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仁赵正治:山东教学研究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4:39
 几种生本课堂方法一、先试法“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进入写作阶段时,我们让他们进行顺应儿童心理的作文,整体输出,写自己喜欢写的、印象最深的语话,这就是作文的‘做’;而作文的‘学’,即总结作文的规律,等等,则完全可以待之来日”。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生本教育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试上。这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环节。二、借力法在分析、发掘资源时,既要认识那些显而易见的有利资源,又要注意分析看似不利、无用的资源,不要被不利给束缚了。课堂上常常有许多不利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因不利反得利、得大利。三、交付法强调尽早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四、感悟法主张加强对知识理解和认知过程的构建。我们尽可能的避开冗长而繁杂的观念之争,“凡是要依靠实体感悟的部分,就尽可能不设置或少设置条文。 五、激发法主张教学要采用激发式。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这种方式就是激发式。六、多次完成法生本教育强调多次反复获得知识。儿童的认识没有必要开头就是完美的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有许多探索机会,而探索是一种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在生本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教法中,实际上假设学生有自己的信息加工能力,教给的内容的未特定性和非完形性,正好给他们以补缺或完整化的机会,学生的探索构建成为教学活动主要方式或中心方式,这就形成了允许学生多次反复而获得知识的格局。七、胚胎法 在探索、形成“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时,主持者在多年实验中“感悟”出的一些创见是极有价值的。“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生本教育”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例如语文,主张“教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其他环节则是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可以精简的,要么是不必现在就教的”。“生本教育”要探索“在突出三大语言(词汇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前提下整合整个课程。八、交互法生本教育认为,学问是头脑中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讨论的结果。在生本课堂中,讨论成为生本课堂的正常秩序。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从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要求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即把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都让学生做。这样就会在课堂上产生最动人的场景:一个个小组沉浸在问题的讨论之中,知识的奥秘使他们全情投入,思维活跃,每日每时地生成着新的智慧、新的气度、新的视野。课堂里我们不时的改变教材来赢得给学生们活动和思考、讨论的时间。九、实学法生本课堂要求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如前所述先试法相似,与生活教育的观点一致。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靠练笔写作实践。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写小说要少看小说写法之类的文章。文章作法的书看多了,反倒无从下手了。近年来西方写作教学研究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成果表明:语法知识学习对于提高写作质量并无效果、如果过分注意语法,反而有可能干扰写作过程。种种事实证明:获得能力,提高本领,不能被告诉,不能被灌输,只能靠实践依靠学生自己的活动学习,即采用实学模式,这是提高本领的基本模式。 生本课堂的图景构筑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也是一切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现实“教育力”的主要场所,理想的课堂应当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主动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的填充和获取为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知识的仆从转变为知识的主宰,教师才会由“代言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为此,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本质与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方式、生活状态和生活世界。 一、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什麽是生本课堂?面对以能力立意的新高考和即将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用什么教育理念来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认真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们建构“生本课堂”教学形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其次是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呢?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三是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最后善待了学生差异。正是因为学生学业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多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色彩斑斓,纷繁复杂。若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同学,每个同学都会被过早地贴上好中差的标签。但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生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二、以“行动研究”为载体促使“生本课堂”的建构“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研究性的备课,上课及课后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现象加以理性反思的过程。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重和心理压力大的现实,只能在行动研究中学习和践行"生本课堂",逐步形成独具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教学形态。1. 学习为先,导航“生本课堂”生本课堂应具有什么的形态,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有何区别,如何去建构,哪些理论可指导生本课堂的建构,生本教育应具备什么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等一系列问题时只能从阅读学习和案例分析中寻找到答案。我们要把“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当作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让学习研究成为习惯,反思交流变成常规。“养其根侍其实,加其膏希其光”,唯有阅读学习才能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才能充盈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通过阅读学习来引领导航生本课堂。2. 实践为基,践行“生本课堂”教育理念只有根植于课堂实践的这片土壤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唯有教学实践才能检验生本理念是否内化,生本课堂是否构建,生本发展性评价是否建立。每位教师要以三尺讲台为舞台,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优化完善生本课堂,从而建构出不同学科和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新形态;同时学校要"五课并举"即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教研组长的研究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和达标课,教研组内的公开课,为教师搭建践行生本课堂的平台,力促生本课堂的建构。3. 反思为本,优化“生本课堂”名师==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研究表明教师的经验源于时间的积累,一般在10--15年可成为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但大部分不能超越经验型教师而成为名师和研究型教师,其原因是缺乏反思。"吾每日三省吾身"。每位教师要学会在言谈和行动中思考生本教育,学会在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中反思生本课堂,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三、建立与“生本课堂”相应的“生本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为了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整合到每节课中,建立与“生本课堂”相应的“生本课堂发展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生本课堂发展性”评价的重点在于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生本课堂发展性”评价指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从而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学生积累知识的量,更要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多少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究建构的。因而学生有无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是否是“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⑴学生参与的方式: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是形式上的大合唱,而是实质性的思考,表达,讨论与交流。⑵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包括学生自主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的人次等;⑶参与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维能力的开发程度及情感态度的提升效果。2. 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本课堂”应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探究情景,搭建探究平台,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主生成,规律让学生自主归纳,最后通过旧知衍生出新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节课中,教师提出了多少个开放性问题、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是否有意识地加以表扬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有多少、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有多少、学生能否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多少人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有新意和灵活性。3. 是否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过程,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质量的课,是不是“生本课堂”,教师能否使课堂保持有效和深层互动是一条重要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是教师拥有“言语霸权”还是“民主协商” 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是“示范模仿,讲解接受”还是“自主探究,参与体验”是教师的“包办代替”还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是仅重视“知识结果”还是“过程与结果”并重。4. 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本课堂”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不断的成功和进步之上,因此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课堂环境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条件。考察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⑴教师创设宽松和谐课堂情景的程度:教师是否有激情,精神是否饱满;是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授课过程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是否善于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是否善于体察学生的变化,恰当调控教学;是否善待,宽容和欣赏学生。⑵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否保持内在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感受生本课堂背景许多成功的课例都十分注意新课学习前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新知时的心理环境布设,这是生本课堂背景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若学生的学习情绪高、兴趣浓,则课堂上积极主动,踊跃表现,思维活跃,课堂效率高;反之,则表现为消极被动,懒于思考,启而不发,课堂效率低。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很多教师就忽视了这一点,抱着“下田就割谷”的观念,一上课就直奔主题,结果学生并不领情。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原因有二:其一,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以为省略了课堂背景这一环节,就会多些时间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结果教师生搬硬套,学生死记硬背;其二,一部分教师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疏于精心设计课堂背景,再加上学校教学辅助设备有限,也给教师的设计带来诸多不便。述不知,省略了这一环节,就违背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设计,学生是不乐意接受的。如果把这一环节看作是磨刀的话,刀磨得越锋利,砍起树来就越快越省力;相应地,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起来越轻松,效率越高,甚至这种兴趣还会延伸到课堂之外,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希望看到的吗?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背景这一环节的展示。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课堂背景。一、实验引起好奇心教师上课时,先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个实验,能在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学习起来自然会积极主动。如:一位二年级教师在上《动手做做看》一课时,先出示两个铁球(一大一小),让学生猜猜,两个球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哪一个会先落地。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老师手中的两个铁球上,大部分人都说大的那个球会先落地,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出乎意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一片哗然,接着老师诱导:“说明在有些时候,咱们想的和实际情况不一样,还得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这位教师如此设计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巧妙地将实验与新课衔接起来,结果整堂课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发言,乐于动手,在玩中学到了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二、谈话产生亲和力上课刚开始,师生之间的谈话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也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有一节语文课打预备铃后,我来到教室里,发现一些同学还在做数学练习,我就想,如何让他们迅速把思维跳到新课上来呢?靠强行制止也许能起到表面的效果,但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反感, 于是,我提前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16 养花)。上课铃响了,师生互相问好后,我马上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干什么吗?”此时学生纷纷调整思绪,望了望黑板,并举起了手,我让一个平时爱开小差的学生回答,他马上看了看黑板大声说:“这节课我们养花!”其他同学听了哄堂大笑。他又马上改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16课《养花》。”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从黑板上看出来的。”我马上鼓励他说:“你还真会观察呢!这节课你能认真学习吗?”该生点头回答:“能”!我接着笑着向全班说:“咱们学好了《养花》这一课,回去再养花好不好?”学生兴致很高地说:“好。”我又问:“这篇课文是不是告诉我们怎样养花呢?大家读一读再告诉我吧!”学生立刻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课文上,并乐于和老师合作,结果整堂课没有一个学生再去想那没完成的作业,学习气氛非常浓,在师生合作朗读时,我也融入了这种气氛之中,大家都忘了下课。三、猜谜激趣又导新上新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谜语让学生竞猜,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又能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如二年级一位教师在上《我是什么》这一课时,首先说了四个谜语(谜底分别是“云”、“雨”、“雪”、“雹子”)让学生猜,小朋友一个个都兴致极高,积极举手竞猜。而谜底实际上已经暗示了本课堂的学习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四、画面引入情景优美的画面既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也是设计课堂背景的一种有效策略。如小学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海底世界》,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课堂背景的,首先用课件展示风景迷人的大海,激起孩子们的向往之心,接着教者话锋一转:“海面上如此美丽,你们想知道海底是什么样子吗?”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想!”于是教者顺势引导:“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海底世界看一看。”(板书课题)这样教者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了情景之中。课堂背景设计的方法除以上几种以外,还有许多种,如有些感情色彩较浓的课文可用相配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情感;情节有趣的课文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等等。教者可根据每堂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只要遵守了借力原则,激趣原则,衔接原则,问题原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情商,事实也证明,在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中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更应该为了学生的将来精心设计好每一次课堂背景。  生本课堂特征研究    摘 要:合脚的鞋套在脚上脚才感觉得象没穿鞋一样。好学的课堂给学生才感觉得出忘记自己在课堂上。好学的课堂是合脚的课堂、顺心的课堂、真言相对的课堂、真情相约的课堂、真事相待的课堂、好玩的课堂。     关键词:好学  合脚  顺心  好玩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育的视野里出现得较多的一个命题就是“以生为本”。课堂上怎样“以生为本”呢?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生本的课堂?我们试图用心讨论这个课题。本课题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和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高度重视,被批准为“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本文试图呈现它的部分研究成果,对生本课堂里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作些描述。     先看一节语文课,课题是《小壁虎借尾巴》──课前,授课教师布置学生用自己听录音、查字典、问长辈等方法去做堂前准备。一上课,戴着小鱼、小燕子、老黄牛头饰的3位小朋友上台,当他们正在炫耀自己的尾巴的时候,垂头丧气没了尾巴的“小壁虎”上来了,说自己的尾巴被蛇咬断了。小壁虎没了尾巴,该怎么办呢?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要求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告诉别人。学生们很认真地研读课文后,人人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大家。一时间,有站起来的,有把双手举起来的,全班学生情绪十分高涨。在把答案告诉别人的同时,文章的大意也就明白了。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读给大家听,可以加上动作用表演的形式读,也可以单纯表情朗读或者读自己找来的相关文章做比照。不过,要把为什么这样读的原因告诉大家。学生们小声自读了一阵之后,纷纷抢着在全班表演朗读。“他读得好,我会读得比他更好。”“我认为这一句应该这样读!”“因为是老黄牛,所以读的时候声音要粗一点,沉一点。”这是小朋友们的声音。“你读得真好!”“你的表演动作真棒!”这是教师鼓励的话语。这些声音伴随着声情并茂的朗读不断把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通过学生反复的表情朗读(其中也有教师适当的指导),生字会读了,词义理解了,文中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也了解了(对文中的生字,教师有意识地抽出来,让学生讨论记字的方法)。在表情朗读过程中,小鱼细柔的声音、燕子清脆而略带尖声的语调、老黄牛苍老刚劲的话语,被小朋友学得惟妙惟肖。再加上小朋友们情不自禁表演的自创动作,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童趣。课堂上,学生还向教师提出了很多种动物尾巴的功能问题,直到下课,学生们仍意犹未尽,还在讨论蛇为什么没有脚、它的尾巴到身体的哪一部分?如果小鱼的尾巴断了,会不会再长出来?等问题。     在研讨这节课时,大部分教师认为课上得好,摒弃了过去呆板的教法,学生学习兴趣浓。学生在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中学到了应学的知识,同时,这节课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持不同意见,认为像这样上语文课,岂不是乱套?教师没有解题,没有反复教生字,也没有专门解词,知识点如何落实?课文段落的知识、段落大意的概括也没有提出来,学生将来怎么懂得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此外,课堂上教师都是跟着学生转,很难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上课,教师岂不是很辛苦?两种评价,反映了两种教育理念。前者着眼于学生,是为学生而设计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后者着眼于教师,是为教者而设计的教育理念──师本教育理念。     为教者而设计,它一切都是为了教师好教,以教师为中心。教育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如一年级语文阅读课,就分教学生生字词、解词、用词语说话、了解句子大意、懂得自然段的一些知识、会流利读课文等知识点。认为只要落实了这些细密的要求,就会达到我们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期望。然而,好好的一篇文章被专门识字解词、解句、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等搞得支离破碎,读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学习兴趣提不起来,厌学情绪跟着就产生了。更而甚之,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局限,一切由教师安排好,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最后是懒得去想。所以,师本教育压抑了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像上述研讨课,通过创设情景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现探究;课堂上,学生可以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表演,可以发表议论,可以和别人讨论,它适合儿童的天性,使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于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潜能得到激发,天性得到发展。     师本教育是一种短视行为。从短期来看,教师好教,能有效地高效率地传授人类既有的结论性知识。但从中长期来看,在人类对知识的本质有了新认识,人的自身能力与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被发掘出来的今天,这种“教师好教”的教育限制人的发展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因为知识的过度条文化、分析化,使知识赖以产生、存在及发展的整体事物被拆解了,学生的思维变成了若干部分的拼装,而不是胚胎式的生命发展;学生和教师都被局限在小方框里,不能进行有效的自主思维。而着眼于学生的设计,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自动的尊重,注意留给学生、教师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在教学内容上,依据学生的学习效率,以综合整体和分析相结合、感情与训练相结合,旨在保持领悟,沿着“整体→意义→自主→创新”的路线前进。它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能激发人的学习与发展的能量,充分发掘儿童的潜力。     在教师作为唯一的知识信息源的时代,教师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生。在传授间接知识和书本知识中,师本模式对教师来说,具有步骤明显、易于展示、方便评价、方便操作的优点,但它压抑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极其丰富的信息,教师作为惟一信息源的地位已经被改变。况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只有真正为了儿童,为儿童而设计,才会找到自己正确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通过激发学生发展和创造的能量,使教育质量和效率出现新的飞跃。所以,我们应把为教者的设计转变为为学生而设计。     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好学的课堂,生命燃烧的课堂,它让我们感悟出一个作课的简略的教学公式:堂前带例子----堂上搞交流,由此而表现出下面几个课堂特征。     一、好学的课堂是合脚的课堂(合脚性)     鞋合脚时,脚就忘记了鞋还挂在脚上,鞋不合脚时,脚就有局部疼痛的感觉。课堂上也有类似的现象:课堂适合学生的时候,学生就忘记了还在上课,课堂不适合学生的时候,学生就有怎么还不下课的感觉。过去,我们总是认为教师好教的课堂,学生就会好学,在教上下的功夫很大,教师总想把自己的一桶水生硬地倒进知识容器,让学生使劲地咽下;比如我们认为学生作文和阅读,先要解决字、词、句,然后才能是篇;我们认为学生学数学,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公式法则堆垒而成的,堆垒的方式就是推理链;我们认为学生学外语就是单词、句型、语法的组合等等,总之,我们认为学会了语文知识系统、外语语法系统、数学符号系统就是学会了语文、外语、数学。然而,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这样简单组合起来的,而是以体悟的方式在学生自身生长发展的,这种学习就是外部建构的见解失之简单。比如在学生入学前,尽管他们还不懂得字、词、句,但在他们头脑中,却有了整体式的结构,一旦他们认识了字,可以用某种方式输出,用已经学过的少量的字加图画、加拼音符号、加错别字等成文成篇。研究表明,好教的与好学的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都是对立的。好学的课堂是学生轻松地游入一池水中,让学生快乐地玩耍,适合每个学生的来同的学。这里我们在教学上做了一个调视:即由好教调视到好学;其操作很简短,就是由教师讲讲而已转到学生玩玩而学,学得快乐、舒服,有忘我的感觉,象脚忘记套鞋一样的感觉。     二、好学的课堂是顺心的课堂(顺心性)     顺心使人心情舒畅,当下的日子好过。开心过好幸福的每一天,过好幸福的每一刻,这是生命的追求。人类可能没有希望日子不好过的生命体,如果有,那就叫活得不耐烦了。世界上最不好过的日子算得上是人不把自己当人对待,课堂上当然如此,只有把学生当人的时候,日子才好过。课堂上怕就怕不把学生当人看,而实在是当作知识的容器,没有把它当作是有生命的东西。这样使他们的日子实在是难过。是生命的东西的话,许多东西是用不着教的,不要对生命过意不去,随意侮辱生命,对生命的不尊重。     生命这东西很神奇,一旦动用了生命的器官,任何事情都变得十分简单。这里引用《读者》里的一篇故事对此作出形象的解读。说的是日内瓦湖前面有一条隧道,人们开着汽车穿过隧道,隧道管理者在隧道口树立了告示牌,要求司机即使是白天也要亮灯。但是,从隧道出来,许多人都忘记关灯,这样,他们停下来一段时间后,汽车就没有电不能打火了。面对司机们的抱怨,管理方想到在出口处也树一个牌,要司机们“出隧道后关车灯”。但显然这样写是不够的:晚上驾车司机看到这个告示也要关灯吗?这样一来,告示就要写上多种情况:白天如何,晚上如何,下雨和阴霾天又如何。可是,司机如果要看清这么多条文,车可能就冲进日内瓦湖中去了!写少了不清楚,写多了看不清。后来,一位管理人想出一个办法,只在告示牌上写一句话: 你的车灯还亮着吗? 于是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原来的管理者没有想到自己的服务对象的是有生命的,只想到“我告诉你”。而后来,则依托了生命,让他的生命机制起作用,从而使事情变得简单而高效。     我们把故事移植到课堂上来看,管理者类似于我们要说的教师,而司机类似于学生。这则故事中,管理者从忽视司机的(生命的)能动性,到相信司机的能动性,从而使整个信息的运作过程转化到真正的主体身上──你自己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这显然是对于只考虑管理方如何把告示写得全的思维的一次小小的革命。仔细想想,我们许多时候在课堂上是教得好全的!哪里管学生是生命的东西!     讲到这里,我想到一位老师的教学日记:“要把学生当成生命,不要把它当作傻瓜来看待,不要把他当作弱智(者)来教”。     初读这些话感觉有点费解,在我接触的老师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告诉我,他们班总有几个天生的蠢货,教都教不会,怎么会自己学呢?其实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总是需要我们教的,而不是可以自己学,自主学的。就这样的意义来说,我们之所想和所为,实在是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能量的忽视或甚至藐视,所以,这位老师写的那句话,有着现实的针对性。课堂上一旦把学生看作是生命的东西,出奇的课堂景观彼彼皆是,只有这样课堂才切中教育的真谛,生本的东西才会有所展现。其实真的是属于生命自己的事情只能由生命自己才能去完成,这时候就连生命自己都说不清楚,也用不着我们去管理。拿睡觉来说,开始的时候找个地方躺下来是知道的,以后由安静到睡着自己是不知的。如果我们要管理这部分,哪就睡不着了。大自然安排的需要含糊,让它“放羊”去,否则只会掉进日内湖瓦淹死!     生命的东西是依赖育养而成长的,这是教育的原委。     教育源于生命,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因生命而产生,促进生命的发展乃教育之本,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教育应以生命育生命,走近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完善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幸福意义上的生命成长。     教育原本是一个整体,是育中的点化与润泽,但我们搞到现在,教育却变成了“教”与“育”的分离,“教”为校之务,师之业,“育”为家之事,父母之责。家校的距离导致“教”与“育”的分道扬镖,“教育”渐渐窄化为教知识与训练技能,成为一种外在的东西怎样较好较快地摄入个体内部的过程,失去了育养生命的意义。生本教育便是让教育回归其原始本质,让“教育”团聚成为哺育个性生命成长的育养。因此,生本的课堂就是生命在场的课堂。     1. 真言相对。(说真话)尊重生命就要引渡生命让生命真言相对,生命的碰撞便是身心的合一。生命的在场,要求不替教参代言,诵读教参书;不替别人代言,背诵别人教案;不出现身在灵不在的现象,求得心灵相约的真实的课。     (1)上自己的课。对于教师,要求说自己的真话、实话、体验之语。首先要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而提高生命的质量;其次是要身心的合一,教师之言,是言其心声,而不是体验是此,表达交流是彼,讲的都是或有些是违心之言。     对于学生,要求说自己的真话、实话、体悟之语。首先要心灵的自由专注,即心灵是自由的,同时又是专注于所学,专注于与另一心灵的交流;其次也要身心的合一,即讲的是自己所想的话,是一种生命体验到的内容,而非取悦与教师而言其所言,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生命的交往与互动。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让朱凡锋老师两次上放弃射门这一课,很好地证实了这一认识的所在,不那么千孔一面。在此介绍给同行们分享。《放弃射门》描写的是足球场上激烈的比赛场面,世界级球星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间,为了不让对方守门员西曼受伤,放弃了射门。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以国际足联秘书长写给福勒的信结尾:“……这是一种保持足球运动团结的举动。在这场如此重要的比赛中,你表现出来的风范,将成为所有运动员学习的榜样。”可见,文本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文,感悟福勒伟大的人性美,学习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     朱老师在两个不同乡的小学上这个课。展现了两类不同生命的状态。     第一堂课中,当问题提出后,经反复启发开始有少部分学生站在了不应该这一边,通过讨论全班学生慢慢地倾向了“福勒应该放弃”这一观点,达到了课文共识:福勒的举动体现了伟大的人性美。     第二堂课中,问题提出后,立即有大概半数学生对福勒的举动表示反对,虽然有的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但还是有几个学生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有对西曼发表不同看法的。一个学生,开始很气愤地说“福勒,你真傻!”,在辩论中却说“我认为福勒是对的,他的这一举动体现了他高尚的体育风范”,最后用激动、敬佩的语气说“福勒,好样的,连足联秘书长都被你震撼,我佩服你,支持你……”,说这句话时手握拳头,的确很激动,看得出,那些话是从他的心底流出来的。这个学生由气愤到敬佩,由反对到支持,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我的态度变化了”。另一个学生,无论别人怎么说,她始终对福勒的举动失望,表示不满。“福勒,这一球踢进去,几十万美金就是你的了,我们都为你惋惜,难道你不感到可惜吗?”反映出生命在场的真实所为—真言表白。     这样的课让我们真的享受到生命在场时的生命体验与对话。     (2)不做公开课机器。我们不由得想到许多的公开课,为了公开成功,学校总会追求“包装”──组织“高手”集体备课,共同设计优秀方略,然后让这些本不属于执教者的东西,让她熟背,试用,然后按部就班地公开与众,回过头来一问执教者的思想呢?执教者的灵魂呢?别人的观念借助执教者的身体而“活”,而执教者的灵魂却躲到羞辱的暗房悲泣,这种充当授课“机器”的教师,便是生命不在场的教学,同样学生多次的试上,生命早已逃离,学生说出教师需要的语言,身心异处,便无法有生命的感受之亲切,这是对生命的侮辱!    (3)不做教参搬运工。有的教师几十年来只会搬用教案教参或“一人成功,全组光荣”的教学,这都是亵渎生命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悲哀,是对生命的弃视!     2. 真情相约。(露真情)尊重生命就要引渡生命让生命真情相约,润泽生命散入于生活的各环节中,具有视而不见的无痕性,必须用心去感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在每日的举手投足之间获得生命的生成。     生命在场就要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示展不同的说话语气、语调、神态、姿势乃至眼光。在长者面前,始终应有倾听、谦恭的姿态,说话慎重且语调低,对长者无限的尊重。遇到哀事,与主人说话就不要注视对方(表示有礼),而应低着头,与对方同心、同情、同调言说,这就是生命体验与理解。     讲到这里引起我对唐西浓老师十里长街送总理课的回忆。这是一件哀事课文,课一开始她将周总理画像挂依在黑板左侧,随及打开一首轻轻的悲伤的配乐,开始导白:     1967年1月8日,是举世难忘的日子。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高山肃立,大地默哀,江河流泪,人们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当总理的灵车缓缓驶过长安街的时候,组成了人山,连成了人海男女老少们痛哭着、呼喊着、眼睁睁地看着总理远去,谁也顾不上擦去腮边的泪水,这样的情,这样的景,真是泣鬼神,惊天地!人说时间隔不断真情,是的,一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就会从心底里激起我们对他深深地怀念和崇敬。请同学们起立,向周总理致敬!     就在这段配乐导白声中,在唐老师那低沉悲伤的语调和沉痛哀思的面容面前,在坐的学生哭了,在场的听课老师也哭了……     这又是一段真实生活的足印,人间真情的引渡。     3. 真事相待。(做真事)尊重生命就要引渡生命让生命真事相待,作为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最重要的就是师生一起过好当下的课堂生活。比如,作文课让学生对当下的生活有所思,思中有所得,并且全程欢娱,让学生进入课堂时充分展示其本应有的自然状态,并在这种自然状态中,将自身的本然特征充分展露,在与你(教师)的对话与活动中,达到当下应当达到的应然状态,这便是生命质量的提升,就是“生命的翻译和心灵的引渡”。     其它学科也是如此,我们来分享李东海老师当下的百分数课堂。     听到同学们的掌声,你们看到我,觉得老师怎么样?(帅)你想说点什么?(课上得好、年纪不大、深不可测的潜力、很深的学问)我是老师看到后打个招呼?我是大家的朋友,来了怎么接待他?(以知识来接待、吃夜宵、丰盛的酒宴)来慈利吃得舒服,我不喝酒怎么办(以茶代酒)不,老师喝一点啤酒。酒里有数学知识,谁知道酒的度数是用怎样来表示的?     这提醒我们看到,生活施展到那里知识就出现在那里,当下生活中就有我们的所学,课堂从当下生活入手,在当下生活中学习,在当下生活中收获,一句话就是过好吃当下生活的课堂。     又如在一节习作课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讲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做算术题的故事,尔后出几道题练习,这就是一个放松愉乐的场面,学生自然的本性展示在这意境中,而练习时,用竞赛方式,抢答有奖,习题为⑴口算:1+2+3+……+10=?⑵笔算:1+2+3+……+49+51+……100=?⑶出示一组30人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学生处于这一情界中,各自的本然状态便充分体现出来,由于适合他们兴趣,学生十分投入,而在统计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最快算出结果,且正确者用了6.5分钟,于是老师让学生6人合作计算试试需要几分钟,结果学生只用1.5分钟就算好了。面对二种结果,让学生们思考感悟认识,这就是当下的计算生活,学生悟出了“团结就是力量”、“合作要主动”、“为什么我们没有主动合作的习惯”“生活中需要朋友”“别让荣誉搅乱了心”等等,这种认识再联想生活,则学生又有彻悟,于是就进入了应然状态。     我想这就是学生过眼下的生活而悟出人生或说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质量。课堂是轻松活泼的学生从进入课堂到走出课堂其生命状态是不一样的,教师也从学生的生活故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样教学的生活就有了质量,有了生命的意味。     三、好学的课堂是好玩的课堂       玩是人的天性,成人都喜欢玩,并且玩得十分投入和不休息。年少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堂课,老师病了没有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学生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他只管住学生不要吵吵就行了,你玩什么都行。孩子们开始很静,玩玩声浪就起来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再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一下,同学们被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     故事提醒我们想到,教和儿童的玩是对立的,是一对矛盾。我们能不能把教转化为玩?很难。除非你是相声演员,可以靠单向传输,来使别人总是轻松快乐。但是,其实相声演员不好当,持续的单向传输常常使人审美疲劳。我们也知道勤劳致富的关系,什么样的活动与勤劳才会有最佳结合呢?古人有勤奋出天才导出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版本,仔细想来这并不好玩,至少是很难受,这样难受还有心学吗?这都出自于教的悲哀。     教不能直接转化为玩,学呢?学是可以转化为玩的!学转化为儿童喜爱的玩,有三个有利的条件。一是学和玩有同样的主体,都是学生自己;二是学就是要学习真善美,而真善美是人类思维的辉煌成果,是人类探寻的结晶。而且,就基础知识来说,每一项知识都凝聚了人类智慧对客观事物的发现和加工,并具有最广泛的覆盖面,从而也就可以最广泛地同儿童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化为富有兴趣的过程,美丽的故事或有趣的活动。三是儿童的喜爱活动的天性,其本质上又是学习的天性,在这种一致性之下,勤劳和活动可以结合起来,活动可以带来非凡的勤劳,从而改变勤有功,戏无益的观念。成人打牌几天几夜不睡觉不是都喜欢吗!不是勤劳与活动的最佳结合吗!这种功夫放在课堂上做,功能无量!                     如一堂数值估算的课。当教师把数值估算和学生的生活及活动结合的时候,就变得活力四射:一个小组进行了每人对某个度量进行估算,然后再做实际测量,看看谁估得准;第二个小组估计同学的身高体重,也可以看看谁最接近,第三个小组用“虎口尺”作工具,估量出物体的长度,第四个小组用步长去估量某段距离,还有的小组随机抽取三个同学的体重,估计全班的平均体重等等。接着,在小组和班里进行交流,讨论,什么是数值估算,数值估算有哪些类别,有哪些方法等等。     这样的课基本上是交由学生自己学习,并在小组和班级讨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并成为学生很感兴趣的课程。一个凑18点的游戏,比如数学麻将,我们可以通过打和得顺、和得等,进位和等等,把20以内的加法全部掌握了,这样不要它滚瓜烂熟也滚瓜烂熟了,这就是游戏性学习的威力,理所当然这样的课只有生本的才能办得到。