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白象食品集团: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32:17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高考·专题 2011-06-02 09:28:16 阅读50 评论0   字号: 订阅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3)文化:随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宋元;这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1)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立“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经济: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3)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专题四: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

 

   

 阶段特征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除丞相、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从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我萌芽并缓慢发展。中国的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要萌芽的发展。

     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战争。

     文化:承古萌新。(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2)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近代中国

专题五:晚清时期

 

      阶段特征

      晚清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史,中华农耕文明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向近代文明转变。

      政治:自186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从1840年起,历经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上:列强的经济侵略,打断了中国经常发展进程,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的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发展。

     思想文化上:在近代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和救亡的旗帜下,先进的中国人先后进行了学习西方器物(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前朝、中体西用)、学习政治制度(康、梁的君主立宪,孙中山等的民主共和)的探索,推动中国近代化不断发展。

 

专题六:中华民国时期

 

     阶段特征

     中华民国时期从1912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民国初期,重点说的是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其间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

     北洋军阀统治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和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沉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告终。(2)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对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现代中国

专题七:新中国六十年(上)

      阶段特征(前三十年)

     新中国的60年是中华民族在历经苦难的近代历史后,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的前30年是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政治:1949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提供了基本政治框架。这一时期,《共同纲领》是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共同纲领》代宪法的使命,政协则成为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组织继续存在。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在十年“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外交: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积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件外交大事。70年代初,外交大为好转。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

     经济: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表明了探索中的曲折。1966年开始的“文革”严重迟滞了经济的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思想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上,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 内的多想成就;教育事业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活跃了文化艺术届。“文革”爆发后,文化领域蒙受劫难。

 

专题八:新中国六十年(下)

 

     阶段特征(后三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入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国庆阅兵时说:“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政治:(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完善。1978年拨乱反正后,我国健全了宪法和各项法律制度,恢复并健全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注重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使民主政治稳步发展。(2)外交政策逐步成熟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在新时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事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了世界大国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新型区域合作,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在地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迅速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逐步打破计划经济的僵硬局面,使企业充满活力。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的开放格局引进了外交和技术,逐步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的目标,并加快了改革的步伐,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文化上:这一时期重新将“双百”方针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提出文艺的“二为”,教育的“三个面向”,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技上取得了包括土载人航天在内的多项伟大成就。

古代世界

专题九:古代希腊、罗马

 

阶段特征

本专题主要讲述西方文明之源的古代希腊、罗马。作为欧洲最早跨入文明门槛的两个地区,对后世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治上:希腊民主政治机构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比如会议制、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成为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而在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包括民法典、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继承制度等,构成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文化上: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有一些学者开始从以前对神的研究转为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早期的人文主义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现代世界

专题十: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阶段特征

14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展的历史。

从社会形态看,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从文明发展的进程看,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过渡时期;从世界面貌变化的角度看,是人类由隔绝逐渐走向联合的历史。

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先后在城市和农村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殖民扩张扩大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东西方世界差距开始拉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思想文化领域,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并迅速扩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剧变。

在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反对教会专制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十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720世纪)

 

阶段特征

本专题叙述的是17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定的历史。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政治上,英、美、法、德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或王朝战争的方式走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各国最终选择了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这两种政体的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从此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

经济上,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先后进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国家实现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思想上,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建立代表阶级利益的政权提供了“理想蓝图”。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阶级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世界意识形态呈现二元化趋势。

科技文化上,科技发展迅速,成果层出不穷,科学家群星璀璨,科技和生产力的结合日益紧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巨大变化,带动了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流派纷呈,巨匠众多,反映了人类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专题十二: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19181939

 

阶段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是世界现代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政治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类开始进入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时期。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德、日两国则相继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政策,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1939年,德国挑起成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上:(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并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也形成了斯大林模式。(2)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缓和了阶级矛盾,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进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专题十三:二战以来的世界

 

阶段特征

政治: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北约和华约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经济: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建立了以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随着日本、西欧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在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整的同时,社会主我国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就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看,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产生并得到发展。

科技文化: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现代文学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出现了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学。各具特色的亚、非、拉美的文学也迅速发展起来。在西方文学艺术中现代主义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