没发现是因为被水泥盖住了。记者了解到,“滨江儿女”是著名雕塑家凌镇威的代表作品之一。

  “滨江儿女”安居海印公园东广场

  然而,这座雕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辗转“流浪”。滨江街道办事处主任韩海宏告诉记者,雕塑最早位于滨江路石涌口码头附近,后由于建设江湾大桥的需要,被移至滨江路正对着远安路路口的江堤上。1999年滨江路改造大修时,“滨江儿女”暂时“委身”于滨江街道办事处的大院内。后来,雕塑又被迁移到远安路口。不久前,海珠区拆掉了海印公园的围墙,在东侧开辟了一个面积约700平方米的开放式绿化广场。“这正好能让‘滨江儿女’安家落户!”海珠区建设和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李满红说。
                  纺织女工  
寻找《纺织女工》作者

  上世纪80年代,海珠区是全国闻名的纺织工业重地。在江湾大桥西侧的滨江中路上,一座汉白玉雕塑“纺织女工”正在专心致志地纺布。梁伟胜告诉记者,现在楼盘林立的江畔,当年就是机器轰隆生产的棉纺厂、毛刷厂。

  这座雕塑恰恰唤起了记者儿时的记忆——因为叔叔家就住在滨江路,宿舍楼门前刚好就是这尊“纺织女工”,小时候每次去叔叔家,总要先和“纺织女工”打招呼。多年以后,叔叔搬家,“纺织女工”身后的宿舍楼也在城市的变迁中变成花园,而这位“纺织女工”静静地坐在滨江,欣赏着手中的轻纱。唯一的遗憾是,她在这里待了将近30年,已经没有人记得她出自何人之手。如果热心的读者知道“纺织女工”的作者是谁,欢迎拨打本报报料热线81919191告知。

  从千年航海贸易印记

  到现代艺术时尚标志

  滨江路最西端的白鹅潭畔洲头咀公园,造型别致的“阿曼苏哈尔号木帆船马斯喀特-广州航行纪念碑”,光芒四射的红太阳,象征着阿拉伯民族的和平使者,迎着惊涛骇浪,历尽千辛万苦向东方胜利航行。这段航行再现了《一千零一夜》里描述的辛伯达七次航海最后到达中国的故事。述说1200多年前,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世界名港的辉煌。后来,广州市在洲头咀公园的中心,又建造了一个巨型城雕,以一个高4米、重达26吨的巨型船锚实物为主景,反映洲头咀辉煌的航运历史。
                          吻 

  而在珠江南岸东段的琶洲会展公园,记者又看到了截然不同,充满现代风格的雕塑。在娇艳的玫瑰花包围中,一个俊朗消瘦的男子将肥女人郑重托起,肥女人展开双臂,轻盈地向下地一吻,夸张又深情款款——这是雕塑家许鸿飞去年创作的“吻”。海珠区建设和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李满红告诉记者,琶洲会展公园举行了广东省集体婚礼,雕塑“吻”就是体现了“爱”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