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许城际铁路最新消息:海南省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建设工作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18:37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首 页 |领导介绍 |机构职能 |直属单位 |法律法规 |厅长信箱
办 公 室
人 事 处
政策法规处
计 财 处
医 政 处
疾 控 处
应 急 办
爱 卫 办
妇 社 处
科 教 处
中 医 处
农 卫 处
审 批 办
药品招标办
保 健 局
纠 风 办

R 推荐新闻



政务信息 -海南省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建设工作总结
海南省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建设工作总结
栏目:政务信息  时间:2008-8-1 14:50:17  科室:中医处  点击:5364
海南省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建设工作总结
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工作以来,我省已有三个市县通过创建活动,达到国家验收标准,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琼海市1996年4月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单位,2002年2月通过验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三亚市、文昌市分别于2002年7月及2003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单位,2008年1月通过验收,2008年3月被批准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几年来,我省以“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创建工作为契机,以点带面,有效提升了农村中医工作的整体水平,全面推动了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创建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
在创建期间,各市县把中医药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三个创建市的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门研究中医的发展问题,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按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中建设标准和要求,各市政府都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创建工作的良好局面。各镇政府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任务。各市县制定了《中医药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农村中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工作的决定》等有关政策文件,采取了系列积极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医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中医工作的领导,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建立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
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各市县政府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加强农村中医基本设施建设,使中医药机构基础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三亚市把市中医院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和重点项目来抓,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议,解决了市中医院新区建设的征地、拆迁和资金投入等问题,使医院新区能顺利建设并投入使用。近几年来,三亚市中医院重视中医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突出中医药特色,加强骨伤、针推等专科专病的建设和管理,扩大医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充分利用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推出了“中医医疗保健为旅游服务”的特色品牌,与俄罗斯、瑞典、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签订了中医疗养和带教合同,至今已接待俄罗斯、瑞典、挪威、奥地利等国外疗养团共7000多人。特别是2006年5月和2008年3月,三亚市中医院采用传统中医疗法分别为“俄罗斯别斯兰恐怖事件”二批受害儿童治疗,疗效显著,因此荣获俄罗斯政府颁发的“中国-俄罗斯年为中俄友谊做出贡献”奖状。琼海市认真贯彻中医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严格执行各项诊疗规范,强化医疗安全教育,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贯彻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全面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依照“以中医为主,发挥中医优势,中西结合,大专科,小综合”办院方针,研究和开展了一整套具有特色的专科诊疗,目前琼海市中医院的中风专科、骨伤专科在本市及周边市县享有较高的声誉,其病床使用率达82.3%。该院在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主要业务及收入指标都较以往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门急诊人数年均增长33.6%,出院病人数年均增长35%以上,固定资产总值年均增长36.3%,使医院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文昌市政府采纳了市政协委员的提案,自2005年起设立了中医发展基金,市财政按每人每年不低于0.2元的标准投入。市政府陆续投入了120多万元加强市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市中医院的内涵建设也在不断丰富,重视专科建设,形成了以中医骨伤、肛肠为重点的专科特色医疗;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新技术,狠抓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就医环境。医院中医治疗率从86.2%上升到92%,中医病案书写合格率从创建初期的80.2%上升到91%,住院病案甲级率从80.1%上升到97%,人员培训率达到100%,2007年中医药门急诊量比创建初期增长了31.56%。市政府已计划在2008年前完成中医院新址的征地及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在短期内把文昌市中医院建设成一所有一定规模、科室设置较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综合性二甲医院,发挥其中医药工作的龙头作用,更好地带动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以中心卫生院为枢纽,加强农村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在中心卫生院以及一些基础较好的卫生院设立并发展中医专科,如三亚市崖城中心卫生院、琼海市华侨医院(即中原中心卫生院)、文昌市文教中心卫生院分别设立了针灸、风湿病、甲状腺病、皮肤病等中医专病专科;同时加大投入,重视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医药专业人员的培养,中医治疗率均比创建前明显提高,中医药人员占卫生院医药人数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中医服务功能显著加强。
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三个创建市县的乡村医生基本上都能用中、西医两法防治常见多发疾病,基本掌握拔火罐、针灸、刮痧、中药敷贴等常用的中医药服务技能。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均按标准配备了30种中成药或50种以上常用中药饮片,并做到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出诊有记录、有传染病报告、健康教育宣传等制度。
(三)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制定中医药人员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创建期间三市县共举办中医基本理论及临床技能培训班28期,接受培训4000余人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参加培训,培训率达100%,大大提高了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省卫生厅委托海口市中医药学校开办了中医中专教育学历班,三期共培养学员300人。各市县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中医(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生到公立医疗机构工作。二是推选中医优秀技术骨干外出进修,聘请上级专家下基层指导,同时积极引进中医药人才,充实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三是采取奖励措施鼓励中医药人员积极撰写论文,申报科研课题。三亚市还定期举办中医学术交流会,推进了全市中医药学术活动的开展。
(四)加强中药质量管理,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中药质量管理,制定方案定期检查考核。中药房、中药库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任的管理制度,严格检查药品质量,审查进药渠道、药品价格、确保药品质量,杜绝假劣药品。中药品种种类存放、药品标签规范、造册、进出库均有详细登记,同时加强对药品保管、加工、炮制、鉴别、配方、煎煮等基础知识培训,对从事专业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考核,不断提高其素质和水平。
(五)加强科普宣传,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各创建单位每年都举办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组织中医药下乡义诊,并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印制中医药科普知识手册、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免费发放,努力在居民群众中营造信中医、看中医、用中医的氛围。文昌市还针对本市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组织专家遴选出50多种单方、验方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编写了《文昌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手册》及《单方、验方集锦》教材,在全市推广普及,深受基层欢迎。
(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和新农合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社区和新农合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均把市级中医院作为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鼓励农民群众选用中医药治疗,将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对使用中医药治疗费用的报销补偿比例也提高了10%。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在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充分发挥了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中医服务网络建设尚不健全。有些卫生院尚未设立中医科,部分已设立中医科、中药房的卫生院其规范化建设程度及水平还不够高,农村中医服务功能有待完善。
(二)高学历人才相对较少,学科带头人和在当地有影响的名中医不多,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科研水平不高。
(三)农村中医经费投入不足,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尚滞后。
(四)对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培训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
三、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医药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强对中医药行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适应海南发展新形势之需要,利用海南旅游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和中医疗养游的优势,努力打造我省中医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特色优势品牌,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中医药人才结构,促进整体学科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加强中医药科研方法与技能的培训,增强中医药人员的科技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充分发挥市县级中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对基层中医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规范化管理,推进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和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
(四)切实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使其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三亚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工作总结
2008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我市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在建设期间,我市紧紧抓住批准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这个契机,并以此为动力,严格按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的要求,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市中医工作已形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层网底站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兹将我市建设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海南省南部,地级市建制,现有2个区,6个镇,总人口52万。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84家,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开展中医药服务。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6家(中医院1家);中心卫生院6家(海棠湾、田独、凤凰、天涯、崖城、育才),另隶属镇中心卫生院分院5家(梅山、保港、高峰、荔枝沟、藤桥);农场医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河东、河西1、河西2);村卫生室94家(其中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的村卫生室17家);社会办医及个体医疗机构264家(中医诊所16家)。全市病床总数1577张,其中中医病床200张(市中医院200张)。市人民医院、崖城、天涯、凤凰、田独、海棠湾五个中心卫生院以及荔枝沟分院、藤桥分院都设立中医科。全市共有医药人员数1510人,其中中医药人员160人,占医药人员数的10.59%。
二、主要工作成绩
(一)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目标,加快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市政府主动承担发展农村中医事业的责任和任务,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卫生、财政、发展规划、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成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市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年召开一至二次中医工作会议,研究解决中医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任务。
第二,制订规划目标,精心组织实施。我市始终把中医工作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中建设标准和要求,印发了《三亚市农村中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规划》,本着有计划、分步骤、抓实效的原则,高标准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全面加强对中医工作的宏观指导。
第三,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一是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和崖城等5个中心卫生院与荔枝沟、藤桥分院均设有中医科,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开展中医医疗服务,城市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 94 个卫生室都不同程度开展中医药服务。二是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全面落实国家的有关中医药政策。将市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开展中医药服务的17个村卫生室列为定点医疗机构。并实行优惠政策,将入方的中草药和中药饮片以及针灸、推拿、刮痧等传统中医治疗费用全部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住院补偿使用中医药治疗费用比相应标准提高10%。三是加强市中医院急诊科建设,将其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救治中的作用。
第四,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几年来市政府投入6100多万元建设市中医院新区(门诊、住院大楼)14000㎡。同时,按照三个一点(即3年建设周期内配套建设经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投入50万元,省政府投入60万元,市政府投入70万元)落实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费70万元,完成了5个中心卫生院和荔枝沟、藤桥分院以及17个村卫生室的中医基本设施建设。经统计,市政府每年投入中药事业专项经费按全市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大于0.20元。由于加大投入,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二) 突出重点,强化网络建设,加快创建工作步伐
我们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中,突出工作重点,优化中医资源,强化了中医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加快了市中医药中心网络的建设。一是抓好市中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市政府对中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把它当作为民办实事和三亚市重点建设项目来抓,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议,解决了市中医院新区建设的征地、拆迁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医院新区今年初建成投入使用,共投入资金6100多万元,建筑面积14000㎡,并购置了中药薰蒸机、三维牵引机、中风预测仪、自动中药煎药机、彩色B超诊断仪等现代医疗设备,不断提高市中医院的规模与档次,有效增强其龙头效应。二是完善科室设置:中医院按照建设标准门诊设置一级科室12个,二级科室9个,注重抓好急诊科及中医专病专科建设。急诊科配备精干的医疗骨干力量,购置医疗急救设备,确保具备常见危重急症抢救能力;中医专病专科建设主要是结合医院的医疗骨干力量,重点建设针推科、骨伤科、中医男科、不孕不育专科,逐步把中医院建设成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专科医院;同时,医院还设立中医基层指导科,在建设周期协助卫生局对全市中医药人员业务培训,并坚持每年6次以上下基层业务指导。三是加强中医内涵建设,苦练内功,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市中医院按照“二甲”中医院的标准,结合建设“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建设医院,努力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首先,医院有计划把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强化培训,鼓励和选送到省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同时坚持实行科室每周一小课,院内每月一大课的临床学术讲课,即科室主任或专家结合临床疑难重点病例进行病例分析及辩证施治讲解,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和整体水平。其次是加强对医疗文字书写规范的监督和管理,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严格实行奖优罚劣的办法,每年实行对门诊和住院中医处方、病历病案考核检查,促进其合格率不断提高。再次是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在中医疗效上狠下功夫,重点加强专科专病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医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积极开展临床科研,院内中医专家应用临床经验研制出“治胃灵”、“痘痘消”、“精通排毒丸”等一批中药制剂,取得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医院还充分利用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推出了“中医医疗保健为旅游服务”的特色品牌,3年多来共接诊俄罗斯、哈萨克斯担等国家旅行疗养团2600多人。几年来国外疗养团客源不断,市中医院中医疗效在国外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目前,市中医院的中医药资源雄厚,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床位200张,卫生技术人员171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20人,初级133人);其中医药人数95人,中医药人员74人,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数的77.9%,中医治疗率达72%,门诊中医病历书写合格率85%,中医处方合格率96%,住院病案甲级率85%,群众满意率达91%,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第二,以中心卫生院为重点,加强了中联枢纽网络中医工作的开展和建设。几年来,通过加大投入,切实抓好中心卫生院的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中医药专业人员的培训,中医服务功能得到显著的提高,中医治疗率从2002年的9%增加了2007年的35%。一是镇政府成立了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重点解决中医工作的实际困难问题;二是中心卫生院和荔枝沟、藤桥分院均设立了中医科,由院长兼任科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正常开展中医诊疗工作。中医药人员占全院医药人数的10%以上,并具有中专以上水平,通过在建设周期内每年举办一至二期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培训班,中医适宜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中医服务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三是加强中医专病专科的重点建设。中心卫生院都结合本院中医师的诊疗技术水平和地区病源特点,设立一至二个专病专科,重点加强临床研究,注重疗效,大大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基本完成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全市5个中心卫生院和荔枝沟、藤桥分院均设有中药房、中药库、中药柜、中医诊疗室、理疗间,配备中药饮片250种、中成药60种以上,并购置了神灯治疗仪、电针治疗仪、颈椎牵引器、腰椎牵引器等一批中医医疗器械。
第三,以村卫生室为重点,注重了中医基层网络建设。全市农村现有卫生室 94 个,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基本上均能用中、西医两法防治常见多发疾病。我们重点按建设标准加强了17个村卫生室的中医基础建设: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具有中专水平的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诊疗工作,在建设周期内每年经接受市级以上中医基本知识系统培训和卫生院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以及督导、检查管理,中医药专业知识普遍得到提高,基本上能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村卫生室均配备30种中成药或50种以上常用中药饮片,并做到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出诊有记录、有传染病报告、健康教育宣传等制度。
现在全市中医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上有市中医院发挥龙头作用的中心网络,中有卫生院的枢纽网络,下有村卫生室基层网络的格局,中医工作得到了稳步健康的发展。
(三)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事业持续稳步发展。
我们特别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注重中医药临床科研、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中医药专业人才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市卫生局结合实际,制定中医药人员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建设周期内每年组织举办一至二期的中医基本理论及临床技能培训班,并有计划选送中医专业骨干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同时,市中医院还坚持实行科室每周一小课、院内每月一大课的中医临床学术讲座。2003年以来共选送了45名中青年中医药医疗骨干到省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举办了6期中医基本理论及临床技能培训班和39期中医临床学术讲座,接受培训1266人次,卫生院的中医专业骨干和村卫生室开展中医服务的乡村医生均参加培训,培训率100%,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市中医人员中医医疗技术水平。二是积极开展中医科研学术活动。市中医院积极开展以“出人才、出论文、出专利”为原则的科技兴院活动,采取奖赠的办法鼓励专业人员多出中医药论文,出中医专著和中医药科研专利。市卫生局每年均举办一期全市中医学术交流会,交流临床中医学术思想,借鉴、吸收现代中医科研成果和传统医学精华,推动全市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鼓励、支持中医药专业人员结合临床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2002年以来共收集中医学术论文194篇,并编印成《三亚市中医药学术论文集》,通过专家评审,共评出国家级杂志发表的优秀论文10篇,中医药课题科研成果奖1项,在全市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上给予表彰奖励。
(四)加强中药质量管理,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中药质量对提高中医疗效非常重要。市卫生局严格要求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中药质量管理,制定方案定期检查考核。市中医院成立了药事管委会加强对中药剂科的管理,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任的管理制度,对购物、入库、加工、销售、煎煮一条龙管理,严格检查药品质量,审查进药渠道、药品价格、确保药品质量,杜绝假劣药品。中药房通风透气、药品按种类存放、摆列整齐、规范药品标签、造册、进出库有详细登记。中药房清洁、整齐、药品标签规范、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为了不断提高中药管理业务水平,药剂管理科每周坚持上业务小课一次,加强对药品保管、加工、炮制、鉴别、配方、煎煮等基础知识培训。该科还制订各种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考核,不断提高其素质和水平,同时每季度出一期中药知识宣传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各卫生院对中药管理也实行了专人负责制,严格把好药品进货渠道及质量关,对特殊贵重药品实行“三专”管理,做到分类管理,分类放置,标签清楚,整齐有序,包装合理,签物相符,药房药库基本做到干净整洁,杜绝过期变质及伪劣药品。2006年经全市中药管理考核检查,中药调配管理合格率达到98%,我市中药管理工作得到全面提高,为提高中医疗效发挥了保障作用。
(五) 广泛宣传,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
为了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一是市卫生局印发了“三亚市卫生局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计划和措施”,并在市中医院举办了二期全市中医药专业人员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在建设周期在全市范围内,市卫生局每年举办了二次以上的中医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市中医院、市医院、粤海医院、华侨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家组成卫生下乡医疗队开展中医下乡义诊暨中医科普宣传活动。几年来,组织中医下乡义诊暨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8次,接受中医义诊服务1329人,印发中医药科普知识手册1000份,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500份,进而在全市营造出信中医、看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各医疗机构的中医治疗率明显提高:村卫生室的中医治疗率从02年的10%提高到07年的30%,卫生院的9%提高到35%,市中医院的40%提高到7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中医服务网络建设尚不健全。主要是中心卫生院有6家,有5家设有中专医院专科,有部分村卫生室缺少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农村中医服务功能不完善。
(二)卫生院中医人才缺乏。卫生院经济效益差留不住中医人才,同时也难引进中医人才。
(三)中医疗效与西医相比有一定差距,部分医疗机构中医“西医化”,中医专业技术人员中医理论基础素质不高,技术不精,不能很好地适用中医辩证施治为患者服务,常常依赖西医诊疗,导致中医不中。
(四)农村中医投入不足,中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市财政对农村卫生给予了很大的投入,但中医相对长期投入不足。部分卫生院中医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进修学习培训缺乏资金,导致中医服务技术薄弱开展无力。
(五)中医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市卫生局至今不设中医科。我市中医药管理职能由医教科负责。由于医教科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致使我市中医药组织管理工作薄弱。
四、今后主要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搞好中医药人才培训和科研活动,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认识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思路,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教育和培养,提高他们的中医基本理论和整体水平。加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特别是要搞好卫生院的中医骨干和乡村医生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中医诊治水平。同时要加快和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真正让简、便、效、廉的中医药技术扎根农村,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二是进一步搞好中医药科研活动,搞好学术交流,搞好中草药研制和创新技术,提高中医诊治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二)加强中医药的监督管理,加大对中医事业的投入。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中医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增加市政府对中医的投入,以确保市中医院、卫生院的中医基本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人才引进、进修培训、科研活动经费的需要。
(三)加强领导,完善组织和网络建设。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完善组织,协调市政府及编委部门增加市卫生局人员编制,增设中医科,加强对中医的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和完善市中医院中心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其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指导的龙头作用,以带动全市中医事业的发展,三是搞好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好纵向中医药技术合作,加强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中医基层网络作用,真正使中医药能满足农民群众求医治病的需求。
琼海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工作总结
琼海市自被评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以来,认真贯彻《中医药条例》,突出中医药重点,落实“中西医并重”,全面推进城乡中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各项中医药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中医药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坚持中西医并重,切实加强对中医工作的领导。我市把中医药的发展列入了琼海市卫生工作的发展战略,把中医药工作纳入了重点卫生工作目标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考核指标,把中医药建设同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民计民生“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中医管理体制,规范了中医药的管理。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和支持中医事业的发展,市领导多次到琼海市中医院现场办公,帮助解决中医院新院的选址和征地问题, 帮助解决医院的扩建问题,推动了中医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深化改革,促进中医院发展。我市中医院坚持实行科学管理,内强素质、外树形像,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让职工满意、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的中医院。中医院业务量、业务收入等主要业务经济指标都较以往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医院门、急诊病人数年均增长33.6%,出院病人数年均增长35.8%,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5%以上,住院手术年均增长107%,固定资产总值年均增长36.3%,中医院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三、坚持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中医院的服务能力。我市认真贯彻中医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严格执行各项诊疗规范,强化医疗安全教育,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贯彻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全面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依照“以中医为主,发挥中医优势,中西结合,大专科,小综合”办院方针,研究和开展了一整套具有特色的专科诊疗,现我市中医院的中风专科、骨伤专科在我市及周边市县享有较高的声誉,病床使用率达82.3%。
四、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中医工作。我市强调要把改善农村中医药服务条件、提高农村中医药人员素质、提高乡村中医药服务比例,作为本地区中医药工作的重点任务抓紧抓好。为此,我们在一级医疗机构进行了中医建设的网络规划:我市21个镇卫生院,我们强调有条件的卫生院必须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我们根据当地卫生院的地缘特点,根据卫生院的人材配备,在中原、潭门、长坡、大路、烟塘、石壁、龙江等7个镇卫生院开设了中医科和中药房,这些卫生院的中医开展各有特色:潭门卫生院开设了中风专科,长坡卫生院开设了推拿、针灸专科。同时,我们拟在未建有中医科和中药房的其它14个卫生院开设中医科和中药房。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我市积极引导和推进中医药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了中医药在农民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比例,其比例较以往上浮了10%,达到了60%。目前,我市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涉及到的中药种类已达1000多种。
五、坚持科教兴业战略,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开发利用中医药资源。市中医院积极引进开展中医药新业务、新技术,鼓励中医药人员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中医药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申报科研项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二是加强乡村中医药人员培养,提高乡村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业务素质。我市今年共选派了158人次参加了各级的中医临床技术培训。
六、坚持科学管理,深入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质量加微笑,创建平安医院”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来,我们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卫生厅统一要求,科学部署,精心组织,认真扎实地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广泛深入宣传,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市中医院充分利用报纸、横幅、专栏、院报、会议等形式及时宣传管理年活动动态,同时要求每名医护人员的结合自身实际撰写心得体会、开展自查自纠、落实整改措施,深化医务人员对开展管理年活动意义的认识。医院以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提升了服务水平,促进了医院发展。
七、坚持参与和创建相结合,促进中医药进社区和卫生站。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站也加强了中医药服务工作,立足现有条件,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促进中医药参与社区慢性病防治和医疗保健服务,今年对1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站(室)进行了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适宜技术培训,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中药常用器具和中药饮片、中成药,有不少社区和卫生室基本能够开展中医针灸、按摩、拔罐、刮痧、养生保健等中医药服务。
我市中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领导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老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医特色不够突出,中医药的优势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院内涵建设和专病专科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中医药参与农村初保、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没有实质性突破;三是中医药单位和中医药人员科研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强,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对滞后;四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有些断层,中医人材匮乏,有名望有真材实学的中医师少之又少,年轻医生,工作经验和中医技术技能稍显不足,有些还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认可,导致中医药不能满足社会的
文昌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工作总结
我市于2003年9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单位。于2004年1月正式启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我市“创先”工作得到省卫生厅中医处、省中医院的大力支持及多次指导。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把发展中医事业当作保健康、促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市卫生局也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以贯彻落实《中医药管理条例》为重点,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为目标,充分挖掘中医传统优势,积极开展中医技术创新,大力拓展服务范围,中医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1月16日,我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工作通过国家专家组的评审验收,2008年3月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我市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
一、基本情况
文昌市位于海南省东北部,面积2488平方公里。全市有17个镇,290个村(居)委会,3291个自然村,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我市公立医院28家,其中市级医院3家,卫生院25家,均开展中医药业务;在公立医疗机构中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共156人,占医药人员总数的28.25%,其中副主任中医师 8人,主治中医师14人,中医师23人,执业助理中医师23人;主管中药剂师1人,中药剂师31人 ,中药士37人;全市有村卫生室151家,能西会中的乡村医生111人,占全市乡村医生总数的73% 。全市中药店(含中西医结合药店)91间,个体中医诊所(含中西医结合诊所)29间,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211人,个体诊所的中医师大部分是医院退休的名医或是当地较有名的中医生,深受群众欢迎。
二、全国中医先进市创建以来的主要工作
我市是著名的文化之乡,中医药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群众素来有爱看中医、用中药的习惯,这为我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市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一)领导重视,政策扶持,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1. 市委市政府对创建全国中医先进市工作十分重视和支持。
自2004年启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此项工作,市政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全会的《工作报告》均对发展中医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市人大、市政府还专门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中医的发展问题,审议制订推动中医发展的倾斜政策。市主要领导亲自解决在创建中存在的问题,2006年,省卫生厅中医先进市创建督导组的反馈会,市长亲自听取反馈,并当场解决创建工作投入不足的问题;2007年初市领导出席全市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市迎检再动员会,并对创建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分管副市长自创建工作以来,多次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在创建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使全市形成共同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确保全面完成创建工作任务,市政府市长与各镇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市卫生局也与全市各公立医院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各镇各院的工作任务,并列为考核内容,实行问责制。
2. 机构人员落实,确保发展中医药事业有良好的机制。
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文昌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市领导小组,分管卫生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人劳保局等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指导、协调全市中医创建工作。市编委批准市卫生局增设中医股,负责全市中医药的行政管理工作,市卫生局根据全市中医工作的实际情况,批准市中医院成立了中医指导科,协助卫生局抓好全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业务指导、检查和考核。各镇政府也专门成立创建中医先进市工作领导小组,分管的副镇长担任组长。各镇卫生院也专门指定1名副院长分管中医工作,具体负责本地区中医药工作任务的落实和对卫生室中医工作的管理、业务培训等。
中医先进市创建工作开展四年以来,我市逐步建成了市、镇、村三级层层有中医工作的机构和人员的良好体制,确保了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3. 制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倾斜政策。
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必须强化政府职责,尤其是在当今中医发展面临困难较多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2005年市政府同意了市政协委员的提案,专门设立了中医发展基金,财政按每人每年不低于0.2元的标准投入。随着创建先进市工作的深入,市委、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近几年来鼓励中医发展的政策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制定和完善中医发展规划。2004年编制了《文昌市三年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规划》,2005年在编制《文昌市“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中加大了发展中医的力度,2006年又编制《文昌市“十一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把发展中医药事业列入社会发展规划,明确规定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大对中医工作的政策支持。
① 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安排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市政府每年安排30万元,作为引进学科带头人、培训中医药人员、建设重点学科和购置中医设备等方面的建设资金,这一政策在2008年度预算编制中已列入安排。
② 进一步加强市中医院的建设。争取在短期内把我市中医院建设成一间有一定规模、科室设置较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综合性二甲医院,发挥其中医药工作的龙头作用,更好地带动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前,我们已做出计划上报市发改局立项,争取在2008年完成中医院新址的征地及前期准备工作。
③ 支持基层卫生院中医科室的建设。重点扶持中心卫生院以及一些基础较好的卫生院设立并发展中医专科,抓好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在全市形成专业特色明显的专科群体,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村级医疗卫生方面的作用。我们计划在2009年前基本实现全面完成以上工作目标。
④实行优惠政策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为我市中医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支持市医院、市中医院引进中医学科带头人。每年吸收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毕业生3-5名到公立医疗机构工作,5年内市财政按每人每年1.5万元补贴,保障其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这一政策在2008年预算中也已兑现。
4. 市财政对中医的投入大幅度增长。
从2004年来,市财政对中医的投入逐年增大,2004年投入33万元,2005年投入50万元,2006年投入67.8万元,2007年投入117.2万元。市政府还决定从2007年起,将市中医院、各卫生院在职人员的四项社会保险费的单位缴交部分在三年内分别按30%、60%、100%标准纳入市政府财政预算安排拨付。
5. 镇政府全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建设。
创建周期内,各镇政府均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拨付专款加强卫生院的中医建设,镇级财政共计投入175933元;同时还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卫生院举办的中医义诊、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
(二)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奠定中医药发展坚实基础。
我们把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作为推进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基础性工作,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中医院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成立了中医基层指导科,每年下基层指导工作不少于6次,培训全市中医药人员,积极开展与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技术合作,加强技术指导。中医院还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帮助各卫生院加强中医科的建设,针对各院的中医药人员实际情况,指导基层卫生院建成了针灸、风湿病、皮肤等50个中医专病专科。
开展中医先进市创建工作以来,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我市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公立医院2006年、2007年接诊门急诊患者分别为:521752人次、628525人次,其中利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别为:115337人次、135201人次,分别占总数的22.10%及21.50%;与创建初期相比,门诊量提高了31.56%。基层中医服务覆盖面不断加大巩固,有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医科,70%以上的村卫生室有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医。全市有111个村卫生室开展了拔火罐、针灸、刮痧、中药敷贴、中医药疗法等基本的中医药服务。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市、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
(三)扩大社会影响力,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氛围
我市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宣传工作。在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中,制作并发放通俗易懂,内容丰富,适用性强的宣传资料,加强群众的记忆,从而更好地普及各类中医药知识;印制中医药常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手册,以贴近百姓、图文并茂的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开展义诊活动及群众咨询工作;通过宣传栏、悬挂横额等形式对群众进行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提高群众防病治病的健康意识。创建先进市期间,全市举办中医科普宣传活动284次,参加活动医务人员近1000人次,接受咨询人数达25501人次,发放资料34471份,宣传册600多份、横幅856条,宣传栏版面超过2000版;市卫生局组织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大规模义诊活动8次,参与义诊人数达1067人次。通过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和义诊活动,创建中医先进市工作更加深入人心,社会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不断加大,群众对中医药服务质量与效果更加信赖和肯定。
(四)发挥中医院龙头效应,带动全市中医药发展。
市中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代表着我市中医的技术服务水平。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中医院基础设施和内涵建设,发挥中医院龙头作用,建成全市中医药事业的技术指导中心、培训基地、业务中心。按照建设标准要求,不断强化中医院门诊服务功能,设立一级科室10个,二级科室4个,涵盖全科。常用中药达400个品种以上,按传统方法炮制的中药超过20种,中成药达120多种。市中医院还抓好专科建设,不断扩展服务范围。肛肠科与中日友好医院肛肠专科建立合作单位,成效显著,深受病人欢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2006年度农村医疗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已为630名肛肠病患成功施行手术治疗。骨伤科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年门诊病人近万人次,骨伤可治疗范围已从上肢骨伤扩展至躯干、下肢骨伤,2006年下半年开始设立住院病房,设开放床位20张,已收治住院病人400人次,治愈(好转)率达100%。同时,我们还加强中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医疗质量。2004年来每年都派出8—10人外出进修学习,吸收中医药本科毕业生10人,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院内每季度均举办3—4期学术讲座,对中层干部实行轮训,努力提高他们管理水平,人员的培训率达到100%,中医病案书写合格率从创建初期的80.2%上升到91.3%,住院病案甲级率保持在90%以上,中医治疗率从86.2%上升到90.1%。在2007年全省开展的中医技术人员考核中,我市中医院取得良好的成绩。
(五)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中医服务环境与医疗条件。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中医先进市建设的有关要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5-2006年先后投资50多万元完善市中医院病房大楼建设,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和环境;文教中心卫生院自筹7万元购买了心脑信息仪、气功机等一批中医诊疗器械,同时扩建中医门诊,使中医业务用房达到180m2;翁田卫生院自筹5万元购买针灸电疗器、电热神灯等中医诊疗器械,并改造了中医门诊、中药房,增设中医理疗室等。2007年市政府投入50万元为市中医院及25个卫生院配置牵引床、针灸仪、穴位治疗仪、理疗仪以及中药柜等医疗设施100余件,并投入60万为市中医院安装电梯,方便了群众就医。
(六)以人为本加强培训,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按照“科技兴医、人才强卫”的工作思路,我们把加强中医人员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作为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一是着手修编全市中医药人员花名册,摸清家底,为开展培训工作打下基础。二是以提高中医基础理论与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相结合,加强在岗人员系统性培训,提高现有中医药人员及乡村医生中医药技术水平。创建工作以来共举办全市各医疗单位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班11期,参加培训人员1148人次;经考核合格率为87%,进一步提高了乡村医生运用中医简易技术防治疾病的能力;创建周期内,全市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人均获得一次以上受训机会,培训率达100% 。三是积极开办中医中专教育学历班。2004年,市卫生局与海南农垦卫校共同举办三年制中医中专班,参加学员有22人;2006年8月及2007年7月份,在卫生厅中医处的安排下,与海口中医药学校联办中医中专班,有49名乡村医生参加学习。四是推选优秀人员进修,聘请上级专家指导。有重点地推选优秀医务人员到省人民医院等上级医院和具有专科特长的兄弟医院进修学习。与此同时,聘请国家、省中医药专家、教授指导讲学,重点帮助提高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和肛肠科等科室技术水平,收到了显著效果。五是积极引进中医药人员,充实中医药队伍,为加快中医事业发展积蓄后劲。
(七)扩展服务领域,提升中医药发展空间
我市不断扩展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和领域,坚持把发展中医事业与社区卫生服务结合起来,在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时,把能否开展中医服务列为重要条件,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全部开展中医服务项目。目前,我市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够开展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穴位注射、中药敷贴及中医康复指导等中医服务。
在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过程中,把中医与西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拓展了中医药的参与领域,中医药在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市中医院是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一批定点医疗机构,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纳入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并规定参合农民运用中医药治疗的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的补偿比例。鼓励农民群众选用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在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我们购置了180本省卫生厅专家编写的《中医药实用技术》及火罐150套,免费发放给乡村医生,并组织专家进行培训讲解。此外,我市还针对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组织专家遴选出50多种土单验方及针灸、推拿等10多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编写了《文昌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手册》及《单方、验方集锦》在全市农村推广普及。全市81%的乡村医生接受了培训并能够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深受基层欢迎,年受益人口达到10万人次。各镇政府都在适宜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加快了农村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普及进程。
三、存在问题
我市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中医队伍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中医学科带头人。
由于过去长时期对中医重视不够,造成了中医人才青黄不接、人才缺乏。目前我市公立医疗机构中除了中医院设有相关科室,中医药服务功能较齐全外,其他卫生院都只设有中医门诊或一至二类专病专科,同时相当部分卫生院的中医人员学历职称均较低,技术不够精湛,不能充当学科带头人角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塑造中医药品牌。
(二)市中医院建设落后于综合医院。
创建工作期间,市中医院在各方面均得到明显进步,但由于受到占地面积、房屋结构等多种因素限制,在规模扩大、科室布局等工作方面无法实现全面合理规划,导致市中医院的建设滞后于综合医院,难于充分发挥全市中医工作技术指导中心、培训基地的作用。
(三)中医药继承创新能力不强。
我市虽然有较好的中医药基础,但由于现有中医药人员大多年龄较大,思想比较保守,不善于引进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造成中医药技术水平不高,中医新业务拓展步伐小,业务收入利润空间过低,部分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工资还需依靠医院从其他收入来补贴。
四、今后的工作计划
(一)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为契机,继续加大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力度,让中医药在为群众防病治病中发挥应有作用。
(二)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出台更全面有效的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并认真抓好落实。
(三)强化服务功能。重点抓好中医院的搬迁扩建工作,发挥中医院的龙头作用。结合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抓好镇、村两级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建设。
(四)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特别是要抓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水平,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真正让简、便、效、廉的中医药技术扎根农村,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
上一条:省卫生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
下一条:关于印发《海南省开展在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打印本页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信息
Copyright? 2000 海南省卫生厅主办 海南省卫生厅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任何建议和意见请联系:websys@wst.hainan.gov.cn


海南省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建设工作总结 海南省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建设工作总结 关于印发绍兴县创建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实施方案的通知 雁江区考察学习丹棱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经验 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举行 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 农村党支部建设要着重抓好工作 (0921)金塔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甘肃省第二产业棉大县和甘肃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 2010年全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综述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的通知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事迹材料1 =2009年度县农村信用联社工作总结 中医先进县实施方案1 工作必备资料(工作总结) 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编 两办印发《意见》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中办国办要求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扎实抓好重点工作 努力建设和谐农村 农村党支部建设要着重抓好哪几项工作 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四批全国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名单 “国培计划”——海南省农村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2010年) (0522)长兴县 [太湖明珠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创新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 工作必备资料(工作总结等) (0323)师宗县[全国烤烟生产基地县、重点产煤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和云南省柑桔生产基地县、速生杉木林基地县 “摔跤之乡 “全国体育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