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身份证办理流程:房产救市政策由地方版升级为全国版城市联合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12:18
房产救市政策由地方版升级为全国版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 房产楼市的“救市政策”是时下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救市政策,以期市场重回健康规道。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要回暖关键在于开发商自救。一些已经出台救市政策的如西安等市,交易量反而走低,可见仅靠政策是不够的。各地政府和业内人士对救市政策的意见也褒贬不一,消费者的热情也远不及开发商,大都继续持观望态度。本刊就各市出台的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救市政策加以整理分析,供大家参考。
l         地方政府“救楼市”的政策正在蔓延。
出台救市政策的地方政府从最初的地震灾区成都到西部地区的重庆、西安,再到中部地区的长沙、武汉,再发展到东部沿海的福州、厦门,现在已经到达长三角最重要的代表性城市南京,杭州和上海以及苏州。近日,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广州也相继召开了相关会议,相关的救市政策也正在征求意见中,相信不日也会出台。就连贵州、呼和浩特市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随着出台“救市政策”城市数目的不断增多,由首批的12个城市增加到18个,目前已经增加到20多个城市, “救市政策”发展趋势正由地方版升级为全国版。
l         综合多个地方政府的救市措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公积金贷款方面,延长贷款期限,由20年提升至30年,实施这一举措的有沈阳、长沙、福州三地;沈阳、长沙两地还将首付比例由30%降至20%;河南、辽宁两省均允许省内可办理公积金异地贷款。
其次,上调普通标准住宅标准,放宽享受优惠契税范围,其中沈阳将市内五区住宅标准由5680元/平方米提至6700元/平方米,福州由5500元/平方米提升至7000元/平方米,厦门由7000元/平方米提升至12240元/平方米。
再次,从税收和货币补贴方式上出手。与其他城市所不同,长沙提出了多项“领先”的措施。包括停止经济适用房供地,对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给予货币补贴;调整二手房交易税费,将二手房交易综合税暂由1.98%调整为1.1%,同时购买二手普通商品房,按地方所得部分给予全额补贴;调整营业税,在2009年12月31日前出售二手商品房,并购买普通商品房的,其二手商品房交易所交营业税由财政给予全额补贴。
还有,重庆对农村户口首次购买90平米以下商品房的,免征契税;厦门对于在厦门岛外同安、翔安两区购房,且面积在70-80平方米,除享受原有购房入户,还可办理不超过2人的常住户口;西安、南京则从2008年9月4日至2009年12月31日,对购房户按房款总额,分1.5%,1%,0.5%三个等级发放财政补贴。
最后,购房入户。杭州市和厦门等市都出台了购房入户的相关政策。杭州市的“购房入户”是指非杭州户籍人员在所辖区域内单套住房总价达80万元、100万元以上即可落户,且购房范围扩大到除萧山、余杭以外的所有主城区。
l         各地政府频出台救房市行动 中央由默认态度正向积极控制转变。
10月22日财政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国国家有关部门今年第四季度将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
消息指出,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档次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灾后购置自住房的贷款利率下限、最低首付款比例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优惠政策保持不变。
此外,要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加大实物配租力度,扩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近日发布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办法,以规范廉租住房和经济适应住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行为。
种种迹象显示,不仅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救市欲望,连中央监管部门也有救楼市的潜在心理。
l         城市之间的比较
从地方政府的文件来看,主旨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其中,杭州的救市“24条”,可谓最全面,包括购房入户、公积金放宽、税收减免和补贴、开发商缓交土地款、政府采购中低价房、放宽开、竣工期限等。用当地房地产评论专家丁建刚的话来说,“杭州市政府将一个地方政府能用的权力基本上用尽了”。
地方政府救市的措施中,以南京和杭州的救市措施力度最大。尤其杭州救市政策涵盖24项内容,力度创下近期地方政府之最,主要包括对需求的刺激和开发商资金链的缓解。首先,对购房消费者,放宽购房入户,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和贷款年限,减免契税和给予财政补贴,用来促进居民合理住房消费;其次,对于开发商,放宽房地产企业所得税预征政策,放宽土地款支付政策,放宽项目开竣工期限,延迟或暂停征收涉及房地产行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来优化房地产行业投资发展环境;最后,对于金融机构,鼓励银行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增加有效的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正常合理的信贷需求,及时搭建银企对接的互动平台,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
与杭州、南京等城市政府出台的一揽子救市政策相比,上海公积金贷款额度的上调对市场的影响力度较小,但仍可看做是一个温和的政策信号。
广州、深圳虽没有正式出台文件,但在土地供应规模、限价房上市等方面明显加强了政府的调控力度,都给当地楼市带来了暖意。
近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发布《广州市危旧房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简称《意见》),从即日起至10月23日,《意见》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大幅提高拆迁补偿标准,确保被拆迁户有能力购买本区域新商品住宅。因此,今后广州市危旧房改造被拆迁户拿到的补偿款将达到可购买同区域一手商品住宅的水平。
l         倾听来自多方的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对救市政策的热情远不及开发商。尽管地方政府频繁抛出“救市”方案,但消费者对楼市后市展望并不乐观,更多的购房者还是在等待房价的下降。“似乎只有房价真正降了,才是真正的利好,才能促使消费者下定决心去买单。可房价降多少才能达到购房者心理价位,谁也说不好。”
调查显示,80%左右网民反对救市,75%左右对最近两年楼市走势看跌,85%左右认为救市受益的是地产商。
再看杭州14日出台的救市“24条”,约72%网民认为“不改下跌趋势,作用不大”。对于可能影响的购房行为,约有47%表示不会购房;33%称“等等看,看中央有什么动静”;20%则声称会考虑购房。
10月23日, 香港大公报题为《约束地方政府救市行为》文章指出, “需要注意到,目前各地的救市行动愈演愈烈,救市措施不断升级,大有互相攀比和试探中央态度的趋势。一些救市措施已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更重要的是,作为政府监管部门,不应放纵地方政府自由救市。的确,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城市之间存在部分差异,但这不是地方政府自由救市的理由。其实,各个城市房地产市场总的形势是一样的,譬如商品房价过高,保障房供应太少;再譬如,地方政府深陷“土地财政”等。由于各地情况大致相似,自由救市就不可取。”
文章指出“即便政府监管部门有救市心理,也不宜仓促表示支持,而应谨慎考虑。因为政府救市不仅要考虑到自身利益,更要考虑到公众利益;如果大多数公众反对救市,政府就必须要有充分的救市理由;如果政府救市与民意相左,显然也不利于救市。”
文章还指出,“对于各地政府不理性的救市行动,高层监管部门要及时加以干预,该警告的警告,该规范的规范,该叫停的叫停。既不能刺激房价快速反弹,更不能让公权力在房地产市场越陷越深。否则,公权力会陷入房地产利益链条中难以自拔,“房地产绑架经济”只能使得政府不断退守,变得越来越被动。”
l         救市政策 对楼市的刺激作用到底有多大,尚有待观察。
在这些救市的城市里,长沙属于较早出手的城市之一。长沙的救市举措在7月20日起实施,但是,渤海证券的数据显示,长沙10月份推盘速度下降,小户型支撑成交量上升。10月6日-10月12日长沙住宅市场运行情况,成交面积环比增长率达138.13%,但是成交均价环比下跌了1.93%。
从8月初起救市的福州近期则是成交量低位反弹。10月6日-10月12日福州的住宅市场成交面积环比增长76.44%,成交均价环比下降18.68%;重庆的情况是,小户型主导市场,成交量低位反弹,推盘速度下降,上周重庆住宅市场成交面积环比增长278%,成交均价环比下降0.52%。
武汉三季度房价坐滑梯,跌幅成十年来之最。7-9月武汉房价继续下跌,新住房每平米4906元的均价较上季度相比下降10%,跌幅超过一季度的7%,是自1998年来最大的环比跌幅。据悉,武汉市国土房产局、市统计局联合发布了第三季度"武房指数",新房价格及销量均较上季度下滑。三季度共售出新房(含商铺、写字楼)13869套,其中住房1万余套,两者均比上季度略减,但比去年同期大减六成多。小户型成武汉市买房主力。90平方米以下房型最受欢迎,总共卖出了4891套,以前最受欢迎的90~120平方米户型退居第二,140平米以上户型则卖得最差,仅千余套。因市民担心郊区房价继续下跌,价格最高的中心城区6000元以上房子反而卖得最多,有2523套。
长三角和珠三角,较此前两周均环比大幅上升,其中苏州、深圳和杭州出现了连续环比大幅上涨,增长率在50%以上。
杭州市政府出台的24条中“购房入户”政策影响,在月中举行的浙江房地产博览会上,外地购房者活跃,成为购房主力军。据现场销售人员介绍,在已预订和已成功售出的商品房中,外地购房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竟达到了近50%。“尤其是对一些学区、教育配套比较好的楼盘,利好的影响更加明显。短期内,购房入户的购房比例将大幅度提高。”据资深业内人士分析说,24条出台前,外地跟本地购房者的比例大约是3比7,今后这个比例可能会达到60%至70%。
来自上海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0月的前21天,上海一手商品住宅(剔除动迁配套房)的成交量为33.07万平方米,环比上升了13.7%。
在价格下调和地方刺激楼市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以往被观望情绪"冻结"的刚性需求开始有所回暖。
救市尚难以改变楼市降温的预期。显然,对二套房贷的“松绑”,房地产业最为看好。但开发商不一定抓到“救命稻草”。有三点因素不可忽视:其一,楼市购买力受到损伤。海外金融风暴的爆发,及国内经济下滑风险的出现,使部分海外机构与国内企业主退出投资型购房的群体。而且,房价走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抑制了他们的投资需求。其二,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制约购楼热情。其三,银行对投资型购房惜贷。次贷危机发生与国内断供议论,使国内银行对房贷趋于谨慎,把重点转向争取首套房客户。
l         各地政府房产救市政策汇总表
以下是各地政府的相关房产救市政策、措施的汇总表,以各城市出台相关救市政策的时间先后顺序作了相应的排列,供大家参考。
各地政府房产救市政策汇总表






各地政府房产救市政策

5月
沈阳
公布了普通住宅价格新标准,上调市内五区普通住宅标准至6700元/平方米,使得大部分商品房交易契税从4%降为1.5%。

6月
成都
出台政策:1契税减免以及财政补贴;2公积金贷款优惠措施;3可异地申请住房公积金按揭贷款。公积金贷款首付可2成,贷款最高额度至30万元,贷款最长期至30年。

7月22日
长沙
出台《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土地、金融、税收及开发投建等各方面提出相应的优惠政策。

8月1日
厦门
放宽普通住房标准:推出2.90平方米以下保障性住房,贷款利率下调

8月4日
福州
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若(试行)》,推出了降低契税,延长公积金贷款等一系列举措,被喻为福州政府部门的“救市一揽子政策”。救市开始系统化。

8月12日
重庆
公布了《关于对农民购买商品住房实行契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鼓励农民购买城镇住房”。

8月23日
河南
政府
出台政策:1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至两成,最长年限至30年;2首套商品房购买者可获房贷利率优惠;3可异地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普通商品房的可按照一定比例减免房地产交易契税。

9月1日
芜湖
出台政策:1调整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和最高限额;2交易契税补贴另有针对开发商的优惠措施;调整供地节节奏、调整税务收费节奏、土地竞买保证金下调等。

9月1日
常州
政府出台政策:1取消对二次及以上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限制;2开放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3实行商业贷款转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
10
9月28日
南京
《关于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意见》出台,旨在重新焕发楼市活力的政策涉及供求各项环节。
11
10月7日
北京
北京市建委颁布了《关于商品房开发项目房屋登记面积测量有关问题的通知》,自即日起,新申请预售许可的开发项目,原则上不再分摊建筑拣(相互连续的为一个建筑楼拣)外的公用部位。
12
10月10日
宿迁
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买房最高给7%补贴。
13
10月12日
广州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发布《广州市危旧房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简称《意见》),从即日起至10月23日,《意见》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大幅提高拆迁补偿标准,确保被拆迁户有能力购买本区域新商品住宅。因此,今后广州市危旧房改造被拆迁户拿到的补偿款将达到可购买同区域一手商品住宅的水平。
14
10月13日
杭州
公布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杭州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24条”,拉开全面救市大幕。
15
10月14日
上海
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再次调整本市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的通知》,从昨日起上调补充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额度,符合条件的家庭最高可贷60万元。
16
10月17日
深圳
召开了深圳房地产形势发展座谈会,相关救市政策马上就要出台了。
17
10月20日
呼和
浩特
一、市四区各建设200套,共800套、4万平方米的廉租房,并采取配建、收购等方式筹集一定量的廉租房,保障最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二、提高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补贴。从2008年起,城市最低收入家庭 (低保户 )年度发放补贴由每平方米6元增加至10元,以后逐年适度提高。三、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确保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量占当年开发总量的 25%,到2010年,经济适用住房总建筑面积达380万平方米、总套数6万套左右。
18
10月21日
武汉
武汉版的救市政策也在征求意见中,与目前各市的楼市政策相比,尚在征求意见中的”武汉版”可谓大同小异,虽涉及税费、公积金货款、普通住房标准等诸多方面,但内容也未脱离国家宏观调控范围。
19
10月22日
苏州
正式公布了本地的暖市方案。政策一共有22条,主要分为鼓励住房消费、优化对房地产企业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三大类。具体来说,放宽了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额度由32万元提高到50万元,其中个人贷款最高额度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借款申请人在还清住房公积金贷款后,可再次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对购买市区成套住房90平方米以上,取得房屋所有权证1年以上,由单位合法聘录用2年以上,按规定参加社保2年以上,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整户迁入。针对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等,政策放宽了新出让地块地价款的支付期限和比例,放宽了房产企业建设项目开、竣工的条件,允许他们缓缴房屋物业维修基金,并要加大对房产企业的支持和监管力度等。意见同时要求加强对房产市场价格秩序的管理,严肃查处开发企业虚假广告等行为。
20
四季度
贵阳
该市建设部门将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投资,多渠道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同时,通过相应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开发企业积极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严格执行新建住房套型结构比例要求,确保新建商品住房中建设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所占比重,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还将启动限套型、限房价的“双限房”建设,提供更多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房,解决城市无资格购买经济房,又购买不了商品房的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通缩阴影再度投射中国
越来越多来自权威层面的声音显示,中国经济或许很难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全身而退。虽然各家数据不同,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已经不可否认。通胀压力已经不是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开始出现。
通缩是通胀的孪生兄弟,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升级,新兴市场通胀趋势将中止,而通货紧缩时代正无可避免地来临。
此前中国公布的8月份的4.9%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已经低于市场预期,而对于9月CPI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为4.6%,回落0.3个百分点。而此前更多的分析师认为会到4%以下,摩根大通更是预期2009年CPI会达到2.5%的低点。这或许意味着逐渐增强的通缩压力将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第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指出,当前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还会继续,目前国内经济风险存在于通胀转向通缩的可能性在增大。
通缩信号再现
10月16日,中国银监会第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一季一次的例行会议,每次的季度形势分析会都成为银行业理解监管层风险判断的风向标,并成为其安排下阶段工作部署的重要依据。但这次的会议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有份量。面对恶化的国际金融形势,让业界对监管层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充满了期待,并格外敏感。
银监会认为,目前国内经济风险存在于四大方面:一是通胀转向通缩的可能性在增大,二是国内资本流入转为流出的可能性在增强,三是信贷紧缩形势下,国内的非法集资形势比较严峻,四是中国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加。
尽管乐观者多认为“发迹海外的金融危机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但越来越多来自权威层面的声音显示,中国经济或许很难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全身而退。
事实上,中国金融监管层对宏观经济的判断,与众多机构的统计数据是基本一致的。对2008年中国全年的GDP增速,各大研究机构都做出了GDP增速放缓的判断,莫尼塔、社科院、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做出了9.6%、10.1%、9.7%的预测。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现行指标也不难看出,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不容乐观。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比二季度回落8.8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1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11.0和19.2点。
虽然各家数据不同,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已经不可否认。在日前举办的2008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秋季论坛上,与会专家纷纷表示,通胀压力已经不是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则开始出现。
压力猛于通胀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表达了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通货紧缩,有人认为是通货膨胀,也有人认为介于两者之间。
10月15日,中国财政部前部长项怀诚出席中国企业全球并购论坛时旗帜鲜明地指出,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预计中国在未来几个月乃至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
事实上,如果金融危机冲击宏观经济,给老百姓带来的最大改变莫过于经济“由热转冷”,广为国人所熟知的GDP增速将会出现明显下滑。最简单的例证是,目前在欧美等国,金融危机正往实体经济蔓延,初步显露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征兆。而随着这些国家消费需求的大幅放缓,中国出口必然受到影响。作为长期以来拉动我国经济的马车,出口的下滑对经济影响巨大。
根据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的测算,如果中国的出口从20%以上的成长变化为单位数的成长,中国的经济增速就可能从12%变为8%-9%。
事实上,这点已经在中国1997年以后的宏观经济数据中得到验证。正是由于1997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的骤然变化,中国在1998年经济增速仅为7.8%,1999年更是下滑至7.1%的近年来最低点。
根据耶鲁大学陈致武教授的观点,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GDP增速为10.4%,百姓能感觉到的增长率约为6.2%。因此,如果GDP增速下滑,百姓腰包“缩水”之感将会十分强烈。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包括炒股在内的财产性收入对居民的影响。经济形势下滑,股市暴跌,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过去一年的事实也已经充分证明,“亏损”乃是全不能承受之轻。
经济增速逐月下降之下,“保增长”站到了舞台的中央,面对如何保增长的命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扩大内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长期以来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受到影响。在此情况下,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够达到保增长的目的。
调控政策转向
然而,扩大内需已经提了好多年了,而做起来则难上加难。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表示,中国的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以来低于GDP增长,加上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并不完善,居民的消费能力并不强。
事实上,现在消费增速不仅没有扩大之势,放缓之势已经相当明显,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也低于过去两年。
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它期限档次利率也作相应调整,但活期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仍为0.72%;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指出,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均为中央银行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双率”齐降,10年来罕见。
事实上,这是央行在一个月时间里第二次降息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上一次降息是在9月16日。与上一次相比,央行本次政策调整更为彻底:上一次只下调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保持不动。上一次只下调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大银行不下调。
有关专家认为,在国际金融市场风声鹤唳、外部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这样的微调还不足以有效避免经济增速大幅回落。随着通胀压力的进一步缓解给政策松动提供空间,未来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放松。正如政策从紧时主要依赖准备金率一样,政策放松时下调准备金率仍将是首选工具。(来源:香港大公网)
必须认真评估全球经济危机可能带来的
政治、社会、安全后果
2008年是全球经济罕见的动荡之年,其严重程度不仅是冷战结束后的近二十年所绝无仅有,为197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所难比,也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麻烦,甚至是当代经济史、金融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目前这场危机并未结束,可以说仍在深化之中,人们不得不对更坏的后果有更充分的思想准备。尽管迄今为止它主要还限于经济学家和政府经济官员应对的范围,但我认为必须认真评估这场重大全球经济危机可能引发的政治的、社会的、安全的和其他非纯粹经济的后果,未雨绸缪、早做因应。
经济危机成因的"替罪羊"
表面上看,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是多重的、来自于不同方向和领域的,里面掺杂了太多天灾人祸的成分和各国内部体制上政策上的问题,不完全是某一源头所致,里面很难找出明确的相关性逻辑。例如,年初已有不少国家出现群众骚乱和社会不满,抗议粮食和相关的各种食品大幅涨价,认为政府的无能或无所作为对此负有责任。这种抗议相当普遍,在一些国家(如泰国、海地、菲律宾、印度等)形成了政治危机和社会骚乱。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分析里面,有的把粮价飞涨归咎于气候原因,有的则提出与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生物燃料制造过程有关,还有形形色色的其他解释。这一年我们也见证了全球石油价格的大幅起落:从去年底不到100美元/桶直升到接近150美元/桶再跌落至近60美元/桶;各种预言家和社会心理分析师随着形势的变化,更提示了从最低50美元/桶到最高200美元/桶的可怕差距。与油价的起落相似,2008年全球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之价格的波动幅度,也是以往极其少有的,煤炭、黄金、大豆、天然气、铁矿石等等的价格均是如此。当然人们会提到,2008年也是全球股市的一个黑暗年头,与2007年同期相比,更不用说与历史高位对照,各主要国家的股市(包括中国在内)先后进入所谓"熊市"状态,大众媒体报道所说的"一落千丈"、"惨不忍睹"并不为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和来自其他官方或私人的机构的各种重要评估报告纷纷显示,2008年全球经济的"急刹车"极为明显,整体上的"减速已成定局",一度高歌猛进的经济全球化所遇到的挫败"极其罕见",未来一段时间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尽管对于何时走出低谷的表态大相径庭,从偏向乐观的"明年开始好转"到"黑暗的隧道远没有见到尽头"不等,但人们对当下形势的消极评价是大体一致的。在失望、愤怒、不满、诧异、惋惜之余,各方面也在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答案,虽然明显还没有聚焦和取得共识。
在找出主要根源之前,不妨先采取一种简单的"排除法",即说明哪些因素不是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然后再顺理成章地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首先,就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而言,可以肯定,某些供需关系的变化不是主要问题,因而把失衡和危机的原因归咎于新兴大国的说法是荒诞不经的。年初全球粮价大幅波动之际,西方有不少评论指责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动了这一波的上涨。其后油价的攀升,更被国际上一些媒体说成是新兴大国的"功劳"。实际上,懂得常识的人都明白,当今世界经济的主导者仍然是欧美日发达国家,它们的单位能耗虽然较低,但总量上仍然占据全球消费量的六成以上,发达国家才是决定总的需求关系的关键因素;相对而言,发展中大国虽然进步较快,但起点较低,能耗总量(更不用说人均消费量)远不如发达世界,它们的发展可以创造某些边际效应,但不可能持久和全方位地决定价格结构,更不会制造出如此广泛深刻的全球经济危机。何况,在国际能源决定的博弈战中,这些后来者基本不具备诸如西方"石油七姐妹"、伦敦或芝加哥交易所的精算师们,以及国际对冲基金之类金融大鳄那样呼风唤雨的本事。对比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发生在俄罗斯及拉美墨西哥等地的金融波动,人们可以知道今天如此规模和冲击力的全球金融紊乱必有他因。
其次,依据同样的道理,我们不难断言,就目前仍在加深的全球金融和整个经济面的麻烦而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劣、公司业绩或政府工作的效能乃至于国内体制的弊端不是问题根源所在(尽管从长远来讲这些都是确立各国或各个企业在国际上生存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力量版图下面,它们的位置是那么边缘、分量又是那么的轻,制造舆论或讲故事的本领显得那么弱,因而绝大多数国家既不能预测危机的到来,也无法逃避严峻的现实,它们只能被动地充当被转嫁危机的对象,被总的进程所裹挟甚至为他人的困难买单。这好比中国股市的状态一样,中小股民不管多么聪明、企业创新或失败怎样,他们只能被动适应股市的风云变幻,被基金、机构、管理层和外部风险的多重制约所激励或套牢。
再次,从国际政治和安全视角观察,所谓"麻烦国家"不应承担全球经济危机的主要罪责,美国、欧盟或俄罗斯的军方也不会为这场世界金融领域的大混乱过分困扰,这些国际关系中的前台角色或幕后操手,至多存在于危机链条的第二个环节,即全球金融或经济危机之真正制造者的替罪羊或付款方;放在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下透视,它们只是在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之后或即将发生之际,才被推上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才被考虑作为转嫁危机的选择方案。正如克劳塞维茨所指出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共患难"名义下 "主动自愿"的埋单
通过推导,逐渐接近问题的核心。在笔者看来,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内部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混乱、担忧和信心丧失,是目前全球金融和经济震荡的主要震源,也是国际体系今后一段时期出现动荡重组或战略意外的关键因素。有关美国次贷危机的情况,媒体和学界已有很多讨论,这里不作赘述。简言之,大体情形是:近几年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不断下滑和美联储的连续加息,导致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不断上升,最终引爆各种金融危机,如各种金融产品信用评级下降,银行账面严重亏损,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资产大幅缩水,市面上流动性严重短缺和信贷紧缩,民众对金融机构和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投资和消费受到严重影响,尤其加上前所未有的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或被迫托管或贱卖,使美国经济面临重大衰退的风险。归根到底,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与美国人的"极少储蓄、借钱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政府和金融机构长期对此的鼓励放任、缺少监管联系在一起的。改变习惯绝非易事。而美国经济危机的迟缓处理,却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众所周知,美国在全球经济中占有独一无二的"老大"地位,它大体上拥有全球GDP的三分之一左右,华尔街是世界金融市场的主要风向标,美元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硬通货,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金融创新和相关衍生工具多半来自这个国家,美国同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地球上最大进出口市场、金融产品购买市场和以各种形态储备外汇的市场。美国经济的一举一动确实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后果,它的麻烦自然会波及整个世界经济。例如,美国政府为应对国内危机而采取的美元贬值政策,恶化了许多国家的出口状况和失业局面,带动了以美元计价的各种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连番上涨,各国购买的美元资产迅速贬值的同时面临了通货膨胀的持续压力;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难理解,在经济全球化和媒体快速传播的时代,越是深深卷入开放和相互依存的国家,遭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的程度就越严重,因此欧洲、日本、新兴发展中大国和高度依赖国际能源及原材料的国家,没有例外地成为这场危机的受害者。
我们不应低估这场始发于美国、蔓延到全球范围的危机的严重性,它至今也许还远没有到底,未来的冲击波还可能连连不断;同时,也不应低估美国人摆脱危机的能力,更不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国家的前景寄托于美国的彻底失败上。美国是一个善于应对危机的强大国家,也许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富有经验。历史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迄今为止,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救市措施,各大银行、公司和企业也都想方设法自保以渡过难关。美元贬值是明显的事例,它的后果是重大而深远的,外部一时甚至难以充分衡量;金融危机的特殊性质,在特殊的运作下面,完全有可能让美国以外的国家和个人,在根本不知晓的前提下,以主动自愿的方式,为这场次贷危机埋单或替美国政府的措施背书。不要忘记,在经济全球化平稳顺当推进的时期,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主导下,发达国家赢得大部分利润和好处的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多少能够受益;而在动荡曲折的阶段,主宰危机消解进程的主要国家和国际制度,必然也会采取措施迫使体系内的所有成员"共患难",不管看上去是自觉自愿的方式还是浑然不觉的形态。这是当代国际政治的现实,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中国不能白交学费
问题是其他国家能够从中汲取什么教训,通过"交学费"学到一些东西、有一点改进。
就中国而言,可以马上想到的有以下几点:首先,危机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破除一些迷信,比如说对美国金融系统可靠性的迷信,对西方国家金融和经济监管制度的迷信,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保险阀"的迷信,对美国为中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迷信;这不是说它们没有优点和值得借鉴之处,只是要放弃盲目追跟、不加选择和批判的态度。
其次,要努力掌握"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的本领。例如,人民币(或中国的各种资产和信用)盯住美元以外的硬通货(以及美国以外的发达区域)的收益或许相对小些,但风险至少得以分散化,政治上和战略上也有好处。同理,中国庞大外汇存底和雄厚外交资源的使用,也要尽量多元化、多极化和均衡化。顺便说一下,我们应当向世界上很多国家学习,在危机的此时此刻向美国提出合乎情理又有力度的批评和质疑。比如,难道美国政府不应当好好解释一下自己的监管方式和激励机制?难道制造危机的那些金融大鳄和寡头不应当受到某种惩罚和约束?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国家在面临美国金融体系的"黑洞"虹吸本国宝贵金融资产的无奈局面下,难道没有理由查询为什么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与"补丁"?这些批评及其背后隐含的政策含义,与俄罗斯人另起炉灶的建议有点不同,缺少"大手笔"和"颠覆性",但我认为它们确实显示了改造美国主宰的旧有国际金融体系不合理不公正之处的机会。
第三,持续深化的美国次贷危机和经济衰退,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诱发以外交事件或战争方式转嫁危机的各种阴谋与冲动。在我看来,美国某些实力人物、某些新保守派策士和某些军工集团,近一时期对于伊核、朝核问题"进展缓慢"表达的不耐烦,在格俄冲突上"拉偏架"的挑衅性姿态,就有这种危险的味道。美国官方宣布的政策和实际的作为之间,经常存在大的差距(典型事例之一是美国国防部最近宣布的售台先进武器措施);这种差距有时可能、有时并不必然带来国际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冲突,要视环境、条件等等状况而定(有时加上个别人的"失误")。对此,中国要仔细观察,谨慎应对,有理、有利、有节。
别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
在国际政治与安全领域,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非常可能出现的美国经济持续而严重的衰退,还可能带来其他的后果。首先,它可能减缓美国近几年军费开支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在虚拟经济危机后实体经济的衰退面前,约束这个超级大国四处插手干涉的能力。例如,此前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事务上动辄追加几百亿美元军费开支的情形会大大减少。其次,它会增强美国国内的某种孤立主义情绪,即要求新上台的政府领导人(无论共和党或民主党),把工作的重点首先放在国内经济和社会问题上,而布什主义的重要遗产"安全重心"可能被淡化甚至被抛弃。一个超级大国在外交和战略上的剧烈收缩,可能与它的过度出击一样后果难料、问题重重,譬如说带来国际安全领域的某些真空、势力重组以及地区大国的博弈加剧。第三,这同时是美国的对手和敌人兴奋异常、容易出手的时刻,例如,我们可以设想伊朗的核计划的加速、中东地区反美武装更加频繁出击、阿富汗塔利班势力的迅速复苏、针对西方的恐怖活动的新一轮高潮等现象,它们既是美国及其盟友的麻烦,也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困扰,以及国际格局的不稳定、和平与发展局面的受干扰。不用说,假使美国的敌人低估美国的意志与反击能力,也可能给自己带来致命的后果,出现上面所提到的战争对抗和其他大规模的武装冲突;美国的军工集团将利用敌人的挑衅或失误顺势而为,以战争景气或其他方式带动美国走出衰退泥潭。此际,历史学家肯定愿意讲述大萧条年代和越南战争前后的各种故事。
这里,作为一个中国国际关系和外交学者,我特别想表达对某些看似大判断大智慧、实则有严重误导性的判断或倡议的质疑,这些判断要么以为只有中国才具备拯救危机中的美国及西方世界的"大手笔",要么宣称中国可以或正在设计暗算美国、取代其霸主地位的"大阴谋",总而言之是让中国出头、抗旗、弄点大动静。我们应当尽量努力避免使自己在火炉上或聚光灯下烤焦,先把自身的麻烦处理好,把国内议事日程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掉,在此基础上再谈稳健、有序的国际改造问题。邓小平在国际格局动荡时刻所说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格言依然是有效的、值得铭记的。(作者王逸舟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东方早报理财一周)
长三角地区:勾勒产业转移新蓝图
受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调整、土地以及各种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东部的重要区域长三角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终于在近几年浮现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产业转移。如今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在多方注视之下究竟现状如何、方向怎样?
纺织业踌躇不前
太湖之滨的盛泽镇,不仅有“中国绸都”之美誉,实际上,在整个江苏省,盛泽几乎被视为纺织业的“代名词”。这里的织造厂鳞次栉比,在纵横交错的街道上,织机低哑的嗡嗡声几乎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恒信织造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在听了关于“产业转移”的提问后,一下子激动起来。“纺织企业转到别处去是不现实的。虽然现在大家也都在撑着,能盈利的很少,停产、倒闭的也有。”他说。大多数纺织企业对于“转到别处去”这件事都是踌躇不前。
至于纺织企业何以踌躇不前,一位开了20年织造厂的张姓老板为记者细细解析了其中的原因。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就拿苏北来说,苏北的土地、税收、电费都便宜,射阳、大丰、宿迁等地的电费比我们这儿便宜2.5毛钱。但是,厂子转到那里以后,运输成本高了。”张老板说:“比如宿迁,大概距盛泽500多公里,我们开小轿车要四个半小时,大车过去需要的时间更长,运输成本很贵。虽然苏北距离客源地辽宁比较近,但我们运到辽宁的一般都是成品,也就是说,如果在苏北设厂,织造厂生产的半成品得先到苏南染色、深加工,然后再往外走。不光是这个原因,就是染色本身也是问题,在苏北本地染色因技术和设备等原因,成本高是一方面,关键是染的色不一定和苏南这边的样色一致。比如一批布要求染的色是红的,如果染出来的颜色和样色不完全一样,稍微深一点或者浅一点,客户就不要了。”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张老板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产业承接地形成不了产业链。因为在纺织业中,一个环节需要若干个环节的无数个厂家提供支撑才行,并不是一两家企业搬迁后就能带动所有环节的企业搬迁。“不可能把整条产业链都搬过去。如果去投资,整体成本比盛泽便宜不了多少。”由于盛泽已经是成熟的纺织业集聚地,接单做业务在这里是得心应手,张老板表示,苏北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起来,在苏北也很难接到单子,“实际上,就算是接到了单子,当地的产业链不完整,也得回盛泽来做。而且,技术方面,从工人到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多年的积累。盛泽的东方丝绸市场就有配套的专业培训,专门为企业培训工人。”
“所以,不是搬个工厂过去就能解决问题。”张老板最后说。据悉,在今年以来的停产倒闭风潮中,盛泽当地的纺织企业转行到中西部进入矿产领域的倒是有一些,而将织造厂转往异地的则是凤毛麟角。
制造业:遭受教训之后的海外视野
“这里的制造业企业向外搬迁过,但是教训惨重呀!”宁波长城精工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见记者的第一句话就直奔主题。在离开盛泽后,随即来到制造业密集度较高的浙江宁波。
近年来不断上涨的土地税和一调再调的电价,让这里的制造业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今年尤其明显。如果下半年再涨,对企业的压力会更大,很可能还要停产、倒闭一批企业。
“向外搬迁,就说苏北吧,离我们比较近,土地税一亩一年是3-5块钱,比我们宁波便宜得多。但是,当我们这里的企业搬过去以后,被弄的是哭笑不得。”首先是周边没有相关配套产业,“厂子建好了,周边什么配套都没有。而且,当地政府还需要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再就是企业用工人员的素质也跟不上,宁波这边做单子要求的就是速度快,一个单子过来,20天模具出来,很快就出产品了,那边的工人该休息就休息,不管你交不交货。”
“虽然搬迁出去土地便宜,税也便宜,但企业的生存环境完全不一样。”孙朝辉这样对记者说。
“产业转移,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也证实了这一点。
“要去就到国外去,比较安全,有些地方比我们这里还开放。关键是国外会完全按照签的协议做事,比较规范,不会给我们造成额外的成本,而且,有些国家的各种要素成本比国内还要低。”他表示,当地的不少企业自从在国内接受了教训以后,就把视野投向海外,包括他们自己的公司在内,最近都要去越南考察了。
但宁波奥尔迪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就此问题说,海外投资风险很大,也不能太盲目,要看投资什么项目。据他讲,他了解的一个企业最近海外投资就出了问题,马失前蹄,几乎全军覆没。
长三角产业转移路径
对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原任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宁波市党史研究室主任认为,有内外两条产业转移的路径。
他认为,完整的产业拥有七个大环节,即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和制造、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订单的处理、销售的渠道和批发零售,而目前长三角在国际分工里面只承担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加工和制造。“这就使得我们赚不到最大的利润,作为东部地区,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必须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同时抓住销售渠道。”这就是“微笑曲线”的两端,原来长三角做的事是“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现在必须向两端发展。
也正因此,他提出了长三角的产业向国外转移的路径,“我们要引导一些企业到国际上收购一些超市,特别是利用我们企业的规模、信誉和原来的销售网络去收购一些国外的名店或者超市,把销售渠道抓住。如果不能一次到位,我们可以采用中间过渡的形式,借助一些中国在国外的商会组织和一些华侨华人以及他们的企业先迈出第一步,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掌控整个环节。”同时,他还提出了长三角产业向国内转移的路径:“目前,长三角的劳动力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子女也在这里读书,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们要有意识地在这一点上下工夫,为务工人员创造环境,在他们为长三角作贡献的同时,也为中西部培养这些人。我们要促使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能够回去,并且回去后能够成为经理或车间主任。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就可以随着这些人到中西部地区,像长三角的中小企业、小制造业等都可以带过去。”
他表示,加快建设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融合度,特别是流动务工人员的保险体系在各省间的对接,长远来看非常有利于产业转移。对此,国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推动,而且越早对接越好。
先行者素描
在纺织行业中,以“记忆纤维丝”著称的中国化纤丝领域的巨鳄——江苏盛虹集团,可以说是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先行者。曾经以印染起家的盛虹集团,多年来一直为中小纺织企业做配套服务,虽然该集团生产高技术含量化纤丝的时间并不短,但时至今日,该集团的产品仍以内销为主。数据显示,2007年,该集团只有5%左右的份额是外销,95%都是内销。“做大国外市场是今后的一个方向。为此,我们不仅要将设计研发中心、销售机构布点到国外去,而且生产厂也会有部分转移到国外。”该集团办公室副主任表示:“现在我们最关切的是国外市场的拓展,考虑怎样把我们的产品销往全球,把我们产业真正做大。” 江苏盛虹集团目前的国外市场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该集团虽然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但仍在考虑和德国合作,再搞一个研发中心。今年,该集团正在筹划到德国和巴马格公司一起合作,建立一个研发中心。  “我们在外经局也了解到一些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准备着手试点几个地方,比如荷兰,在那里设立一个办事处可以给很多优惠,像三个月房租免费,相应的配套设施都有,只要入驻就可以了,今后的租价也很优惠,而且我们去,当地政府会配合。”9月23日,荷兰的招商团来实地考察了该集团,就是为了看看盛虹集团是否具备相应的实力。
一幅还停留在纸上的蓝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的企业群多是出口导向型的,他们趋向于码头,物流成本是重要因素。即便从长三角搬迁到安徽、苏北这些地理位置距长三角还算较近的地区,公路、铁路运输成本也会相当高。
对这一问题,告诉记者,他有一幅目前还停留在纸上的“蓝图”,可以破解“交通运输”这个长三角向内地产业转移的瓶颈。
“宁波港、浙江港、上海港,连起来后是全世界最大、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比的港口群。长三角向外通过海运可以辐射日本、韩国、北美、南美、东南亚地区,甚至大洋洲;长三角向内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直插中国的中西部地区,通过铁路系统向西横穿亚欧大陆桥,甚至可以到达欧洲的鹿特丹港;再加上长三角毗邻的覆盖中西部的高速公路网、铁路网,以及京杭大运河等水运系统,这些都凸显出长三角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可以说,长三角不仅是中国南北交通的中心,也可以成为一个全球资源的配置中心,通过海河联运、江河联运、海陆联运,这里将变成一个全球物资的展示中心、采购中心和集散地。”杨明祥说:“再通过保税的政策、规模效应,可以使这里吞吐的货物运价更低,货物输送速度更快。在这里,还可以搞一体化工程的交易所,要通过金融、运输和港口的物流相结合,提升集散地附加值。”
原任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宁波市党史研究室主任表示,“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采购中心,把一些国际上的客商吸引到这里来采购,外商可以在这里下订单,订单下好后,长三角提供一条龙服务,负责把货物以最低成本通过海河、江河、海陆联运发往全球各地,彻底把国际国内的物流业做活。”  “这需要一个全局的、长远的规划。甚至从现在起就要规划建设一些交通干线及支线。”(来源: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广州将出台"1+12文件"推动新农村建设
农村土地流转可获财政补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为农村“松绑”,这也使得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近日,广州市委副书记透露,广州目前正在草拟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1+12”文件,对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农业大户、龙头企业的农民,市区两级政府将按亩给予财政补贴,此举目的在于激励农村集中土地搞规模经营。
土地承包权流转早有尝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放开后,农民有条件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现代农业。
行驶在去花都区的高速公路上,沿途处处可见平如镜面的几亩方塘点缀在田间———这种“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明清时期就盛行于珠三角,如今在广州花都等区仍保留了很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改革的重点回到了农村问题上。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全国关注的话题,其实,在广州花都等区的基层农村,一些变化早已悄悄产生了。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经在花都区产生了不少实例。一些村镇将土地承包给龙头企业和农业大户搞规模经营,提高当地农民收入。2007年初,花都区缠岗村将5000亩土地承包给广州正园生态有限公司。实力雄厚的正园公司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投资一亿把5000亩边坡荒地变成了风景秀丽,集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一体的生态公园。公司就近招聘本村村民上岗,解决了村里一大批4050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且每人月收入达到1000元左右。土地集中开发后,土地增值了,地租也随之上涨。正园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以前这里每亩地地租才30—50元,现在涨到了400—500元。村里农民平均年收入达到1.4万元。”
无独有偶,土地集中经营也给花都区炭步镇的村民带来了实惠。该镇将1070多亩未改造的旧塘承包给广州市成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用于养殖每斤市价60元的笋壳鱼。由于笋壳鱼全部用小鱼仔作饲料,成昌公司又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当地农户喂养小鱼仔并统一收购,提高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
专家指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放开后,农民有条件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和现代化农业,使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有了实现的途径。花都区的实践正好证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提高农民收入要靠产业化
广州市农业局长预言,未来农民财产性收入将超过工资性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耕地面积不断下降。1998年,全市有耕地230万亩;到2007年,急剧萎缩至158万亩,平均每年锐减5—6万亩。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保护农业”将成为一句空话。而根本性的措施是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积极性。
广州市农业局局长指出,农民收入主要靠三块:一是经营收入,即靠种养农作物获取的收入;二是财产性收入,即靠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取得的收入;三是工资性收入,即进城打工赚钱。过去,农民进城打工比在家务农收入要高很多,不少农民干脆放弃种养。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土地权,可以预见农民财产性收入将迅速增长。汤锦华预言,未来农民财产性收入将超过工资性收入。
提高农民收入,还要靠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汤锦华指出,从花都的实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村地租使农民增收,农民增收又保护了耕地,还可以避免分散包租带来的乱搭建和污染问题。
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广州市正在酝酿一项相关扶持政策:对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农业大户、龙头企业的农户,实行每亩地补贴200元。此举将有效地刺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广州市算了一笔账:“全市一共有158万亩耕地,加入其中70%流转给农业大户、龙头企业,那么全市只要拿出2亿就能办成这件事,市区再一分摊,市里就只用出1亿,区里的负担更小。”他还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能强迫,只能引导。”他还指出,目前全市158万亩耕地中实现承包权流转的只有37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是出租。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可以尝试多种流转形式。比如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这样农民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推动农村集体用地的流转,探索宅基地置换机制。
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将有大动作
无论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只要是在广州市范围内都是广州市居民。
据了解,早在半年前,广州就在酝酿有关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揽子”文件,目前已初具雏形,有望于今年年底正式出台。其中包括一个主体文件和12个配套文件,称为“1+12文件”。这样大规模的一揽子文件广州近年来还未有过。文件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或者更快的时间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并进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广州市委副书记同时指出,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征用补偿标准偏低,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针对这一问题,他说,各区必须落实好一条:所有项目在征地之前要落实好自留地,如果没有自留地,就不能给他征地。对于经营性项目国家有明确规定,必须“同地同价”。“我个人认为,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就是农村土地招挂拍了,拍卖所得要全部给农民。”
未来十年,广州将把城乡统筹作为最重大的改革课题,沿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路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图景。
“1+12文件”主要内容
主体文件:提出了广州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初步计划力争用10年左右或者更快的时间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实现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产业基本融合,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形成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城乡统筹发展制度体系,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12个配套文件:针对当前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分别提出了具体对策和措施。
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问题。过去没有把农村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接下来重点深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村庄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和落实解决市区镇村在规划管理中的问题。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一体化问题。重点加大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强城乡污水的处理,特别是农村污水处理,以及公共交通等的运营统筹管理。
三是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问题。
四是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的问题。
五是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的问题。
六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问题。重点解决两个基本、两个提高和一个扩大。“两个基本”就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两个提高”就是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一个扩大”就是扩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市委市政府要求两年之内彻底解决失地公民的养老保险,三年之内基本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险问题。
七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问题。重点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农村文教体卫公共事业的发展。
八是城乡社会管理、行政管理一体化问题。
九是城乡土地管理一体化的问题。重点是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制。
十是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广州准备出台大动作:无论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只要是在广州市范围内都是广州市居民。
十一是农民建房问题。
十二是农村建设问题。(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