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3号线规划图:西安事变之后,杨、张放蒋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57:19

西安事变之后,杨、张放蒋之争

 

2011年03月25日 新浪读书

 

 

12月14日,一架飞机出现在西安上空,在西郊机场逡巡之后投下一个信筒,要求交给张学良。来信的不是别人,正是张学良的前顾问、澳大利亚籍英国人端纳。此时,端纳是蒋介石的顾问,他也深得宋美龄的欣赏。这次来就是受宋美龄重托,带着分别给张学良、蒋介石的两封信要求见蒋介石一面。

 

张学良看完来信,马上命令卫兵点烟火发信号,让飞机在西安降落。当天晚上,张学良陪同端纳去见蒋介石。

 

“你的脾气不好,你心中的话总不肯很好地对部下说明,你也不能虚心地倾听部下的意见,这种情况,我很担心……东北军官兵是亡省亡家的人,他们要求抗日是自然的事情,你应该把你心里的话告诉他们,对他们的抗日情绪,应该很好地安慰。你不这样做,所以激出这次的事情。”

 

看了宋美龄的来信,已经摸透张学良底线的蒋介石,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然而,12月16日下午,当端纳再次从洛阳返回西安时,南京政府已下达了对张、杨的“讨伐令”。国民党20余万军队已进驻潼关至华阴一带,战事一触即发。

 

12月16日晚,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临时会议及中央政治会议,决定革去张学良兼任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所部军队归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

 

12月17日,在何应钦通电就职“讨逆总司令”之时,国民党军对们完全可固守战场数月。中共已毫无保留地将其命运与张、杨维系在一起。”

 

12月23日至24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同宋子文及后来加入谈判的宋美龄达成了停止内战、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等六项协议。24日晚,蒋介石会见了周恩来,表示以人格保证接受六项协议,并邀请周恩来到南京就国共合作直接同他谈判。

 

但是,蒋介石只同意以“领袖人格”保证,不肯签字。这样,在放蒋问题上,西安方面就出现分歧。有的人主张继续扣蒋,命蒋在西安发号施令;有的人同意放蒋,但坚持蒋必须签字;还有人则提出让蒋介石在西安对全国做广播讲话。

 

“25日放蒋介石,24日晚上,张学良和杨虎城因为张学良主张立即放蒋介石回南京而大吵了一架。祖父不同意那么简单的放,觉得放得不明不白,他主张是至少得签个文件,有个书面的保障;张学良认为把蒋介石赶快送走,想得比较简单。我祖父没有向外人透露这次争吵,因为他知道让蒋介石离开,一定会让他们俩人头落地;而张学良吵完架就告诉了宋子文1。”杨瀚说:“大家都反对蒋介石、张学良离开的这种轻率、危险的做法。我祖父当时就说‘蒋介石的人格是不可靠的。”

 

米暂沉的《杨虎城将军传》称:“一时盛传有杨不同意放蒋的说法”。史料显示,张、杨冲突,并非只是“盛传”,而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实。

 

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载,12月24日夜,“闻杨虎城坚决不主张送余回京,与张争几决裂”。在《西安事变反省录》中,张学良也曾述及:在送蒋离陕问题上,与杨虎城发生歧见,言语急躁,几乎同杨决裂。

 

《宋子文日记》也记载,张学良和杨虎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杨说:“你发动了政变,在未获任何保证下,而今你竟允委员长离去,他定会让你我人头落地。”张说:“我个人对政变负完全责任,如果我们接受他的领导,一切均会好转,若否,则尽可开枪将他打死。对其行动方针,难道还有其他选择?难道我们不想结束此等局面?”杨不满地离去。——宋子文,《西安事变日记》,《百年潮》2004年第7期。

 

但是,《反省录》所记依然语焉不详。张学良《敬告世人》书有更详细的叙述。张首述杨虎城幕中激烈派的态度及杨所受影响。张学良写道:杨虎城的反对蒋委员长返京,那不是出诸他自己,而是出诸杨的幕中渗透分子煽动杨,说我出卖他。所以当时杨虎城对我说:“你是受了蒋夫人、宋子文、端纳情感诱惑,有反初衷,你犯了温情主义,你是同蒋宋两家有私谊上的关系,可以和平了结。我杨某可是不肯作断头将军的,要干就干到底。

 

我说:“这样的国家大事,岂是私情问题,我们不顾一切的行动,是为了发动12月25日下午,蒋介石在张学良亲自陪同下,乘飞机离开西安,当日抵洛阳。在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了杨虎城指挥。这份用红色铅笔写的手令写道: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城、孝侯(于学忠)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张学良,廿五日。以杨虎城代理余之职,即日。”

 

1966年,周恩来曾对杨虎城长子杨拯民说:“有人问我,‘西安事变’时如果把蒋介石杀掉会怎么样?我看也不过是日本人早打进来,革命力量早发展,抗日战争也许早胜利。结果未必坏。”

 

12月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被扣留。杨瀚说:“在张学良的口述史中说,他说西安事变的主谋实际上是杨虎城,他是陪衬。用事实来讲,杨虎城确实是主谋,这个主意本身是杨虎城提出来的,还有发动过程,都是杨虎城做的。这从张学良的态度也能看出,送蒋介石走的时候已经明显变了,他已经不是当初发动事变的立场了,在处处为蒋介石着想,这也导致他最后被扣。”

 

杨瀚说:“我祖父做事机警沉稳,公事私情分得很清。西安事变前他未向家人透露任何消息,使我父亲杨拯民孤身一人在北平很危险。”而在“二二事件”发生时,杨虎城母亲孙一莲又被东北军扣为了人质。

 

事变前杨母由小儿子杨茂三陪伴,住在蒲城甘北村老家。事变后,他们以为住到县城的家里会比较安全。然而,东北军叛军把杨家包围了起来,不仅抢走了杨母的一些财物,还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要求蒋委员长领导我们抗日,今日已确知抗日前途有着,那么我们还要蛮干下去,必使内战扩大发生,而使蒋委员长失去领导,而走向相反的方向,那才是真的有反初衷呢!你怕死吗?你若是怕死,何必要发动这种大胆的叛变行为?我将只身护送蒋委员长入京,上断头台我一人承当,我决不牵连任何人。”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离开西安,12月26日抵达南京后,被蒋介石无理扣押。围绕如何营救张学良,东北军内部形成以特务团团长孙铭九、张学良秘书应德田等中下级军官为首的主战派与以29军军长王以哲、骑兵军军长何柱国等高级将领为首的主和派。随着事态不断发展,双方矛盾愈演愈烈,1937年2月2日主战派枪杀了王以哲以及东北军总部交通处中将处长蒋斌、少将副处长宋学礼和参谋处少将处长徐方,并意图追杀闻风躲避到杨虎城住所的何柱国,被杨虎城劝阻。这就是“二二事件”。 

后经交涉,檀自新终于肯放了杨母。当杨虎城带着副官赶到东里堡迎接母亲时,老太太教训起儿子说:“你们干的这是啥事?亏你还五短长枪的,打了十几年的仗!一不做,二不休,你们既然得罪了他蒋介石,就不该随便放他,你比张学良大十几岁呢,就这么糊涂!”老太太把拐棍在地上敲得咚咚直响,“你们这是放虎归山,是造孽啊!”

 

“当时周围的人都惊呆了,我祖父低头听着母亲的责怪,他心里也是有难言之隐的。”杨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