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晶马甲线:我国研究生教材几乎是空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59:27
都说“要站在巨人肩膀上”,但大多数研究生连“巨人”长什么样也不知道—— 我国研究生教材几乎是空白     尽管我国的大学体系已培养出了“海量”的研究生,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迄今为止,大学的研究生教材却几乎是空白!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连“代用教材”都难找到。昨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研究生学术入门丛书”研讨会上,专家指出,由于缺乏能帮助学生打开学术视野的教材,目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培养仍停留在“小作坊式”,学生“简单复制”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思路,视野窄小、思路封闭,甚至连学术质量底线都难以碰到。
   
教材才是最难写的书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称,国务院学位办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研究生教材短缺,已成为困扰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杨玉良透露,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有标准教材。许多人认为写教材是“小儿科”,体现不出学术水平,但其实,教材才是最难写的书。世界上最著名的教材,都是在剑桥、牛津和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名校诞生的,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物理、化学教材,1999年牛津大学再版时,已经是第48版,历年来经过了很多知名学者的修改。
    调查发现,国内的研究生到国外深造,难以与那里的教学“接轨”,非常基本的理论性课程还得从头学起。发生这种“回去补课”的怪象,正是因为国内没有研究生标准教材,他们此前的学习不系统、不扎实。
   
“一亩三分地”的东西不够
    目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培养,仍像是老式戏班子的带教方法,或者说是“小作坊式”的师傅授徒,导师只教自己“一亩三分地”里的东西,不看同行在做什么,有的连研究思路、方法都不教。
    复旦大学人文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指出,按理说,大学本科生应该教常识,硕士研究生教方法,博士生教视野。我们常常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更广,但现在,大多数研究生连“巨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研究生教材,正是要为学生提供学科领域的历史、方法和视野,描摹出“巨人”的模样。一打著作,比不上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但长期以来,我们这儿的一流学者不屑于写教科书,而已有的叫教材的书其实都不合格。
    据介绍,在国外,引导研究生入门的书有三类。第一类是日本和美国等国大学采用的,选取经典文章、优秀的研究范文——比如在美国读研究生,老师会指点要读哪些文章,然后学生去买活页文选,装订成一本作为教材。第二类是概论教材,内容包含了这个领域最重要的课题,其中最典型的是“牛津学术入门”。第三类是综述教材,主要介绍这个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而我国现在对教科书的编著和配套,根本还“无章可循”。
   
先教会研究生“照猫画虎”
    “大学的责任不是培养天才,而是保证不出学术上的‘混蛋’,而这是研究生教材能够做到也必须做到的。”葛兆光教授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
    他们认为,对于研究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具备三方面基础:历史、方法和视野,而这些都应该包含在研究生教材中。研究生入学后,首先要了解学术史和学科领域的历史,知道在这个领域前人做过什么,自己应该研究什么。与此同时,研究生应该学会研究方法,而首先要了解国内外学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这才能在前人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研究。用瑞典皇家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的话来说:这可以帮助硕士生“照猫画虎”,这个阶段不怕模仿,所有的模仿,都是为了到博士阶段“大胆创新”。  
    文汇报记者  姜澎2009年6月3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