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金水区私立小学:三人同行识者稀 之一:王小波之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2:12:31

『关天茶舍』 三人同行识者稀 之一:王小波之谬

点击:2066  回复:60 作者:feiyue999  发表日期:2003-1-3 20:22:00
回复 
    1,题解
  喜读武侠的朋友会觉得“三人同行识者稀”这个句子有几分似曾相识。没错,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一回中写道:
  (瑛姑)说道:“这第三道题呢,说易是十分容易,说难却又难到了极处。‘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我知道这是二十三,不过那是硬凑出来的,要列个每数皆可通用的算式,却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
  黄蓉笑道:“这容易得紧。以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余数乘以二十一;七七数之,余数乘十五。三者相加,如不大于一百零五,即为答
  数;否则须减去一百零五或其倍数。”
  
   瑛姑在心中盘算了一遍,果然丝毫不错,低声记诵道:
  “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
  黄蓉道:“也不用这般硬记,我念一首诗给你听,那就容易记了: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余百零五便得知
  
  这首诗中的“三人同行”纯为辅助记忆而言,并无实际指代对象。而我的标题中的“三人同行”指代着三个现实人物,在如何看待和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他们三人是我们文化视野中不可或缺也无从回避的人物。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自己对这三人的看法与认识,发发自己对这三人所受不同关注的感慨,来研讨看待和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问题的种种可能性。
  
  或曰:既然你的“三人同行”与金大侠书中的“三人同行”是两回事,又何必乱点鸳鸯,莫非你存心狐假虎威?
  答曰:非也非也。要考虑如何看待和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成果的评估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三人同行七十稀”这首诗刚好隐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成果。玩味一下这三人与这个重大成果的接触,是很有价值的。王小波恰恰就在面对这个重大成果时犯下了重大错误,就让我以他开始讨论吧。
  
  大器晚成,瓦釜先行,错漏之处,敬请斧正。
  
   2王小波之谬:指鹿为马
  
  王小波小说杂文双管齐下,以笔为刀,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横扫他心目中无价值的东西,一时在思想界风头无两。凭心而论,其自由精神,奇异想象和酣畅气势,颇有令人击节之处,然而细观其横扫对象,乱麻之中,亦有瑰宝,则其快刀之下,亦有冤鬼。现试举一例,以正视听。
  在他流传甚广,影响甚大的“青铜时代之万寿寺”,他这样写道:
  
  比方说吧,中国古书里有这样两句顺口溜:
   三人同行古来稀,
   老树开花廿一支。
   这竟是一种不定方程的解法,叫做韩信暗点兵——我不知道韩信和老树有什么关系。但
  是我知道这说明古时候有不少人像李靖一样淘气。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唐诗宋词,就会发现
  里面有全部已知和未知的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定理。现在我确知李卫公所写的春宫解说词里包
  含了费尔马定理的证明,但我没法把它读出来——这是因为费尔马定理的证明应该是怎样
  的,现在没有人知道,或者说,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证出费尔马定理。它就如隋时发明的避孕
  套,到唐代就失传了,因此给了洋鬼子机会,让他们可以再发明一次。因为它已经失传,所
  以我也不知该怎样解释这些说明词。最简单的解释是:那是一些性交的诀窍。但是不应该是
  这样子的。不应该的原因是有我们存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性交的诀窍解释成数学定理,在
  宋词里找出相对论,在唐诗里找出牛顿力学。做这种工作的报酬是每月二百块钱工资。所以
  我也常像李卫公那样想:这样的生活有啥意思。
  
  
  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王小波式反讽,他的态度非常明确:说“ 三人同行古来稀”暗含了不定方程的解法,就如同说“在宋词里找出相对论,在唐诗里找出牛顿力学”一样荒谬。至于事实是否如此荒谬,这里就有必要来正本清源意番了。我打字很慢,就偷个懒,拷贝他人论述,略加删减,全文请见http://www.edp.ust.hk/math/history/8/8_6.htm
   孫子問題
   孫子問題記載於中國古代約公元3世紀成書的《孫子算經》內面,是原書卷下第26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答曰:二十三"。孫子算經》中給出了其中關鍵的步驟是:“凡三三數之剩一,則置七十;五五數之剩一,則置二十一;七七數之剩一,則置十五"。因此可設N=70×2+21×3+15×2–2×105=23。原題及其解法中的3、5、7後來叫“定母",70、21、15叫“乘數"。但在《孫子算經》中並沒有說明求乘數的方法,直到1247年宋代數學家秦九韶在《數書九章》中才給出具體求法。70是5與7最小公倍的2倍,21、15分別是3與7、3與5最小公倍數的1倍。秦九韶稱這2、1、1的倍數為“乘率",求出乘率,就可知乘數。《數書九章》給出求乘率的方法,稱之為“大衍求一術"。1874年清代數學家黃宗憲發現了求乘率簡法,使“求一術"廣泛流傳。在西方與《孫子算經》同類的算法最早見於1202年意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的《算盤書》,同樣沒有証明。直到1801年,才有與秦九韶“求一術"同類的算法出現於高斯的《算術探究》中。1852年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最早將“大衍求一術"介紹到西方,使中國獨特之算法開始為歐洲人所知。現在一般數論中將滿足同餘式組數的存在及特性稱為“中國剩餘定理"或“孫子定理"。孫子問題的算法名稱很多,宋代周密稱為“鬼谷算"、“隔墻算"。宋代楊輝﹝1275﹞稱為“秦王暗點兵"、“剪管術",明代程大位叫它“物不知總"、“韓信點兵",並在《算法統宗》﹝1592﹞中將孫子算法編成歌訣:「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七子團圓整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譯成現代漢語便是:三個人共同走路,其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可能性很小,五棵梅花樹總共有二十一枝,七個孩子當正月十五日時在家中團圓,把一百零五的某個倍數減去,就得到答案。按照這首歌訣,問題的解與上文一致:x=70×2+21×3+15×2–2×105=23。推動了該算法的普及。
  
  
  补充一下:1,大衍求一术在今天以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为国际数学界普遍承认,已属不争之论
   2,歌诀只为助记而用,故民间流传有多个版本,但都保留了或隐含了解法的数字特征。王小波举出的两句 “三人同行古来稀,老树开花廿一支”,古来稀倒与七十稀等价(人生七十古来稀),而“老树开花”则殊为难解,而且又脱漏两句,不知是不是王小波从何处得来。如果是他自己误记,他固然难辞其咎。纵然他不幸是与“谬种”发生了亲密接触,对于他大发谬论的错误,他也难以此自辩,这是因为:一来正确版本随处可见,稍有查证之心都不难寻到(我在google 试过,正确版本无数,而他的版本除他的小说外无出可见);二来他既然在美国留学,又对数学感兴趣,对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不应该不曾耳闻(又亦或他耳闻之后只认为洋人又被国人骗了)
  3,这些助记歌诀均出现在各种算学书籍中,把它们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是很莫明其妙的。
  
  
  简而言之,王小波的做法是一种指鹿为马的做法。但他比赵高聪明,他不直说鹿是马,他只是指着鹿说,如果这家伙是鹿,那么猫阿,狗啊,兔啊都是鹿。聪明是聪明了,却让人为他感到可悲。
  在如何看待和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王小波的这个错误并非孤例。
  在同一本书中他又写道:
  我是做科技史研究的。我的同事首先证明了中国人在周朝就证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证据是什么算书里有那么一句:勾三股四弦五;所以这个定理就被称作勾股定理,纳人中国人名下。然后又有人证明了唐诗里有牛顿力学,宋词里有相对论,发表在各种学报上
  我不知道他是否做过科技史研究,如果没有,则有误导之嫌,如果的确有过,那就他的水准就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什么算书“是周髀算经,其中远不只“有那么一句:勾三股四弦五”。普适性的表达形式是在“周髀算经”中明确给定的,即:勾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证明亦同在,如图所示。(不知为何我无法贴图,只能给出地址,请高手代劳,多谢。
    http://www.libnet.sh.cn/digilib/gj/images/754321/s2674.jpg)
    
  简单说明一下:
    从附图可见,”勾股各自乘“,即分别得两直角边的平方,”拼之为弦实“即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开方除之即弦”不用解释。这就是“普适性的表达形式”。
    证明如下,大正方形面积为(a+b)的平方,即a平方加b平方加2ab。小正方形面积为c的平方。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为4*(a*b/2)即2ab。由此可求得c平方等于a,b之平方和。命题得证。我可以保证这个证明的正确性,但限于学力,无法保证这是古人原意。最重要的是,任何懂数学的人,一看该图,就会明白:画此图的人一定已掌握了勾股定理的证明。
  
  在勾股定理的问题上说他一句信口开河不算过份吧。可笑的是,在“我看国学”中他先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去要求中国诸子,随后又自我补救说“假如说,朱子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不能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到底是中国出不了自然科学家,还是有人视而不见或闭目塞听呢?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中华文明全面落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全面否定本民族文化是最简单最轻松也最不负责任的想法。有这种想法的人,恐怕很难理解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院之类的存在,也很难理解各种文明的此起彼伏,那么,他们也就很难在文明变迁中掌握先机,而只能永远亦步亦趋,永远人云亦云。
  
  
  
  附注:关于勾股定理的论述,来源于我对本坛网友押沙龙的大作“原子弹与勾股定理”的跟贴。我会将该贴试着提上来,让大家看看。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1-3 21:51:24
  糟糕,结尾处多出一段引文。烦请版主帮忙删去

作者:yidao 回复日期:2003-1-3 22:24:50
  这又如何?恩格斯还为鸭嘴兽道歉呢。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1-3 23:04:44
  很好,恩格斯还知道为鸭嘴兽道歉呢。有人重视过王小波的谬误吗?他英年早逝,是没有道歉的机会了,如果他还活着,他会答一句“这又如何”吗?谬误就是谬误,永远都需要被指出和纠正,否则就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作者:imthewind 回复日期:2003-1-3 23:42:13
  同意!

作者:羽毛乱飞 回复日期:2003-1-3 23:58:51
  他还活着的时候你不说

作者:嫉妒 回复日期:2003-1-4 0:01:13
  楼上的,这话不能这么说吧,他死了就不能说了?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1-4 0:05:05
  1很抱歉,我和许多人一样是在死后才接触他的文章的,他也的确是在英年早逝后,才成为思想界的明星的。
  2我有点不懂你的意思,莫非他活着时谬误就不成其为谬误了?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1-4 0:06:47
  羽毛乱飞兄:
  1很抱歉,我和许多人一样是在他死后才接触他的文章的,他也的确是在英年早逝后,才成为思想界的明星的。
    2我有点不懂你的意思,莫非他活着时谬误就不成其为谬误了?
  
  
  

作者:筱语楼 回复日期:2003-1-4 5:14:01
  你读小波的时候就常常注意这些末节吗

作者:羽毛乱飞 回复日期:2003-1-4 8:00:09
  啊,如果你读到时他已经死了,那当然不怪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王小波当然会有谬误。不过呢,我以为:
  
  1)人说有口难辩,他本人死了,连口都没有了,更谈不上辨,也没法告诉你他当时写那些话的想法。你这样在这里说他,王小波也不能回话,他又没有门徒替他回话(好像这里那么多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呢有一些不公平。
  
  2)王小波写的是些杂文,小说,不是政论文,更不是学术论文,不严谨是显而易见的。王小波文学上不算大家,所谓文以载道,我看王小波的文章是看他文字之后的东西。
  
  当然,讨论具体的字句肯定是可以的啦。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01-06 22:43:55
  "你读小波的时候就常常注意这些末节吗"
  第一,我的题解已经写清楚了,本贴关注的是“如何看待和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我不是在写王小波转论,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第二,王小波在这个问题上的谬误,在他的小说与杂文中是贯穿始终的,并非“末节”
  第三,如果有人在读了王小波的“我看国学”之后,问他“你读诸子的时候就常常注意这些末节吗",他该如何作答?
  
   
    1)人说有口难辩,他本人死了,连口都没有了,更谈不上辨,也没法告诉你他当时写那些话的想法。你这样在这里说他,王小波也不能回话,他又没有门徒替他回话(好像这里那么多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呢有一些不公平。
  )王小波写的是些杂文,小说,不是政论文,更不是学术论文,不严谨是显而易见的。王小波文学上不算大家,所谓文以载道,我看王小波的文章是看他文字之后的东西。
  
  
  坦率地说,这些话有点不真诚。
  “王小波热”自其去世直到现在尚未平息。他的欣赏者(王蒙,李银河),精神同道(张远山,周泽雄),克隆版(天才文学少年文嚎)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而他的崇拜者在网络更是数不胜数。当然,在理论上我无法保证在本坛有他足够的门徒替他回话(其实,从实际的跟贴来看这一点倒是可以保证的),但如果要求我在发贴批评某人之前,要先满足这一先决条件,我觉得这对我倒“有一些不公平”。
  关于“他当时写那些话的想法”和“我看王小波的文章是看他文字之后的东西”,如果你悟到什么可以替他辩解的,大可以直接指教,否则我只有引王小波的话来回答你:
   二战期间,有一位美国将军深入敌后,不幸被敌人堵在了地窖里,敌人在头上
  翻箱倒柜,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以此
  来压制咳嗽。但是该随从嚼了一会儿,又伸手来要,理由是:这一块太没味道。将
  军说:没味道不奇怪,我给你之前已经嚼了两个钟头了!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
  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当然,
  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
  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
  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
  
  这段话也出自“我看国学”,我以为,这段话典型地展现了王小波的机智和尖刻。嚼口香糖的比喻无非就是告诫我们不要犯“过度阐释”的错误。对文本的过度阐释往往出于对作者的过度维护(或过度憎恨),过度维护王小波同样是一种错。

作者:驿边桥 回复日期:2003-01-07 14:31:05
  帖主对王小波恐怕多少有点误会吧?
   帖主讲“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王小波式反讽,他的态度非常明确:说“ 三人同行古来稀”暗含了不定方程的解法,就如同说“在宋词里找出相对论,在唐诗里找出牛顿力学”一样荒谬。”
   帖主怎么就对王小波理解的这么清楚呢,看出“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呢?
   从《红拂夜奔》看,王小波对数学史还是比较熟悉的,虽然未必像帖主那样阅读了大量" 正确版本" 的原始文献,可“三人同行”那歌诀是连小学奥数书里都有的,一般还都配有比较详细的具体算法说明。王小波未必连这都不知道。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三人同行”里没有不定方程的解法啊!
   他只是说,我们中国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地方啊,一个人发现了一种不定方程的解法,居然要用一首诗(当然客观地说,那只能称为歌诀),以一种猜谜语的形式说出来,让后人莫测高深!单看那首诗,谁能想到它背后那么隐讳的意义?(当然以帖主深厚的数学功底自然是不在话下)那么换一个角度,任何我们以为已经明白的诗歌后面,会不会也隐含着我们未曾发现的意义呢?这么推论,谁敢说宋词里没有相对论,唐诗里没有牛顿力学呢?---呵呵,推论到这里,已荒诞到让我们捧腹大笑了。可是荒诞的不是“三人同行”里有方程解法这一推论的前提(!!!!!),而是推论的结论和完全合乎逻辑的推论的过程本身。王小波是一个逻辑十分清晰的人,所以他总善于让我们看到逻辑有时是多么荒诞!
   进一步还可以胡思乱想,从用诗歌(歌诀)这么奇怪的方式表达数学思想,是不是可以看到一点中国古代数学表达不够明晰,缺乏自身严密的符号系统以至限制了自身系统化发展的弊病呢?小波也许对这一点也有所嘲讽啊!
   帖主又引“我是做科技史研究的。我的同事首先证明了中国人在周朝就证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证据是什么算书里有那么一句:勾三股四弦五;所以这个定理就被称作勾股定理,纳人中国人名下。然后又有人证明了唐诗里有牛顿力学,宋词里有相对论,发表在各种学报上”
   王小波讽刺的东西很明显--我们这么多年受的教育,听了看了多少xx中国比西方早了zz年,中国xx是西方yy的起源。。。总而言之,卯足了劲儿证明我们光辉灿烂伟大,好像和人家从不曾有过差距似的。这种心态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呢?可我们就一直并将继续起劲儿地把这种证明做下去!“然后又有人证明了唐诗里有牛顿力学,宋词里有相对论,发表在各种学报上”不过是一种夸张而幽默的说法罢了。帖主看到这里不是会心一笑,而非要说王小波不承认勾股定理的中国版权,否认祖国文化,这个这个。。。。俺无言了。
   你看,王小波一点点小小的幽默,就引来我这么多解释,他的文字总能放飞我们的想象力,鼓励我们向所有可能的方向思考,所以对他的批评还是谨慎一点的好吧?
   毕竟一切的批评起码应该建立在最大程度的理解了原文的基础上吧?否则,大家在一个谬误的基础上探讨逝者的错误可不可以批判,却不顾那个所谓的谬误可能并不存在,是不是又可以进王小波的小说了呢?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01-07 17:11:19
  1“进一步还可以胡思乱想,从用诗歌(歌诀)这么奇怪的方式表达数学思想,是不是可以看到一点中国古代数学表达不够明晰,缺乏自身严密的符号系统以至限制了自身系统化发展的弊病呢?小波也许对这一点也有所嘲讽啊!”
  
  请看清楚再发言:
  明代程大位叫它“物不知總"、“韓信點兵",並在《算法統宗》﹝1592﹞中將孫子算法編成歌訣:「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七子團圓整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些助记歌诀均出现在各种算学书籍中,把它们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是很莫明其妙的。
  
  
  “用诗歌(歌诀)这么奇怪的方式表达数学思想”这一点完全不成立,歌诀只是用来助记,就象用“山顶一寺,一壶酒”来记忆3,14159一样,这种方法在东西方都得到了广泛使用。
  
   2,“歌诀只为助记而用,故民间流传有多个版本,但都保留了或隐含了解法的数字特征。王小波举出的两句 “三人同行古来稀,老树开花廿一支”,古来稀倒与七十稀等价(人生七十古来稀),而“老树开花”则殊为难解,而且又脱漏两句,不知是不是王小波从何处得来。如果是他自己误记,他固然难辞其咎。纵然他不幸是与“谬种”发生了亲密接触,对于他大发谬论的错误,他也难以此自辩,这是因为:一来正确版本随处可见,稍有查证之心都不难寻到(我在google 试过,正确版本无数,而他的版本除他的小说外无出可见);二来他既然在美国留学,又对数学感兴趣,对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不应该不曾耳闻(又亦或他耳闻之后只认为洋人又被国人骗了)”
  
  这一段请你也别避而不谈。
  
  “王小波讽刺的东西很明显--我们这么多年受的教育,听了看了多少xx中国比西方早了zz年,中国xx是西方yy的起源。。。总而言之,卯足了劲儿证明我们光辉灿烂伟大,好像和人家从不曾有过差距似的。这种心态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呢?”
  把事实当乌有进行讽刺,难道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方法?
  要承认我们现在和人家有差距,是不是就必须抹煞曾经的成就,这种心态又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呢?我倒觉得,正视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落后,找出从领先到落后的关键,才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有帮助。
  
  3“毕竟一切的批评起码应该建立在最大程度的理解了原文的基础上吧?否则,大家在一个谬误的基础上探讨逝者的错误可不可以批判,却不顾那个所谓的谬误可能并不存在,是不是又可以进王小波的小说了呢?”
    
  那个所谓的谬误可能并不存在,也可能确实存在,要想证明那不是谬误,恕我直言,你的辩解还缺乏说服力。
  附注:我之所以把网友押沙龙的大作提上来,就是因为很多人不明白中国古代算书的特点,武断认为中国人仅凭一句“勾三股四弦五”,没有普适表达示,没有证明,就想抢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明权,王小波不也是这样吗?
  
  
  

作者:3215 回复日期:2003-01-07 18:35:55
  有些无聊的人总把玩着历史上,沾沾自喜,什么秦朝有了氧化技术,足球中国人发明,还有就是楼上所说的这首古诗。这些也许是真的,但又怎么样,能证明什么?
  
  王小波所说的并不是这些事是真是假,而是说征求这些事有没有意义。他得到的结论和你的这篇文章一样,一点价值没有,你明白吧!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01-07 19:20:47
  "还有就是楼上所说的这首古诗。这些也许是真的,但又怎么样,能证明什么?"
  如果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你还分不清是真是假,那你真没资格对此发言。真的就是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至少证明有人学问浅薄,态度轻浮。
  至于科技史研究有什么意义,更不是你和任何其他人所能否定的,或者说,不是你能理解的。
  

作者:驿边桥 回复日期:2003-01-07 19:20:52
  受不了了!
   帖主您为什么不再仔细看看原文那!为什么总把注意力集中于王小波是不是引用错了,是不是在抹煞中国古代的成就?(对后一个问题我不想和您探讨,这涉及到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化的问题,和我要说的主体无关;前一个毫无疑问是他错了。)
   我想请教您的主要问题是,(请在认真地体会过王小波原文后正面回答)王小波有没有说“三人同行”歌诀里没有不定方程解法的意思?您论证的前提究竟存不存在?
   涉及到个人理解,我自然无法证明什么,可我真诚地相信,放下成见,放下与人辩驳之心 ,您对王小波的原意会有更贴切的认识。
   王小波的轻视传统文化的倾向,有许多非常明显的例子 。但是不带成见地看,他说“三人同行”这一段的时候,主要意思是不是这个,还请帖主三思。
   帖主要批驳王的轻传统,完全可以从更切实的例子出发,而不宜以从原著中找错误的心态,牵强地给作者安排谬误。对论据的质疑可直接发展为对结论的质疑,帖主不可不慎。
   (至于您的其他问题,与以上所谈主体问题无关,多生枝节只恐冲淡话题,恕不一一答复。)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01-07 19:47:55
  究竟是我在误读还是你在误读,我绝对真诚地请你去了解一下你周围朋友读后的感受,再看看这里跟贴如3215的意见。
  
  我想请教您的主要问题是,(请在认真地体会过王小波原文后正面回答)王小波有没有说“三人同行”歌诀里没有不定方程解法的意思?您论证的前提究竟存不存在?
  我可以完全肯定地回答:有!
  你再看看这段,如何理解?
   “ 现在该谈谈我的研究工作了。我最近的一项成果是发现了墨子发
   明了微积分。一下子把微积分发现的年代从十七世纪提早到了先
   秦。我的主要依据如下:墨子说,他兼爱无等差.爱着举世每一
   个人。这就是说,就总体而言。他的爱是一个无穷大。有人问他
   ,举世有无数人,无法列举。你如何爱之?这就是问他,怎么来
   定义无穷大。他说,凡你能列举之人。我皆爱之:而你不能列举
   之人,我亦爱之。这就是说,无穷大大于一切已知常数。他既能
   定义无穷大,也就能定义无穷小。两者都能定义,也就发明了微
   积分。我在《墨经》里发现了不少处缺文和错简,一一补上和修
   正之后,整本《墨经》就是一本完善的微积分教程,可以用来教
   大学生,只少一本习题集。我又发现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把《论语
   》解释成一本习题集,只是这样一来,我国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和墨子与前苏联的两位数学教科书作者斯米尔诺夫和基米诺
   维奇的著述就是一模一样的了,也不知是谁抄袭了谁。

作者:大庆烟 回复日期:2003-01-07 22:05:02
  中国人确实应该摆正心态
  正视自己的辉煌,也正视自己的衰落

作者:弯弯月儿 回复日期:2003-01-07 22:06:49
  喜欢王小波,尤其是他的杂文!

作者:土炮 回复日期:2003-01-07 23:19:44
  王小波的数学常识应该没有问题,楼主的小说欣赏能力倒是有些麻烦。
  建议楼主看看米兰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第一章,小说最害怕的人就是“不会笑的人”。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01-08 18:14:59
  土炮兄,那么简单的道理不用劳驾米兰昆德拉登场吧。老子也有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以为道。现在呢问题比较复杂,王小波在笑中国传统文化,我在笑王小波,你又在笑我,这里有无知傻笑,有莞尔一笑,也有会心一笑,到底谁笑得有理,还得看谁笑到最后。
  
  驿边桥兄,你认为王小波没有否定“三人同行”歌诀里有不定方程解法的意思,但同时你也承认他歌诀引用错了。问题就在这里,正确的歌诀可以让人从中看出不定方程的解法,而错误的歌诀,丧失了必要的数字特征而又残缺不全的两句话,不要说王小波,就是神仙也无法从中看出不定方程的解法啊!请你好好想一下吧。

作者:牛一一 回复日期:2003-01-08 18:19:10
  三人同行识者稀?
  
  王小波明明是两人同行啊,和他同行的哪个叫李顺的,后来不是作了几天土皇帝,变成孤家寡人了吗?
  
  怎么会冒个三人同行出来啊?
  奇怪奇怪

作者:不锈钢林江仙 回复日期:2003-01-08 19:21:01
  feiyue999:我猜你是某个社会科学院的无聊人士。
  你真是无聊的要命。
  装有知识,有见地,装“大块头”,逮个名人灭一灭,有意思吗?
  王小波跟你说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你也就能从文本中找点漏洞,你还能干点什么正事呢?上次敌人韦小宝的事情也是如此,你不就是要显摆你比别人更严谨,更注重证据,可是同样的证据给你了,你能弄出点什么来呢?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01-08 20:10:25
  不锈钢林江仙:
  "feiyue999:我猜你是某个社会科学院的无聊人士。
    你真是无聊的要命。"
  
  不正面面对我指出的谬误,反而去猜测我的身份,“无聊的要命”这顶桂冠真是非你莫属了。
  
  “王小波跟你说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你也就能从文本中找点漏洞,你还能干点什么正事呢?上次敌人韦小宝的事情也是如此,你不就是要显摆你比别人更严谨,更注重证据,可是同样的证据给你了,你能弄出点什么来呢?”
  1证据不是你,或者任何人给我的,是我自己读书读出来的。
  2掌握这些证据后,我自然就弄不出那些你所欣赏的惊人之论(或许这让你失望),而只能去反对那些言论(或许这让你愤怒)。
  3我跟你说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你多读点书再来说吧。

作者:土炮 回复日期:2003-01-08 21:19:39
  说实话,要继续举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或者“白发三千丈”的例子,我都觉得掉价。

作者:土炮 回复日期:2003-01-08 21:25:34
  想看看什么叫转换概念或者四概念的人,倒是可以从楼主的说话里学一点。好像你就是道了,笑了你就等于笑了道?我可没有说笑了王小波就等于笑了道。不过一篇小说家言,给点幽默感好不好?

作者:驿边桥 回复日期:2003-01-08 22:15:02
  本来我都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了,现在feiyue999君又向我发问,脱不了身了,呵呵。
   “ 问题就在这里,正确的歌诀可以让人从中看出不定方程的解法,而错误的歌诀,丧失了必要的数字特征而又残缺不全的两句话,不要说王小波,就是神仙也无法从中看出不定方程的解法啊!请你好好想一下吧。”
   我个人觉得最有可能的是,王小波对这个歌诀并不熟悉,只有点隐约的印象,肯定也没有仔细研究过。有谁是自己从歌诀里看出解法的呀!(帖主这样比较专业的人士除外)他肯定是从相应的介绍文字中了解到这一歌诀的意义的,而且我个人认为,他应该是相信的。
  他写这一段的时候,随手举了这个例子,记忆比较模糊,所以就错了了。从现在他所写的歌诀中自然看不出解法,不过这不能说明他自己就不相信歌诀里有解法呀!:)

作者:驿边桥 回复日期:2003-01-08 23:39:51
  哎呀,现在俺说一点心里话。
   这个话题进行到这里,我觉得有点说不下去了。:)
   焦点集中在我认为王小波没有说该歌诀不含解法的意思,而feiyue999君认为他有的。这完全是各人理解不同了。
   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没有谁可以说服谁,也没有谁有必要说服谁。
   我记得我初读王小波,是从《红拂夜奔》开始。那奔放的想象,荒诞的情节,处处让人喷饭的幽默,一把就抓住了我,带我在那个诡异而奇妙的时空中飞翔。然而我一边狂笑个不停,一边又分明的感受到了荒诞背后的真实,笑声背后的恐怖,幽默背后的愤激与辛酸。以至于读第一遍时我总是试图阻止自己思考,强迫自己先尽情享受文字表面幽默的快乐,然而经常在大笑之后默然。当时我真的觉得非常新奇,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的。坦率地说,我非常喜欢王小波的小说。他为我展示了文学和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当然,我个人对他的喜爱,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对他的评价,当然会有意无意的偏袒,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了。
   然而,feiyue999君看来并不是很喜欢王小波,特别是对他轻视传统的倾向很觉得有批判的必要,是吧?我个人觉得,不喜欢本身也是一种偏见,同样不可能真正客观的。
   其实,说穿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是非常主观化的东西,哪里来的客观可言?
   楼上的有人质疑feiyue 君的欣赏能力,窃以为不很恰当。欣赏不欣赏,喜欢不喜欢一个人的作品,我觉得,和一个人的能力实在是关系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倒是取决于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想,这也是一种缘法吧?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对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甚至同一本书,由于首次接触的时间不同(16岁?60岁?大大不同啊),接触的情境不同,(某一个特别清凉的夏夜?晚霞满天的黄昏?心情特别低落的时候?从一位深爱的女孩手中接过?...)都会产生不同的可能啊!
   有时年少时深爱的书,年长后就觉得平平;有时年轻时觉得无味的书,由于年长后某个刻骨铭心的经历,一下子就觉得意蕴丰厚。
   说来说去,都是一个“缘”字。
  
   看的出来feiyue君对传统文化的挚爱,我很感动,我也深深地为自己身体中涌动的血液自豪啊!(我认为,王小波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豪的。鲁迅还说过要青年不看中国书呢!这个可不代表他就背弃了祖国的文化。爱的表现有很多种的,应该放在具体的情境中看。要有洋鬼子无理地诬蔑我们光辉的成就,你才看王小波怎么讥笑他呢!:))也看的出来,feiyue君对科技史的熟悉与重视,说不定您或您的朋友正在从事相关的研究?所以,您对王小波某些不恰当的嘲笑,不够严肃的批评不能接受,我完全可以理解。您因此对王小波有些看法,对他的作品不那么喜欢,这也完全是您的权利。不过您的这种不喜欢,和我的喜欢一样,都有带来误读的可能的,您说是吧?
  我真的是非常喜欢王小波,所以才来这里多嘴,根本的意思还是希望feiyue 君能感受到一些我曾经感受到的快乐与感动。现在觉得,这种想法实在是幼稚而无理。各人的生活,经历完全不同,哪有因为别人几句话,就突然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的!何况我又有什么理由让您改变看法呢?
   然而,未来的事情,又有谁能说的清楚?也许几天或多年之后,不知是什么因缘触动,您又会对王小波有新的看法。那时,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您不知道在何方,我也不知在何方,然而,我愿放下手中的活儿,与君天涯共一笑。 :)
   虽然这次的探讨没有什么结果,但feiyue999 君始终有礼有节,双方终不至于坠入意气之争的末流,对此我深表感谢。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01-08 23:55:16
  谢谢驿边桥,至少你能意识到我想告诉你的东西。至于你的看法可能性大还是我的看法可能性大,我想有两点需要注意:
  1从小说整体来看
  2从读者的理解来看(尤其是那些没有接触过我所列举的资料的朋友)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01-09 00:07:20
  谢谢驿边桥,你让我很感动。在我对不同意见者之间的沟通快要绝望的时候,你让我恢复了希望:坚持还是值得的。
  你的话我会记住的。
  珍重!有缘再见!

作者:yidao 回复日期:2003-01-09 00:10:02
  哈哈一笑中。
  想起一个笑话,......(此处略去58字),真好笑。

作者:红袖木鱼 回复日期:2003-01-09 02:15:32
  不会创造的人都搞评论。
  有个财主评论贺龙的书法很绝妙:写的好,墨水真黑!!
  去年一次书法大赛上一个评委评一作品:嗯,作品水平不行,字太小!!
  
  图书馆书多,但图书馆没知识。

作者:黄泥溪 回复日期:2003-01-09 02:30:08
  楼主对中华文化简直就是个门外汉,唉,就你这种水平也来为中华文化辩护,可见我中华文明是真衰落了.
  
  你引用的什么"勾股各自乘......."云云,都是注释,而非<<算经>>原文,也由此,你不能说什么///普适性的表达形式是在“周髀算经”中明确给定的,即:勾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证明亦同在,如图所示。///我去看了图,算经原文没看着,在注释里看着了,呵呵
  
  什么是正文什么是注释,要分清楚啊,古书还不怎么会看,就先慢慢学着看来.

作者:黄泥溪 回复日期:2003-01-09 02:47:05
  还是我来把算经原文抄给你看吧:
  
  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孔老二要的束修那个修,干肉的意思)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此外,请看///http://www.libnet.sh.cn/digilib/gj/images/754321/s2675.jpg///,上面明明指出"勾股各自乘"云云,乃出自注者而不是算经原文.
  
  

作者:不锈钢羽毛 回复日期:2003-01-09 07:08:33
  
  哎呀。我都放弃和楼主讨论这个问题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人和人的脑子是不一样的,根本无法强求一致,王小波最反对的就是这个强求一致了。比如学文科和学理科的人可以相互无法理解,好像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似的——其实他们也就是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楼主不懂小说家的幽默,你逼他也没用。
  
  我有一次背着登山包去拜访一位学工程的朋友,我们出去玩,他好心的提醒我:行李里重要的东西要收好,这里贼很多。我回答他说,啊,知道了。本来到这里就完了,挺好,可是我又加了一句:这个登山包就算是丢了也不怕,我重要的东西都在皮带上的腰包里呢。我说这句话,本来是要让他不必为我担心,因为我已经做了防范,当然也说明了,在极其关键的时刻,我的取舍原则,幽默呢也有一些,因为有时候防不胜防,所以关键是自己的心态。
  
  我自己觉得这话没什么。可是我这位朋友搞了一辈子数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听人说话不会拐弯,结果气的不行。过了好久,还气鼓鼓的跟别人说:XX不象话,我担心他丢东西,好心提醒他,结果他说什么:丢就丢,无所谓!——这是人话么?
  
  呵呵,我很久以后听说这事,只有苦笑。
  

作者:不锈钢林江仙 回复日期:2003-01-09 08:46:14
  驿边桥兄:
   感佩于你的君子之风。
   但是我感觉你对飞越先生的善意恐怕有些滥用,你以为他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和“看来并不是很喜欢王小波”才来写这篇文字,显然你太高估他了。
   飞越先生是个“严肃的批评家”,而且是喜欢找当今中国有良心、讲道义的知识分子来专门做“文本批评”的那种学冠古今、识通中外的批评家。

作者:大可土二 回复日期:2003-01-09 08:58:25
  靠!王小波的是裤裆文学!

作者:形而李 回复日期:2003-01-09 09:59:32
  一,小波是在写小说,不是写论文。
  二,小波的特殊文风。
  他的文风里有这么一种现象:归谬的前提并不荒谬。比如说,唐朝的贵妇必须端庄,能正襟危坐。(这是逻辑上成立的),所以她们就练习憋屁。(有点超现实了,但未必不可能),所以到后来,她们的肛门括约肌可以夹碎核桃(走上去了),所以每个贵妇人都不用买核桃夹子啦。(这就是彻底的荒诞了)
  
  所以,三人同行识者稀,可以代表一种数学计算方法,这个前提是正确的;但后面的春宫图与费儿马大定理,就走上去了,就是一种荒诞。所嘲讽的如你的看法。
  
  如你所知,以上是我对小波文字特点的看法。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01-09 21:54:25
  谢谢黄泥溪兄
  1“楼主对中华文化简直就是个门外汉,唉,就你这种水平也来为中华文化辩护,可见我中华文明是真衰落了”
  不过,我也有言在先:
  大器晚成,瓦釜先行,错漏之处,敬请斧正。
  现在能请出阁下这等高手,也算抛砖引玉吧。
  
  2”你引用的什么"勾股各自乘......."云云,都是注释,而非<<算经>>原文,也由此,你不能说什么///普适性的表达形式是在“周髀算经”中明确给定的,即:勾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证明亦同在,如图所示。///我去看了图,算经原文没看着,在注释里看着了,呵呵
  
  以上引文错误均由我负全责,在此对王小波和所有朋友道歉。
  不过普适性的表达形式还是在“周髀算经”中给定的,实际上,《周髀算经》对勾股定理确曾提及,其卷上介绍测算日高天远之术,指出:“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这是陈子荣方的对话。这是出自正文而非注解,望君明察。
  http://www.libnet.sh.cn/digilib/gj/images/754321/s2683.jpg
  顺便说说我怎么犯下错误的,因为以前知道“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这句话在算经中出现过,但没见过原文,所以这次搜索到周髀算经,匆匆翻到我引用的那页,就把注释当正文张冠李戴了。
  3这个错误与“三人同行七十稀”无关。我也想问问兄台对我文章中除掉这个错误之外其它部分的看法。
  4我对中华文化简直就是个门外汉。不过以我门外汉的水平,尚能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发现,思考并提出一些问题给大家讨论。兄台的话虽然尖刻,但毕竟认真去考虑过我提的问题,并纠正我的错误。这里大部分人却认为不管我的证据成不成立,“王小波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殊为遗憾。
  

作者:三八二十四 回复日期:2003-01-09 23:17:03
  谬谬谬
  
  历史老师给我们讲“‘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地理老师说“其大谬也!一句‘话’是无形的,‘四海’是有形的,无形的怎么可能放在有形的上!”
  
  最后语文老师对着地理老师哭了。

作者:yidao 回复日期:2003-01-09 23:51:04
  地理老师说:乖,别哭,我给你吃糖糖。趁你活着还知道错,死了就没救了。

作者:羽毛乱飞 回复日期:2003-01-10 01:07:29
  亲爱的feiyue999兄:
  
  其实看看大家的回帖,你也该知道了,大家其实并不是说你的观点不对什么的。我们说:“王小波是在搞幽默啦”,这其实已经基本上认同了你的观点,至少同意王小波说的这句话并非无懈可击。我想王小波自己也没有打算写出无懈可击的文章。
  
  我知道你想说,可是他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们的国学呢?他写文章怎么可以这样不认真呢?他怎么不去网上查一查呢?只是王小波的文章真的不可以当学术论文看,不能用你的方法去推敲的。
  
  比如我们的国歌:“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样的话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同时也是禁不起推敲的。我们不可以写一篇文章论证,说:"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不符合物理学:人肉是什么密度,什么硬度?长城砖又是什么密度,什么硬度?血肉怎么能铸成长城呢?怎么可能挡得住炮弹呢?写这首歌的人怎么连常识都没有?”。亲爱的feiyue999兄,上面这话说得对么?当然对,简直是大对特对啊。可是我们不能这样说啊,是不是?
  

作者:estelle 回复日期:2003-01-10 04:44:50
  有趣!敬佩驿边桥。

作者:公民乙 回复日期:2003-07-25 16:28:10
  feiyue999 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王小波的小说,实在是无可非议。王小波若是在世必定会对此有所新的思索。
  
  我也非常喜欢王小波,但我觉得维护论证的严谨性同幽默并不矛盾,希望各位不要盲目攻击楼主。

作者:fang_xin 回复日期:2003-07-25 17:36:25
  驿边桥真君子也,论坛上象你这种人太少了,值得做朋友

作者:张三四五的歌 回复日期:2003-07-25 17:50:36
  我看楼主没把王小波的原文看得太明白吧?我看原文觉得王是了解这个数学问题的。
  楼主的严谨另人钦佩,只是用的好象地方不对了。

作者:TU-22MC 回复日期:2003-07-25 17:51:07
  楼主真的读过王的书吗,我怎么记得那些话是出自《红拂夜奔》呢

作者:TU-22MC 回复日期:2003-07-25 17:52:37
  王小波对国人陋习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相比之下,楼主的宏论,嘿嘿,我不说了

作者:长歌当笑 回复日期:2003-07-25 18:58:13
  哎,无话可说。
  我觉得楼主和前两年一个要证明三毛说谎的男人一样无聊无趣。

作者:goldcamp 回复日期:2003-07-25 19:07:52
  老兄呀,你读得太仔细了吧?

作者:doma 回复日期:2004-1-29 11:31:47
  王小波说,做为写小说之人,应深得虚构之美

作者:天空上的云 回复日期:2004-1-29 11:54:00
  楼主所要揭示的不过是,为文者的为文之道。

作者:三七生 回复日期:2004-1-29 12:19:19
  
  原来都到这里来了,来认祖归宗吧——
  
  
  傻大姐及其走狗传
    
  傻大姐素秉愚痴。其家累世业农。而终莫能辨五谷。性虽愚而极自是。面上恒溢贡高我慢之色。若有所恃者。见人辄露邪笑。每有愚弄之意。口中喋喋不休。似骂似嘲。而终莫知其所言。又兼癫狂时作。动辄登高而呼。弃衣而走。裸裎游荡。不着寸缕。正直之士多避之。然颇有无赖儿淫亵鼓舞。竟日随之。其翁且忧且耻。而终莫能禁。唯自骂造孽耳。
  其旧戚某侄辈游学西洋。以医为业。衣锦还乡。招摇过市。正遇傻大姐袒裼而游。与诸无赖儿跳荡嬉戏。不禁为之所惑。若有感召。乃至翁处询之。翁甚以为耻。初不欲言。某乃以医学之论动之。谓为神经之病。西国颇有治疗之法。又云正欲做此种实验。可免费施治。翁正不胜其扰。闻之甚喜。乃与某约。令其携傻大姐西渡美国。川资全付。余费不担。某正为傻大姐邪态蛊惑。闻之狂喜。面辄隐之。而终未能不形于色。翁虽异之。而不欲深查。遂一拍两合。约定其事。
  傻大姐与某若有夙契。竟顺从而去。翁乃如释重负。心下坦然。某与傻大姐本以邪气感召。淫邪惑心之事自不能免。傻大姐身在美国。竟如得其所。面上慢意全退。渐现恭敬感恩之态。某本为其邪态所惑。今邪态不显。便觉索然。又加傻大姐不惯西餐。餐后立泻。泻后即饥。不数月面目间不复人形。西医谓为心因性疾病。无法可医。乃遣之归国。傻大姐虽哭号不休。某亦不为所动。
  翁见傻大姐复归。形消骨立。心下恻然。问于中医。谓为餐泻。乃脾胃受伤所致。为开附子理中汤。傻大姐谓为毒药。誓死不服。翁深知其性。无可奈何。唯听之而已。
  傻大姐归后非西服不穿。非西餐不食。神形间似有唯西方是瞻之意。渐至中国之建筑不居。故态复萌。又复弃衣而走。以其人形不复。昔日与之驰竞之轻薄无赖子亦厌之。代之者唯数十丧家犬耳。
  初。翁以傻大姐非西餐不食。乃日买西餐置于墙角。傻大姐日食之。食之辄泻。满地狼藉。遂有二三丧家犬尾之。以其所泻为美食。后声势日大。渐有数十之众。傻大姐亦不甚惧。日与之为伍。每有所泻。则群犬欣吠。精神振发。争相啖之。所到之处。众犬驰逐。摇尾相护。俨然领袖焉。
  未几。傻大姐泻日重。渐至一日百行。群犬围之。哀鸣不止。若无所归。恐其食将终也。又未几。傻大姐气绝。群犬无食可得。乃群分其尸,竟至骨末全尽。食其骨者。见西装者则摇尾乞怜。见唐装者则狂吠不已。见此。人即知为傻大姐之走狗焉。
  

作者:无聊才来 回复日期:2004-1-29 13:44:35
  山颠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
  3.1415926535897932626
  
  “十位小数就足以使地球周界准确到一英寸以内,三十位小数便能使整个可见宇宙的四周准确到连最强大的显微镜都不能分辨的一个量。”-美国天文学家西蒙·纽克姆
  
  前100位的园周率:
  3.14159 26535 89793 23846 26433 83279 50288 41971 69399 37510 58209 74944 59230 78164 06286 20899 86280 34825 34211 70679

作者:地下潜水艇 回复日期:2004-1-29 14:37:34
  据说在山东大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真的从《墨子》中读出了微积分,不仅仅是微积分,事实上,“一本《墨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超越了整个古希腊。”

作者:斑竹枝 回复日期:2004-1-29 15:42:16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231268&Key=939598562&strItem=no01&idArticle=85089&flag=1

作者:不怕开水烫 回复日期:2004-1-29 23:17:25
  这个贴太长了,没兴趣一一摘录辩驳
  
  贴主过于钻牛角尖而忽略了王小波所希望表现的,非把高度上升到了有关中华文化,而我们都知道,在这个高度上进行辩论,是极难得出客观的结论的

作者:不怕开水烫 回复日期:2004-1-29 23:20:08
  顺便说一下,估计贴主“发现”王小波“纰漏”时的心情和那些在唐诗宋词中发现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家伙的心情相差无多

作者:realcat 回复日期:2004-1-30 10:56:01
  作者:不怕开水烫 回复日期:2004-1-29 23:20:08
    顺便说一下,估计贴主“发现”王小波“纰漏”时的心情和那些在唐诗宋词中发现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家伙的心情相差无多
  
  ------------------------------
  不要随便“估计”人吧,我爱读王小波,可我觉得楼主的文章也很不错,最少也让我得到了一点启示,后面的辩论也让我长了很多知识,大家觉得楼主过于认真了,可我觉得过于认真总比不认真好,真的,关天就是有这么多认真的人(包括楼主和大部分回帖的人),才让我们赞叹和留恋啊。

作者:剑客石 回复日期:2010-05-29 14:43:35 
回复 
      我喜欢这帖的内容和跟帖的辩论,只说理不骂街。即使一个人再怎么否定王小波,也不禁为他的某些才华折服。就像当年看杰克逊,觉的他的舞跳的太好了,后来觉的他的歌韵律十足非常上口,再后来发现他的歌词充满了激情,智慧和思考。可惜的是,他跟王小波一样,英年早逝,他们活的着的时候,我都没有读懂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