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幼斌85式太极拳口令:温州论坛之瓯越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4:41:03
民 俗 风 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

古 代 建 筑

     苍坡村    在永嘉岩头镇。南宋淳熙五年门(1178),李姓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规划设计,以文房四宝布局:村右有笔架山下对应铺砖石长街为笔,凿五米长条石为墨,辟东西二方池为砚,垒卵石成方形村墙,井使村庄平铺为纸。十世祖李伯钧又在东池畔建仁济庙和太阴宫。从五代周显德二年(955)始祖李岑迁居至今,除村落位置和范围保持原样外,尚建有明清时期的寨墙、住宅、祠庙、亭台。李时日题寨门的对联“四壁育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蚊龙”,至今犹在。
     尚书第   在乐清卓南乡南阁村风凰山麓,章纶致仕后居此度晚年。坐南朝北,原为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现存门厅、正屋及西厢楼。门厅明问为门台,中悬“尚书第”金字红匾;门台前有照屏。正屋为五间楼房,重檐硬山顶。第西有“笃忠堂”,明成化初与二章玄应专为祀父章纶而建,明宪宗赐额,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宅西原还有“藏书楼”,为章纶归田后次与’即明成化十三年建,今仅遗废址及原拱门之颓垣残壁。
    瓦市殿巷厉宅    在个鹿城瓦市殿巷36弄3号,坐北朝南。全宅共9个院落加一个小花园,分南北两大部分。北部为老屋,建于晚清;南部称新屋,建于1912年。新屋占地面积约1795.5 平方米,建筑面积2249平方米。其中最大一个院落由二门、正房和厢房组成,为四合院式。正房、厢房为二层重楼,三面回廊,廊槛拼花美人靠;斗拱、花窗装修精致;侧面为仿西式符号建筑,山墙形式和窗户装修依循西方建筑风格。为中西合壁建筑。

制 作 群

制 作 人:3180898
制作助理:我是彬彬西服
我不是射手妹
资料来源:温州论坛
点击这里发表评论

温州古文化遗址

 □白石遗址   在乐清白石镇白石溪杨柳滩溪床下二三米深处。系冲积形成的遗址,1982年农民取砂石时发现,1986年经省、市文物部门现场调查核实。出土各式磨制石器、陶器、铜器和古动物齿骨等。石器中,年代较早者有舌形石斧,圆端形、弧背形、斜脊形石锛;稍晚有阶梯形石铸,穿孔石斧,二孔,三孔石刀,三角形石犁以及耘田器等。出土的陶器,有泥质硬陶网坠、纺轮等。出土的铜器有铲、斧、镢、铸、锨、贝及礼器等。
  □大坪遗址    在瑞安北龙乡大吞村北龙山北麓。北龙乡在飞云江口外一岛屿上。1983年11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此遗址,面积约7000平方米,呈直条形。遗物有陶器、石器等。陶器,有泥质夹炭陶、泥质夹砂陶、泥质灰陶和黄陶以及印纹硬陶等。泥质夹炭陶,质地疏松,捏之即碎,中间夹有一层炭质晶粒,系植物茎等碎未掺人所致;夹粗砂陶,胎呈红黄色,表面着黑,粗糙元纹,掺有大量砂粒,质地疏松;印纹硬陶所占数量最多,质地坚硬,饰有条纹、回纹、云雷纹、斜方格纹等。石器有铸、矛、凿等。石铸,仅经粗磨,横剖面呈梯形,数量较多;石矛、石凿,磨制较.
  □下湖墩遗址    在泰顺百丈镇交溪烊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围约1500平方米, 1988年11月发现。遗物有石斧、石铸、石刀和陶片等。石斧、石铸,器体较厚重和粗大,两面略呈弧状,横剖面呈椭圆状,制作粗糙,器表面打制后略加琢磨,唯刃部精磨。陶器,多为泥质夹砂陶,呈灰、黄二色,质地疏松,胎壁厚薄不匀,多手制;亦有印纹硬陶。 
   □山前山遗址     在瑞安陶山浦西乡街路村,南濒临飞云江,面积约250X50米,遗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东南山坡最为丰富。 1965年12月,浙江省文管会进行探沟发掘,出土有铸、凿、刀、锥、箭链、纺轮等石器和泥质红黄陶、泥质灰陶、彩绘陶、印纹硬陶等陶器。石锛呈长条形,横剖呈梯形;箭链数量较多,磨制精致,形制多样,有柳叶形、菱形、三棱形。

【 文化艺术 】

 □温州方言   是指流行在以温州市为中心包括永嘉、乐清、瑞安、文成及平阳大部分如敖江平原等地的温州本地话温州方言的属系问题,有两说,一为吴语说,一为闽语说。从方言词汇语法方面的基本特点观察,温州属于吴语系是没有疑问的。温州是个多方言地区,虽然在语词语法成分上受到闽语的一些影响,但闽温语言差距仍很大。温州地处浙江南部地区,靠近福建,迁徙甚多,故语庞言杂,如平阳一县就有温州方言、畲语、闽语、蛮话、金乡话等五种方言。畲族说的是客家话,客家话属于汉族方言。蛮话认为是土著语,很可能是吴语与古越语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特殊吴语。苍南的金乡话,认为是官话与吴语的混合语。
 □温州俗语   一条稻杆芯也捉爻走。  老鼠儿还亲恁。  二郎神有嘴说别人,呒嘴讲自身。  吃吃旗儿店,困困城隍殿。  十八个捣臼还画在岩上。  吃饭武松打虎,干事李寄叹苦。  人倒西瓜园里困,摸摸都是头。  何仙姑对药恁,你一句我一句。  三斤猫狸拖四斤鸡。  衙门当老起,红缨帽挈手里走。  三扁担打勿出个屁来。  讲起卵卵配粥恁便当。 

【 民俗风情 】 之  【端午节】

   龙舟竞渡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温州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在宋时,还不是纪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清石方洛《且瓯歌》)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饮恨汨罗汪,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 
  吃重午粽    在明代,该日,“造角黍,以馈亲戚”。角黍,即棕子,民间的制作法是:以箬叶包糯米放在水中烧煮而成。以纯糯米包成的,称为米粽;有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小豆的,称为豆粽;亦有在糯米加入蕃薯(以鲜蕃薯刨成丝,剁细)的,称为蕃薯粽。还有一些农户特在纯糯米中嵌进少量红枣、金丝蜜枣或莲子等,以增加风味,包粽子用的箬叶是箬竹的叶。箬叶包成的粽子,既无毒,且有清香之味,食之宜人。束缚粽子的绳子,一般用棕榈叶片。此叶片烧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粽子的形状,多以四角为主,称为角粽,亦有戏作螺旋形的,称为“袅脚粽”。温俗规定,一般是四十个粽扎一把,内有一个特大的叫“粽娘”(一升米做四个);又有一把特小的叫“子孙粽”(一升米做十个);普通的叫“新庚粽”(一升米做六个),是分送亲友邻居的。粽子有两种,上品是馅肉粽、白糖莲子粽;其次是蚕豆粽、槐豆粽、白粽。后者是用早稻秆或豆秆烧灰,取汁浸而煮之(最大特色),通过热水淋掉碱质后即成,俗称“淋粽”。有的地区午宴以粽子为主食。  
   送节    端午这天,在温州地区,对丈人家、外婆家、干爷、塾师,都需要送粽子和鱼肉等物,叫做“送节”,也叫“望节”,是拜望的意思。如果是婚后第一人端午,叫做“望头年”,也叫“送新庚”,有钱的人家,粽多至八十把,肉多至百余斤,其余鱼、鸡、鸭各一对。另外,还有果饵、枣、栗、荔枝、龙眼等等,丈人家回盘则是新夫妇夏天穿的衣服各几套,还有鞋袜、肚兜、扇子之类,并把子孙粽回还几个,是祝女儿多子多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