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不孕不育哪家好:“三公消费”有增无减其实是领导特权在作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46:10
 

“三公消费”有增无减

 

——其实是领导特权在作怪

 

    国务院在今年3月召开的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要求“三公消费”情况向社会公开;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2011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把严控和压缩“三公消费”作为2011年“纠风”八项主要工作之一;5月31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国家机关厉行节约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建设一个廉洁、节俭的政府是我们的目标。中央国家机关要带头厉行节约,特别要从严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

 

    近几年来,“三公消费”的支出逐年在增加,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作过统计,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三者相加为9000亿元。“三公消费”年年都是热点话题,从中央到地方年年都在喊加大力度治理“三公消费”,但收效甚微。“三公消费”所带来的危害极大,不仅浪费国家资财,而且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非严厉整治不可。

 

    为什么“三公消费”年年整治,年年反弹,年年增加,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呢?当然,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领导干部根深蒂固的特权意识在作怪。纵观官场,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只要不偷不拿,吃吃喝喝没什么,更有甚者,认为不吃不白吃,吃了也白吃。吃要山珍美味,喝要茅台洋酒,一餐下来成千上万已是司空见惯。今年4月被曝光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所进酒水多为“拉菲”等名贵洋酒及高价茅台酒。一次性购买了近82万元的茅台酒。而一瓶拉菲1996(750ml)的无税进价就高达11846元。2010年下半年,湖北省襄阳区最牛城管局局长收取了某公司8000元的管理费,后又强拆某公司的房子,并且叫嚣“8000?8000块钱还不够老子一顿饭钱!!!”。老百姓讽刺领导干部“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一点不假啊!凡此种种,都是滥用权力导致的结果。

 

    公款吃喝如此,领导干部超标配车同样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当官就得配车,而且还要配好车、用豪华车。领导干部超标准用车,在一些地方已成为普遍现象。有的人为了达到坐好车的目的,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车辆排气量、价格,隐瞒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困难的情况,谎报购车单位等。在群众中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领导上班不用走,屁股底下坐栋楼”,这句顺口溜深刻地揭示了政府浪费问题的严重性。有的长期“借用”他人的车辆归自己使用,有的把公车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甚至修车、用油等方面做手脚,中饱私囊。全国政协委员叶青在谈到公务用车问题时举了一个例子:有一部车一年的维修花了10万块钱,有一部车一年换了40个轮胎。据统计,公车不‘公’,日趋严重,在一些地方,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的不合理消费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成为政府管理的黑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同时,也损害了党政机关形象,令群众深恶痛绝。

 

    近年来,借考察、培训为名,公费出国(境)几乎成为各级党政机构和公共机构的一个普遍现象。当然,必要的出国(境)考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条重要通道,通过观摩、学习和借鉴,往往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出国(境)考察完全变了味――出国考察是虚,而公款旅游才是实。如武汉某交流服务中心以“考察”为名组团公款出国旅游,在外停留13天,其中仅半天与工作有关,被中央纪委通报。缘于网上一篇《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的帖子,曝光江西新余“人力资源考察团”和“温州出国培训团”的行程与费用(新余团11人13天花费35万元;温州团23人21天花费65万元),经查明,均是公款旅游。而公款旅游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公款出国(境)旅游不但变成了官场的一种潜规则,而且成了某些领导干部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有的领导干部自然有事无事都喜欢“出国(境)考察”,变着法子到国(境)外游山玩水,以至于“连外国的奶牛都认识咱中国官员了”。变味的出国(境)考察,打着公务的幌子,当然不能花自己的钱,一切都是花公家的钱,饱自己的眼福,领导干部岂能不趋之若鹜?

 

    遏制“三公消费”,努力构建节约型政府,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迫切需要党和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笔者认为,关键是根除领导干部头脑的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让领导干部敬畏权力,动用权力时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正确行使权力。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严惩治领导干部奢侈浪费行为。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奢侈浪费作为犯罪来处理,遏止“三公消费”中的浪费行为。目前,我国已将贪污列入犯罪行为;而对于浪费,不仅没有列入犯罪,有的甚至还得到了放纵和默许。因此,要加快制定浪费入罪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来规范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消费行为,让“浪费有罪”深入人心,让惩治浪费有法可依,使领导干部慎用权力。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三公消费”的支出及公开要有明确的制度约束,而且要提供刚性的制度保障。比如,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调整;严控因公出国出境团组的数量和规模,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有关规定等等。

 

    二是加快透明政府建设,让“三公消费”真正成为阳光消费。“三公消费”阳光化,既是民意所盼,更是制度之需。我们应当看到,对于“三公消费”,近年来不光是媒体及公众一再强烈呼吁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多次指出,“三公消费”也关系到反腐败问题,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并提出就是要公开透明,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今年5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必须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包括要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香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在香港,一个部门公开的财政预算、支出情况常常厚达数百页,反观我们,一些地方政府的三公支出不是见不着,就是大而化之;不是“糊涂账”,就是“迷魂阵”。香港经验告诉我们,“三公消费”公布要细要及时,在细节里群众才能看到政府的廉洁和公信力。因此,要使政府的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用法律来保障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布一切行政开支项目和费用,接受公众的监督,确保阳光消费,从而彻底铲除滋生浪费的土壤,有效地保证政府用好纳税人的钱。

 

    三是加强民主监督,有效控制“三公消费”。目前,我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很多,诸如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审计监督、法律监督、上级监督等,但这些监督本质上都属于体制内的监督,缺少民主监督,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出现监督的死角,导致“三公消费”居高不下。一些领导干部明知“三公消费”高压线不能碰,反而明知故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民主作风和民主监督。失去民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欲的膨胀。而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温家宝总理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谈到控制“三公消费”时提出要加强民主监督。他曾经引用建国前毛泽东和黄炎培说过的一段话解决“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问题,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独裁、大权独揽,最终必将失去公心、失去民心,而导致社会不稳和政权危机。因此,必须花大力气、下硬功夫,不断完善和充分发扬党内外民主,自觉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尤其是社会监督和人民监督,从而有效控制“三公消费”。

 

    四是加强教育引导,使领导干部自觉控制“三公消费”。对领导干部要加强示范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忆苦思甜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如何对待公私利益等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一些先进典型人物早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比如,毛泽东抽烟的故事,周恩来补饭钱的故事,焦裕禄不装修办公室的故事、郑培民草鞋的故事等为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那就是在任何时候不搞特殊化,做到勤俭节约、公而忘私,值得我们每个领导干部学习和效仿。无论是下基层调研还是外出考察学习,无论是坐车还是吃饭,都要做到厉行节约,率先垂范,公私分明,严格按制度办事。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绝不贪图享受,绝不腐化堕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严格控制 “三公消费”支出。

 

    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